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到底啥修辞?

佚名 汉语言文学学习 2020-08-17

佚名君的话

“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这句话大约在十几年前就流行于网络,但它到底是什么修辞,众说纷纭,至今还是个问号。下面选取的这两篇著名的相关论文,均刊载于2011年《当代修辞学》,却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来分析,也欢迎大家在读完后提出自己的看法。

(辣眼预警↓)



1《也说“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来源:《当代修辞学》2011年02期

作者:朱岱

(注:原文分上下两篇,现在合二为一)


“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所引爆的流行浪潮已经渐行渐远、淡入历史,可是它的修辞性质究竟如何,却仍然众说纷纭,作为一个修辞学研究者不禁为之汗颜。
很多人说它是一个拈连。可拈连是“顺势”将“原本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到乙事物上”,所以它一定谈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如果将原句改为“哥吃了面,也吃了寂寞”,现实空间中同时出现了“面”和“寂寞”两个对象,原先适用于“面”的词语“吃”被顺势移用到了“寂寞”上,这就是拈连。可现在由于有一个否定词在起作用,原句的意思因而是“哥吃了某物,别人说是面,哥却说是寂寞”,现实空间中其实只有一个对象。原句看来不是拈连。
这样的话,理解原句需要解释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为什么人们公认是“面”,“哥”却认为是“寂寞”?答案无非有两个:一是面和寂寞之间发生了隐喻关系,二是发生了转喻关系。不管是隐喻还是转喻关系,原句似乎都可与“她不是人,是条母狼”这样的“隐喻式否定”句(温锁林《一种特殊的语用否定:隐喻式否定》,载《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3期)进行类比:“不是面”与“不是人”类比,“是寂寞”与“是条母狼”类比。还有一个需要解释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会在表达这一隐喻或转喻之前先说出一个否定“不是面”?
比较“(她)是条母狼”与“(哥吃的)是寂寞”,我们会发现二者虽然形式相同,实际包含的认知方式却不同。
“她”与狼分属于两个认知范畴,说话人的认知中二者有了相似性,以熟悉的凶残的狼来类比凶狠的人,这就是隐喻,语言形式上则表现为暗喻。而“哥”吃的是面,面和寂寞之间从整句话所描述的情景———个非主流青年在网吧电脑前端着面碗,眼神忧郁,神情落寞——来看,找不到相似点。只能说“哥”在吃面的同时寂寞盈怀,为了排遣寂寞而吃面,面越吃而人越寂寞,二者空间上相伴相生,时间上互动互长,在人们的感觉中,面与寂寞融为了一体,因而这是一种转喻。通常都将转喻视为借代,但其实转喻的形式并不限于借代,比如这里的转喻形式上就与暗喻相同。
再来比较“不是人”与“不是面”,二者就只有一致性而无差异性,因为转喻和隐喻一样都会导致临时范畴化。正如人被归入了狼的范畴就不再是人一样,面被归入到了寂寞情感的范畴也就不是面了。

剩下的问题是:虽然认知过程上看是范畴化在先而否定判断“不是人”与“不是面”在后,但为什么表达上的顺序却相反?这是因为同一性之强已使说话人心目中不再有人或面,进而急于将这种判断言说出来,这也就导致了“不是面”和“不是人”分别相对“是寂寞”、“是母狼”的超前表达。



2《拈连还是转喻--也谈“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来源:《当代修辞学》2011年第6期(总168期)

作者:李国南(华侨大学外国语言系)


朱岱先生认为,“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这一流行语“原句看来不是拈连”,“这是一种转喻”(见朱岱《也说‘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及其续文,分别载《当代修辞学》2011年第2期、第3期,下称“朱文”、“朱文(续)”)。笔者委实不敢苟同。
朱文认为,若将原句改为“哥吃了面,也吃了寂寞”就是拈连,其理由是现实空间中同时出现了“面”和“寂寞”两个对象;现在由于有一个否定词在起作用,现实空间中其实只有一个对象,因此不是拈连。在这里,朱文混淆了“客观现实”和“语言符号”两个概念,误认为“面”用了否定词,面就不存在了。实则,尽管原句用了一个否定词,现实空间中仍然存在着两个对象,即面和寂寞。从朱文(续)对原句语境的阐述也可以看出,面和寂寞是同时存在的两个客体。实际上,拈连中用否定词的实例并不少见,否定词可在本体所在句中,如“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萧兵《太行青松》,转引自唐松波、黄建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也可在拈体所在句中,如“水调数声持酒听,午睡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悠悠空记省”(张先《天仙子》,转引自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朱文(续)指出这是一种转喻。然而,据笔者所知,汉语修辞格体系中并无“转喻”这一辞格。何谓转喻?“‘转喻’(metonymy)又叫‘借代’,通常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沈家煊《转指和转喻》,载《当代语言学》1999年第1期)语言学界用“转喻”来翻译英语修辞格metonymy,基本对应汉语修辞格借代。此外,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和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朱文(续)以“转喻”这样一个汉译术语来指称这一修辞现象似乎不妥。此外,转喻(或称“借代”)从结构上看都是替代性的,即“舍去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与它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替代。”(王德春主编《修辞学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86页)而“吃寂寞”却是搭配性的,即“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使上下文巧妙地联系起来。”(同上,第110页)在这里也就是动词“吃”由“吃面”这一动宾结构顺手拈来强制性地组成另一个动宾结构“吃寂寞”,与“转喻”那种替代现象迥然不同。

如此看来,我想还是按“很多人”的说法,把该流行语看作拈连为妥。这不仅是一个名称的问题,更涉及到我们对这一修辞现象的本质的认识,故而含糊不得。


相关阅读

借代、互文、通感,14种修辞全面解读

现代汉语知识点大全:修辞

量词也能修辞

广告语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修辞作用

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语言学→语言学杂货文汇总”或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