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李白,不得不读的一首诗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译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即使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时人见我总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观点都冷笑,认为那是自命不凡的“大言”。孔子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
注释
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假令:假使,即使。
簸却:激起。
沧溟:大海。
恒:常常。
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余:我。
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见《新唐书·礼乐志》。宋本“宣父”作“宣公”。
丈夫:此指李邕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旧唐书·李邕传》称其“颇自矜”,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从他的青年贯穿到了老年。这首诗的前四句,刻画出了一只即使不借助风力,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大鹏的形象。然而,这首诗既是“上李邕”,还以大鹏自况,李白对李邕的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傲慢?不,这不是傲慢,这是愤懑不平,对李邕的傲慢感到愤懑不平。
诗的后四句,就是李白的不平——“你们这群凡夫俗子,只知嘲笑我的宏大抱负,人家孔子还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凭什么这么拽?”
所以,李白再怎么自比大鹏,也不是傲慢,而是愤懑不平,这种愤懑不平,是因为李邕的傲慢引起的。
话说回来,这个李邕何德何能轻视李白呢?
李邕(678~747),唐代书法家、文学家,字泰和,鄂州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
李白胆量不小,竟敢写诗回敬这样一位权贵、名士。有人说他不尊敬师长、狂傲无礼,但也有人认为,这体现了李白笑傲权贵、平交王侯的个性,不是所有名士我们都该无条件表示谦卑。
相比之下,杜甫的《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则显得谦卑了许多。
长啸宇宙间,高才日陵替。古人不可见,前辈复谁继。
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柢。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
风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锐。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
虽然杜甫到底是打心眼里真这样尊敬李邕还是说说客气话,我们无从得知,但就这两首写给李邕的诗而言,杜甫为人处事的情商似乎高了李白一丢丢。
青莲居士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设想一下,如果李白是个不向往做大鹏、甘于平庸、对待权贵也处处谦卑谨慎的人,那他还是李白吗?那今天的我们还能看到这么多优秀有个性的诗作吗?
世间总是不缺那些甘于平庸、对待权贵谦卑谨慎的人,世间总是缺一个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