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省入境隔离竟要21+35天?专家预警超长隔离期恐增感染风险
文/张洪涛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凤凰网《肿瘤情报局》特约专家
核心提要:
1. 随着新冠疫苗的接种率稳步提高,各国开始放松抗疫措施,但是中国仍在收紧,一些省份的入境隔离时间已经增加到21+35天。
2. 延长隔离时间,是为了对付“超长潜伏”。但是福建莆田、哈尔滨的疫情是否由“超长潜伏”所致?目前并不清楚。相反,延长隔离却有风险,会增加在隔离期的感染。
3. 给隔离期层层加码其实是“懒政”,对控制疫情的帮助有限,反而可能增加控制疫情的代价。
4.疫情输入压力最大的上海,是精准抗疫的典范,目前的隔离期最短。
在这两次疫情发生之后,为了避免感染者出现“超长潜伏期”的情况,各地开始给入境隔离时间加码。
虽然大部分地区的集中隔离时间为14天,但在一些地方,已经加码为21天甚至更长。根据新华社报道,黑龙江省自9月26日起,已将直接入境人员隔离政策调整为集中隔离21天。对于从外省入境的人员,如果集中隔离不足21天,在返回黑龙江以后,要补齐集中隔离的天数。在集中隔离期满之后,还需要闭环转运至居住地,进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
湖北省对入境人员实施的是“14天集中隔离+14天居家隔离”政策,对达不到居家隔离条件的,继续实施14天集中隔离,所以集中隔离时间为28天。
在沈阳的入境人员,面临的是“21+7+28”隔离管控,即“21天集中隔离”+ “7天居家隔离”+“28天自我健康管理”。在28天自我健康管理期间,要求每两周进行一次核酸检测,非必要不外出,外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不得参加婚礼、聚餐等聚集性活动。实际上,这就是将居家隔离增加了28天,相当于是“21+35”,这应该是最长的隔离时间了。
隔离政策并不只是针对境外入境人员。由于国内也时有零星疫情出现,相应地,会动态地产生中、高风险地区。对于来自境内中、高风险地区的人群,广东佛山要进行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如果不是高风险区,但是属于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区)和地市,佛山也同样实施隔离措施,但只是有所降级,分别是“7+7”和“0+14”。不过,国内的高风险区是动态的,疫情控制住就消除了,但目前对境外的国家和地区都一视同仁,无论疫情如何,所有入境者都需要隔离。
对于境外回国人员,网上还有一种说法,说某地对入境人员进行3个月的健康管理,期间入境人员要自我健康监测,定期还要进行核酸检测。在正式的官方网站上,看不到相关的文件或表述,希望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即便真有这样的政策,如果只是进行必要的监测,并不限制行动,那么伤害性并不大。想想防疫部门、海关口岸等单位的重点人群,每周都要进行数次核酸检测,而且不知道已经坚持多久了!相比之下,3个月的监测其实没啥好吐槽的。
莆田、哈尔滨两地的疫情,到底是不是因为超长潜伏期所致?目前并没有定论。从直觉上,很多人觉得病毒就是“零号病人”们直接从境外带入并在社区扩散的,但是,在很多时候,直觉并不可靠。
9月16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莆田疑似零号病人的情况,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还有抗体水平检测,尤其是根据基因测序的比对分析,该名病例有非常大可能性是在隔离期间感染上的,从而导致了后续疫情的发生。”
这两地发生的疫情,都是德尔塔疫情,从病毒的特性上看,感染者病情的潜伏时间更短,感染后产生的病毒量更高,是原始毒株的1260倍。从这些特性上分析,病毒应该更容易被检测出来,原来可以有效控制疫情的14天隔离期,不可能遇到德尔塔就不行了。
当然,“有效”并不等于能完全避免出现“超长潜伏期”的情况,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延长隔离时间,不但获益有限,还可能增加在隔离点感染的风险。
“超长潜伏期”的情况无法证实,但是因集中隔离造成感染的情况却是屡屡发生。在去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出现疫情,首发病例感染的感染源是隔离点垃圾。在今年9月,广州市越秀区一名隔离酒店工作人员感染,原因是在收集垃圾时意外暴露于病毒。
在今年4月, 5名中国公民赴越南考察,在越南的酒店隔离期间感染了德尔塔毒株!隔离点发生感染的几率有多大呢?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研究表明,每隔离10万名旅行者,就会产生5起感染事故[1]。当然,发生交叉感染的频率,也取决于隔离者中有多少感染者。同一份研究表明,每隔离1000个阳性人员,就会产生6起感染事件。这些在隔离点发生的32起感染事件,共导致了9次“封城”级的疫情,在其中一次疫情中,有800人死亡。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中国的隔离非常专业和认真,出事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成都市郫都区和广州市越秀区所发生的疫情也表明,可能性虽然小,但不等于是零。在中国的隔离酒店里,被隔离者不让出门,但这并不代表就没有机会互相感染。根据新西兰卫生部门的报道,在奥克兰的隔离宾馆里,因为开门时间只相隔几秒钟,被隔离人员之间就传染了病毒。
“超长潜伏期”本来只是小概率事件,为了预防这样一个小概率事件,如果把隔离时间加倍,就等于是把隔离点感染的风险加倍。隔离人员如果在快结束时被感染,在解除隔离时,就有可能正处于潜伏期,逃过检测,将隔离点感染的病毒传染到社区。这是否有“抓芝麻丢西瓜”的感觉呢?
根据新闻报道,哈尔滨的两名“零号感染者”,在完成集中隔离和居家隔离之后,从9月6日至20日,每天的生活轨迹里都有电玩城、子不语剧本杀、电竞网咖、网吧、推拿会馆、火锅店等等。这会不会是在长期隔离之后的报复性消费?
隔离得越久,报复性消费的冲动会越强!如果不幸在隔离后期感染了病毒,在解除隔离时没有发现,之后的报复性消费也会将病毒传到更多的地方。
▎网友分享的隔离餐。入境隔离人员在漫长的隔离期间,大多喜欢在社交媒体上晒自己的酒店以及隔离餐
各地隔离时间不一样,那么隔离期到底应该是多久呢?根据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所发布的﹝2020﹞217号通知,“隔离条件能够满足入境人员集中隔离需求的入境口岸城市,可继续对入境人员实施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并进行2次核酸检测。”
所以,按照之前的统一规定,隔离时间是14天。各地在此基础上层层加码,会不会成为“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呢?
如果在当地发生了疫情,为了控制疫情而延长隔离时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担心某种小概率事件的发生而竞相加码,那就是一种“懒政”!做出这样的决定,可以显示出“决策者”有作为,但执行这种政策的代价,将由基层工作人员和受政策影响的民众来买单。
当然,这样的“懒政”,可能会有很大的“民意基础”,因为毕竟入境者只是极小部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增加隔离时间不会影响生活,因为不了解隔离也会增加感染的的风险,所以会误以为延长隔离时间是“百利而无一害”。
而要认真执行隔离,就需要基层工作人员的辛苦工作和奉献。隔离人员隔离完就解放了,但隔离酒店的工作人员却需要长期生活在闭环管理中。
▎防疫工作人员确实很辛苦,在炎热的气温下,还需要穿戴防护服工作
除了感染的风险,长期隔离可能还会对隔离人员的心理造成影响。在广东入境人员的“隔离包”里,有一本《心理健康教育手册》。在隔离管理微信群里,也有一名心理咨询师。如果因为隔离产生了心理问题,那应该算是隔离的“后遗症”。
并不是全国所有隔离点都有这样的考虑和安排,在给隔离时间加码的时候,也不会考虑这方面的问题,至少觉得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
实行隔离的成本,也需要政府的预算来买单。既然是来自政府的税收,其实最终也是企业和打工者在买单。对不工作、不交税的人来说,是不是就毫无影响呢?并非如此!不交税的人,多少会享受政府的福利,防疫的预算必然会挤压其他方面的预算。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为抗疫付出和买单。
▎设在上海浦东机场的各地来接入境人员的地方机构
花了很大的代价,中国才获得了很好的抗疫成果,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敢放弃抗疫,担心稍有放松,抗疫的成果就会毁于一旦。
所以,这就出现了目前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抗疫做得不好的国家,纷纷“躺平”,大家的生活似乎开始走向正常;而抗疫做得最好的国家,抗疫措施却越来越紧。虽然平时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受影响,但是最好别出门,如果要出门,也要多带点衣服,因为不知道旅途中会不会路过出现阳性病例的地区,说不定突然就会被隔离在某个地方。
因为不敢放松,新疆霍尔果斯市在国庆期间发现两例无症状感染者之后,已经进行了四轮全员核酸检测,但除10月5日报告的一名阳性外,其余所有检测结果都是阴性。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在检测和隔离措施上搞“军备竞赛”。目前中国疫情的压力主要是输入压力,截至目前,中国有9357例输入确诊病例。在这些病例中,有2280例是从境外输入至上海的病例,所以上海是境外输入病例最多的地方。这并不奇怪,上海每天的入境航班、入境人员,占全国1/3以上,航空货运量约占全国的一半,同时,上海还是港口城市,集装箱吞吐量位列全球第一。
上海的输入病例居全国之首,输入压力也居全国之首。但是,上海的入境隔离措施,还是“14+7”,应该是全国隔离时间最少的地方。
隔离措施没有加码,并不代表防疫部门做得就少!恰恰相反,面临着巨大的疫情压力,上海防疫部门的付出应该是最大的。在8月份,上海发生了3起本土疫情,全都和口岸相关,但是疫情每次出现,都被及时、有效地扑灭了,而且每一次都没有战时状态,没有全员检测。
上海采取的是务实的抗疫措施,既要做到位,又不要扩大化, 不给人民生活不必要地带来不便。也就是说,真正的抗疫,是要看到效果,又要让老百姓感觉不到太多的不便。
要做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精准抗疫。比如在发现浦东机场的一个货运司机感染德尔塔毒株后,上海只是进行了6万多人的检测,主要是在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以及重点人群之中进行,结果都是阴性。因为结果都是阴性,检测就没有扩大化。
▎入境隔离的回国人员,大多会在微博、小红书上曝光自己的隔离生活
目前有5条从美国至上海的直航航线开通,每周有12次航班抵达上海,其中有4次航班来自旧金山。国际上疫情越严重,输入上海的阳性病例数就越多。
根据上海卫健委公布的数据,从美国输入的病例数,在最近一个月突然有了明显的减少,从9月11日至10月10日,只有8例。相比之下,从8月11日至9月10日,输入病例为21例;从7月11日至8月10日,也是21例。
美国疫情虽然有所缓解,但9月所确诊的病例,还是多于7月,不能用疫情的缓解来解释输入上海病例数的减少。那是什么情况发生了改变呢?
9月2日,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发出通知,对于从旧金山、西雅图赴华航班的乘客,如果是接种过疫苗的,需要在完成接种14天后才可进行“双检测”并申请健康码。拿不到绿色健康码,就无法登机。在9月8日,驻美使馆、驻洛杉矶总领馆也发出了相似的通知,接种过疫苗,也需要在完成接种14天后,才能在其他地方搭乘直航班机赴华。
在完成接种疫苗后,需要等14天,才能获得比较好的保护率。大使馆这样的一个政策,会不会是让输入病例数减少的原因呢?
需要指出的是,使馆没有强制要求乘客都要接种疫苗,上海卫健委公布的数据中,也没有表明多少乘客没有打疫苗,又有多少人已完成疫苗接种14天以上。但是,基于对疫苗保护率的认识,我们可以乐观地接受这样一种可能性:接种疫苗14天之后,因为保护率比较高,在旅行途中会相应地减少感染的风险,入境之后,成为输入病例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
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目前在选择开放边境的国家中,对完成疫苗接种的旅客也有特殊优惠。比如新加坡所实施的“接种旅客旅行计划”(VTL),对于已完成疫苗接种,且来自VTL名单上国家的旅客,入境后不再需要隔离。从11月开始,美国也将取消对中国等33个国家的限制,来自这些国家的旅客只要接种了世卫组织批准的疫苗,入境前不需要到他国先住满14天,入境后也不再需要隔离。
在中国,目前取消隔离是不可能的,也无法要求入境者都接种疫苗,尤其是对于12岁以下的儿童,目前并没有正式批准的疫苗。但是,是否可以根据疫苗接种情况,相应地逐渐缩短隔离时间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国的经济起飞,始于经济特区的建立。没有疫情的中国,要走出“疫情”的困境,不敢步子迈得太大,但也许可以从“建立疫情特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