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香港书奖揭晓:李欧梵、陈国球、马家辉等11位作家获奖
2017年6月27日下午三时,由香港电台与香港出版总会合办的第十届香港书奖颁奖礼在香港举行。
自2007年设立以来,香港书奖一直以推动优质阅读,表扬优秀中文出版书籍为理念,是香港最有影响力的图书奖项。其评选范围为本地出版界、教育文化相关的专业团体报刊书评人及市民提名的年度好书,首次出版日期符合前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区间的中文书籍均可参与提名。4月26日,13位评审委员已经从453本候选书籍中选出20本进入决选。最终获奖名单由评审团评分与公众投票共同产生,并于颁奖日揭晓。凤凰文化记者注意到,内地读者比较熟悉的青年作家葛亮也在评委之列,曾凭《相忘江湖的鱼》获得首届香港书奖。
获奖嘉宾与颁奖人、编辑合影
香港书奖在鼓励出版社继续出版多元优质书籍的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了一份高素质的书单。第十届香港书奖的11部获奖名单如下:
潘国灵《写托邦和消失咒》(联经出版社)、董启章《心》(联经出版社)、玛丽安杜布《狮子与鸟》(台湾格林文化)、周保松《小王子的领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刘克襄《虎地猫》(远流出版社)、南海十三郎《小兰斋杂记》(商务印书馆)、陈国球《香港的抒情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马家辉《龙头凤尾》(新经典文化)、陆鸿基《坐看云起时:一本香港人的教协史》(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魏时煜《霞哥传奇:跨洋电影与女性先锋》(中华书局)、李欧梵《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除马家辉等少数几位作者因故未能到现场领奖,以及已经谢世的《坐看云起时:一本香港人的教协史》的作者、香港教育大学副校长陆鸿基之外,获奖作者都亲临现场,欢聚一堂。本次香港书奖的各位作家之间还有着奇妙的缘分,既有长者对晚辈的鼓励,也有同代人的互相砥砺,这也是香港书奖促进作者之间交流进步的初衷所在。
《龙头凤尾》的作者马家辉有着浓重的香港情结,据《霞哥传奇》的作者魏时煜回忆,在他刚从国外回到香港时,马家辉曾对他说:希望你做香港文化的研究,不要把这里只当作一个路过的地方。据编辑介绍,《霞哥传奇》也是香港书奖十年以来第一次颁给关于香港电影或香港影人的书籍。
就数量来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成本届香港书奖的最大赢家。李欧梵介绍《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时说,“这本书是中文大学‘勒索’来的,我此前的书都不是在中大出的,因为我不觉得我写的是学术书。我不是一个古典文学专家,但我对此一直有兴趣,这本书可以说介乎学术与小说之间,是我和几位同事合作的结果。”这本写给大学新生的“非专业书”,依然展现了李欧梵作为学者旁征博引、天马行空的世界性眼光。据《写托邦和消失咒》的作者潘国灵说,自己在纠结是否要退学phd时,是李欧梵的支持让他下定决心专心搞创作,并由此走上了专业作家的道路,今天能够同台领奖,也要感谢他当年的鼓励。
在获奖作品中,《龙头凤尾》的简体版已经由四川文艺出版社与青马文化于2016年10月共同推出,《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也将于近日由活字文化推出。
以下为获奖作品的颁奖词与详细介绍:
《写托邦和消失咒》
潘国灵
颁奖词:小说用“沙城”与“写托邦”这两个虚拟地方来述说消失的命题,叩问作家如何安身立命,结构创新,以富于想象的文学语言反思时代。人物与景物和现实生活互相渗透,更具奇幻效果和讽刺意味。
封面
作家消失、解咒、文字女巫、幽灵召唤……《写托邦与消失咒》的扉页便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香港知名作家潘国灵已写了十四部书,但本书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为打造首部长篇,潘国灵度身订做了一批新词:“写托邦(Writopia)、写作疗养院”。
追求安乐窝、世俗幸福的女子,无法理解在写托邦疗养院沉潜写作的男子。只有同样进入写作世界的女子,才能明白作家的魂去了哪里。写小说的人写小说,自曝虚构过程,这是西式后设小说。但《写托邦与消失咒》既曝露作家写小说的过程,也省思写作本身,写透创作病症的林林总总,仿佛写作病理学专著。书写者们在纸上搭建文字堡垒,写进去,三重血泪;长年迷失在书屋和图书馆,在搬书劳苦中体验生活;深知唯有书本,能把自己带到应许地;陷入写作的无限回圈,像堂吉诃德,与自我的风车作战。
《心》
董启章
颁奖词:作者以写作疗养自身,用创新格局之文学语言,挖掘、反思一代人心之苦闷等心景,贪睡中显示社会环境的残酷。本书为作者向夏目漱石的《新》致敬之作。
封面
心病还需心药医。本书为香港知名作家董启章向一百年前夏目漱石的《心》的致意之作。从前现代到后现代,两个时代,两个病例,两种焦虑和郁闷。
一个寒冷的冬夜,当妻子正身在异国,一具骷髅似的女体钻进了作家D的被窝……这是一则《聊斋》式的诡异故事,一段非人情的三角关系,一场意马心猿的身心病,一篇私小说式的自白书。“你这次离开了大半年,我独自一人看家,想不到得到一个特别的机会,去认识心,面对心,了解心的秘密。由无心,到交心,到多心,到违心,结果却变成了痴心,而不能放心,当中有许多始料未及的地方。到了此刻,坦白说,我依然搞不清楚自己的心意。究竟如何做到随心,而又不为心所困,做到顺心,而又不为心所迷,我并没有把握。幻象是心,实相也是心;万法唯心,无法也唯心。那究竟心是谁呢?是什么的一样东西呢?是人呢?还是非人呢?是物呢?还是非物呢?是我呢?还是他呢?还是非我又非他呢?我竭尽所能,试图去了解心,但心却始终不为我所解,这也许就是我无法舍离的原因。这样难舍难离的局面,最终能怎样收拾呢?我确实并不知道。”
《狮子与鸟》
文·图/玛丽安杜布 译/赖羽青
颁奖词:故事由狮子遇到一只受伤的小鸟开始,绘画笔触精细,画面素洁纯净,色调温和,营造出一种温柔、轻易慢慢的氛围。本书巧妙地运用空白页牵动作者的好奇心,是一本精致忧伤、使人发感动不已的绘画作品。
封面
真正的好朋友,只要一瞬间的交会,就能感受永恒的心意与关怀。狮子在庭院工作,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发出的。狮子替他包扎好,但小鸟已经来不及回到伙伴队伍,狮子于是留他下来,一起生活。他们一起吃饭、一起读书、一起睡觉、一起尝试新东西、一起迎接冬天。这个冬天,因为有彼此的陪伴,似乎不那么冷了。
作者用一幕幕宁静和谐的画面,谱出旋律优美的故事,无须文字,便能引导读者从中思考分离与相遇、失去与拥有、变与不变的意义。巧妙的是,他更以季节为和声,用冬天的寒冷,对比两人在一起时,心中的温暖;当他们分开,作者又以万物苏醒的春天作为时空背景,两种心境都与环境形成对比,更深化狮子与鸟心中的充实与寂寥。小鸟在春天来临时,回到伙伴归来的队伍中,与狮子分离。狮子纵使不舍,但他知道,这就是人生,他望着小鸟离开,期待与他再见面的那一天。
《小王子的领悟》
周保松
封面
小王子为什么要离开玫瑰?狐狸的教导,为什么能令小王子走出危机,明白驯服的道理?小王子最后选择将命运交托给毒蛇,真的是明智之举吗?小王子真的非如此不可吗?他真的别无选择吗?
小王子的问题,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问题。这是许多《小王子》的读者都会有的困惑。在《小王子的领悟》中,周保松教授用他的哲思和童心,对这些问题作出深刻解读,并带领读者进入小王子的世界,寻找那美丽的思想绿洲。
《虎地猫》
刘克襄
颁奖词:作者勾画街猫的生老病死、快乐哀愁,让人看到生命的活力与姿彩。看罢这书,读者或会对其他物种产生怜悯和感怀,不在耽溺与自己的世界,文字晓畅,观察敏锐,是为作者香港书写的又一代表作。
封面
纵使被世界遗忘,也要找出自己的活路。拚个集团的老大,还是做独行的浪人?继续卑微度日,还是努力从鲁蛇晋升班底?在这个隔绝的星球,每只猫都有生存的盘算。因为行山穿村,刘克襄遇见最有魅力的《四分之三的香港》。因为虎地猫,他了却多年的寻觅,终于窥见街猫的堂奥。
这不是动物行为学专书,却精辟地阐述街猫的生存之道。这不是精彩的摄影纪录,可是捕捉了一连串的互动行为。这不是厉害的绘本,怎知鲁钝的线条触动了共鸣。这不是文艺派的诗集,只是偷渡了诗人感性的灵魂。这不是疗愈系的猫书,逗人喜爱的指数偏偏不时破表。纪录书写+行为摄影+绘图作品+诗句诠释,作者透过多元的创作,爬梳那些追踪猫的日子,以前所未有的组合方式,呈现街猫丰富的国度。
《小兰斋杂记》
南海十三郎
颁奖词:编者考据南海十三郎六十年底啊的专栏文章,校订精准,书中之附注、编者按语等均见心思。作者用闻言愈发写作,颇具民俗趣味,亦让当代人重新认识十三郎其人其事,以及他对香港戏剧的感受。
书封
哀乐浮生戏一场,十三郎说十三郎。一代著名粤剧编剧家南海十三郎,生前编写过超过一百部剧作,堪称戏剧界传奇。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多姿,唯坊间对他的传闻众说纷纭,零碎之余也未能验证真确性。《小兰斋杂记》收集并整理了南海十三郎由一九六四至一九六五年亲笔撰写的四百多篇报章专栏文章,当时的栏目分别为《小兰斋主随笔》、《后台好戏》、《梨园趣谈》和《浮生浪墨》。
本套书分为三卷:上卷为《小兰斋主随笔》,以回忆个人及家族往事为主,当中有涉及江家家族及十三郎本人的,也有提及香港生活的具体情况;中卷为《后台好戏》和《梨园趣谈》,涉及梨园掌故、名伶逸事趣闻等,是十三郎亲身经历。此外,也包括他曾编过的名剧本事、曲文节录及剧艺心得等;下卷为《浮生浪墨》,题材围绕十三郎的生活,触及包括交游、病况、感触、时事等主题,内容丰富,另外也透露对生活的看法、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宗教观和艺术观等。文章按照发表顺序编排,各卷收录的文章内容完整,写作情绪连贯,栏目主题风格统一,行文以浅白文言或白话为主,读来通顺亲切,间或穿插诗词,益见十三郎文采斐然,甚有文艺欣赏价值。编订者更编写前言、传略等补充资料,加上多幅珍贵图片,不论是研究香港历史或粤剧发展历史的人士,皆可从中获得不少有用材料。
《香港的抒情史》
陈国球
颁奖词:本书聚焦香港本土文学及文化论述,以抒情史为香港文学史的侧面,对《帝女花》、《客途秋恨》之研究特别深入。素材丰富,呼应时代,并不单纯谈论文学,也凸显出作者的史学功底。
封面
香港就是文学:从海上孤岛到世界都会,从帝国殖民地到社会主义特区,香港经验比传奇更传奇。从驻节香港的殖民地大员,到心系劳工大众的左翼文学家;从求全责备的香港文学大系,到活泼精要的各式选本;从先锋的现代诗、人间小说与话题电影,到苍凉南音和悲情粤剧;从弥敦道上的咏叹,到维多利亚港边的回想……无数的香港故事,如何说?
作者为我们述说文学香港的前世今生,揭示香港对整个华人文化圈的意义,思考香港的未来。地区、中国、政治、殖民、现代性等等这些看起来如“三尺青锋”般冷硬的议题,经作者娓娓道来,化为写给香港的一部抒情史。
《龙头凤尾》
马家辉
颁奖词:这是一本豪情历史小说,勾勒香港百年沧桑,家园、江湖与性别相互隐喻,故意鄙俗的语言显出文艺问道,写出大变局之中隐藏在每个人内心一股不可言说的冲动。
封面
《龙头凤尾》是马家辉的第一部小说作品,以黑帮为题材进行创作,刻意加入广东方言,描写两个强势男人的禁断之恋,可以说是一部原汁原味的“香港往事”,一部充满历史隐喻的小说,一部描写青洪帮血拼的江湖传奇,一部全景揭示军统、汪伪、青帮、英、日的暗战大戏。
故事背景是1936年到1943年的香港,正经历中日英战局,从小人物如买毒品的毒虫、堂口的烂仔、舞女和车夫,再到杜月笙、戴笠、宋庆龄、宋子文等大人物都悉数登场,风雨飘摇下的他们都面临着各自的生死抉择。主人公陆南才从一个平凡的车夫迈向黑帮老大的每一步,以及乱世中各色人等因利益的驱使,到最后道德崩溃的过程被作者挥洒得酣畅淋漓,堪称一部精彩的“香港往事”。
《坐看云起时:一本香港人的教协史》
陆鸿基
封面
“我相信历史不是英雄颂、恩仇账、功过格,而是就我们身处此时此地,向往事提出问题,以求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从而鉴往思来的一种探索。我们需要明白历史,才能体会到眼前的成败、强弱、得失,都不是绝对和永恒的,从而得以摆脱现状对我们思维的桎梏。因此,历史写作没有恒真的说法,也没有什么定律,只有对当前提出的问题找出最为有据有理的临时答案。基于此,我为这部教协史拟就了一个题目,就是一本香港人的教协史。”
陆鸿基教授花了五年时间搜集资料、阅读文献、访谈及编撰,完成了三卷有关香港教育史的重要著作,以深度和广度而言,仍属首次。全书共分三卷:卷一战后的香港与教协崛兴的背景:从二战说起,探讨战后香港的政治、社会、教育发展与变迁,阐述促使教协成立的因由;卷二争取教师权益与教育改进:详述教协成立后,对香港教育界, 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等所作出的贡献;卷三教协与公民社会的形成和互动:阐释在社会、政治及教育的巨变下,教协多年来参与的社会活动,并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本书为香港的教育史填补空白及留下了客观纪录,特别适合对香港的历史及政治转变、社会运动与教育发展有认识和感兴趣的读者。
《霞哥传奇:跨洋电影与女性先锋》
魏时煜
封面
人称霞哥的伍锦霞是一位从不掩饰自己同性恋取向的奇女子。她在女性幕后影人尚是凤毛麟角的年代,远远走在时代前面,穿梭香港、旧金山和纽约,留下来多部电影和一则文化传奇。
三藩市的“霞哥”伍锦霞(1914-1970),早在1935年就参与拍制华人主导、荷李活技师协助拍制的彩色华语片,其后在香港成为“华南第一女导演”,三四十年代她穿梭于太平洋两岸,身兼编、导、监制、发行,拍出了十多部华语片,身后却被埋没于历史的麈土中。本书作者发掘整理了珍藏多年的资料和图片,重塑“霞哥”传奇:把她置回抗战前后的中美关系、华人地位和女权变化的环境,和香港、三藩市、荷李活、纽约的影人影事中,重写伍锦霞的生平事功。以她为焦点又和中外影史上几位女性先锋作出比较,给予她新的国际定位和历史观照。图文并茂的本书让读者既认识到这敢于“越界”的女中丈夫,也概览那风云多变的影坛、国难深重的时代。
《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
李欧梵
书封
在本书中,李欧梵教授选择了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英雄本色、政教道统、江河岁月、饮食男女、魑魅魍魉、魂兮归来,并在每一个面向上选取一两篇代表性的经典文本,从文学、音乐、电影、艺术等角度畅谈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感受,“大题小做”又“以小见大”。
李教授常说,目前的教育太过强调“专业化”,导致视野狭窄,创造力缺乏,人都变得无聊。这本书或许对于习惯了“专业化”的读者来说是一种启发或“解放”。本书即为李欧梵教授特地为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二年级学生设计的教材,而非专业研究著作,因此旁征博引、天马行空:项羽与希腊英雄对比、聊斋与爱伦坡相通、通过老电影的译名学古文……既能整体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不同面貌,又可以对具体的作家、文本、时代有更深入的理解,更能体现其世界性的眼光。除此之外,他还邀请其他教授一同讲授与对话,如陈平原讲解鲁迅、张健解讲韩愈、周建渝讲《三言》和《聊斋》等。
延伸阅读:
>>“下流”香港的沦陷往事,断背之恋的“宾周”叙事 | 王德威评马家辉《龙头凤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