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肥宅快乐水最初是一种药?| 餐桌上的革命(四)

王众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2020-09-10

本文作者/王众

科技教师


昨天,我们讲到了第三次餐桌革命——茄科植物在全球的普及和传入中国的故事,主要讲了辣椒是如何一步步“攻陷”爱辣一族的。


今天是我们餐桌革命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也就是第四次餐桌革命——快乐肥宅水(可乐)的演变史。


第四次餐桌革命发生在近现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食物的生产和烹饪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汉堡、披萨、炸薯条等这种适合高速城市化生活的快餐饮食文化的诞生,整个世界的节奏都变快了,中国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


而这其中,合成食物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最具代表性的,恐怕就应该是“肥宅快乐水”了吧。

1886年,美国亚特兰大药剂师约翰·彭伯顿(John S. Pemberton)通过多次尝试,利用古柯碱、可乐果和几种香料,配置成了一种深色、不含酒精的药液,用以治疗头痛和缓解疲劳。


彭伯顿本人当过兵,在南北战争期间受过伤,因为手术的原因,他不幸染上了吗啡毒瘾,为了戒毒,他开始尝试寻找吗啡的替代品。


最初他用古柯碱和酒精,后来美国颁布了禁酒令,不得已,他只能另寻他法,最终于1886年发明了这种原浆。由于其配方中含有古柯树和可乐树的成分,所以被命名为Coca Cola。


但彭博顿并不知道的是,他无形中把自己又推向了另一个深渊,因为古柯碱还有另一个名字:cocaine(可卡因)

约翰·彭伯顿

不过现在我们不用担心会喝到可怕的东西,因为这种饮料是安全的,也不是药,但最初它可是在药店售卖的。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它最初进入中国的艰难——人们总觉得这东西有一股止咳糖浆的味道。


当然,还有另一个极大程度上妨碍它在1927年进军中国市场的原因是,当时它的中文名称叫做“蝌蝌啃蜡”


于是,每一个看到这个广告的人都在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这个玻璃瓶子怎么啃?第二,这瓶黑乎乎的水里到底有没有蝌蚪?喝进去会不会在肚子里孵出小青蛙?


可想而知这种饮料在中国的销量……


第二年,忍无可忍的董事会决定悬赏350英镑征集其中文名称。按照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法币的汇率计算,这笔钱相当于5800元法币左右,按购买力(1937年统计数据)折合现在大约10万元人民币多一点。


最终,时任暨南大学讲师的蒋彝拔得头筹,自此以后,这种甜中带苦、冒着气泡的独特饮料有了一个中文名:可口可乐

蒋彝

虽然它自此有了中文名,但并不意味着它进军中国市场的道路从此一帆风顺。22年后,也就是1949年,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美国关闭驻华使领馆,可口可乐也退出了中国大陆的历史舞台。这一冰封就是整整30年!


1977年,可口可乐高层又开始与中国政府接触,希望重归中国大陆市场。


经过长达一年多的会晤、谈判,最终于1978年12月13日,在北京饭店正式签订了协议,这种饮料终于回归了大陆。


而仅仅4天后,也就是1978年12月17日,中美双方正式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又过了一天,也就是12月18日,举世闻名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979年3月30日,八达岭长城上,摄影师詹姆斯·安丹森正在眺望风景。似乎有点口渴,他偷偷地从兜里掏出一个铝罐可乐——当时中美刚刚签署协议,中国还不可能有这个东西——因此这是他入境时偷偷带进来的。


正在他启开拉环,准备一饮而尽的时候,忽然发现旁边有一个身穿军绿色儿童装的小男孩正好奇地盯着他手中的红色铝罐。对职业的敏感让他一下子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次绝佳的创作机会。


于是他让这个小男孩尝尝,当孩子边吮吸边露出幸福表情的一瞬间,“咔嚓”一声,快门按下,一张举世闻名的照片就此诞生。安丹森给它起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名字:《红色中国的第一罐可乐》。

《红色中国的第一罐可乐》

本文无意给这种商品做广告,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可口可乐正是中国与西方接触的一部“简史”。


顺便说一句,用来调配可乐的糖浆并不是天然蔗糖,而是一种叫做“果葡糖浆”的东西。


这种东西是用玉米淀粉水解得到的,虽然原材料也来源于天然,但毕竟可以工业化大生产,比起蔗糖动辄数千元一吨的价格要便宜得多,而且价格波动幅度也小。


所以,作为工业品,其分单一、纯净,相比于蔗糖少了不少营养成分,大家还是少喝为妙吧!


其实,我们正在悄无声息地经历着第五次餐桌革命,这很大程度上是“一带一路”带来的。

“一带一路”帮我们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鳄梨、榴莲、车厘子、波龙、澳龙、帝王蟹……这些过去听都没听说过的稀罕物,也渐渐成为了超市中的常客,“飞入寻常百姓家”。


而这一切变化,自然也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身边的生活。

 

最后,借用《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一句话为本文作结:“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然而,究竟是人改变了食物,还是食物改变了人?餐桌边的一蔬一饭,舌尖上的一饮一啄,总会为我们津津有味地一一道来”。


餐桌上的革命系列科普文章到这里就全部介绍完毕了,希望大家会喜欢,我们在之后还会持续推出不同系列的科普文章,大家可以多关注哦~


往期文章:

你经常吃的小麦,竟然不是中国原产的! | 餐桌上的革命(一)

丝绸之路带来的美味 | 餐桌上的革命(二)

清肠、排毒、减肥?酵素是无所不能的“神药”吗?


温馨提醒


主场馆:每周三至周日,上下午各一场,上午9:30-12:00,下午13:00-17:00,16:00停止检票入场。


儿童乐园:每周三至周日,上下午各一场,上午9:30-12:00,下午13:30-16:00。


关注“数字北京科学中心”微信号,点击底部菜单“酷馆”-“免费订票”,即可在线订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