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做出中国的贡献 | 特别采访

柳叶刀 柳叶刀TheLancet 2021-04-15

11月30日,在清华大学地学学科建立 90周年暨复建9周年庆祝大会上,清华大学对《柳叶刀2030倒计时》2018年度报告进行了中国地区的成果发布。值此机会,《柳叶刀》微信公众号特别采访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宫鹏教授蔡闻佳副教授,分别就《柳叶刀2030倒计时》2018年度报告及《中国决策者简报》进行简评。


宫鹏

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
“柳叶刀2030倒计时”项目的三位共同主席之一


Q:您能否谈谈对于全球和中国来说,“柳叶刀2030倒计时”项目的研究意义是什么?

以往我们总认为环境污染(比如空气、水和土地污染)、收入和营养水平、个人生活习惯和身体素质是影响的健康与否的主要因素,但却忽略了气候变化在这些问题背后都起到了一个推手的作用,气候变化从多个直接或间接的途径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这份报告的意义在于不断巩固“气候变化是本世纪人类健康最大威胁”这个认识,并用量化的指标揭示和追踪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总结全球和主要国家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人类健康上进展迅速的方面,警告进展停滞的方面,为决策者和民众制定下一步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改善人类健康的政策提供建议。


Q:清华大学参与合作“柳叶刀2030倒计时”项目的初衷是什么?

清华大学参与合作“柳叶刀2030倒计时”项目的目的有三个。一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气候变化与健康方面代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发出声音,增强基于科学和事实的话语权;二是培养清华学者的国际领导力;三是通过国际合作增强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学科能力。通过每年不断发表进展报告,可以拉动清华大学相关研究,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做出中国的贡献。


Q:在2015年《柳叶刀》气候变化和健康委员会提出的健康和气候变化十项建议中,从现在看来,您认为进展比较快的是哪些方面,哪些方面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以获得较大进展?

全球在十项建议中的绝大多数都有很大的进展。比如2015年健康和气候变化提出的第一项建议“增加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领域的研究”,全球就做得很好。过去十年来,全球发表的有关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的文章数量增加了182%。

再比如第三项建议“逐步淘汰煤电厂”,全球煤炭消费尽管仍处于高位,但已经连续几年不断下降,这得益于中国对煤炭消费的控制和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以及全球很多国家对淘汰煤炭使用的决心。第四项建议“鼓励城市级别的低碳转型,减少城市污染”进展也很迅速,全球上路的电动汽车首次突破200万辆,中国占到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四成,意味着全球交通行业的转型正在快速发生。

第五项建议“建立强有力的、可预测的碳定价机制”和第六项建议“快速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可得性,解锁可再生能源发展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长”,进展也都很迅速。这体现在全球碳排放交易所覆盖的排放量范围因中国全国碳市场的启动而大幅扩张、全球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和相关就业量都大幅上升。

有两项建议的进展并不乐观。在“支持对温室气体减排所带来的疾病负担、医疗费用和经济生产力的变化的量化研究”这一方面,现在的研究进展和支持力度显然是不够的。在“建立卫生部门和其他政府机构的合作机制,保证健康和气候贯穿在政府决策的全过程中”方面,全球的进展也并不显著。


图片来自于清华大学地学系


Q:《柳叶刀2030倒计时》2018年的报告中,值得关注的重点有哪些?

这次报告传达的第一个核心信息是,全球普遍的温度上升、热浪频发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征兆,对劳动生产力和人类健康已经产生巨大影响。2017年,全球每人每年经历热浪的天数比2000年增加了1.4天。全球过去一年因为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高温天气而损失的劳动小时数高达1530亿个小时,中国损失的劳动小时数相当于1.4%的劳动人口一整年的劳动时间。而在印度,这个比例则高达7%。当前,绝大多数国家的卫生系统并没有做好充分应对这项挑战的准备。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必须要提前做好预警和预防工作。

第二个重要信息是,当前全球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进展依然不够理想。全球适应支出中仅有3.8%用于人类健康。而减缓方面,尽管可再生能源投资显著增加、电动汽车发展迅猛,但全球一次能源供应总量的碳强度依然停留在1990年的水平,全球70%的城市在2010-2016年间出现空气污染恶化的趋势,尤其在中低收入国家。这意味着,未来我们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气候变化威胁,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系统会产生巨大冲击。

第三个重要信息是,全球科学界、医学界和媒体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的关注度显著上升。这也说明全球正逐渐理解“气候变化是本世纪人类健康最大威胁”的事实。下一步需要加强跨学科的研究和政策建议、促进全球各国卫生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跨部门合作,来共同应对这个挑战。

Q:气候变化会导致气温持续上升等现象出现,这是否会造成某些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对此我们是否会有预案?

过去20年来,不断有研究指出气温升高对媒介传染病传播的时空格局产生影响,例如在东非高原上疟疾向更高的海拔扩散,近年来登革热在中国不断向北移动。但是,目前我们对环境媒介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随气候变化的系统研究还很不够。由于没有预测能力,所以应对预案也不会完整。今后在加强情景研究的基础上,必须加强气候变化对环境媒介传染病的研究和环境健康研究。 


Q:从国家的层面看,中国需要重点从哪些方面努力以实现更多的进步?

应当说中国面临的问题比发达国家要严重。我们没有发达国家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性。我们需要全面提升研究能力,特别要大力支持有助于减轻人群健康暴露的能源转型、极端气候事件健康影响防范,以及与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和应对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END


蔡闻佳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
《中国决策者简报》主要撰写者之一


Q:在《柳叶刀2030倒计时》2018中国决策者简报中,重点体现了哪些方面的问题?今年的简报与去年相比有什么不同?

2017年对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控制方面都有里程碑式的事件发生。本年度
简报重点体现的是高温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城市空气污染的进展,以及碳定价的力度和覆盖范围。其中,后两个指标就是对两个“里程碑”的分析。

第一个指标是高温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可能多数人之前对此并不了解,其实高温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的影响非常显著。在气象上定义的超过35度的高温天中,户外劳动基本很难进行,所以对农民、建筑工人等户外劳动者的工作影响非常大。在过去的2017年里,高温在中国造成的劳动损失总小时数高达210亿小时,这相当于全国1.4%的劳动人口一年的工作时间。我国长期以来为户外劳动者发放高温补贴。有研究显示,在中等温升情景下,维持当前高温补贴标准不变,2030年全国高温补贴总额可能达到每年2500亿元;而如果未来平均温度升高4度、高温补贴标准随工资提高的情景下,中国的高温补贴在本世纪末可能高达GDP的3%。而中国目前在医疗上的支出也仅占GDP的5%。因此,未来仅高温补贴一项就将给政府带来非常沉重的负担,这是需要政府特别重视的潜在压力和威胁。

第二个指标是关于城市空气污染的进展。事实上,2017年是中国《大气十条》的收官之年,这是第一个里程碑。中国政府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的雄心和力度全球有目共睹。对于我们能否呼吸上清洁的空气,百姓和各级政府都非常关注。2017年,中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和SO2的年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22.7%和41.9%,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9.6%、34.3%、27.7%。过去五年,《大气十条》使全国因空气污染而死亡的人数减少了约5%,成效非常显著。其中近6成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三个重点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变化可能抵消空气污染治理的部分成果。有力证据表明,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大气静稳现象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都将大幅增长,空气扩散条件差,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稀释或沉降,使得重污染事件更容易发生。这就提醒我们,气候变化是空气污染形成的隐形推手。我们应当在治理空气污染的同时也应当持续温室气体的减排,不要让我们的污染治理成果因为气候变化打折扣。

第三个指标是碳定价的力度和覆盖范围。中国2017年在电力行业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一旦交易正式启动,中国碳市场的规模将会达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的1.7倍。有研究显示,更高的碳价格能够带来更大的健康收益。因此我们建议,中国应当稳步推进碳市场建设,并将健康收益考虑进碳市场的设计过程中。


图片来自于清华大学地学系


去年的报告我们同样关注了空气污染的水平及其行业来源,但同时也选取了“气候敏感型传染病的发展情况”、“去煤炭进程”这两个指标,来帮助读者理解“气候变化会加速某些传染疾病蔓延”的事实以及中国在全球煤炭使用量下降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今年的报告我们更换了两个指标,期待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气候变化对中国公众健康的影响,以及中国的空气污染治理和碳减排政策对健康产生的影响。

Q:为了达到2030年的目标,中国应该重点在哪些方面努力?

在应对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的众多相关指标方面,我国在能源结构转型(比如去煤炭)、可再生能源的投资、绿色出行、碳市场的建设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为全球的转型起到了核心作用。

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所以,我们接下来需要进一步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把健康优先的思想应用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缓措施中去。比如,让决策者和民众更深刻地理解“气候变化是人类健康最大威胁”这一认识,从决策的层面,可以增加适应投入中与健康相关的比重,在设计碳减排政策时考虑人类健康效益;从民众的层面,可以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健康威胁(比如高温容易引发中暑和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疾病增加),同时也可以更积极的支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并践行低碳生活。

Q:冬天的雾霾天对人们的生活及健康影响很大,在您看来,我国在防治雾霾方面还应从哪些方面努力?

我国目前的雾霾防治已经达到“精准防治”的水平,防治政策的制定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因此,科学研究提出接下来我们除了持续要对一些固定源排放(比如电厂、工业企业的排放)进行控制外,还需要对一些移动源排放(比如交通业排放、特别是重型货车的排放)和对居民用能(比如散煤使用)进行控制时,决策者都基本接受了。我觉得这是我们国家做得非常好的地方,
我对中国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充满信心。

但当前有一点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气候变化可能使我们污染治理的成效打折扣。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当前并没有多少学者关注到,决策者可能也不理解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背后的关联性。但2017年有中国学者在Nature Climate Change发表文章指出,气候变化会增加北京地区未来发生大气静稳现象的频率和持续时长。这个研究证实了“气候变化是空气污染形成的背后推手”。因此,我们的决策者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控制,尽可能避免空气污染治理成果出现反复甚至倒退。

Q:报告建议“温室气体减排的空气质量改善和健康协同效益应当纳入中国气候变化政策制定的成本效益分析中”,这里对健康协同效益的建议衡量指标是什么?

物理量的指标一般是避免早逝的人数,也就是避免了多少人早于中国的预期寿命逝世。货币量的指标可以用人们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评价,学术上有个指标叫统计生命价值。美国环保局曾给出过一个美国人的统计生命价值,740万美元(2006年价)。这是一个相对官方的估计值,因此在很多学术研究中都广泛使用,特别是需要对一项政策所产生的健康影响做经济评价时,可以用这个值做转化。我国有一些学者也做过统计生命价值的研究,但研究相对分散。因此,在这方面也有进一步开展研究的需求。

Q:气候变化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大家都要行动起来,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大家要对未来温升可能造成的健康影响(比如诱发中暑和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疾病增加等)有身心上的准备,并积极应对,比如在高温天来临时减少户外活动,积极防暑降温等;同时,要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比如减少奢侈型消费和不必要的消费(比如离家时关闭电器、少购买过度包装的产品、减少食物浪费)、使用电动汽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多骑自行车、多步行。这些既有益于环境保护,也对我们个人的身体有好处。
END


项目简介


“柳叶刀倒计时:公众健康和气候变化的全球进展”(Lancet Countdown: Tracking Progress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是一个由27个学术机构和政府间组织参与的全球跨学科研究合作项目,最早在2015年由柳叶刀健康和气候变化委员会启动。此项目每年监测和报道气候变化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进展,为全球和各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



推荐阅读

《柳叶刀2030倒计时》2018年度报告:构建未来的国家健康体系

中国决策者简报 |《柳叶刀2030倒计时》2018年度报告


点击 阅读原文,查阅 Lancet Countdown 更多报告和评论

回到 自定义菜单,点击“倒计时”,查看报告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