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教方法”还是“教策略”?——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

李祖文 我是李祖文 2024-01-0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或许这个题目就会造成困扰,因为很多人的心里或者认知里,会觉得“阅读方法”与“阅读策略”是划等号的,是认为一样的事物,不一样的称呼。真的如此吗?不妨来思考一下。


统编教材编排体系里,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增加了“阅读策略”单元,相应的增加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有目的阅读”的相关策略。这是一个新型的组合单元,也是一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单元。但,如何教学,如何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来教学,颇费思量。我们试着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来说说目前的阅读策略单元。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三年级上册的“预测”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体现“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语言要素的重要篇目。课文利用批注的方式不停的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一边读一边用心去预测。课文中安排了这样的批注,分别是:


“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根据题目预测】


“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吧!”【根据插图预测】


“我想老屋可能会不耐烦了。”【根据内容(语句)预测】


“一读到这句话,我就知道,一定又有谁来请老屋帮忙” 【根据内容(语句)预测】


“我猜到了老屋会怎么回答。”【根据内容(语句)预测】


“老屋可能还会遇到其他需要帮助的小动物。”【根据内容(语句)预测】


“估计老屋不会倒了。”【根据内容(语句)预测】


这些“批注”出现在文章正文的旁边,并且使用不同于正文的颜色来表示区别。我想目的在于提示教师:这里是可以指导学生预测的地方,也是容易产生预测的地方。其实也是提醒学生如果在这里阅读时停顿时,可以如何去思考。但可以明晰的知道:这应该不是让孩子读到这里一定要停下来如此思考的。


为什么要说旁边的“批注”是给老师看的,并不是给学生看的?因为对于正常的文字阅读来说,如果出现太多的与正文有关的批注与插图,并不能帮助学生顺利阅读,往往会起“干扰、阻挠阅读”的作用,影响学生的阅读。但教材又为什么要这样来编辑处理,我想无非这是一种“显性的显示”——将阅读的过程用这样的方式展示出来。但,这是应教材编写的需要,教学的时候,我们又需要回归到阅读过程的“隐性关注”。如果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真的借助旁边的批注一次又一次的打断学生的阅读过程的话,或许我们就与阅读策略的本义相悖了。


如何进行“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我个人觉得需要我们厘清这两个概念:


一、“阅读方法”与“阅读策略”的辨析


其实二者并不是相对等的关系,也不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应该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在概念定位上,我个人觉得我们似乎应该这样来理解:


“方法”是解决某个问题的途径;“策略”是在众多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涉及到不同方法的选择与重组。


如果从这个概念角度来说,“阅读策略”单元就不能仅仅教“阅读方法”,或者说重心应该放在“阅读策略”的涵养上。


二、“阅读策略”到底可以带来什么?


其实,“阅读方法”、“阅读能力”与“阅读策略”相互之间都是不能简单划等号的,应该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关联。“阅读策略”我们可以理解为“面对阅读障碍或者困难时,我们如何选择、重组合适的方法”。在“阅读策略”层面来说,学习这些“策略”的目的应该是“如何利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去克服眼前碰到的困难”。


但是,目前我们看到的关于“阅读策略”的课大都是讲述“阅读方法”,而不是引导学生去“寻找合适的阅读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试着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试着重新考量这种单元的教学。


“预测”在某个角度来说,其实指的是阅读的过程中,是一种“阅读期待”。利用这种心理期待促使每一位读者往下读。这种“阅读期待”往往是从疑问开始,从“猜”开始,这种“猜”又往往是从字里行间的矛盾之处延伸出去,这种矛盾往往是“文本经验”与“学习生活的已知经验”的矛盾宕开去。但,也不是越多疑问就越有读下去的动力,这里的疑问往往是一个“节点”,也是有一个“度”,合适的“节点”与“度”才能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如果过少,枯燥无味;如果过多,往往没有兴趣或者觉得难度过大而读不下去。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预测”的存在,没有一本书我们可以读下去的。


因此,就《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节课的教学而言,我们就要首先从学生的阅读困难或者障碍出发,寻找每一个学生读下去的原因,寻找每一个孩子已有的“预测”方法。因此教学安排上应该如此:


1、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去将这篇文章读下去。不过读的时候,需要稍作标记:将自己读的时候停顿的地方做一个标记,停的短的地方用单横线表示,停的长的地方用双竖线表示。


2、读完之后,试着回忆一下,在标记的地方写上自己为什么停下来的原因。


这篇文章是放在三年级的阅读策略单元,对于学生来说,文章内容难易程度适中;从读下去的方法来说,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已经掌握了很多,并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之前从来没有用过“预测”,一般的文章是可以读下去的了,但面对一篇新文章来说,还是或多或少有些困难的。这个时候需要梳理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的读书方法的时候。因此教学安排上需要跟进:


3、与学生一起看看自己标记的内容,想一想:有这么多停顿的地方,是什么让我们读下去的呢?或者说,是什么让我们有兴趣读下去?


4、再看看自己停下来的地方,对比一下书中的批注,想一想,自己的停顿之处的原因与批注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回味自己的阅读过程,梳理不同学生“预测”的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和学习别的同伴的方法方式。这样的安排是特意将“正文”与“批注”区隔开来,而不是混为一谈。当然,从教学推进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借这样的教学契机,导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去。当然对于文本的学习与深究时,我们也要利用这样的角度切入对于这类文章的写作秘密的感知。教学安排上需要继续跟进,与文本的学习想契合:


五、“老屋”在这个故事里,碰到了几个动物?为什么是这几个动物?每一个动物的要求和表现是一样的吗?


这样的设置是对于故事“叙述方式”与“叙述设置”的了解。也是对“预测”的真正途径——内容的深度感知。真正的“预测”,或者说“预测”的主要来源其实来自于对于内容叙述的语句。目的在于我们既要学生掌握“预测”的方法,同时也需要告知学生“预测”时最适合考量的方法。这样的环节其实就是开始“教策略”——众多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


六、试一试,看看下面的文章,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预测”?


我们和莎拉

第二天早上,莎拉起得很早,穿上她的蓝色衣服。她带了苹果到谷仓。她在马车上装了一捆干草,是准备给母马老贝丝和公马杰克路上吃的。她还戴上了她那顶黄色软帽。

爸爸对她说:“记住杰克,对它要强硬。”


“是,雅各。”莎拉回答。


爸爸又说:“最好天黑以前就回家。不是月圆的晚上,驾马车不容易。”


“是,雅各。”莎拉说。


莎拉亲了我们大家一下,连爸爸也在内。爸爸觉得很意外。


莎拉交代凯立和我:“好好照顾‘海豹’。”


她在老贝丝耳边叮咛一声,又严厉地对杰克交代一句,就爬上马车,驾车走了。


爸爸在一边看着,自言自语地说:“好极了。”他站了一会儿,就向田地里走去了。


凯立和我在走廊上看着莎拉走远。凯立拉着我的手。两只狗躺在我们身边。天气晴朗,使我想起上一次马车带走妈妈的情景。那一天的天气跟今天一样,妈妈就那样的不再回来了。


灰猫“海豹”跳上走廊来,它的脚碰在木板上,发出轻微的一声“砰”。凯立弯腰抱起它来,走进屋里去了。我拿起扫帚,慢吞吞地扫着走廊。我给莎拉的花苗浇了水。凯立清理屋里的炉子,把柴灰带到谷仓去。他一不小心,把柴灰撒了一地,害得我又得重新扫起地来。


凯立哭着说:“我是不是又吵闹又讨厌,你说过的!所以她要离开这里,买一张火车票回她的家去!”


“不会的,凯立。要走,她一定会告诉我们。”我说。


凯立又说:“我们的房子太小,是不是因为这样她才要走。”


“我们的房子并不是很小。”我说。


我看着钉在窗边墙上莎拉画的田野的画。


我问凯立:“画里缺少了什么?你说你知道缺少了的是什么。”


凯立懒懒地说:“少了颜色,就是海的颜色。”


屋外的天空,云朵移近又飘远。我们给爸爸送中饭,带去的是乳酪、面包、柠檬水。凯立用胳膊肘碰碰我:“你问他,问爸爸。”


我就问:“莎拉出去做什么?”


“我也不知道。”爸爸说。他眯着眼睛看着我,然后叹了一口气,一手搭在凯立的头顶上,一手搭在我的头顶上说:“莎拉就是莎拉。你们也都知道,她做事有自己的一套。”


“我知道。”凯立声音轻柔地说。


爸爸提起裤子,戴上帽子。凯立在我耳边说:“问他莎拉会不会回来。”


我回答凯立:“她当然会回来。‘海豹’还在这儿。”我不想问凯立要我问的问题,因为我怕听到答案。


我们喂了羊,摆好桌子准备吃晚餐,摆的是四副餐具。太阳向西边的田地落下去了。黑狗洛蒂和大狗尼克,站在门边,摇着尾巴,讨晚饭吃。爸爸进来生了炉火。已经到了黄昏时刻,不久天就要黑了。凯立坐在走廊的台阶上,手里拿着莎拉送给他的那个叫做“月牙蜗牛”的海螺,翻来覆去地转着玩。灰猫“海豹”在凯立身上蹭来蹭去。


黑狗洛蒂忽然吠叫起来。大狗尼克跳下走廊,向大路奔去。


“有尘土!”凯立大叫。

……


七、梳理总结


1.我们学到了哪些“预测”的方法?


2.对于自己来说,哪种方法最合适?确定最合适吗?


学习了“预测”的方法,如何在阅读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需要在课堂上即时练习巩固,选择的可以“预测”的材料也尽量是学生陌生的,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阅读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同时在“梳理总结”的部分,需要将重心放在“哪种方法最合适自己”的角度,深化“策略”的感知。


阅读策略单元,到底重心在哪里,其实,从单元的名称来看,重心已经明了。只是,在教学实施的层面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相应的将重心做调整。

往期精热文

《鲁滨孙漂流记》之《读书》栏目文稿

《尼克代表我》之《读书》栏目文稿

《三国演义》之《读书》栏目文稿

孩子,可能忘记教你这些了……

父亲

“他们”说童书

我,就做一个教书匠

重新定义“童心”

关于童诗的一些散思

“小小说的秘密”专题工作纸

孩子,我们一起来给漫画正名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每日为你推送最暖心的阅读故事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编辑:寒冰


喜欢我,就点个在看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