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经常吃的小麦,竟然不是中国原产的!丨餐桌上的革命(一)
本文作者/王众,科技教师
我曾在一节课上,让学生为古代的中国人设计一桌丰盛的佳肴。
当学生们兴高采烈地把自己设计的餐单亮出来的时候,我公布了不是原产于中国,古人吃不上的食物名单。
如果我提到的食物恰巧出现在学生们设计的“餐桌”上,那不好意思,他们就得在这种食物上画一个大大的、红色的“×”。
记得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最有意思,他们满怀憧憬地为自己想象中的古人设计了一大桌饭菜:牛肉汉堡、油炸薯条、巧克力奶昔……
结果,当答案公布完毕,他们的餐单早已被一个个血红的大叉子覆盖得啥也看不清了!他们的组长无比沮丧地举着餐单,而旁边看热闹的学生早已笑得人仰马翻了。
“啊?这个都吃不上?”这是我在公布答案时,听到的最多的话。
的确,中国地大物博,但如果从生物物种(尤其是植物)上来说,中国并不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
植物物种最丰富的不是我们脑海中认为的拥有广袤土地的国家,反而是一些蕞[zuì]尔小国。
就比如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它的国土面积只有10万多平方千米,比辽宁省还要小一些。
但由于它地处赤道附近,且中美洲最高峰塔胡穆尔科火山(Tajumulco Volcano,海拔4220米)在其境内,因此这个“弹丸之地”包含了从热带雨林到寒温带的各种气候类型,真可谓是植物的天然宝库。
著名的瑰夏咖啡(Geisha)就是这个小国的一张国家名片。
所以,虽然我们国土辽阔,但我们餐桌上的大部分食物是来源于遥远的“化外之地”的。对于中国来说,有四次堪称“革命”的食物引进。
第一次大约发生在4000年前,第二次大约在2000年前,第三次大约在500年前,而第四次则发生在近现代。
其中最具革命性的是第一次,这一次引进的最主要物种就是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你没看错,就是用来磨面粉、制作面食的小麦!
小麦原产于西亚两河流域地区,大约10000~7000年前被当地人培育出来。我们现在知道的所有小麦品种中,DNA最接近原始野生小麦的,是一种叫做“一粒小麦”(Triticum monococcum)的作物。
这种品种至今仍有人种植,但由于产量小,我国培育的不多。不过有意思的是,两河流域地区的小麦是在水田里种植的,就像现在种水稻一样(苏美尔人的遗址里就发现过水田小麦的遗迹)!
那么,在小麦被引进中国前的数千年,中国人都吃什么呢?可能会有人说是稻米,稻米在中国的确出现得更早,从良渚文化遗址(距今5300-4000)就挖掘出过,但从目前的考古挖掘来看,最主要的还是小米和大黄米。
大黄米又称黍,北方人管它叫作“糜子”。它看起来像大个儿的小米,但其实属于禾本科黍属(小米为禾本科狗尾草属)。而且它们吃起来的口感也大相径庭,一个又软又糯,另一个又碎又柴。
因此黍米又被用来制作糕饼,比如黄米糕,而东北人则拿它做粘豆包(我甚至还吃过大黄米做馅儿的包子,味道还不错),而小米则不太容易做到。
顺便提一句,大名鼎鼎的高粱也不是中国的,它原产于非洲,随着驴子一起来到中国(关于驴子的起源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来源于亚洲野驴,DNA证据更支持非洲。但无论如何,我国的驴子从西域传过来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讲究礼乐教化的古人有时也会“五谷不分”,叫错食物的名字。《孔子家语》中记录了一个故事:有一次鲁哀公宴请大臣,也包括孔子。宴席上有桃子和黍。孔子不慌不忙地把黍米吃完,然后又开始吃桃子。
看到这一幕,大家都愣了,有些人甚至开始发笑。鲁哀公实在看不下去了,对孔子说:“那盘黍米不是用来吃的,是用来擦掉桃子上的细毛的!”旁边有的人此时已经忍不住笑出了声。
孔子看了看大家,仿佛知道自己出了糗。
但孔子何许人也,他是何等的伶牙俐齿,孔子说到:“黍是五谷中最重要的,在宗庙祭祀中作为最贵重的祭品;而桃子不过是种果子,在祭祀礼仪中几乎见不到。君子都是用贱的去擦拭贵的,没听说过用贵的去擦拭贱的。今天您用五谷之长去擦拭果子中最贱的,我认为妨碍教化,所以我没有这么做。”
这句话一说完,大家都不笑了。
孔子的确是厉害,明明感觉像是强词夺理,却让大家无法反驳,自讨没趣。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我查了很多版本,其中提到的都是黍。
但如果是黍,蒸熟了(否则孔子没法坦然吃下去)非常粘,那种东西根本没法把桃子的细毛磨下去,只能糊在桃子上。
因此,最合理的解释,此处应该用的是小米,即粟米。也就是说,此处“黍”与“粟”通假了(如果《孔子家语》本身没写错的话)。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此处的黍米不是蒸熟的,而是烤熟的,古人的确有烤米食用的记载,不过很少。
因为禾本科作物都有非常硬的颖壳,如果脱粒不彻底,颖壳经火一烤,会像小刀片一样剌嗓子的!
果真如此,那恐怕我们的“一圣人”就得一边翻着白眼儿,一边把整盘烤黍米吞下去了!
第一次餐桌上的革命到这里就介绍完毕啦,明天我们将介绍餐桌上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次,我们将带你了解黄瓜和大蒜的故事。
往期文章:
温馨提醒
北京科学中心试运营期间开馆时间:
主场馆:每周三至周日,上下午各一场,上午9:30-12:00,下午13:00-17:00,16:00停止检票入场。
儿童乐园:每周三至周日,上下午各一场,上午9:30-12:00,下午13:30-16:00。
关注“数字北京科学中心”微信号,点击底部菜单“酷馆”-“免费订票”,即可在线订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