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5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拷问人性的电车难题

互联健谈 2019-05-26


“电车难题”如下:

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疾驶而来,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那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此刻,你是否应该拉杆?


1967年,菲利帕·福特发表的《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中,首次提到“电车难题”,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其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 “为最多人提供最大利益” 的原则做出的。


功利主义的观点来看,电车难题明显的选择是拉下拉杆,杀死一个人拯救五个人。但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下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道德主义认为,不杀人是道德义务,救人亦是道德义务,这两种道德义务发生了冲突,面对此类两难选择时,应当不作为。而批判者认为,身处这种状况就要求你有所作为——不作为即见死不救,同样不道德。


结论是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如果上面这个场景,你觉得不存在选择困难,你会坚定的拉杆。

那么下面呢?


来看看升级版:


你站在天桥上,看到一台刹车损坏的电车疾驰而来,轨道前方有五个工人,他们不明情况。一个胖子路人站在你身边,你发现他的巨大体形与重量(此题并无对胖子的歧视),正好可以挡住电车,让电车出轨,避开那五个工人。

你是否应该动手推落胖子,以拯救五个工人,还是坐视电车撞上他们?

你还可以坚定的选择推胖子吗?


但是你仔细想想,和前面场景,两者有多少区别呢?



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人在面对第一种状况,都会选择切换电车轨道,救下五个,撞上一个。


而面对升级后的第二种状况——亲手把路人推下天桥,让电车出轨,推落一个,救下五个,大多数人又会选择不动手。


这显示人类拥有的道德直觉,在第一个状况中,像功利主义一样运作,而在第二个状况中,则像道德义务论者。



经由fMRI扫描,大多数人面对第一个状况,脑部使用一般区域来运作;面对第二个状况,则会动用到情感判断的部分。


情感判断部位受损害的脑伤患者进行这项实验时,在两种状况中,都会以功利主义方式,决定牺牲一个,拯救五个。


此外,在第一个状况中,不提示轨道上单独被绑的人的身份,大多数人会切换轨道;假如提示这个人是测试者的亲人,大多数人会决定不切换轨道。



哲学和心理学都无解的电车难题,展示的并非标准答案,而是题面——客观现实。


现实生活中,往往没有绝对的正误,艰难的抉择却比比皆是。


因此,电车难题经常成为文学影视作品偏爱的主题,拷问终极人性,挑战观者心理。


而身处现实的我们,也许要放下绝对的准则。


学着去理解他人,原谅自己。



相关文章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关注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