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植物性饮食模式与空气污染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交互作用 |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3月刊精选

柳叶刀 柳叶刀TheLancet 2022-11-27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是柳叶刀旗下一本开放获取期刊,是促进“世界各地平等获取优质卫生保健服务”这一柳叶刀全球倡议的一部分。本刊的终极目标是改善西太平洋地区人群的健康结局,并将致力于推动西太平洋地区临床实践的改善和卫生政策的进步与发展。最终期望能够提高该区域及相关国家的卫生质量。柳叶刀特别推出《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精选论文合辑,分享给读者。《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已被Web of Science |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收录。


识别二维码阅读《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3月刊




论文精选


植物性饮食模式与空气污染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交互作用:一项中国老年人的前瞻性队列分析



空气污染是认知功能不良的一个风险因素,植物性饮食模式(plant-based dietary pattern)则与更好的认知功能相关。我们的目的是探究两者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交互作用。


我们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了6,525名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的参与者,年龄在65-110 岁,基线认知水平正常。我们将居住地所在卫星数据显示的年均细颗粒物(PM2.5)浓度作为空气污染的测量指标,通过调查反馈并评估饮食模式得到植物性饮食指数 (PDI),并通过多次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来评估认知功能。我们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来探讨相关性,并利用 PDI 进行进一步分层分析。


在中位时间为5-6年的随访期间,6,525名基线认知水平正常的参与者中有1,537人(23.6%)出现了认知功能不良 (MMSE<18)。相比于居住在PM2.5累积浓度最低地区,居住在浓度最高地区的人认知功能不良的风险增加了 46%(风险比(HR): 1.46, 95% 置信区间(CI): 1.20, 1.77)。我们发现PM2.5累计浓度和PDI之间具有显著交互作用(p-交互作用: 0.04),与PDI较高的参与者(HR: 1.28, 95% CI: 0.98, 1.68)相比,PDI较低的参与者(HR: 1.68, 95% CI: 1.26, 2.24)中,PM2.5累计浓度与认知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更加显著。


植物性饮食模式可能会减弱PM2.5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有害影响,坚持这种饮食模式可以预防空气污染造成的不良神经系统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及地区。


2017年ACC/AHA指南定义的高血压、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一项全国前瞻性队列研究



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更新了高血压的定义,这是一个重要的思考模式的转变,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我们的目的是研究更新后血压类别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心血管健康指标对其潜在的影响。


这项前瞻性研究包括从中国大陆20个社区站点招募的 91,204 名≥40岁的参与者。在2010-2016年期间,我们对参与者进行了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随访,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中风、心力衰竭和心血管死亡。血压分类是根据2017年ACC/AHA指南定义的,心血管健康指标包括吸烟、体育活动、饮食、身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


总体而言,在平均3.7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生1,985起主要的心血管疾病事件。在患有1期和2期高血压的患者中,具有更多的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当具有≥4个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时,1期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与无高血压参与者基本持平 (HR=1.04; 95% CI=0.83-1.31),但2期高血压患者的风险依然高于无高血压参与者 (HR=1.90, 95% CI=1.70-2.13)。这种影响在年龄<60岁的参与者中更为显著 (交互作用 P<0.05)。


由 ACC/AHA 定义的1期高血压患者具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但这一风险可通过加强心血管健康得到降低,特别是对于年龄 <60 岁的成年人来说。


中国急性脑膜炎或脑炎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一项全国性的主动监测研究



急性脑膜炎或脑炎(Acute meningitis or encephalitis,AME)通常由神经感染引起,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严重后遗症。目前中国缺乏对于AME的全面监测。


本研究对中国29个省144家哨点医院的全年龄段AME综合征患者进行监测,并用多种诊断方法检测了11种诱发AME的病毒和致病菌。


本研究在2009年至2018年期间共招募了20,454名AME患者,9,079名患者接受了全部4种病毒检测,其中有28.43%(95% CI: 27.50%-29.36%的患者至少检测出一种病毒阳性。肠道病毒是<18岁儿童组中最常见的致病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日本脑炎病毒分别在18-59岁和≥60岁年龄组中最常见。在接受全部7种细菌检测的6,802名患者中,4.43%(95% CI: 3.94%-4.91%的患者至少检测出一种细菌阳性。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分别是<5岁和5-17岁儿童组中最主要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18-59岁和≥60岁年龄组中最常见。中国南北方病原菌谱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Joinpoint分析显示检测阳性率具有年龄特异性,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腮腺炎病毒的阳性率在3-6岁时达到峰值,而日本脑炎病毒则在≥60岁时达到峰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肺炎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的阳性率显著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猪链球菌的阳性率则有所升高。


目前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识别主要的AME相关候选病原体,协助中国更有针对性地应用防控措施,并对疫苗接种策略进行重新评估。


2013-2019年中国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变化: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



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16年,中国推出了一种单价EV-A71疫苗。既往研究表明,单价EV-A71灭活疫苗对预防与EV-A71相关的手足口病非常有效,但对其他病原体导致的手足口病无效,因此有一种假说认为EV-A71疫苗的使用可能改变了手足口病的病原菌谱和流行趋势。在本研究中,我们首次描述了EV-A71疫苗推出后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


我们提取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报告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手足口病病例的流行病学数据。根据疾病特征的分布(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时间分布和地理分布),研究描述了疫苗推出前后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的变化特征,并评估了重症患者危险因素的潜在变化。另外,我们按照疫苗推出的时间前后和肠道病毒的血清型进行了分层分析。


2013-2019 年,中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疑似病例15,316,710例,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 787,197例5.1%,重症病例76,982例0.5%。EV-A71疫苗推出后,感染EV-A71相关手足口病患者的中位年龄由2.24岁四分位数间距: 1.43, 3.56增至2.81岁1.58, 4.01。3 岁以下患者比例下降,3-5岁患者比例上升。重症患者比例明显下降 60.7%,感染EV-A71的患者比例也有所下降28.3%。EV-A71 疫苗投放市场后,所有年龄组患者的重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62.20%和83.78%。手足口病流行高峰的出现时间有所延迟(1-2个月)。EV-A71疫苗推出后,该血清型导致重症病例的风险降低,但比起EV-A71,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导致的重症风险反而有所增加,分别从0.1795% CI: 0.16, 0.18和0.3895% CI: 0.37, 0.39增长到0.23 95% CI: 0.21, 0.25和0.5895% CI: 0.56, 0.61。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越长,病情严重的风险就越高,但效应值有所降低。


EV-A71疫苗的使用有效降低了手足口病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但也应密切监测主要血清型的变化。目前我们迫切需要研发多价疫苗,从而避免因其他肠道病毒致病的疾病负担增加。


COVID-19 干预措施对中国大陆手足口病发病率的影响



2020 年初,中国实施了非药物干预措施NPIs,以减少和遏制COVID-19的传播。然而,这些NPIs可能也降低了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我们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收集了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016-2020年每周手足口病病例数及气象因子的数据。NPIs相关数据来自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本研究计算了2020年全年、2020年1月-7月和2020年8月-12月的发病率比(IRR)。使用季节性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模型来估计预期病例数,广义相加模型被用来量化幼儿园关闭与手足口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并用多元meta回归模型对所有城市的关联数据进行汇总。


2020年1月-7月,中国全面实施了严格的NPIs,全国31个城市手足口病的IRR 均小于1,其中23个城市小于0.1。总体而言,2020年幼儿园关闭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下降了52.9%95% CI: 49.3-55.5%,且这一结果在各亚组间基本一致。


手足口病发病率的下降与防控COVID-19所需的NPIs密切相关。手足口病的流行高峰消失或延迟,且其最终流行规模减小,因此关闭幼儿园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暴发。


数字素养是防止儿童及青少年沉迷游戏的保护因素:中国香港地区的一项横向研究



数字素养(Digital competence)可以帮助儿童和青少年通过技术获取新的知识,并且扩大社交范围、获得更多支持,同时也可以降低他们媒体使用不当的风险。本研究调查了数字素养对儿童和青少年游戏成瘾风险的影响,并探讨拥有良好的数字素养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免受媒体使用的负面影响和游戏成瘾的风险。


本研究对 1,956 名学生(690名小学生和1,266名中学生) 进行了数字素养评估,并收集了关于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电子设备使用和网络暴力经历的自我报告问卷。我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中的中介分析和调节分析,探讨了数字素养与儿童和青少年游戏成瘾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素养更高的儿童和青少年游戏成瘾的可能性更低(β = -0.144, p < 0.0001),实施(β = -0.169, p < 0.0001)或遭受(β = -0.121, p < 0.0001) 的网络暴力也更少。研究发现,数字素养在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和游戏成瘾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高数字素养与低游戏成瘾之间具有相关性,同时,它可以通过降低游戏成瘾和网络暴力的风险来改善心理健康。提高数字素养的教育对于将媒体使用的积极影响最大化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可以减少电子设备使用不当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END


Cover image by Yang Chen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推荐阅读



2013-2020年中国大陆老年人跌倒死亡率趋势 |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2月刊精选



中国成人死亡地点与回家死亡现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1月刊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更多论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