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门“玄学”让4个语言学家吵开了

佚名 汉语言文学学习 2020-08-17
来自专辑
语言学随笔
教娃说话是个苦事,一遍遍教对的,一遍遍听见错的。教娃说话也是个乐事,当他们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哪怕只言片语,那种惊喜也让人毕生难忘。不知不觉,娃竟然什么都会说了,有时候你甚至辩不过他。
这真是门“玄学”——娃都是怎么把一门语言学得这么厉害的?
 
1.“刺激-反应说”
斯金纳说:“娃娃说话是靠教的。”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是“后天习得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语言和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都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模式获得的。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模仿”。
模仿,的确是母语/二语初学者的主要手段,但随着语言掌握程度的加深,模仿的作用就逐渐变弱。试想一下,每句话都不一样,如果全都得由人教才能学会,地球毁灭之前都别想掌握一门语言。
所以娃的语言到底是怎么学会的呢,似乎只有“天赋”能解释这一切了。


2.“天赋说”
乔姆斯基说:“娃娃有他自己的想法。”
乔氏认为,娃学话不是照葫芦画瓢。人有一套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机制”(LAD),以及一套神奇的语法机制,他称之为“普遍语法”(UG,universal grammar)。我们教娃的词,只是在给他们提供具体语言材料而已,孩子就用这些材料对“普遍语法”的某些参数做略微调整,简单来说,就是用自己的逻辑总结出语言的规则,这才掌握了无限多的句子(详见文末《原来“转换生成语言学”就是这么回事》)
“天赋说”是对传统的“刺激-反应说”的有力反驳。但它忽视了后天环境的重要性,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而且,乔氏的想象大于实证——“天赋”是门玄学,怎么用实验证明?
当然,无法证明也就意味着无法反驳,所以也没人反驳得了它。它至今是个悬而未决的谜题。

  

3.“认知说”
皮亚杰说:“什么LAD、UG,不存在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不存在所谓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这些玄乎的东西。但他提出了另一种更玄乎的东西——先天认知机制。
他认为存在一种先天认知机制,与环境相互作用。认知能力先于语言,因此,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儿童语言习得的发展。儿童总是用他熟悉的结构去创造新的用法,用他熟悉的东西去理解他不熟悉的。
听着也挺有道理的是不是?但他也掉进了跟“萨沃假说”相同的思维误区——无论思维影响语言还是语言影响思维,都是“片面的真相”(详见文末《“萨沃假说”的思维误区》)。忽略哪一边,强调另一边,都是没有意义的“片面的真相”。
尽管思维先于语言诞生,但二者并不是平行发展的,发展曲线有时会交叉或合并(维果茨基《思维和有声语言的遗传根源》)。这么一交叉,我们无法做出一个确切的论断,是否思维真的完全决定语言。

  

4.功能说
韩礼德说:“你们的研究都脱离社会。”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奠基人,也是个标准的“实践派”——他认为运用中的活语言才有研究意义,所以他反对只研究“语言”,更爱研究“言语”。他认为,语言不是“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集合”,而是“社会符号”。但凡人们用于交际的一切语言,就算完全不合语法,也是值得研究的。
连“语言习得”这个词他都不用,而是用了“语言发展”(language development),就是为了强调语言的社会性与后天性。
他认为,娃学语言就是为了学会如何用语言交际,母语习得的过程就是逐步用语言来表示功能的过程。从还没学会说话之前,儿童就已经用体态语来表现意义了,这也是一种交际;他们一边成长,一边借助成人的语言去表达意思,最终与成人的语言体系靠拢。
他从全新的视角解读了母语习得,不过侧重点偏语用,不关注儿童语言内部结构的发展。

  

佚名君说
学母语是个复杂的过程,任何一个单一的理论都难以支撑。这四个语言学家的四种说法,各有侧重,各有短长,彼此针锋相对却又相互补充,不过似乎也不能完全解释母语习得这门“玄学”——靠“模仿”习得了语言的外部形式、靠“天赋”推算出无限多的句子、靠“认知”建立了语言范畴,靠“交际”发展出良好的话术水平,是否就构成了母语习得的全部?
希望我们也能够切入自己的视角,为母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贡献出全新的力量。
 
相关阅读
学术争鸣,被“主流思想”毙了
原来“转换生成语言学”就是这么回事
打字表白和当面表白,真有这么大区别?
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发展历程
“萨沃假说”的思维误区
简述语言遗传机制的主要内容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
考试时组织不出书上原话?原来真有语言学依据
语言学应该脱离文学,成为一级学科
语言学的分科
动物这么聪明,为什么就是不会说话?
会说话的人,语用都学得不赖
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语言学→语言学杂货文汇总”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