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道“简单”的复旦真题

佚名 汉语言文学学习 2020-08-17
来自专辑
语言学随笔

简单的题

“如何划分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复旦语言学真题里有过这样一题,看起来挺简单的,有人想,原来考研也不过就考这些基础得不得了的问题呀,一点不难嘛。

不过,就像《那是别人不曾懂的中文系》说的那样,越是简单越不好答准,问你什么是文学,谁说得清什么是文学?

言归正传,这题到底难在哪里?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到底是啥?

 定义 

基本词汇同一般词汇相对而言,就是一种词汇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部分,相当稳固,很少发生变化,可以说是一种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积淀。

一般词汇,就是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一般词汇所包含的词,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会在一般词汇中得到反映。(叶徐《语纲》的理论,其他主流教材也大同小异)

看到这里,不知有没有喜欢思考的同学会想:既然“一般词汇就是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那么,这“基本词汇”的划分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三特点”

稳固性(被长久沿用)、能产性(构词能力强)、全民常用性,这三点是中国语言学界公认的基本词汇的特点。该观点最初来源于斯大林及苏联语言学家,那段时间中国跟苏联关系正融洽,这个说法很快就影响到了中国的语言学界,至今,我国大多高等教育的教材依然沿用,如黄廖版《现代汉语》、叶徐版《语言学纲要》等。

不过,问题就出在这里。那道真题的难点,也就在这里冒出来了。

问题来了

如果把书死记硬背,倒真不觉得那道题有什么难答,照着标准答案写就得了呗!可越是细细思量,却越容易把自己弄糊涂——

第一,“全民常用性”是不是要考虑共时因素?严谨说来,应该说“当代社会全民常用性”才对,然而“当代”属于时间方面的基准,无法与“全民常用”同列为一条基准,照这样,是不是等于要在“三特点”后面加一条“时段性”呢?

第二,“能产性”与词性、结构有关,像虚词、双音节词的数量十分庞大,然而构词能力大都较弱,几乎不具备“能产性”。那么“能产性”这个特点夹在里面是不是有点尴尬?是不是应该把它从“三特点”里踢出去?

事实上,在黄廖《现代汉语》里自己也说了,“不能把这三个特点,特别是能产性当作辨识基本词和非基本词的唯一条件”。这么一说,好像真的该把它踢出去。

各执一词

事实上,早就有人发现过这个问题,提出质疑。比如刘叔新、周荐(南开教授)的“两标准说”,就把“能产性”踢了出去;苏培成(北大教授)也提出要加一条“时段性”。

不过,众说纷纭,我该听谁的?出题老师又是哪一派的?借用《那是别人不曾懂的中文系》的一句话:你们都是专家,你们要讲清楚啊。

看书动脑,良性循环

要是一直捧着书死记硬背便也罢了,所有问题都不存在,题目都变简单了。那干嘛还要想那么多呢?!

不过,“标准答案”是不是就是老师想听到的答案呢?既然要读的是研究生,是不是就要有点“研究”的精神呢?

“研究生”之所以更高一级台阶,就是因为“研究”的门槛比背书高。思考能让人发现更多问题,发现更多问题也就能激发人去阅读更多的书,越丰富自己下笔就越成熟稳重,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愿大家都走上这样的良性循环。

相关阅读

汉语言文学考研8大方向解读
看书全会,做题全废,原因找到了
2020南京大学研究生初试真题·文学615
冲着这四点,一定要学好语言学啊
那是别人不曾懂的中文系
中文系鄙视链
你是在学文学,还是在背资料?
北京大学语言学考研参考书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