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提起中国旧社会的外国租界,几乎所有大陆人都认为是中华民族遭受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租界是外国列强战争掠夺的结果,在上海租界的某个公园立着一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是新中国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从外国列强手中收回了租界等等。真实的情况是这样么?
绝对颠覆历史观的租界真相
近代史教育选择性地告诉你:旧中国有英租界、法租界,因为这两个国家打趴过中国。但是近代史教育同时掩盖了另一部分事实:一些军事并不强大的国家,例如比利时、意大利,也在大清国攫取了租界。清政府割租界給这些小国,除了外交错误以外,没有办法解释。为了防止学生质疑这个,近代史抹去了这些内容。
愤怒网民常骂我:“洋人是我们请来的吗?”大清国请洋人来搞租界、主动划租界求洋人要,还真有。例如,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就是清政府主动邀请欧美帝国主义来建的,为何?因为清政府想以夷制夷、抗衡日本。参《厦门文史资料》第3辑。
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是清政府主动送給洋人的,原因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害怕日本染指福建,故使出“以夷制夷”老招,把西洋鬼子引入厦门,这是在下一盘棋。请参考《厦门文史资料第16辑》。闽浙总督许应骙电报里说得很明白:引洋人来鼓浪屿,兼护厦门、东防日本。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清政府当年说这个话,意思是全面开放贸易,你要什么,我就卖给你什么,而不是“送”,后世误解了这句话。事实上当时西洋各国也“量西洋之物力,结中国之欢心”,凡是中国想买的东西,西洋没有不肯卖的。
就算签了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约》后,中英贸易仍然对英国不平等,因为英国货物只能从五口(广州、福州、上海、厦门、宁波)输入,而英国全境的港口都对中国的货物开放。换言之,中国对英国货设了限制,而英国却对中国货不设限制。到底哪一个才是不平等条约?传统的不平等条约也许可以反过来理解。
早在1800年代初,就开始有华人移民英国了,当时英国一不禁止华人入境,二不禁止华人在英国租地建屋。从对等的角度而言,大清国也应该这样对待英国商人,但是清政府不但不准英国人租地建屋,而且连他们进城都不让。英国人动武是为了打一个对等的地位。考虑到华人在英国的待遇,英商在华租地建屋不算侵略。
二、租界土地是合理价格租来的
英国商人在中国租地,按照市场价格给钱,我不但找到了条约依据,连具体个案我都挖了出来:1843年11月27日,英国驻广州领事要求租借广州石围塘围地,这块地皮是中国商人潘绍光的物业。地主潘绍光同意出租,但要求英方必须补偿佃户搬迁损失二万两,不能强拆!参《广州文史资料第44辑:广州租界史大事记》。
1843中英《虎门条约》白纸黑字写得很明白:英国人在中国租地,租金以当时市价为准。当年11月25日英国人在广州租了一块地,租期25年,每年租金六千元洋银。参《广州文史资料第44辑:广州租界史大事记》出租这块地皮的广州地主丝毫没有损失,因为他租给谁都是这个价。但是近代史教科书把这些细节全部隐去。近代史教科书告诉你:英国人是带着枪,抢走租界的,而且一分钱都不付的,但是谎言始终无法骗人长久,《虎门条约》、《广州租界史大事记》都显示:至少在广州租的地,英国人不但支付了租金,而且还是按照当时当地的市价支付的租金。这叫侵略吗?这叫公平交易!天津美租界就是清政府主动送给天津美国领事的,美国领事还不敢要,发电报回华盛顿请示个不停。后来只好暂时接管,可是逐渐发现还是不要为好,要还給清政府,清政府不回复,为何不回复?因为清政府根本不想管洋人,让洋人自己管洋人,是清政府最愿意的事。1902年美国领事只好将它转送給英国,并入英租界。近代史最让人切齿之一是中国关税不自主、外国商品低价涌入打败民族商品。事实真是如此?且看具体案例。晚清三达、德士古、亚细亚三家洋人火油公司在中国低价竞争,相互倾轧,价格降了83%!因关税不自主损失的那几个点早就被充分竞争抵销了。参《广东文史资料第44辑》冯翰伯回忆《我所知道的广州沙面洋行》。西洋火油打败中国蜡烛,不是因为中国关税不自主,而是因为蜡烛落后,火油先进。中国自古烧蜡烛,蜡烛贵且易耗,性能远不及火油。当时洋人火油涌进来,三达、德士古、亚细亚三家公司互相倾轧压价,火油很便宜,受益的是中国消费者。的确有中国部分蜡烛厂倒闭,但中国应该做的是立即制造火油,而不是盲目排斥先进事物。清末洋产品涌入中国不能用“经济侵略”一词概括。而且当时欧美国家在中国竞争狗咬狗,价格竞赛,越来越低,受惠的是中国消费者。况且1929年欧美把关税自主还给了中国,经济侵略一说更无从说起,纯属扣帽子。当时要做的不是打倒欧美帝国主义,而是劝他们多来中国开工厂,创造就业。近代史把洋货涌入中国说成因为关税不自主受压迫。还好当时在外企里打工的人留下了证言:民国初年,广州没有一家肥皂厂,洋人的肥皂涌进来后,广州一些人开始山寨仿造,但质量远比不上洋货,所以洋货畅销。参《广州文史资料第44辑》绍昌洋行职员张寿朋回忆。当今中国没有关税压迫,但洋货质量好,仍然畅销。有人以为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被打败后,立即趴在地下当英国的巴儿狗。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打完仗后,清政府不少官员对英国人还是很强硬的!例如1848年英国传教士合信在其开设的广州惠爱医馆附近租一房子,清政府勒令他搬走,他拒绝,结果被关进监牢。参《广州文史资料第44辑:广州租界史大事记》。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得知英国人出手阔绰、一租就租一大片地,有的中国人直把英国人当大客户看待。1846年6月,广州市民蔡老六,购买了广州沙螺西塱堡内寺岸村安姓的围地一共十六亩多,以及其它海旁地若干亩,拟租給英国人谋利。但当地村民抗议并阻止了他。参《广州文史资料第44辑:广州租界史大事记》。大清国国民如果不想租地給英国人,英国人能怎么样呢?答案是:干瞪眼。1843年,英国人想租广州十三行对岸的河南田地数十亩,但是这片地的地主和当地群众都不同意,不想出租,最终结果怎样呢?依据史料《广州文史资料第44辑:广州租界史大事记》的记载,是“未逞”。未逞的意思是:英国人也只能干瞪眼! 英国商人在中国租地,按照市场价格给钱,我不但找到了条约依据,连具体个案我都挖了出来:1843年11月27日,英国驻广州领事要求租借广州石围塘围地,这块地皮是中国商人潘绍光的物业。地主潘绍光同意出租,但要求英方必须补偿佃户搬迁损失二万两,不能强拆!参《广州文史资料第44辑:广州租界史大事记》。广州沙面租界是英法两国人花钱从河水中填土而造成的,共花费32.5万墨西哥元,其中英方出资4/5,法方出资1/5。他们自己填造而成的土地,仍然按亩向清政府交纳地租!每年每亩1500钱。参《广州文史资料第44辑:广州租界史大事记》。租界建立,首先是中国的地主受益,拿到了租金,发了财;其次是周边的中国小贩受益,无端多了一群衣食住行的客户;再者是当地打官司的老百姓受益,有了治外法权,清政府再也不敢草菅人命。
天津租界租给帝国主义之初才17户人家,因为洋人法律与政策远远好于满清,老百姓玩命逃离满清统治往租界里涌,到1938年,天津英租界已有人口76815人,其中华人72087人,占总人口的94%!这些华人都是中国籍的。参《天津通志:租界志》。 治外法权在近代史上的角色,首先是在大量刑事案件中保护了许多中国人,其次才是在部分涉外民事诉讼中偏袒了英国人,是一个利大于弊的事物。西洋的法权比满清民国的法权先进,换言之老百姓到租界里,他们的人权反而比在华界得到更好的保护。
当官的为何鞭挞租界?因为他们在租界的税收没了,他们在租界的职位没了。但对于老百姓而言,租界是个好东西,鲁迅日记写得很明白。租界里的治外法权,压迫的是清政府,而不是老百姓!相反,治外法权在客观上有力促进了大清国进行司法改革。如果不是治外法权,许多命案的凶手要凌迟,许多公知要遭凌迟,平民犯了法连个律师都请不到,刑讯逼供家常便饭,杨乃武小白菜能活下来只剩半条命。革命党为什么躲租界里?因为他们信任洋人的治外法权!长期以来,谈论到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上海租界时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历史典故”几乎尽人皆知。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黄浦公园,始建于1886年,上海滩上第一家正式公园,她是外滩百年沧桑的见证人。1917年9月13号的园规中第一条规定,该公园只供外国社区使用。从此公园禁止中国人入内,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屈辱的标志。需要说明的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是有人将规定中第一条“该公园只供外国社区使用”和第四条“狗与自行车不允许进入”合在一起的一个讹传。用“PsndOCPv2.5”翻译出来,供英文不好的朋友参考:
公共和保留地花园规程
1.花园是为外国社区保留的。
2.卡丁车每天都向公众开放。从早上6点开始,午夜后半小时将关闭。
3.没有人不被承认穿着体面。
4.狗和自行车不允许入内。
5.巡视者必须被限制在小路上。
6.筑巢。拔毛。严禁攀爬树木或损坏树木、灌木或草地;来访者和其他负责孩子的人被派去帮助防止这种伤害。
7.乐队看台范围内不允许任何人进入。
8.在乐队演奏期间,负责儿童的人不允许占用座位和椅子。
9.在保护区花园里,不被外国人收养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
10.警方接到指令要执行这些规定根据命令。
N.O .利德尔
退一步,如果“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子是真的,又如何?近代中国二十七个租界,只有一个租界有“华人与X不得入内”的牌子,其他二十六个租界都没有这牌子。换言之,挂牌率仅为3%。一个被蓄意放大的牌子,根本没有代表意义。大量成功人士(如鲁迅)拼命往租界挤。鲁迅为什么宁愿被人骂作狗,都要往租界挤?说明他认为活在华界比狗都不如。长期以来,大陆民众只知道外国租界是新中国收回来的。然而事实是:1943年收回天津广州英租界及英美比在上海和厦门的公共租界;1946年收回上海天津汉口和广州的法租界及法国在上海厦门公共租界的权利;1947年收回天津意大利租界及意在上海厦门的公共租界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