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突现37.8℃罕见高温,北极熊:我太难了!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
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报道,当地时间6月20日,位于北极圈内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小镇维尔霍扬斯克(Verkhoyansk)地区入夏,气温达到了 37.8℃,创下了北极圈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记录。
无独有偶,2018年7月,位于北极圈内的挪威班纳克(Bannak)地区也测到了32℃的高温。(数据来源:新华网)
维尔霍扬斯克|Google
气象学家根据模型预测,在未来100年中,北极将继续变暖4~7℃,保守估计下,北极变暖速度约为地球其他地方的两倍,加之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这将加速极地动植物的迁徙和灭绝。
1
要了解北极极端变暖对北极生物的影响,我们首先要知道北极主要有哪些生物。北极海岛上的植物主要是苔藓和地衣,南部的一些岛屿上还有耐寒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
北极青苔|Google
人们熟知的动物有北极熊、海象、海豹、雪兔、北极狐、驯鹿和鲸鱼等。由于气温和水温很低,北极的浮游生物很少,故鱼类的种类和数量也较少。
只有处于寒暖流交汇处的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鱼类较多,包括鲱鱼、鳕鱼等,同时这里也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在北极的夏季,还会有海鸟飞来这里繁殖。
北极动物|Google
北极极端变暖对北极生物的影响整体表现为对北极生物多样性的多种影响,具体如下:
>>>>南方物种向北迁移
随着暖流入侵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浮游动物被输送到北冰洋更深的海盆区,这种北移现象在底栖动物和鱼类中更加明显。例如,极地鳕鱼和毛鳞鱼等鱼类向北迁徙,从而引发大量海鸟随之向北扩张,如欧绒鸭在格陵兰岛的分布区域向北延伸了300多公里。
>>>>苔藓-地衣为优势的地区被大面积灌木等维管束植物所取代
陆地生态系统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北极苔原分布区,具体表现为植被指数(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的普遍性增加和生物量增大,其直接原因是灌丛大幅度扩张,以及苔原植被群落的演替。生产力的变化往往与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有关。因此,大部分苔原地区高地生境的草和灌木的覆盖度增加。
>>>>北方森林带北迁以及“变黄”
在苔原地带“变绿”的同时,泰加林带则呈现“变黄”。冻土退化导致的森林植被被湿地草甸植被取代,加之干旱胁迫加剧,促使了森林退化和森林带逐渐北移。
泰加林带,是指从北极苔原南界树木线开始向南延伸1000多公里宽的北方塔形针叶林带,为水平地带性植被,是世界上最大的而且也是独具北极寒区生态环境的森林带类型。
>>>>植物群落及与其相关的动物种群发生变化
受积雪减少、冰川退缩和多年冻土融化的影响,北极高山带出现了新的物种栖息地,原有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也悄然发生改变。例如,北欧高纬度山地林线以上的高山植被带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显著增加,物种丰富度递增速率加快。
>>>>出现新的疾病、移栖物种行为改变等
水和空气温度的上升导致北极周围海冰的减少,为海洋野生动物的接触消除了物理障碍,为它们的迁徙开辟了新的道路。
随着动物的迁移过程中与其它物种的接触,增加了引入和传播新传染病的机会,并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影响。例如,海豹瘟病毒(PDV)主要影响海象和海豹等鳍足类动物,但也在其它海洋动物如鸟类、水獭甚至北极熊身上发现。
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是分布范围有限或具有特殊喂养习性,并依赖于冰上觅食的物种。例如北极熊,因其主要活动范围是在北冰洋附近有浮冰的海域,并且通常在冰上进行捕猎,浮冰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北极熊的生存有不利影响。
饿的骨瘦如柴的北极熊|Google
《美国地质勘探》杂志在一篇报道中预测,由于北极极端变暖、北极冰川融化,到2050年北极熊数量将减少2/3。生物多样性中心的科学家们预测,放任现在的情况发展,北极熊将会在40年后灭绝。
2
事实上,北极极端变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北极地区,其背后还存在巨大的全球生态环境安全隐患。
>>>>海冰消融或加速疾病在海洋哺乳动物中的传播
气温升高造成的北极海冰减少,可能会让海洋哺乳动物感染的病原菌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之间更频繁地传播。海冰消融等环境变化不仅会改变动物的行为,还会开放新的航道,让本来不同的种群接触,从而增加新病原菌暴露的可能性。
以海豹瘟病毒(PDV)的流行为例,PDV曾于1988年和2002年在北大西洋导致大量海豹死亡,但直到2004年才在北太平洋得到确认。
海豹|Google
北太平洋海洋哺乳动物的PDV大规模暴露和感染发生在2003年和2004年,并在2009年再次飙至最高点。
2004年和2009年采集动物样本的病毒感染概率是其他年份的9.2倍,这与卫星影像探测到的2002年、2005年和2008年的新航道打开密切相关。
携带PDV的海豹的潜在活动航道随北极海冰减少而愈加扩张
因此,随北极气温升高导致的北极海冰的持续消退,使病原菌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之间的传播可能变得愈加频繁。
>>>>北极多年冻土融化加速全球变暖
北极多年冻土融化是北极极端变暖的另外一个显著影响。
多年冻土由土壤、岩石或沉积物组成,通常与大块的冰混合在一起。北半球约1/4的土地以这种方式冻结。
北极多年冻土区作为全球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极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总体来看,北极极端变暖导致多年冻土融化,而冻土融化造成的额外碳排放又会反过来加速全球变暖,如此恶性循环,全球生态环境将不堪想象。
由于气温升高多年冻土发生滑坡塌陷开始解冻
由于死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有机物质没有分解,碳已经在这些冻土中积累了数千年。
在正常情景下,缓慢而稳定的解冻将在未来300年内释放约2000亿吨碳,相当于目前北部冻土中所有碳储量的15%左右。到2300年,低地湖泊和湿地以及高地丘陵的冻土突然解冻可能会额外释放600~1000亿吨碳。
冻土加速融化造成额外碳排放
北极融化带来的额外碳排放(甲烷和二氧化碳气体)将加速全球变暖,致使各国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增加。
现在,北极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了另一番光景——部分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系统或将退化与消失,病原菌传播加剧、多年冻土加速融化、助推全球变暖......
北极高温使地球正在失去北极“空调”,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注重生态、保护环境,关心气候变化,不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在照片和视频中欣赏北极美景!
北极风光|Google
点击图片查看:螺蛳要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螺蛳粉还能吃吗?
点击图片查看:航班又双叒延误了!原来飞机也会“堵车”......
点击图片查看:明明黑乎乎一片,为啥“哈勃”能拍到色彩绚丽的天体?天文学家是如何给宇宙上色的?
温馨提醒
根据当前北京市疫情防控形势,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北京科学中心自2020年7月15日(周三)起将有序恢复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周三至周日上午09:30-12:00(11:30停止入场),下午13:30-16:30(16:00停止入场),12:00-13:30闭馆进行场馆消毒。每周一、周二闭馆(如有调整另行通知)。
请关注北京科学中心官网(www.bjsc.net.cn)、微信公众号(数字北京科学中心)了解最新动态信息。
想成为北京科学中心志愿者吗?点击“报名”即可了解详情,并参与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