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乡:劳动桥头药草香,飘过清朝、民国,如今香如故!

嘉俊 杨杨 相约新乡 2019-05-24


历史丨地理丨时尚丨人物

新乡市委市政府唯一外宣微信公众号


  劳动桥头,北关街口,历史上,曾是新乡的“南京路”和“王府井”。


  白日,舟船如鲫,入夜,灯火如昼。  


北关街头裕生堂    摄影:李西良


  清嘉庆年间,这里曾有查家、李家、史家等大户,他们在这里建了大院,还联合花园的张家等,共计7个大户,在原北关大桥南头,集资建了一个药房——裕生堂。不是为了盈利,仅是为方便这7户家族数百口人的治病用药。


  那时,天津、河北的药材,经卫河船运至桥头的码头处,就搬进了药房的北门


民国时期的民乐桥(也称北关大桥等),该桥距今有1700余年历史,在清代以前,是卫河上仅有的一座南北通行的石拱大桥。最右边建筑为裕生堂药店。  图片来源:新乡市档案馆


以前,药房的北门对着卫河上的民乐大桥(即北关大桥),20世纪70年代,在该桥西70米处,新修建了劳动桥。民乐大桥停止使用,现存五座桥墩。   摄影:王嘉俊


进门后,能踩上一个1970年7月的水表井盖

     摄影:王嘉俊

   

曾是豫北最大的中药房

  

  裕生堂建店之初,仅有店伙计1人。后来因为生意不错,年年利润丰厚,店伙计增加至6名,曾是豫北最大的中药房,连安阳、焦作等地的人也都前来买药。


以前药房的大门朝西,封上以后,走了南门,南门对着北关大街,曾经是市区通往火车站的必经之路,车如流水马如龙。    摄影:王嘉俊

 

  药店在1910年重新进行翻建,建筑面积320平方米。1996年卫河修整时,其5间北屋被拆,建筑面积变为240平方米。该建筑一直保存到今天,仍在营业,库存中药品种达1300余种,是普通中药店药材品种的3~4倍。


冬阳照耀裕生堂 摄影:王嘉俊


每天来此就诊取药的人络绎不绝  摄影:王嘉俊

 

  1956年1月,该药店进行公私合营,更名为“新乡市中药总店北关药店”,裕生堂的掌柜和店伙计并入该药店,新乡市中药总店的办公地址也设于此。随后,又更名为“新乡市医药公司十部”、“新乡市药材公司北关药店”等。

 

百年传承:承古训  承手艺

 

  裕生堂是师徒传代,到现在已经是13代传人了。谢文娟是裕生堂现今的“掌柜”。从1998年毕业到裕生堂当学徒开始,到如今的“当家人”,过去了整整20年。


谢文娟


  20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谢文娟从青葱少女变成了妈妈;从学徒变成了坐诊大夫;购进药材从卫河航运变成了现代“物流”……

 

  20年的时间在裕生堂似乎又是静止的,秤药用的小铜秤没有被电子秤代替;碾药用的还是古法器具;煎药还是使用的小砂锅人工熬制……

 

  谢文娟说:这些不变于她而言是“传承”!传承药店古训、传承中医技艺。 


   在裕生堂看病买药,不收诊费是“老规矩”,除非病人要求自己带回家熬制,一般情况下都是这里的煎药师人工熬制。其实,中医熬制非常有讲究:药材需提前浸泡,砂锅煤火熬制最好,时间、火候掌握好,药材才能发挥最大的药用价值


  一直以来,裕生堂的工作人员会提前一天与病人沟通好取药时间,才开始熬药。煎药师需要用煤火(如今因为环保,改成燃气)熬制两遍,费时三小时左右,才能熬好一剂药。生活困顿的病人,煎药的费用通常都免收了  


配药   摄影:王嘉俊

 

  传统小秤为每服药单独称重,会让药的剂量更准确,有经验的配药师几乎一次就能拿到差不多的量,一服服药称下来甚至比电子秤更快;


  至于“机器”和砂锅慢熬的问题,她用两个问句作为回答:机器蒸的的馒头好吃还是自己在家蒸的好吃?家里做的烩菜味美,还是柴火地锅烧的“大锅菜”更可口?有些时间、有些人工,不能省”!

  

早起排队等裕生堂开门   

郭绍岚先生,祖上曾是“御医”


  多少年来,每天早八点到晚八点(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太晚观色不清,会影响病情判断),裕生堂一直坚持“前厅看病,后堂抓药”的中医传统看病模式。谢文娟的师傅郭绍岚,今年80多岁高龄,依然坚持为大家诊病。  

 

慕名而来的外国人

 

  裕生堂最值得称道的就是中药炮制技艺,古称“炮炙”、“修事”、“修治”,现在主要包括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就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这样能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且方便存储

 

年过“半百”的药罐    摄影:王嘉俊   


谢文娟正在坐诊    摄影:王嘉俊   


  1814年建成以来,裕生堂经过了风雨飘摇、战火纷飞的年代依然留存至今。现在,裕生堂已经把“中药炮制”技艺申报了“非遗”,希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还能保留好祖宗们留下的手艺。  


裕生堂   摄影:王嘉俊  


 

【本期编辑】杨杨  

【投稿邮箱】848756525@qq.com

【图文来源】部分来源于裕生堂

往期回顾

越暮雪千山,数万珍禽,直飞新乡而来!

新乡人的“煤火台”,曾是对抗“大雪”的神器!

新乡大师离世,贾平凹深深遗憾,只因他尚未名满天下……

别了,“双枪李向阳”……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