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不仅是“我爱你”,还是世界计量日!
审核专家:吴宝俊
理论物理博士
2000年5月20日,为了纪念世界《米制公约》签署125周年,在国际计量大会(CIPM)和一些计量学家的提议下,每年的这一天被设为“世界计量日”(World Metrology Day)。
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在促进全球贸易公平,确保产品合标合规,满足顾客质量期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提高人们对计量的重视,今年的国际计量日的主题被定为“测量支撑全球贸易”。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和计量有关的那些事儿。
1
我国的度量衡制度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根据史书记载,黄帝曾经设立“度、量、衡、里、亩”5个计量标准;舜制定了四季时辰的标准。
大禹治水时,曾将规矩准绳用作测量工具,并将自己的身长体重定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周朝推行度量衡管理制度,并设置了主管的官职,留传至今的西周青铜器上,也有“金十寽”“丝三寽”“金十匀”等文字记载……
手持“规”“矩”的伏羲和女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性的国家分裂,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秦朝建立的历史意义,除了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还有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举措。
其中,度量衡就是长度、体积和重量的计量标准的总称,度对应长度,量对应体积,衡对应重量。度量衡的变迁与人类交换行为和生产力的进步密切相关。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各地的度量衡标准都不统一,后来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这段历史有传世的“商鞅量”为证。全国统一后,这一标准又被推广至全国上下。
统一的计量标准,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并推进了赋税制和俸禄制等当时先进制度的产生。
800多年以后,隋文帝又对度量衡做出了统一的规定,之后的每朝每代,虽然在此基础上稍有变动,但都基本保留了隋制。清代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曾有记载,“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
但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的度量衡依然存在制度混乱的问题,因此,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对度量衡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政令不统一,各种计算单位仍存在混用。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9年国务院下达《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之后,才得到彻底的改观。
2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千克来标定物体重量。那么,1千克究竟有多重呢?你能准确地描述出来吗?
你也许会说,可以在给物体称重时称出1千克的物体,但是你想过没有,天平上的1千克,最初又是如何被定义的呢?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国际单位制(法语: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SI)这个概念。
国际单位制是由国际计量大会采纳和推荐的一种一贯单位制,包括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和辅助单位。
基本单位在量纲上彼此独立,也就是说它们中的任一个都不能被其他基本单位表示或者导出。
基本单位包括:米(长度)、千克(质量)、秒(时间)、安培(电流)、开尔文(热力学温度)、摩尔(物质的量)和坎德拉(发光强度)。
最初,国际单位中的基本单位,都是用实物或物质的特性来定义的,接下来,小编就以几个常用的基本单位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下。
>>>>千克(kg)
国际千克原器“大K”
在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体系设立之初,科学家们发现水在4℃时密度最为稳定,因此“1千克”最初被定为1立方分米纯水在4℃时的质量。
然而,用水为标准定义千克既不方便,又不稳定,因此,1899年,一块39毫米高、底面直径也为39毫米的铂铱合金圆柱体,即国际千克原器,又名“大K”(Le Grand K),成为了“千克”的计量标准(现已废止)。
那时如果有人问1千克到底是什么?你只需回答: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就是1千克。
尽管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是在过去的大约130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以它作为“千克”定义的标准。
一直以来,大K都被保存在巴黎的国际度量衡局(BIPM)总部,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持有一块复制品,用作本国的质量标准。
>>>>米(m)
“米”的定义最初由法国人制定,在国际单位被重新定义以前,米的定义就已经经历了4个阶段: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米的定义已经由宏观自然基准到实物基准,又发展到微观自然基准。
>>>>秒(s)
人们最早用来计量时间的单位是“平太阳日”,即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19世纪末,人们将一个平太阳日的1/86400定为1秒,称作世界时秒。
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以地球公转运动为基础的历书秒作为时间单位。人们将1900年初附近,太阳的几何平黄经为279°41'48".04的瞬间作为1900年1月0日12时整,从该时刻起算的回归年的1/31556925.9747作为一秒。
1967年,13届国际度量衡会议上,秒的再次被重新定义,人们将铯133原子在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对应辐射周期的9,192,631,770倍定义为秒,原本的“天文秒”被“原子秒”取代。
3
对国际计量单位而言,“精准”是最为重要的。
以我们熟悉的“千克”为例,一位物理学家曾经说过,“如果有人打了个喷嚏,喷到了国际千克原器上,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质量就会立刻全错掉。”
因此,大K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被存放在国际计量局地下储藏室保险箱内,外面有3层玻璃钟罩保护,最外面的一层还抽成半真空,防止空气和杂质进入,每过40年才会“露面”一次,接受清洗和检查。
尽管如此,大K依然没能像人们期望的那样“永远不变”。
1992年,科学家们在比较第2次和第3次测量结果时发现,一百多年来,各国保存的质量基准,与大K的一致性共发生了约0.05毫克(相当于1粒沙子)的变化。
后来,科学家们借助X射线光谱学成像技术发现,这一数十微克的误差,是由大K表面附着的碳基及汞污染造成的。
也许大家觉得,这样一点微小的误差,对我们的生活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然而,对于需要依靠精密实验和测量的科学研究而言,产生的打击却可能是毁灭性的。
同时,这一事件也说明原本的“千克”其实并不稳定,人们需要为度量的基本单位寻找更加恒定、可靠的定义。
于是,人们渐渐放弃使用具体的实物或“原器”来定义国际单位,而采用自然界中存在且不会发生改变的物理常数来进行定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最新版本的国际单位定义吧。
因此,全球各国的国家计量院经过多年研究,终于将国际测量体系全部建立在不会改变的物理常数上,有的定义与原有定义相同,但是给出了更为严格准确的描述。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的新定义于2019年5月20日正式开始使用,这也印合了去年第20届“5·20世界计量日”的主题:“根本性飞跃”。对于人类社会来讲,去年的今天绝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们终于有了一套准确、严谨、稳定的基本单位。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度量衡的标准由粗放到精准,直到去年的历史性变革,国际计量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终于全部实现由常数定义。或许这并不是计量科学的终点,让我们共同期待,它在科技未来的发展历程中,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吧!
点击图片查看:羡慕蚯蚓一分为二的特技?我涡虫可以一分为二百七十九!
点击图片查看:流落荒岛,带什么东西去可以让你活得更久?
点击图片查看:长得不一样的双胞胎是怎么回事?
温馨提醒
根据当前北京市疫情防控形势,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北京科学中心自2020年5月20日(周三)起将有序恢复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周三至周日上午09:30-12:00(11:30停止入场),下午13:30-16:30(16:00停止入场),12:00-13:30闭馆进行场馆消毒。每周一、周二闭馆(如有调整另行通知)。
请关注北京科学中心官网(www.bjsc.net.cn)、微信公众号(数字北京科学中心)了解最新动态信息。
想成为北京科学中心志愿者吗?点击“报名”即可了解详情,并参与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