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观新鲜事】你知道候鸟怎么跨过山河大海吗?

不会飞的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2020-09-10

天气转凉,细心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身边野生的鸟类变少了。我们都听过候鸟迁徙的故事,也都知道有些怕冷的鸟儿们在寒冬到来之前,就早早地开始了人类难以想象的长距离迁徙。

它们究竟要飞多远?

 

候鸟每年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进行迁徙,迁徙的距离有长有短,从几公里到几万公里不等。

 

以北极燕鸥为例,它们回一趟“家”需要飞行40000千米,相当于在赤道上走一圈。这么长的距离,即便是坐飞机,估计也得花费50个小时。

北极燕鸥的分布及迁徙路线示意

2007年的春季,一只斑尾滕鹏从新西兰出发,在7天内连续飞行10300千米到达中国黄海北部,在鸭绿江口休息一个多月后继续迁徙,在6天内连续飞行6500千米到达位于美国阿拉斯加的繁殖地。这是目前已知的候鸟连续飞行距离的最远纪录。

 

下图是一张候鸟迁徙路线示意图,这些跨越大洋、大洲的彩色线条就是不同种类候鸟的回家路线。

你有没有想过,是哪里来的能量让候鸟们可以飞到遥远的南方呢?

 

其实,候鸟在迁徙之前也会做准备,跟我们人类规划一场旅行的思路差不多。

 

1. 迁飞前,做好脂肪储备

 

当我们出远门需要乘坐较长时间的交通工具时,就会在上车前买好路上所需的各种食物。候鸟也一样,在迁徙前,它们也需要做好“存粮”的准备。

 

但由于鸟类不会和人一样携带包裹,它们存的粮食不是食物,而是身体里的脂肪。它们提前吃好喝好,将能量转化为脂肪,等到迁徙的时候就派上了用场。据说,有些候鸟迁徙前脂肪积累可达到体重的50%。

2、撑不住了,找个“驿站”歇歇

 

就像旅途中的驴友需要找个“驿站”做好补给一样,候鸟在迁徙的过程中如果体能消耗殆尽,也会找个食物丰富的中转站,停下来歇歇,做好补给。

 

比如利用大西洋-美洲路线迁徙的鹬(yù)类就会停下来寻找“驿站”,而且它们还追求“高品质生活”,一般的“驿站”还看不上。

 

迁徙途中它们会停留在北美洲最大的“驿站”阿拉斯加铜河三角洲和第二大“驿站”特拉华湾。


在特拉华湾,每年春季正是美洲鲎(hòu)产卵的时期,成千上万的鹬类在这里取食,储备能量。它们会在这里花很长的时间(大概两三个星期)让体重翻倍,然后开始下一个阶段的迁徙。

黑顶棕柳莺在迁徙过程中,也会选择合适的地方歇歇脚。


黑顶棕柳莺是一种小型鸣禽,体重不足20g,迁徙的过程中它们会在阿拉斯加或加拿大北部的针叶林里繁殖,然后横向飞行,向大西洋沿岸迁徙,并在那里补充食物,储存皮下脂肪。


在这里补充的能量能够帮助它们在海上持续飞行5800千米之远,等到它们着陆的时候,体内的能量也就消耗得差不多了。

 

在我国,候鸟的补给站也有很多,比如北京的野鸭湖、江西的鄱阳湖,每年的迁徙季,这些地方就会成为观鸟胜地。

野鸭湖候鸟

3、节省能量也很重要

 

除及时补充能量之外,候鸟迁徙时借助一些外力也可以减少一些能量消耗。

 

候鸟喜欢集群飞行,除了可以减少被捕食的风险,还可以节省体力。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队列中每一只鸟儿拍打翅膀的节奏都是有规律和秩序的,这是它们在利用对方的气流尾旋给自己提供最大的升力,这样可以减少自身能量消耗。

 

在飞跃一些高山时,候鸟还会利用气流来省力。每年秋季,蓑羽鹤就会逆着从印度吹向西藏的强风飞行,巧妙地借助上升气流,越过喜马拉雅山上七八千米的高峰。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节省能量的方法是少携带“额外能量”,这听起来似乎跟前文所讲的有些矛盾,但也很好理解。


驴友们一般会选择轻装出行,尽量带一些轻便的装备,以节省体力。有些候鸟也一样,它们不会储存太多的脂肪,以减少路上因携带“额外能量”而消耗的能量。

自古以来,候鸟迁徙都是文人墨客们吟咏的对象,也造就了许多别样的景观,青岛的海鸥、昆明的红嘴鸥、鄱阳湖的天鹅、洞庭湖的大雁……这些翻山越海、远道而来的精灵,所到之处,都给荒凉的乡野、灰色的都市平添了悦耳的天籁、昂然的生趣,成为一道道优美的冬日风景线。

 

虽然对于候鸟来说,迁徙已是“家常便饭”,但它们迁徙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想象不到的危险,迁徙可以说是候鸟一生中最冒险的事业。

 

专家们指出,在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人为猎杀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的候鸟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总体上都呈下降趋势。因此,这些飞翔的小精灵需要你我的细心呵护。小编在此提醒您,如发现受伤的候鸟,可与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联系,救护热线:010-894961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