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20年中国大陆老年人跌倒死亡率趋势 |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2月刊精选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是柳叶刀旗下一本开放获取期刊,是促进“世界各地平等获取优质卫生保健服务”这一柳叶刀全球倡议的一部分。本刊的终极目标是改善西太平洋地区人群的健康结局,并将致力于推动西太平洋地区临床实践的改善和卫生政策的进步与发展。最终期望能够提高该区域及相关国家的卫生质量。柳叶刀特别推出《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精选论文合辑,分享给读者。《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已被Web of Science |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收录。
”论文精选
1
2013-2020年中国大陆老年人跌倒死亡率趋势:一项基于人群的国家疾病监测点系统研究
老年人跌倒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描述不同人群中跌倒死亡率的趋势有助于确定目标人群的需求并制定预防计划。本文对中国大陆地区 60岁及以上成人跌倒相关死亡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估,并分性别、年龄和省份进行了分析,以衡量2013年到2020年间这一死亡率的变化,并探讨影响该变化的潜在因素。
从具有国家和省份代表性的中国国家疾病监测点系统(DSPs)中提取了死亡率数据,以估计中国大陆及具体省份在2013年到2020年间老年人跌倒对死亡率的影响。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通过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估计老年人跌倒死亡率的时间趋势。
2020年年龄标准化跌倒死亡率为10.438/10万。其中,年龄标准化的老年跌倒总死亡率和女性死亡率呈稳步上升趋势(总APC= 1.96% ,p = 0.023;女性APC= 3.42% ,p = 0.003),男性死亡率较稳定(APC=1.26% ,p > 0.05)。老年人跌倒相关的死亡在70岁以上人群中更为常见,并且跌倒死亡率在急剧增加。跌倒死亡率和APCs在8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最高。跌倒死亡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和中部地区,较低的地区为东北和西藏。
自2013年以来,中国 60岁及以上的人群跌倒相关死亡率总体呈持续上升趋势,这已成为最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应考虑对风险最高的人群进行依从性干预,并增加社会支持。
2
中国学校卫生监测制度覆盖率:一项大样本国家级横断面调查
学校在促进学生健康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关注。本研究旨在描述针对传染病、非传染性疾病和学校物理环境三方面的学校卫生监测制度在中国的覆盖情况,并探讨其在不同区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学校类型上的差异。
数据来源于2018年在中国17个省(市、区)2428所学校进行的一项横断面研究。使用中国教育部指导下设计的调查问卷,通过其在17省的监测站体系,收集了学校卫生监测制度的覆盖数据,包括传染病(如学生传染病报告制度)、非传染性疾病(如学生定期体检)和学校物理环境(如教室采光照明、教室微小气候和生活饮用水的监测)三方面。
总体上,全面的学校卫生监测制度覆盖率仅为16.6%。针对传染病、非传染性疾病和学校物理环境的学校卫生监测制度的覆盖率分别为71.2%、68.5%和24.9%。针对传染病、非传染性疾病和学校物理环境方面的制度覆盖率表现较为一致,均呈现城市高于乡村,经济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高中高于初中和小学的情况。
在中国,针对在校学生的传染病监测制度已被广泛实施。针对非传染性疾病和物理环境
的监测制度尚需要得到强化。除了对贫困地区和乡村地区给予更多关注外,还需要在更全面的学校卫生措施上增加投资。
3
新冠大流行对儿科癌症照护的影响:一项基于中国的人群队列研究
新冠大流行对非新型冠状肺炎疾病的医疗保健服务产生了广泛的不良影响。儿科癌症照护依赖于迅速的检测诊断和及时且协调的多模式治疗,但是所有这些都受到了新冠大流行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量化新冠大流行对儿科癌症照护利用的初始与持久影响,并判断对特定群体的影响是否不同。
我们使用负二项回归进行了间断时间序列分析,以估计儿科癌症患者(0-17岁)与新冠大流行和随后的封锁隔离政策相关的每月住院变化。我们从一家三级医院获取了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儿科癌症住院患者的去身份个人电子病历数据,该医院位于中国济宁市,为大约840万人提供初级和专科医疗服务。相对风险(RR)估计值对比了实际每月住院量与若无新冠大流行的预期住院量。估计了因大流行而减少的住院人数。
2015年1月,儿科患者的总分母为1858,209人,到2021年5月增至2043,803人。在研究期间,共有4901例儿科癌症住院,其中包括自2020年2月实施封锁以来的1479例(30%)。2020年2月的住院数减少了33% (95% CI:-43% 至-22% ),首次住院(-48% ,95% CI:-64% 至-24% )以及来自农村地区的患者住院(-46% ,95% CI:-55% 至-36% )相对减少得最多。2020年3月政府取消了诸多人口流动限制,住院数迅速反弹, 4月后持续逐步恢复,至11月实现全面恢复。然而,截至2021年1月,首次住院患者、女性患者、低龄患者(<5岁)和农村地区患者的住院数恢复速度较慢且不完全(首次住院患者和农村患者)。
新冠大流行对中国儿科癌症服务的及时利用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波疫情早期阶段的影响尤为显著。重要的是,一些群体受到了差异化的影响,他们的住院情况恢复缓慢且不完全,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解决在获得医疗资源方面可能加剧的性别和社会经济不公平问题。
4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联合管理护理模式的有效性——一项多中心非随机对照研究
临床指南推荐高龄骨科护理来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预后,但国内研究较少。本研究在中国六家医院评估了一种高龄骨科治疗协同管理护理模式的效果。
该研究是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的探索性试验,在3家城市和3家郊区医院中进行。患者的入组条件为年龄65岁及以上、X线检查确诊为髋部骨折,并在受伤后21天内住院。所有患者均在1年内接受3次随访(住院后1个月、4个月和12个月)。其中,1家城市医院实施了联合管理护理,其余5家城市和郊区医院进行常规护理。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信息、术前、围手术期和术后信息、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基线及随访数据。主要结局是在到达病房后48小时内接受手术的患者比例。次要结局包括骨质疏松评估、住院康复、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和一年累积死亡率。
研究纳入2071名符合条件的患者(1110名干预患者和961名对照患者)。与常规护理相比,干预患者在48小时内接受手术(75% vs 27%,p<0.0001)、骨质疏松评估(99.9% vs 60.6%,p<0.0001)以及康复(99.1% vs 3.9%%)的比例更高,住院时间更短(6.1天vs 12.0天,p<0.0001)。干预组的住院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aRR=0.021,95% CI :0.001-0.45,p=0.01)。干预组一年累积死亡率也显著降低(HR=0.59,95% CI:0.38-0.80,p=0.01)。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联合管理护理效果更好,包括减少手术等候时间、改善临床管理和降低一年死亡率。未来需要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来提供确切的证据。
5
中国转型期自杀率的社会经济决定因素:1990-2015年的时空分析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社会变化巨大。本研究旨在调查1990年至2015年间中国与自杀率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并调查这些因素对自杀率影响随时间的变化。
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获取中国大陆31个省份1990年至2015年的自杀率。采用时间-空间模型来评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移民、就业、离婚、儿童和老年人比例对全省总体自杀率、男女自杀率的影响。
中国总体自杀率从1990年的18.1/10万下降到2015年的8.6/10万,各省下降幅度存在相当大的空间差异。199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和城市化对各省自杀率的保护作用很强(log GDP:-3.56 [95% CI:-6.15, -0.96],城市化:-0.07 [-0.14, -0.01]),但到2015年,这些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研究期间,就业和自杀率之间的关系由正转负,而移民仍然是高自杀率的持续危险因素(0.04 [0.00, 0.09])。
这项研究强调了中国转型中经济和社会因素对自杀率的动态影响。维持自杀率的进一步下降,不能简单地依靠改善人们的物质和经济条件。需要采取更全面的办法来改善总体人口福祉。
6
中国会阴切开术应用的全国性横断面调查
中国产科学会推荐限制性使用会阴切开术,但关于其流行病学和限制性使用会阴切开术对母婴结局的影响信息有限。
中国分娩调查是2015年至2016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行的横断面调查,旨在描述中国分娩的详细流行病学情况。我们利用调查数据按产次计算会阴切开率。采用随机效应且按医院级别聚类的混合模型选取影响会阴切开术的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经过倾向评分匹配的妇女中会阴侧切术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初产妇阴道分娩的会阴切开率为41.7%(95% CI:40.1% - 43.2%),经产妇为21.5% (95% CI:19·4% - 23·5% )。会阴切开术的相关因素包括孕前BMI、母体疾病和产科因素。初产妇中超过一半的会阴切开术和经产妇中四分之一的会阴切开术并无指征。无指标的会阴侧切增加了初产妇的3度或4度会阴裂伤风险(OR = 2.64, 95% CI:1.08 - 6.48),且不能使新生儿获益。
在中国,会阴切开术的实施超过了医学上的必要。无指征的会阴侧切术使初产妇发生3度和4度会阴裂伤的风险增加了一倍以上,且新生儿并无获益。
7
新冠大流行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的影响:一项北京市住院患者数据库研究
不同国家报告了在新冠大流行期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住院减少的后果。然而,目前尚不清楚中国北京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及之后的ACS住院、治疗和预后情况。
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信息中心数据库中检索ACS和心衰(HF)的住院信息。研究期定义为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对照期为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比较对照期、研究期和研究期后7个月内因HF住院的人数,以评估在新冠大流行期间ACS护理改变的后果。
研究期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住院人数分别减少了38.0% 、41.0% 和63.3% (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N = 1953, 1991, 7664,vs. 2019年1月24日至2019年6月30日N = 3150, 3373, 20,868)。在研究期间,STEMI患者在24小时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频率显著较高(37.9% vs.31.7%,P < 0.0001),但Non-STEMI患者(7.9% vs.9.5%,P = 0.049)和UAP患者(1.7% vs.3.5%,P < 0.0001)显著较低。ACS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在研究期间和对照期间相近(STEMI 为3.1% vs 2.5%, P = 0.174;Non-STEMI 为2.7% vs 2.3%, P = 0.429;UAP 为0.2% vs 0.1%, P = 0.222)。在研究期后的七个月内,HF住院率也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23.9% 。
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北京ACS住院人数显著减少;然而,疫情之后的7个月内没有观察到HF的增加,这意味着大流行没有恶化ACS的短期预后。END
Cover image by Jonathan H. Haposan and Jarir At Thobari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更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