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望楼是什么骚操作?真能传递那么复杂的信息?

追剧的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2020-09-10

这是我们“热点追踪器”系列的第35篇文章


今年夏天哪部网剧最火?《长安十二时辰》必定当之无愧。


这部改编自马伯庸小说《长安十二时辰》的同名网剧6月27日刚一上线,就以豆瓣8.6的高分刷新了近年来国产古装剧的口碑。


剧中呈现的盛唐长安圈粉无数,繁华的西市、彻夜狂欢的上元节、剧中人物的历史原型、神秘的靖安司……诸多内容让观众眼花缭乱。

其中,靖安司的眼睛——望楼,更是作为一大看点成功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与望楼有关的那些事儿。


1

历史上的望楼不是用来传信的!

“长安城内各处都分布有高塔,名曰望楼。


《长安十二时辰》第一集就借李必之口道出了望楼的用途:监控以及传递消息。随后,望楼实时将消息传递给靖安司,在围捕狼卫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剧组工作室还特地为望楼系统设计了一套可行的方法来完成对信息进行加密和传递:信号板翻出的每一个图案,都对应一个算筹计数或八卦卦象,靖安司内的人再对应密码本的内容对其进行破译,只看懂望楼图案,或者只有密码本都是破译不了密码的。

如此严密的信息传递网络,让网友们纷纷感叹起了一千多年前的大唐黑科技。


然而有专家指出,这套快捷酷炫的信息传递系统,实际上在当时并不存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唐代是有望楼的。


唐代诗人邵谒的《显茂楼》中曾有“唯有望楼对明月”的诗句,可见当时已经出现了望楼。这里的“望楼”是一种特殊的军事用语,指的就是“岗楼”。

但是此时的望楼主要用于监视,并没有剧中传递复杂信息的作用。而且当时长安城内各坊的坊墙都不高,人们随时都可以看到坊内的情况,因此出于安全考虑,长安城内并不设立望楼这样的高层监控设施,只将其用于军事场所。


那么,长安城又是如何监控治安情况并维持街市秩序的呢?


这就要归功于一种名为“街铺”(史料又称“武侯铺”)的机构了。


根据史料记载,天宝年间的长安城面积为84.1平方公里,鼎盛时期的人口超过百万。唐代的长安城区分为三个部分:由太极宫、大明宫以及兴庆宫组成的宫城;作为中央各机构办公场所的皇城;供个人生活、居住的坊区,由街道划为大小不一的108个坊(其中除了民居,还有商铺、寺庙等,是组成长安的基础单位)

按照唐朝的制度,城门和各个坊的坊角均设有街铺,数量超过100个,配置士兵人数可达数千人。这些士兵就相当于今日北京长安街上的巡警,主要负责巡查街道和维护长安城的治安。


2

起底剧中“望楼”的历史原型

虽然《长安十二时辰》中用望楼传递消息的设定是作者和编剧出于对戏剧效果的考虑而做出的改编,但这种安排也并非空穴来风,这种用来传递信息的“望楼”,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


>>>>“望楼”雏形:烽火台

说起烽火台,大家一定立刻就想到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虽然已有学者证实,这件事情只是后人杜撰,但烽火台传递战时消息的用途已经深入人心。

烽火台不仅有战时报警的功能,即使没有战事发生,也要在黄昏时刻点燃烽火,向远处的要塞报告驻地平安无事的消息。


在唐代,烽火台之间的距离很近,每隔30里就有一个,这也是为什么诗句中会出现“山北山南总是烽”的描写。


不仅如此,烽火台的狼烟使用在当时也是大有讲究的。如果有外敌来犯,烽火台需要根据敌情点燃不同颜色、不同浓度的狼烟,每次燃放多少烟柱也要根据敌军的数量来决定,而不是像许多影视作品中那样,敌人来了,就随便点火放烟。


>>>>发展延伸:坞堡

烽火台出现之后,人们就开始对它的形制和功能进行改造。


到了秦汉时期,烽火台开始民用,许多豪强大户在自己家中建起具有一定高度的土楼,名为“坞堡”。

东汉之后,这种建筑模式已经逐渐成熟,在北方地区十分常见。人们在坞堡上居高临下,还可以和其他坞堡形成掎角之势,在冷兵器时代具有很大的作战优势。


有的坞堡还建有地下通道,与其他建筑相连,融军事、居住、生产等活动为一体,我国著名的河北张壁古堡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形制。

 

西晋末年衣冠南渡之后,这种建筑形式被带入了华南地区,并且与当地的建筑风格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样式。

其中就包括驰名中外的客家土楼,这种建筑形式已经成为了外国人眼中典型的中国元素,前些天发布的《花木兰》预告片中,也出现了它的身影。


>>>>移动的瞭望指挥台:望楼车

与坞堡的稳固牢靠相比,望楼车就完全是烽火台向另一个方向发展的结果了。


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更看重侦查设施的机动性。唐宋以来,大规模兵团作战逐渐兴起,而传统的指挥中枢大纛(dào)旗一旦被砍倒,失去了指挥的军队就会立刻作鸟兽散,显然已经无法继续满足战场需要。


这时,集登高观察和指挥调度功能于一身的望楼车就登上了历史舞台。

根据宋代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攻城法》中的描述:“以坚木为车,坐并辕长一丈五尺,下施四轮,轮高三尺五寸。


望楼车可以随时移动,在战争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望楼,正是集合了上述几种设施的特点。

 

3

没有望楼,古人是如何传递消息的?

既然长安城中没有望楼,人们又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呢?

剧中人们利用望楼系统传递信息时,都伴随有鼓声,根据史料记载,击鼓的确是当时长安城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


但主要是用于提前告知长安百姓以及各街铺,城门、坊门的开闭时间,或是街铺之间互报平安,并不能完成复杂、精确的信息传递。


那么,在那个没有现代通讯设备的年代,人们要如何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把消息准确无误地送到目的地呢?


专业人士指出,在唐朝时,复杂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依然是人和马

驿站的快马是当时最快的传递手段。按唐朝的规定,传递速度按消息的轻重缓急,分为三百里到八百里不等。


我们常说的“八百里加急”,就是传递消息的马匹一天之内必须进行八百里左右的传递,负责传递消息的人员每到一个驿站都要更换一匹马,吃喝住行全部都在路上。


但是驿站和快马只适合进行长距离的信息传递,在长安城内,这项任务最终还是要由人来完成。


这一细节在剧中也有所体现:望楼在将信息传递出去后,最后还是由一名背插两只长翎、身挂铃铛的士兵将更加准确的消息传达给靖安司。

除此之外,史书中还有唐人利用飞鸽传书的明确记载。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就曾有张九龄家养群鸽,进行书信传递的记录。

《长安十二时辰》在场景、服装和道具的复原方面都显示了整个剧组极高的专业水准,但作为一部影视作品,在呈现给观众时必然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包装。


那么,在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不妨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剧里的角色们又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吧!


往期文章:

那些年,我们一起吃过的雪糕

你看到的荷花到底是哪种?附北京荷花观赏指南!

北京将加大力度实施垃圾分类处理,你做好准备了吗?


温馨提醒


北京科学中心试运营期间开馆时间:


主场馆及首都创新成果展:每周三至周日,上下午各一场,上午9:30-12:00,下午13:00-17:00,16:00停止检票入场。


儿童乐园:每周三至周日,上下午各一场,上午9:30-12:00,下午13:30-16:00。


关注“数字北京科学中心”微信号,点击底部菜单“酷馆”-“免费订票”,即可在线订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