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观新鲜事】在这个人人喊减肥的季节,小心“零脂肪”陷阱!
三月四月不减肥,五月六月徒伤悲。眼看春暖花开,又到了“露肉”的季节,许多小伙伴开始“筹谋”着如何减掉这层“保暖”的脂肪,瘦成一道闪电,“闪瞎”周围人的双眼。
但是又管不住自己爱吃零食、爱喝饮料的嘴,于是零脂肪饮料应运而生。许多小可爱开始给自己的肉肉“洗脑”,喝零脂肪的饮料应该就不会长肉了吧?
那么零脂肪饮料喝了真的不会胖吗?别着急,且容小编慢慢道来。
1
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所需要的营养素有很多,其中包括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水。这些营养素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经体内氧化都可以产生能量,因此这三种营养素被称为“产能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糖类)
碳水化合物包含糖类与纤维,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碳水化合物都是糖类,而所有糖类都是碳水化合物。人体所需要的70%左右的能量由糖提供,每克葡萄糖能在人体内氧化产生4千卡的能量。
糖又称碳水化合物,包括蔗糖(红糖、白糖、砂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淀粉、糊精和糖原等。在以上几种糖中,除了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外,其余的糖都要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利用。
>>>>脂肪
人体的膳食脂肪来源可分为动物性脂肪和植物性脂肪。动物性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约为40%~60%,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为30%~50%;植物性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为80%~90%,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仅为10%~20%。
在人体内,脂肪先经脂肪酶的作用,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然后再转化成其他有机物质并为人体提供能量。当然,在合适的条件下,甘油和脂肪酸也能够合成脂肪,储存在人体内。
>>>>蛋白质
蛋白质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种类最多的有机物,它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从食物中获取的动植物蛋白被水解成氨基酸后,经消化道的吸收进入细胞,再合成各类其他蛋白质,其中部分经过脱氨基作用,可以转化为糖和脂肪。
2
通过上文我们知道,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这三种营养素都能为人体提供所需能量。而且你知道吗,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蛋白质与脂肪之间的转化
在机体能量供应不足或病理情况下,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有些中间产物在相关酶的作用下,再转化成合成脂肪的原料,继而合成脂肪。
>>>>碳水化合物与脂肪之间的转化
人体细胞内,糖转变成脂质是通过糖分解代谢产物乙酰辅酶A合成脂肪酸进而大量合成脂肪。
然而,脂肪转变为糖较为困难并且数量有限。因为人体内的乙酰辅酶A不能直接生成丙酮酸,只有脂肪的分解产物——甘油经过肝、肾等组织中的甘油激酶催化形成 ɑ-磷酸甘油后,再通过糖异生途径生成糖。
>>>>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的转化
组成蛋白质的二十种氨基酸大多可通过脱氨基作用形成相应中间代谢产物,然后变为糖。
反之,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氨基化生成氨基酸,但也只能合成十二种非必需氨基酸,其余八种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这8种必需氨基酸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
食品中只是不含其中某一种营养素,并不等于零能量,如果其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中的一样或两样,同样是含有能量的,摄入过量还是会变胖的!
所以,零脂肪并不能和减肥划等号,零脂肪更多的是商家的噱头。
3
既然零脂肪更多的是商家的噱头,那我们怎样才能挑选到低能量的饮料呢?很简单,我们要学会看营养成分表。
每一个预包装食品袋上都会有营养标签,通过营养标签,我们可以了解食品的营养信息。
营养标签中最基础的是营养成分表,营养成分表中会标明能量和四大核心营养素,即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钠的含量以及营养素参考值(NRV%),除了这5个之外,商家还可以加一些其他营养成分的数据。
想选低能量饮料,直接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的能量含量就可以啦,想要减肥,最根本的原理无非是摄入的能量小于消耗的能量。
“管住嘴,迈开腿,渴了你就喝点水”,这样才是科学的减肥方式!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