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锫:自然建筑——有关东方自然观当代性思考的实践

不断前行的 国际设计 2023-09-17


备受瞩目的2020国际人居环境与未来城市大会暨第十届园冶高峰论坛于7月4日在云端隆重开幕。持续一周的大会将邀请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研讨交流。其中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朱锫在主旨报告中,通过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与寿县文化艺术中心设计案例,阐述了将东方自然观应用于建筑的“自然建筑”思考与实践。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动态的、令人不安的全球性境况。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汹涌浪潮中,全球气候变化成为诸多人类噩梦的背后推手。2019年是人类有记录以来全年温度第二高的一年,比工业革命之前的平均温度高出1.15°。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森林铺盖面积骤减,如果这些残酷的现实并未让我们每个人感同身受, 那么,2020年的疫情在全球的肆虐蔓延,将会彻底颠覆我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认知,疫情不是新生事物,它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反映。气候变化是全世界范围的、跨文化的、最紧迫的、危及人类生存的挑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建筑哲学中最基本的命题。面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我们始终热衷于不断寻找着技术性的解决方案,以至于我们始终无法摆脱以技术发展解决技术发展带来所带来问题,从而又制造新的问题的悖论。我们的城市、建筑不再与自然和睦相处,不在与自然智慧相生。


中国的哲学是自然的哲学。“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的传统建筑哲学强调顺应、利用太阳、风向、山峦、水面、树林、溪流等地理、方位等自然条件,建筑与自然环境构成虚实相涵、内外相生、且聪明智慧的有机生态,成为人类生存方式的贴切物化。而这些建筑生态观反过来又内化于中国文化当中,形成智慧的、艺术的、感悟的、柔软的、融洽的自然文化。


“自然建筑”概念的提出,也正是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基于东方自然观当代性的思考,去建构一种智慧的、生态的“自然建筑”。“自然建筑”既不是讲景观建筑,也不是讲绿色建筑。换言之,它不是指狭义的自然,它是一种自然的态度,是在探究建筑背后的自然建构法则,以找到由人们自身文化设定的那些感觉之源,是建筑与地域文化、地理、气候的某种血缘关系。换言之,借助“自然建筑”的概念,寻找到建筑最基本、原始、自然的建造道理,以及中国建筑美学以经验为主导的艺术精神。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御窑博物馆位于景德镇历史街区的中心,毗邻明清御窑遗址,在地段周边散落着很多大小不一的历史瓷窑遗址。这些断壁残垣的老窑遗址,薪火相传的不灭记忆,是博物馆自然而然的源泉。

 

当地的瓷窑、作坊、民居三位一体构成城市的基本组成,其中窑炉不仅用来烧制瓷器,人们也将它作为很重要的交往空间。如冬季寒冷时,学校会搬到窑炉旁边,借助窑炉的余温取暖。窑炉不再是简单做瓷器的地方,还变成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是他们的文化,融入到当地人的血液之中。所以说“自然建筑”是希望能通过找到根源性,即找到文化根源、人类生存和气候之间的联系。

 

瓷窑独特的东方拱券沿主导风向排列,塑造了很多微气候,在这种环境下,只要站在空的拱券下方,就能感受到主导风向降温。多个大小不一、体量各异砖拱布局,若近若离,萧萧如落木,营造出轻松、偶然、手工、自然的氛围,游走于虚实相生的砖拱与院落之间,人们可以感受到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种空间经验。自然环境始终与建筑拥抱在一起,虚实相生,内外相含的特点始终贯穿着建筑。



博物馆建筑分为地上、地下两层,门厅位于地上层。这样的布置不仅仅会让人们在走向它时感到体量的亲和感、感受到它的尺度和城市中现存的建筑保持相似性,更重要的是人们进入它的空间经验与过去工匠在此劳作烧瓷的经验十分类似。行走在平静的水面之上、缓步进入门厅,向左行,人们将穿越一系列尺度大小略有变化、时而室内时而室外的拱体展览空间,穿越历史的古迹和丰富的下沉院落,开启窑、瓷、人同源的博物馆经验之旅。从门厅向右,书店、咖啡、茶室、最终来到半户外的拱体下,阳光下水体的波纹映射在粗糙的窑拱的表面,低矮、水平的横缝诱使人们好奇地席地而坐,御窑遗址长长的水平地表扑面而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期而遇。



固定展览借助于一个密闭的水平上下环路完成,两个临时展厅可以任意、同时或分别并入环路,融入整体展览,也可独立存在,因为它有自己独立的出入口。博物馆另外一个特点是将古瓷修复过程融入展览,成为展览重要的组成部分。



寿县文化艺术中心




寿县文化艺术中心坐落于千年古城安徽寿县。徽州民居厚墙、小窗,垂直天井(院落)、细窄的里弄,粉墙黑瓦等特点无不映射出自然、气候的特征。

 

尽管地域不同、建筑功能不同,但设计思路是一样的:寻找根源,把东方自然的思维方式融入进当代建筑。设计沿着这根植于千年历史背后自然气候所书写的自然法则和空间原型,重塑内向、垂直、围合的空间类型。每一个功能拥有一到两个内院,建筑主入口的前院尺度较大,形成了一个公共广场,意味着徽州民居中的“堂屋”,建筑后部的后院又有着徽州民居中“后花园”的味道。



园林方面,设计汲取中国园林的空间经验,用一条蜿蜒起伏的空间廊道将五个功能串联起来。这条漫游环道,从前院开始,在不打断室内连续性的前提下,人们可以穿梭游览,布满了很多内院的整个建筑。沿着这个可遮阳避雨的环形廊道,参观者时而在一层,时而又到了二、三层,空间变幻莫测,仿佛置身中国传统园林中,去探索发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应该打破常规的建筑认知,这两个建筑虽然没有建造在自然环境里,或者采用景观式的建造方法,或者披满绿树绿林,但正如前面所说“自然建筑”不是简单地将建筑做成绿色或者铺上绿草,微气候的创造、院落、竹林的形成才是真正的“自然建筑”。
极简的建筑做法蕴含了东方人对气候对自然特殊的感悟,不是通过技术实现节能,而是利用阳光、风向、围合、建筑朝向、结构形式对生态进行崭新的解读。建筑应始终与自然对话,通过对自然的理解,创造一种不是表象、而是塑造自然的一种精神。
希望充满东方思考和智慧的原生态建筑能为气候变化或者是疫情之后公共空间的重新解读,提供丰富的解决方案。


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参会




——END——



相关链接:

2020国际人居环境与未来城市大会云端开幕  国内外专家畅谈人居环境建设

刘泓志:进化中的城市公共性与空间设计

自然与建筑共生 | 国际青年建筑师论坛将于7月11日在云端举办

智慧景观与数字城市论坛将于7月11日云端举办

清华大学张利:北京冬奥会规划设计中的“主动式健康”理念

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学术研讨会将于7月10日在云端举办

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国际论坛将于7月10日在云端举办

休闲度假与文旅融合论坛将于7月9日在云端举办

园冶杯获奖作品分享会将于7月9日在云端举办

【公园城市与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将于7月8日在云端举办

【风景园林国际论坛】将于7月8日在云端举办

【宜居住区与地产设计论坛】将于7月7日云端直播

【亚洲地产园林论坛】将于7月7日云端直播

【直播入口汇总】2020国际人居环境与未来城市大会暨第十届园冶高峰论坛

建筑设计与城市风貌学术研讨会将于7月6日在云端举办

乡村振兴与都市农业学术研讨会将于7月6日在云端举办

水生态水景观与韧性城市学术研讨会将于7月6日在云端举办

滨水城市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美国TAT副总裁Michael Liu将在园冶高峰论坛发表精彩演讲

人居环境与未来城市论坛将于7月5日云端举办

传承与创新|国际新锐设计师将于7月5日云端举办

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将主持汤姆·梅恩报告会并作主旨报告

2020国际人居环境与未来城市大会7月4日日程

医疗建筑在城市中发挥什么作用?清华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刘玉龙将在园冶高峰论坛分享观点

与大师有约,普利兹克奖得主汤姆·梅恩讲座强势来袭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看到大会直播入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