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精神病学 | 中国精神卫生研究
《柳叶刀-精神病学》(The Lancet Psychiatry)最新发表的社论关注了中国精神卫生研究的进展,编辑采访了中国精神卫生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了解他们对未来临床照护与科学的愿景。社论指出,中国对精神卫生研究的投入,不仅会改善中国广大民众的生活,而且可能改善全世界所有罹患精神疾病人群的生活。识别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阅读研究原文。
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城市化进程让大部分人口摆脱了贫困,但也带来了新的心理压力。中国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人口超过14亿,即使是精神障碍患病率的微小变化也会影响着数百万人,给提供有效服务和治疗带来巨大挑战。精神健康污名化问题,以及缺少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精神卫生专科临床医生(上海有2,400多万人口,却仅有1,100名精神科医生和18,000张精神科病床),给需要照护的患者带来了更多阻碍。尽管中国面临的这些挑战有其独特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但这些问题也常见于各收入水平等级的国家。因此,中国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可以为全球精神卫生界的其他国家提供有益指导。高质量的精神卫生研究将是一个关键的必备条件。2019年,黄悦勤教授及其同事发表了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hina Mental Health Survey)结果,该调查于2012年启动,旨在建立一个真正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中国精神卫生流行病学数据集。黄悦勤教授及其同事关于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趋势的研究结果不仅为中国决策者提供了重要信息,也证明了中国对追踪、了解全国精神障碍从而制定循证政策的重视。
然而,自2019年以来,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都发生了剧变。COVID-19大流行的持久影响很可能导致中国在精神健康方面产生未知的变化,给疾病的追踪和治疗带来新挑战。《柳叶刀-精神病学》(The Lancet Psychiatry)采访了中国精神卫生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了解他们对未来临床照护与科学的愿景。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所长陆林教授认为,老年精神病学,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的痴呆和认知功能下降,是中国应优先应对的领域。“不幸的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病例呈上升趋势,这将对医疗卫生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但我们可以将此视为一个契机,不仅有助于改善中国老年人的治疗和照护,还可以为在不久的将来也将经历这种人口和健康转变的其他国家指明前进的道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Shanghai Mental Health Center)院长赵敏教授认为,在年龄范围另一端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健康应该成为中国科研投资的优先领域。“与许多国家一样,COVID大流行将对精神健康,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精神健康产生持久影响。我们注意到目前中国青少年抑郁和焦虑数量不断增加。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提供良好的治疗方案,还要在预防方面加大投入,以避免远期不良结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王振教授说:“中国幅员辽阔,研究机构众多,在精神卫生研究方面的投资力度很大。如果能更加重视各机构之间的合作,我们就能继续建立超大规模、多样化的队列,以了解疾病的发展轨迹,将大规模、多样化的人群纳入临床试验,有助于开发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这不仅对中国有帮助,对国际研究界也同样有价值。”
三位教授一致认为,有必要提高治疗的可及性,他们也承认,与日益增长的患者和服务使用者相对应的是,中国面临着缺少接受专业训练的临床医生的困境。赵敏教授说:“中国在人工智能(AI)和数字技术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将精神卫生临床研究与计算机科学、脑科学等领域相结合的更多跨学科工作具有很大潜力,可以帮助中国人更容易、更方便地接受有效的治疗。对AI和精神卫生等领域的投资应该携手共进,促进多方共同进步。”
中国对精神卫生研究的投入,不仅会改善中国广大民众的生活,而且可能改善全世界所有罹患精神疾病人群的生活。END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