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场馆焕发新魅力,羽生结弦都点赞的“最美的冰”——首都体育馆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超人气日本花滑选手羽生结弦的行程就牵动了无数粉丝的心,羽生结弦是亚洲首位冬奥会男子单人滑冠军,实现了奥运会、世锦赛、大奖赛总决赛的大满贯。2014年索契和2018年平昌两届冬奥会,羽生结弦两度问鼎男子单人滑冠军,成为66年来第一位蝉联冬奥会男单冠军的花样滑冰选手。
2月8日羽生结弦在首体,来源:Kyodo news
今天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短节目,中午12:19分羽生结弦登场,他的配乐来自《引子与回旋随想曲》钢琴版本。除了第一跳失误跳空,后面的表现堪称完美。最终他拿到95.15分,排名第八,晋级自由滑。我国选手金博洋排名十一,同样晋级。
2月7日羽生结弦在首体赛前训练,来源:奥林匹克运动会微博
这次花滑男子单人滑短节目的比赛场馆——首都体育馆(Capital Indoor Stadium),简称首体,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6号,建成于1968年,占地面积54,600平方米,拥有我国第一座室内人工冰场。在53年的运行历史中,首体见证了数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赛事活动:从1971年“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2004年NBA中国赛首场比赛、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排球主赛场、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再到如今承办2022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个重要项目全部比赛,将产生14枚金牌。同时,首都体育馆场馆群是北京赛区唯一的场馆群。
传承保护
风貌保护是对场馆传承保护首要考虑的。改造时在场馆入口处保留了1968年建馆时的石材铺装,充分留住历史印记。外形不变的基础上,内侧增加保温材料,提高建筑的节能性。在内部功能上,通过技术优化减少机房空间,为场馆增加了约1600平方米功能性用房,缓解老场馆配套功能不足的状况;在园区规划层面,大面积增加绿化,补充地下停车场,极大改善了园区整体环境。
如今的首都体育馆
赛时保障
首体同时承办的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项赛事对冰面有不同的温度和硬度要求,且需要在两小时内实现转换。面对这样的课题,设计团队与奥组委制冰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最终在大型冰场的制冰系统上首次采用新型环保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快速、均匀制冰。通过先进的热回收设施,将热量再次用于比赛场馆浇冰热水、除湿机转轮等方面,实现废热利用,大幅降低后期运营费用。在冰面温度转换上,热水浇冰的同时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控制制冷机组输出的制冷量,确保冰面快速转换,使用的CFD模拟技术可以对场地温湿度进行测算,确保赛时冰面达到奥运比赛要求。
观赛体验
在场馆体验方面,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都是最具美感和动感的冰上赛事。为呈现最“美”的观赛体验,设计团队创新性地在冰场顶部设计了由36个PTEE膜组成的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通过最新影像技术可以实现各类动态画面呈现,配合最新的声、光、电技术与冰场形成天地一体的视觉盛宴,充分展现“最美的冰”这一设计理念。
比赛大厅
场地坐席主体色调采用“冰晶”渐变蓝灰色,色彩清新明快。观众坐席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宽度由原来47cm增加到55cm,坐垫宽度也进行了加长,材质方面采用了弹性材料,大幅提升了使用舒适性。观众席还增设了固定的无障碍席位。
场地坐席主体色调采用“冰晶”渐变蓝灰色
在改善女性观众观赛体验上,将观众厅男女卫生间比例由1:0.9调整为1:1.6。在改善运动员参赛体验上,大幅增加了运动员休息区面积,并且设置了独立的运动员更衣区,为运动员提供舒适的休息空间。
观众厅墙面采用了中国红元素主背景墙,配以从中国篆书提炼形成的运动主题符号,彰显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观众厅
观众厅墙面
兼顾赛后
为实现可持续的办奥理念,设计团队统筹考虑场馆赛后的使用需求。例如比赛场地可以满足短道、花滑、冰球、冰壶等各类冰上赛事甚至排球、篮球等地面赛事的需求。场馆的运动员更衣室面积扩展到可满足对更衣室要求最高的冰球赛事的需求。场地天幕的设计,除了奥运赛时可提供极具震撼的视觉体验外,也为赛后运行提供了新的功能体验。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将继续作为各类冰上赛事及各类体育文化活动的场所,推动全民健身、推广冰雪运动。
绿色科技
本次改造通过最新技术的应用,在场馆保护、节能环保、赛事体验、赛后运行的可持续方面有了全面提升:
6、高清转播系统、音响灯光显示屏集控;
7、场馆有线电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采用全面兼容高清、4K甚至8K制式信号的全光纤传输系统。
本文信息来源:新华社、北京建院BIAD,头图来源:奥林匹克运动会微博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字样,进入国际设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