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观新鲜事】北方严寒的冬天,虫子都躲哪儿去了?

爱科学的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2020-09-10

北国的冬天似乎有些难熬。凛冽的寒风、干枯的树枝、枯黄的草丛、冰封的河面……一切看起来都死气沉沉。

这个时候,狗熊钻进树洞冬眠,青蛙在河底淤泥里沉睡,候鸟早已迁徙到温暖的南方,而那些“娇小”的虫子们呢?其实,它们并没有走远,只是悄悄地藏起来了。


冬天来了,我不怕


昆虫是变温生物,它们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而下降,在寒冷地区大多数昆虫在冬季都会进入“假死状态”。

许多昆虫都是自然界中出色的“影帝”,当它受到外部刺激或震动时,身体就会卷缩一动不动,或从停留处跌落下来,好像死掉了一样,这就是假死状态,只要稍停片刻立马恢复正常而离去。


然而,今天小编要提到的这种“假死状态”并不是昆虫躲避危险的方式,而是昆虫越冬时的一种状态。在冬季来临前,昆虫会先找好越冬的庇护所,比如在枯枝落叶下,石块下,树皮内,土缝中,甚至是人类的家中,躲过寒冷的冬季。


当我们不经意间发现这些小生命时,就会发现它们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活力,就像动物冬眠一样静静地待着,好像死去了一样,直到春季温度、湿度合适的时候这些小生命才会“苏醒”。(文中昆虫泛指在温带、寒带地区的昆虫)


耐冻是进化的结果


昆虫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具备了抗严寒的本领,这让它们度过了无数个寒冬。在温带和寒带地区,冬季温度通常低于冰点,但昆虫的体液却能在低于冰点以下保持液态——这被称为过冷却现象


只有当昆虫体温进一步下降到某一个特定的温度时,昆虫的体液才会开始结冰。这个使昆虫体液保持液态的最低温度被称为昆虫的过冷却点


面对严寒,昆虫们会尽量降低自身的过冷却点,在抵抗身体结冰的道路上它们走得很远。有时候,昆虫的过冷却能力相当惊人:


飞蝗虫卵的过冷却点约为-26℃;幼虫通常为-30℃左右,个别种可达到-60℃以下;鳞翅目昆虫蛹的平均过冷却点很少低于-30℃。

根据昆虫能否在体液结冰条件下存活,可将昆虫的耐寒性分为两种类型:避结冰型、耐结冰型。


避结冰型昆虫体液结冰会对昆虫造成致命伤害,因此它们需要尽量避免体液结冰。在容易结冰的季节,体内的水多了对于昆虫可不是好事。


于是,昆虫们努力降低身体的含水量,水份的排除无疑增加了体内溶质的浓度,降低了体液的冰点和过冷却点。此外,由于含水量的降低,体内连续较大的整体水相可以被一些组织或某些高浓度的物质分离,从而有利于昆虫体液的过冷却。


除了降低含水量,某些容易诱导体液结冰的物质也万万不能多留。这些物质一般是昆虫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包括进入其消化道的食物颗粒、尘粒、冰核微生物和某些寄主植物体内的蛋白质,这些冰核物质在低温条件下诱导结冰,造成其消化道膨胀破裂,从而导致昆虫死亡。


另外,在身体内积累一些抗冻物质也是很重要的。昆虫体内的抗冻物质包括小分子物质和抗冻蛋白这两类。昆虫体内的抗冻小分子物质较多,主要包括甘油、山梨醇、甘露醇、五碳多元醇、海藻糖、葡萄糖以及氨基酸等。

赤翅甲虫

昆虫体内的抗冻物质能控制冰晶生长、抑制冰晶之间发生重结晶,以及防止小的冰晶凝聚成大的结晶,避免了寒冷冬季和其他季节偶然轻微结冰温度的出现所造成的损伤。


比如,赤翅甲虫的抗冻蛋白的季节性变化比较明显,其活性在早秋时开始增加,秋季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在夏季存在较低水平的活性。


不过,严寒之下,有些昆虫却采取了相反的策略,它们并不阻止体内结冰,却可以忍受体液结冰,这类昆虫属于耐结冰型。具有耐冻性的昆虫,体液内含有冰核物质,这种冰核能在低温下诱导结冰,引起细胞外结冰,从而避免细胞内部的重要部位结冰。

硕步甲


有些耐冻昆虫体内的冰核物质常年存在,比如叶甲依赖冰核物质可避免因夏季昼夜温差较大而导致的伤害。有些昆虫,如步甲,则需要经冬季低温驯化以后,体内才存在冰核物质。


冬天我藏在这儿


昆虫不仅具有耐寒能力,在越冬期间选择的庇护所也是五花八门。昆虫越冬的虫态千差万别,各有特点。多数昆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稚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它们通常会选择其中某一个生命阶段来面对寒冬。


据统计,以幼虫形态过冬的占43%,以蛹形态过冬的占29%,以成虫形态过冬的占17%,以卵形态过冬的占11%。


那么,在寒冷的冬天,那些喜欢“躲猫猫”的小虫子都在哪里呢?


卵越冬型

庇护指数:★★★★☆

代表:蟋蟀、蝗虫、蝉等

庇护所:土壤、植物的茎秆和树皮内


以产卵的方式越冬的昆虫中,比较常见的有直翅目中的蝗虫、蟋蟀和同翅目中的蚜虫、斑衣腊蝉等。蝗虫等直翅目昆虫会通过独特的产卵器,把卵产在土壤里。而蚜虫在越冬前,把大量具有坚硬卵壁的卵产在根茎上、枝杈间的向阳面及缝隙处。即使严冬也不会把它们的卵全部冻死。

冬天蟋蟀把卵产在地下


幼虫(稚虫)越冬型

庇护指数:★★★★☆

代表:金龟、天牛、蜻蜓等

庇护所:土壤、落叶、植物根内和水中


以幼虫方式过冬的昆虫,多数都已接近老熟(幼虫末龄期的最后阶段)。此阶段的幼虫除了在生理上具备过冬条件外,选择不同的过冬场所、编织各种形状的防护外罩也是必不可少的。蜉蝣、蜻蜓等水生昆虫幼虫和其它昆虫不同,它们在冬天时不会休养生息,反而会积极摄食,以确保它们在早春时重新变为成虫。

天牛的幼虫在树干里过冬


蛹越冬型

庇护指数:★★☆☆☆

代表:大多数的蛾、蝶等

庇护所:篱笆、墙壁、土壤


以蛹的形态过冬的昆虫主要以蝶类和蛾类为主。蝴蝶一年中最后一代幼虫会利用植物来构建它们的居所。它们在植物中筑巢成家的同时,植物自身也会起瘿(瘿是指植物受病菌、昆虫等寄生后形成的东西),瘿将成为它们的庇护所。


虽然蛹态的表皮比较坚硬,可遮风御寒,但毕竟是较长时间过着静止状态,缺乏躲避鸟兽、寄生性昆虫等天敌的能力。


成虫越冬型

庇护指数:★★★☆☆

代表:蚊、蝇、蜜蜂、蚂蚁等

庇护所:石洞、大棚、空房、畜舍等阴暗挡风的角落


大多数昆虫在成虫期能取食,或有坚硬的体壁。只要它们把肚子吃饱,储备足够供冬季消耗的养料,并选择好越冬场所,就能熬过漫长的冬季。


比如蜜蜂,当蜂房温度降到17℃以下时,蜜蜂们会聚集成一个球,处在内部的蜜蜂通过震动翅膀来获取热量,而处在外部的蜜蜂则像一个绝缘层那样保护热量不散失殆尽,蜜蜂们轮流享受内部热量。


迁徙型

庇护指数:★★☆☆☆

代表:黑脉金斑蝶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昆虫像候鸟一样以迁徙的方式越冬。自然界中最著名的昆虫迁徙莫过于北美黑脉金斑蝶数千公里的“生命大接力”了。每年春秋两季,上亿只黑脉金斑蝶,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横跨半个北美大陆,真可谓自然界一大奇观。

生命周期只有十几天到几十天的蝴蝶

需要三代到四代来完成一次完整的迁徙


除了上述昆虫,你还知道哪些昆虫独特的越冬方式呢?抽空来北京科学中心主展区二层生命展区逛逛吧,没准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