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晨读丨霸屏全世界头条,新西兰到底怎么了?

我是林伯虎 在下林伯虎 2019-10-29


星标置顶林伯虎,有趣有料还靠谱


第365期  |  本期75词  |  累计16261词


怕太长你不听

“厮打”除了“fight”还能怎么说?

▸“新西兰”这个名字有什么由头?

▸世外桃源新西兰为什么会出现极端种族主义?我们如何去认识一个真实的新西兰?



今日晨读

00:52起词汇讲解  |  07:25起只听点评  |  16:46起原文朗读


New Zealand Shooting Live Updates: Death Toll Rises to 50 as Gun Law Debate Begins

New Zealand grappled with grief and horror on Sunday as the death toll rose to 50 people two days after a gunman opened fire at two mosques in the city of Christchurch. The terrorist attack appeared to have been carried out by a white nationalist who posted a racist manifesto online and streamed live video of the killings on Facebook.

原文:

https://www.nytimes.com/2019/03/16/world/asia/new-zealand-shooting.html


365期微词卡


toll 

[təʊl] n. 钟声;伤亡人数


grapple with 

(陷入困境后)设法解决


grief 

[griːf]  n. 悲痛;忧伤




One Word, One World


今日重点词:

grapple with

重点词造句练习:

今天,许多美国人深陷种族问题。

(参考例句下期公布)


上期参考例句查看上期

She went to any lengths to cover up the scandal.


整个周末,你打开任何一家国际媒体,这件事都在头条。


岂止是头条。


随便甩两张截屏出来,都是满满一整版。



而且,这事根本就没有发生在美国英国家门口。


甚至给你一百个脑洞也想不到:


新西兰,这个安静得能让世界遗忘的净土,会以如此血腥的方式登上世界头条。


50人死,另有近50人伤。


这场空前的枪杀,让你看懂一个更真实的世外桃源。


1


先说这件事。


从上周五事发到现在已经三天时间了。这三天里,真相轮廓已愈发清晰。


事情发生在上周五的下午1点多。一名28岁的白人男性携带多个武器(包括两支半自动步枪)冲进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基督城的清真寺。


他总共去了两家,耗时37分钟,从城西到城东。


下车扫射,上车开拔,又到另一座清真寺,下车扫射,上车开溜……


据说,在去往第三座清真寺的路上,男子被警方抓获。


遇害人数一开始是49人,在昨天又传出消息:警方在其中一座清真寺发现了第50位遇害者。



给大家说说这50人遇害是个什么概念。


在西方的新闻中,三人以上遇害就可以用“屠杀”(Massacre)这个词。


曾经点燃了美国独立运动的“波士顿屠杀”(Boston Massacre),英国人也就杀了5个人而已。


而现在,50,这个数字触目惊心。


尤其又是在新西兰——这么一个能让人忘记刀枪战乱的国家——最近30年都没有出过大规模枪击事件,带给人们的冲击和恐惧可想而知。


特别是这次事件中,不仅仅因为死亡人数,这名男子的作案过程更是令人步步心惊:


太精心策划、太有条不紊。


我看很多媒体都用到的一个词,叫“methodical”,脱胎于“method”(方法)。作为形容词的“methodical”,表示“做事有条不紊,注重条理性和系统性”。



这种“有条不紊”体现在多处。


比如,凶手选择的作案时间是周五中午,刚好是穆斯林去清真寺礼拜的时候。


然后,在行凶开始前,他还在网络上发布了一份长达74页的所谓“宣言”。“贴心”的他,专门把宣言设计成Q&A的形式,这么做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相信记者们会喜欢”。



说到底,在他出发行凶前,已做好抱得大名的准备。


而且我看到,报道中的一些细节确实令人惊悚:他不是只在一个地方开枪杀人,而是在位于基督城的西边和东边两端,先在第一个清真寺杀害七人,然后又不紧不慢地驱车将近五公里到另一个清真寺杀人。



并且他还随身配置了一个头戴式摄像头,把自己的枪杀过程放在Facebook上直播。这些画面在被Facebook下架以前,已经足足直播了17分钟。



最后在警方逮捕他时,从车内不仅搜到至少五把枪(包括两把半自动枪),另外还发现了两个爆炸装置——据称,要不是他被半路截停,他还将会攻击第三个清真寺。



2


目前,由于警方调查仍在继续,我看很多媒体的报道也保持克制——特别是没有将这起案件上纲上线到种族和宗教对立,更没有煽动仇恨报复。


我想这倒是体现了媒体应有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所以本文最后,我不想发表过多主观意见,而是从这些铺天盖地的外媒报道中,为各位提供一些(你可能需要知道的)细节和背景。


比如大家都很关心:杀人如麻的凶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虽然警方没有公布确切的消息,但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媒体已经打听到了一些确切的信息:


这名28岁的白人男子原先是一名健身教练,而且是明星级私教。



但他后来自称是通过投资比特币发了财,于是在过去两年周游世界,甚至还去过朝鲜。



作为一位明显的种族主义者(或者更确切说是白人至上主义者),嫌疑人Breton Tarrant在他的那份所谓“宣言”里表示,他的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制造在美国国内的关于枪支的两种意识形态间的冲突”,从而就到底该拥枪还是禁枪,引起美国在社会文化政治种族议题上的更大分裂,最终搞垮美国人推崇的所谓“民族大熔炉”的梦想。


 

所以目前看,这位枪击者的行凶动机应该就是那种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


3


另外借这起事件,我想大家更关心的是两个问题。


两个能让你更真实认识新西兰的问题。


一个是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新西兰是一个允许持枪的国家,而且持枪量之高可能超乎你想象——不到500万人口,拥枪量却超过100万,平均三个新西兰人就拥有一把枪。



这次新西兰总理已经出来说了,因为涉案嫌疑人就是以合法方式购置了枪支,所以新西兰政府将致力于推动在枪支管控上从严立法。



这点我多说一句:就这次新西兰出了枪击事件,美国媒体之所以如此关注,是因为可能对美国的控枪问题有一定影响。


很多媒体都注意到:此前美国拥枪派(就是支持拥有枪支的那些人)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你看新西兰这样的国家,人家合法持枪,而且枪支渗透度这么高,但社会依然安定无事啊——可见即便有枪,社会也可以美好得如同世外桃源。


这次新西兰出事以后,美国人发现,连新西兰人也开始在管枪问题上出了这么大篓子,而且打算在立法约束上更进一步——这有可能会促使美国的控枪一派在话题上更占上风。


(当然,这还远不可能让美国人放弃宪法所赋予的拥有枪支的权利)


4


另外,这次袭击的对象——新西兰穆斯林究竟是个什么情况,我们顺便给各位普及一下这里的国情


新西兰这个国家的人口少,而且少到让你吃惊——还不到500万,全国人头加一起还不到上海的1/5。


但在这么少的人口当中,穆斯林占了多少


我看另一份《华尔街日报》专门写了篇文章,按照2013年的数据是将近5万人,也就是说差不多每一百个新西兰人当中有一个是穆斯林,占比非常小。


而且这1%的穆斯林,多半还是在90年代和00年代从阿富汗、伊拉克躲避战乱而来。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新西兰非常包容这些穆斯林的到来——现在新西兰的穆斯林来自30多个国家。

           

 

到了这个国家后,绝大多数穆斯林是住在首都奥克兰。而这次出事的基督城是新西兰第二大城市(说是第二大,其实人口还不到40万,比起中国绝大多数县城的人口都少),这里的穆斯林总数也就才3400多人。


想想都让人难过:3400多人的小团体,在短短半个多小时里,50条生命被白白夺去,另外还有将近50人受伤,这是一个多么难以弥合的伤痛!

 


5


于是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一个问题:像新西兰这样的国家究竟种族对立的问题有多严重?


在这期录音前,我为此采访一位在新西兰定居多年的朋友,此前她也曾居住在基督城。


她直言不讳地告诉我,新西兰虽然是一个包容的多民族国家,但是种族歧视依然有,而且很明显。


但这样的种族歧视主要来自特定人群:一是当地的土著毛利人,再就是一些来自澳大利亚的移民。像这一次滥杀无辜的枪手就是来自澳大利亚。


我这么讲恐怕有点政治不正确,但我想,这至少是很多在澳洲和新西兰的朋友多次告诉我的真实观感:那里的白人通常会用一种歧视性的眼光看待外来移民,特别是对一些中国人,因为觉得这些华人有钱,而且可能来路不正;到了当地以后又买买买,抬高物价房价。


但是这位受访小伙伴也表示,此前她从没听说过针对穆斯林群体的明显的歧视事件。


另外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她也告诉我:尽管有这种歧视现象的存在,新西兰依然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多民族国家。


像她所在的幼儿园,老师学生都来自不一样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接纳甚至是融入了多民族元素。比如这里的很多西方孩子也会唱中文版的两只老虎,另外孩子们还在这里能学到西班牙语、法语,以及当地正在消亡并极力保护的毛利文化。


所以像新西兰这样的国家,可能不如我们在万里之外看到的那样纯粹,但依然是一个比较包容的多民族社会。


包括这场枪击事件爆发过后,国内舆论都在一边倒地谴责暴力、谴责种族对立、站在受害者一方。


甚至我在《纽约时报》上看到,连新西兰的黑社会这次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去到事发地,安抚穆斯林说:我们站你们这边。



并且就在我采访结束后,这位新西兰朋友还转给我一条新闻链接,具体我不讲了,但我想光是这条中文新闻的标题,已足够表明这个国家在暴力和种族问题面前的态度,



375万纽币,也就是超过1700万人民币。而且这个数字经小编最新查证,还在不断刷新。



才400多万人口的新西兰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什么是爱。


越是面对世界的冰冷,越是需要用人性的爱去温暖弱者,融化仇恨。


6


最后送个彩蛋。


今天音频里说到一个细节:新西兰,为什么叫New Zealand?


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国家是英国前殖民地。


当年满世界插旗的英国人有个习惯,就拿自己老家的地名前面加个new,就成了殖民地的名字,比如纽约(New York)就是这样来的。



但是我忍不住想说:这个New Zealand还真不是英国人起的名。


这个名字的著作权,其实是英格兰的上家。从17世纪开始,这里一直是荷兰殖民地。而在荷兰有一个泽兰省,名字叫Zeeland。所以就拿这里来冠了名。


From: Wikipedia


不过俱往矣,止增笑耳。


感谢Karen Wang接受我的采访,并从第一视角分享了新西兰社会面对冰冷时的温暖。



你心中的美丽净土是哪个国家?

欢迎留言




推荐阅读| 德国中学教育和对纳粹的反思


编辑 | CLF   校对 | 木辛   排版 | 校校   剪辑 | 老徐



 - END - 




2019虎课新品 | 每日外刊摘要

365元(原价498元)/年

扫码立即订阅


每天从顶尖报刊选取5条国内未见价值长文,编译提炼文章干货。一天一元钱,看遍天下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立即订阅。



在下林伯虎

长按扫码加关注



喜欢请点击右下角“好看” ↘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