不久前,公众号“华师教辅ECNUP”发布文章《“我女儿数学不错,就买男生版吧”》,称自己推出了一版基于大数据的“男生女生学数学”系列教辅。
据介绍,这套系列将初中数学各个知识点的学习分为不同的难度层次,设计了不同层面例题的展示、剖析以及进阶变式,策划了旨在使男女生发挥各自优势、帮助男女生根据实际情况找出数学学习的薄弱环节、为学习进步找到突破口。与该教材合作的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朱雁在《性别与数学教育》主题报告上表示,在高端的数学学习这一块,男生优势明显。而在普通的难度学习中,却各有千秋。但对不同学习模块,男生女生学习存在的性别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虽然文章提醒到:“男生建议用蓝版,是不是意味着蓝版更难一点,红版更简单?实际并不是这样,总体难度应当差不多,只是部分章节内容有差异。”但是,男生数学能力强于女生的信息仍然夺人眼球,令人倍感矛盾。男生更擅长数学,男生逻辑思维更强,男生更聪明……类似的刻板印象,几乎扎根在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
不少人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话:“男生嘛,就选理工类的专业,女生的话还是别学太技术的,搞不来,也不会感兴趣的”。
放眼全国各大高校,我们会发现,不同性质院校和专业的男女比例可谓是惨不忍睹,似乎理科对应男生,文科对应女生,牢牢刻在了大家的性别认知里。身为一名在理工科院校学文科的学生,“在尼姑庵里学习,在和尚庙里吃饭”成了我们对专业性别分布最贴切的自嘲。与这样的刻板印象并行的是,“理科学不好才去学文科”的观念。2018年,微博大V、通信专业大学教师@奥卡姆剃刀发了一则微博,他谈到大多数选择文科的同学,并不是因为更爱好文学历史,而是因为数理化学不明白。文理分科被表述为是一次“智商选择”。这则微博曾引发众多批评,被指具有明显的“理科沙文主义”,即盲目推崇理科而歧视文科。虽然他的观点本身带有明显的个体的狭隘偏见,但同样体现了当前社会对文理科的典型看法。“文科可以自学,理科则难度更高”这样的论调并不少见。将性别和学科联系起来,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女生分布少而男生分布多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往往被认为需要更高的智商与天赋。图/randalolson.com
后有研究者指出,以SAT分数估算IQ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按照口头和定量方式分解SAT分数就会明显发现,其凸显了对定量与分析类专业的偏好。于是,一个不考虑任何社会背景的推论就产生了:男生比女生更“聪明”。当男性被认为拥有了与生俱来的体力优势之后,这样的身体似乎应该配上一个更为聪慧的大脑,才得以彰显其绝对的优越感。他们试图告诉大家,大自然就是这样划分我们的,它给了男女两性不同的大脑认知,我拥有聪明才智,你负责貌美如花便够了。黑白划分的性别二元论,被强行连接上所谓“自然”的力量,定义了我们。可从科学和自然的角度来看,目前并没有权威研究能够证明,两性在智力上存在高低之分。早期的研究发现,男性脑容量较女性大8%到13%,有人便将此作为男性比女性更聪明的依据,可这一理论早已被推翻。举个简单的例子,男性的脑容量比大象要小约3倍,你会觉得大象更聪明吗?关于两性大脑结构差异的相关研究一直以来都存在分化。有研究表明女性更擅长语言,男性则有更强的视觉空间能力。但也有相反的研究结果出现。心理学家海德依据她的分析结果,提出了性别共性假设,认为两性之间的相似性远远大于差异性。2015年,《美国科学院院报》里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通常是同时表现出两性特征。大脑就好像一块块由“男性”和“女性”模块形成的镶嵌画布(mosaic),我们并不能简单以“男性大脑”或“女性大脑”来进行划分。图/mirror.co.uk
“我们整个社会都构建在一个假设之上,即我们的生殖器官将我们分为男女两性,不仅是在生殖能力或潜力方面,更是在大脑、行为或心理特征方面。人们认为这些差异都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你的一个特征表现为女性,那么你的其他特征也应该是女性化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多数人都是性别嵌合体。”在中国考生的文理分科问题上,有数据表明,无论文理科,女生中高考平均成绩均高于男生。在具体的科目上,男生确实在“理化生”上占据优势,“政史地”则属于女生,但男生在数学上的优势也在消解。《自然通讯》上的一项澳洲研究表明,女性在数学、科学、语言上的平均成绩都高于男生。坦白说,如果我们认真去审阅这些研究,似乎还是没有办法得出一个关于两性大脑结构的答案,但提出“男生比女生聪明”这样的假设,显然还不够聪明。每一个研究的背景和结论都不尽相同,大多数人不过试图运用权威,来解释自己所愿意信服的内容。只是,这也显示了相较于生理因素而言,所谓的“成绩”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或许更大。《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认为“聪明”或“天才”是男性特质。被调查者是来自78个国家的3000多人,令人惊讶的是,其中还包括了9-10岁的儿童。如果连儿童也被成人的社会规则所绑架,也许是时候重新审视我们的性别教育问题了。我们是不是在无意识中切断了女孩和聪明的联系呢?美国数据科学家史蒂芬斯在分析了谷歌的数据后发现,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搜索“我的女儿是否超重了”以及“我的儿子是不是天才”,而不是“我的女儿是不是天才”——尽管美国的天才项目中,女生人数要多出11%。
图/nytime.com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当我们被赋予更高的期待时,我们往往会表现得更好。做个大胆的假设,当这个社会对“聪明的女孩”习以为常时,也许更多“聪明”的女孩会被发现。一场数学测试的实验中,当受试女性被告知两性在数学能力中具有差异时,她们的表现相较同等水平的男性要差很多,而当被告知没有差别时,两性的表现则无差异。这种现象被称为“成见威胁”(stereotype threat),我们会担忧自己的行为,可能验证了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而这样的焦虑反过来又影响了我们的行为表现。与此相对应的,是女性在智力上的不自信和男性的迷之自信。这种男性的“自负效应”,不仅体现在智力评估上,也体现在其他各项自我能力和魅力的评估中。当社会更倾向于认为男性比女性更“聪明”,理工科更需要“聪明”这样的天赋,且女性也没有必要“聪明”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同专业的性别分布相差如此巨大了。另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在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中,即便是在女性占多数的圈子内,女性领导者的数量也比男性少得多。最常见的例子是,厨房被认为是“女人的地方”,家里做饭的时候,男人摆摆手“我不会做,不会做”。可是大厨怎么都是男性?干苦力的时候没来,有高薪酬时就来了?要解释这种现象,还是得回到社会对两性的标准上:女性要美丽、顾家。当然,我们不再要求女性要待在家里了,她可以有工作,但首先她要做一个体贴的好妻子、好母亲。“如何平衡家庭和生活”是常见的对成功女士的追问,这背后不就包含着“家庭是女性必然要承担的工作”这样的价值观吗?有数据表明,对于一对全职夫妻而言,女性显然承担了更多的育儿和家务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不得不同时去做两份、三份甚至四份工作,而“他”只需要做好一份本职工作,就可以被称赞是个能养家的好男人了。“她”被认为不够“聪明”;“她”纠结文理分科,选理被担心读不好,选文被说没前途;“她”去应聘,公司问她有没有男朋友;在“她”和“他”能力相同的情况下,无论文理科岗位,公司都会选择“他”。“她”被认为要生儿育女,尽管“她”还没有想过;“她”被认为没有领导力;“她”要是成为了某领域的出色人才,那“她”要么是女强人,要么靠着谁上位了,“她”恐怕没有幸福的家庭吧,总之能力太强的“她”不大讨人喜欢。每一位女性都可能是“她”,而每一个人都可能塑造着“她”。社会暗暗发出“男生比女生聪明”的声音,潜移默化改变了“她”,“她”的自信也渐渐消散了,“她”也许不再认为自己可以晋升,不再希望超越“他”。大众所公认的一些性别特质与分类,不过是为了服从权力而做的简单而懒惰的归因,只是性别操演罢了,我们通过已经成形的社会规则来认识和表演自己的性别角色。朱迪斯巴特勒:我们举止、走路、说话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作为男人或女人”的印象。
当社会文化环境为男女性都下了刻板的定义之后,沿着这样的路去走,不管是对学科还是两性关系的发展,都无任何意义可言。而且,广大深受专业性别比例困扰的男生女生,不希望早日实现“尼姑和尚”大团结吗!如果你身边有想选理工科专业、想当程序员的女生,不要再告诉她们这不适合你了,请给她们一些温柔的鼓励;而如果有男生想选文科,也不要再指指点点,说一些文科班阴盛阳衰这些有的没的了。我想,无论你是什么性别,请选择一位愿意和你分担家庭的伴侣,请善待你的伴侣,尊重她/他的梦想与生活。如果你想要养育孩子,请培养她/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一个“男孩”或“女孩”。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
http://www.randalolson.com/2014/06/25/average-iq-of-students-by-college-major-and-gender-ratio/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2/50/15468
https://www.mirror.co.uk/news/technology-science/science/male-female-brains-dont-exist-6932093
https://www.sohu.com/a/256463491_657624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4/01/19/sunday-review/thanks-mom-and-dad-for-all-your-support.html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22103198913737
点在看,
让更多女孩自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