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类是唯一宿主、曾肆虐全球,这种古老的传染病离我们不遥远

北京科学中心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2021-01-06

提起麻风病,许多年轻人会觉得有些陌生。然而,就在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历史中,麻风病曾在这个世界上制造过无数充斥着死亡、残疾、恐慌和歧视的人间惨剧。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1985年,麻风病曾在全球122个国家中呈地方性流行,后来,各国通过积极开展防治工作,到2003年,流行区域已经减少至10个国家,我国境内患者总人数多年来稳定在2000左右,新发病例已经十分少见。

那么,麻风病这个曾经肆虐全球、令人闻之色变的健康杀手的真实面目究竟是怎样的呢?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和麻风病有关的那些事。

1

麻风病的罪魁祸首

麻风病是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早在战国时期,《庄子》中就有关于“疠(lì)与西施”的记载,其中的疠,即“疠风”,是麻风病在中国的古称。


在西方,代表麻风病的Leprosy一词则是由希腊语、拉丁语和古法语混合演变而来,词根的意思是“鳞状”,形象地描述了病菌侵犯病人皮肤、黏膜和外周神经组织后形成的肉芽肿性病变。

麻风病晚期患者

疾病发展到后期,病人会出现毛发脱落、四肢畸形、鼻眼塌陷等症状。麻风的强传染性再加上这些可怕的外部表现,导致当时的人们对这种疾病充满了恐惧。


现代医学出现之前,东西方文明都将麻风病的病因归结于患者是“罪人、不洁之人”,而那些令他们痛苦万分的症状则是“神的惩罚”。许多病人因此被残忍地烧死、活埋,或是被其他人以强制驱逐的形式,达到隔离的目的。

直到1874年,挪威学者汉森(Gerhard Henrik Armauer Hansen)从麻风病人体内的结节中分离出了麻风分枝杆菌,这种疾病的罪魁祸首才正式出现在人类面前。


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人类与这个小小的病菌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较量。


2

麻风分枝杆菌的传播与致病

自然状态下,人类是麻风分枝杆菌的唯一宿主,细菌通常由患者的鼻分泌物,以及精液、阴道分泌物等其它分泌物排出,通过呼吸道、破损的皮肤黏膜和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以家庭内传播最为多见。


麻风分枝杆菌感染的潜伏期平均为2~5年,最长可达数十年,而且发病缓慢,感染后通常终身带病,无法彻底治愈,严重损害患者的健康。根据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瘤型麻风和结核样型麻风。

除此之外,还有少数患者介于以上两型之间,被称为界限类或未定类,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此类病人在病程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向瘤型或结核型转化。


3

麻风病的防治原则

砜类药物是目前用于治疗麻风的主要药物,除此之外,由于麻风分枝杆菌和结核杆菌同为分枝杆菌属,二者之间存在共同抗原,因此一些抗结核药物对于麻风病也有一定的疗效。为了防止麻风分枝杆菌产生耐药性,临床上通常采用多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目前,麻风病的防治依然以预防为主,遵从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三大原则。因此,对于可能存在感染风险的人群,尤其是亲密接触者,必须进行严格的定期检查。


由于麻风分枝杆菌是至今为止唯一一种不能进行人工培养的细菌,疫苗还在进一步的研发过程中,因此尚无特异性的疫苗被投入临床使用。在某些麻风病高发的国家和地区,卡介苗(通常被用来预防结核杆菌)被用于麻风病的预防,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历史并不遥远,现在的人或许难以想象,如此可怕的疾病曾经在我们身边肆虐,但实际上这样的场景就发生在不久之前。因此,能够生活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环境中,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同时,我们也希望,随着科学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麻风病能像天花一样,彻底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过去式”。








点击图片阅读:要不是一百多年前的这次投诉,你就吃不上薯片了!





点击图片阅读:年年科普年年忘,你还能不能认出家门口的花了?





点击图片阅读:金鱼:你一定想不到,我和你锅里的鲫鱼是什么关系




温馨提醒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目前北京市已经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为避免人员聚集引发交叉感染,最大限度保障观众身体健康,自2020年1月27日(初三)起,北京科学中心暂停对外开放,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请关注北京科学中心官网(www.bjsc.net.cn)、微信公众号(数字北京科学中心)了解最新动态信息。


志愿者招募

想成为北京科学中心志愿者吗?点击左侧图片即可了解详情,并参与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