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食者”张佳玮 | 我的阅读胃口到底有多“鲨鱼”?
微信又改版啦,小志怕大家找不到我们,特意温馨提醒大家:
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操作,“置顶”我们喔~
点击上方蓝字“十点人物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操作方法如下👇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段子。
把郭敬明、韩寒、张佳玮三个人分别关进一间屋子,然后分别只给一本书一支笔,书名是《养猪指南》,看三人如何打发时间。
韩寒,会扯下书页折纸飞机玩。
郭敬明,会在书的空白处写小说或杂文。
张佳玮,会捧起《养猪指南》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我当时一看就被“津津有味”四字戳笑了,简直太张佳玮了。
但是我想,在拜读完《养猪指南》后,张佳玮可能会提起笔就诸如“屠龙刀和倚天剑哪把更适合宰猪?”或是“猪八戒为毛走了十万八千里还是那么胖?”来几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吧。
但凡你混过“豆瓣”“虎扑”“知乎”“天涯”,你多半应该听说过“涨工资”“张公子”“信陵公子”这些名字,他们都是张佳玮。
如果你知道张佳玮是谁,大概你就会“点头”我上面的那些话了。
我听过的最多对张佳玮的评价就是:“他怎么懂那么多东西啊?!”
从他在知乎上回答过的两千多个提问就可以直观地看出来了。
“古代大臣上朝想出恭怎么办?”
“黄种人眼睛小,踢足球是否对大局观有影响?”
“为什么《西游记》唐僧总被提议蒸着吃?”
... ...
要干货有干货,要调侃有调侃,稀奇古怪什么都答。
连“女孩子跑步,胸会不会下垂”他都能理性分析再中肯建议,末了,加了句“最后... ...邀请我回答这问题的人是在想什么呀... ....”。
甚至,连“如何吃掉张佳玮”这种丧心病狂的文章,他也都写过。
所以,请叫他张·什么都知道·佳玮
张佳玮手上一支笔,文能戏说历史、扯艺术的杂事儿,武能大侃金庸、操球星的心,还能把姜葱蒜末用字炒得活色生香。
放下这支笔,他要为女朋友洗手煲羹汤,再陪她打游戏、看球赛、到世界各地玩儿。
我们正常人明明吃个饭睡个觉侃会儿大山就过去大半天了,他张佳玮怎么有时间了解这么多东西还写了出来呢?
于是,江湖上就有人跳出来说:“张佳玮背后肯定有人代笔!”
张公子一听,也跳出来说,对啊对啊,张佳玮背后有三十多号人呢!
“每天早上张公子醒来都会分裂成32个小张佳玮:一个去上课,两个去陈氏买下个星期吃的菜,路上还要激烈地讨论书里的问题,一个给赶约稿的稿子,一个去美丽城给媳妇买爱吃的肠粉...如此这般,晚上再合为一体,倒在床上貌似休息,实则激烈地头脑风暴,第二天再写出以飨读者。”
呐,这招大概就叫做以“胡说八道”治“胡说八道”吧。
“似乎无所不知”的张公子凡事都能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喜欢他的人会觉得他这是“博闻强识”,而有些异议的人则会说他这是“掉书袋”。
掉书袋的意思就是,爱卖弄才学。
我问他,你怎么看待别人说你“掉书袋”这事儿?
他说,写的人各人有各人的习惯,对许多读的人而言,他们不想看到自己不了解的书名和人名,更愿意听直抒胸臆、痛快解气的字句,他当然也理解。
其实,我个人的观点是,只有才学不够的人才爱卖弄才学。才华横溢的人本身就是才学,他的一只妙笔就是最好的佐证。
他写肉夹馍:“腊汁肉如经纬,把馍一粘一连,肉汁上天下地,把馍都渗通透了,吃起来就觉得鲜味跟挤出来似的,越冒越多。”
他写妈妈:“每个妈妈其实都是神,只是在漫长时光里日积月累披星戴月买洗烧煮磨破了嘴操碎了心,被我这样没出息的小子耗成了凡人。”
真是让人不由得,想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捋着下巴,然后轻轻一慨:”嗯,有点儿意思。“
张公子是1983年生的无锡人,文字对他来说,是从颜色和声音开始的。
幼儿园时被母亲带到纺织厂,读三毛八分一本的连环画,到了小学他就能读金庸和四大名著,也爱听评书。
如果不写字的话,他说自己大概就会学着说评书吧。
况且,张公子认为自己打小普通话就说得好,这事儿想起来还是挺欢的。
读书破万卷他亦自嘲“浅薄”,执笔万千字他都自叹“不成器”,唯独说起自己的普通话,都须得补上一张他的傲娇脸。
张公子曾经列过一些书单,从各类大名鼎鼎的大师到名不见经传的隐流之书,从诗词歌赋到哲学思辨,或是正野史书到各类随笔杂谈,足见自称“杂食”的他,胃口有多鲨鱼。
他说自己是个没有原则的阅读者,对什么感兴趣就看什么,读书不抱目的,如果非要说读书破万卷有什么好处,大概就是会觉得世界更宽敞有趣一点儿吧。
他的人格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沉沦、苏醒又重塑,而对他个人三观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少年时期读的大仲马和雨果,让他至今对剑侠和航海家式的自由生活都格外向往。
张公子聊过很多大师,以前很多“卖字”的大师都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而在现在出本书变得很容易,我便问他,作为一个在这个时代“卖字”的人,他是怎样看待这样的“文化环境”呢?
他说,20世纪中叶之前,中文作品绝大多数的受众是所谓读书人,因为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文盲(非贬义,只是陈述事实),所以才会有文字扫盲等一系列活动。
2016年的中文受众群,与17世纪的中文受众群是不同的,更宽泛,但也更不具有典型性。他不觉得这算糟糕,因为文字市场大了,理论上才养得活更多写字人。
较之现今大片倒的对文化环境”怒其不争“的戾气,张公子的这个回答,让我想起之前有人谈及喜欢张佳玮的原因——因为张公子教会我,如何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张公子19岁“出道”,从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始崭露头角。
在“放养”状态的大学,出了几本自我感觉“不太成器”的书。
07年的时候,张公子决定陪女朋友去巴黎读书,他加写了体育专栏,还当了NBA的解说嘉宾,到2010年底,就攒到了一个“哪怕一分钱都不挣,两个人在法国也能过三年”的数字。
没上过一天班,没车没房,所有的资产就是一堆书、一堆电子设备、一些钱。2012年,29岁的张公子和女朋友双双搞定签证,成了大龄留学男青年。
他去巴黎学的是古典艺术,用他自己的话说,学这个东西就是纯粹觉得好玩儿,没什么用的,读完书干嘛,也没想好。
他说,世上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不一定是因为它们能立刻起到作用,还因为绝大多数知识,到最后都可以提供给你乐趣。
有些能够立刻兑现,有些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但早早晚晚,总会让你觉得生活比原来有意思。
他在巴黎上学认识了各种奇形怪状的同学,有秃顶老大爷,有唱花腔的女高音,还有会背《行路难》的英国姑娘,他就觉得自己一点也不奇怪了。
先前有人在知乎上问说,如何在在巴黎偶遇张公子。
张公子说了一通他的活动范围,不忘加了一句:“我除了购物和单独上博物馆课,身边一定会带着女朋友。为了安全,避免误会和误伤,异性同学还是不要搭讪我为妙。“
嗯,他也是张·顺便秀恩爱·佳玮
会赚钱又会做菜,手能出文口能成章,这样的张公子多少少女都想来一打。
知乎有一个问题,问的是“成为张佳玮女朋友是怎样一种体验?”
他说,大概就是随时随地跟我聊不停、随时搭档打游戏下厨房出去玩的体验吧……
张公子和女朋友若是2001年认识的,若是重庆姑娘,比公子小了4岁半。
在2006年之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面,都是通过电话、邮件、手写信交流的。
06年,若不顾家人的意愿,填了上海某大学的志愿,冲到了上海,和张公子在一起。
那年秋天,两人过得穷困潦倒,他们要数硬币吃麻辣烫,为了省地铁钱要到处骑车往来,过着天不怕地不怕的穷日子。
那天,若要回学校考试,临走前,饿了大半天的两人用剩下的钱买了两个肉夹馍,在丁字路口的马路牙子边,背靠背坐在消防栓上,边晒太阳边欢天喜地吃得满嘴是油。
张公子说,他后来吃过的一切,没一样能和当时的肉夹馍相比。有些事情,基本就是那时候决定的。
五年未曾谋面,仅凭声音就判断对方是好人的“柏拉图恋爱“已经足够了不起了,从06年到现在又十年了,他们依旧感情还很好,或者说,一直还在变好。
至于相处之道,张公子说,大概就是彼此交流,然后什么事都一起玩儿。
他教她打游戏,后来她打得好到能KO他。
他教她甜腻腻的无锡美食,她教他吃火辣辣的重庆火锅。
做饭,她负责粥饭,他负责炒菜和汤锅。
日常,她管钱和各类跑银行,他负责基本家务和赚钱。
......
用张公子的话来说,就是他在做什么,就劝她一起来;她在做什么,他也跟着。生活其实就那么多时间,如果能有一起玩的事,一起共度的时间,以后就有谈资,就有共同话题,说上句知下句。
情侣如果成了搭档,就不只是情侣了,还有战友之谊呢。
张公子侃过不少浪漫的爱情故事,当问到他做过的最浪漫的事情时。他说,大概就是将某几本书献给她吧。
其实,我觉得张公子动不动就会提到女朋友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这样不知不觉的“秀恩爱”才是最浪漫的事情。
因为这代表着对方已经浸入了你的灵魂,是她的存在让你拥有了此时此身的所思所想,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带上了她的影响和痕迹。
他说他以前恐飞,不敢一个人坐飞机,怕到每次起飞前都要用电子邮件写一封遗书,把一切细节都妥帖安排好,定时发送给父母。
每次平安落地后,第一件事就是取消发送这封邮件,但只要和若在一起,什么怪异的飞机路线都敢坐了。
不过,一个人坐飞机时,还是怕,而且,她一个人坐飞机时,他也怕了。
一直以为若应该是张公子的“迷妹”,却不想张公子却更像个女朋友的“迷弟”。
我有这个想法,最初是看了他在知乎问题“喜欢一个很优秀的人是什么体验?“的回答。
他说,体验就是,战战兢兢,然而常自窃喜,诚惶诚恐,然而甘之如饴,端茶递水,购物做饭,洗碗刷锅,甜品奉上,常发现自己不足处,于是不敢懈怠,尽量跟进她的各种进度,顺带加强自身,没事想想,还高兴得自己就凭空傻笑起来了。
想起先前张公子写过的一些话,大意就是,是若教会了他很多事情,让他愿意去尝试没有尝试过的东西,让他想知道得更多,想去的地方更远。
更重要的是,让他觉得这个世界更有趣了。
最好的爱情大抵便是如此吧,通过彼此的世界看到了更加辽远的世界,也或者说,出现这样一个人,让你觉得活着变得更有意思了,大概这样也就足矣了。
悉数张公子的这些人生设定和配置,也是不少人心里艳羡的“人生赢家”,一翻知乎,前仆后继的都是关于“要怎样才能像张公子一样怎样怎样”的提问。
张公子说,外婆生前字认得不如他多,普通话也说得不如他,但是外婆会烙饼,会通煤球炉,会做剪纸,会养鸡,会种葡萄,会接生,会拔火罐,会唱越剧,这些他一样都不会。
你看,大家其实都懂很多,只是知识侧重不同而已。
“像张佳玮一样,是没什么出息的”
张公子初中的时候,有位语文老师对他的意义很重大。
老师教了他很重要的一句话,是张季鹰的“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这句话大概也影响了张公子很多的选择,临时起意的出国,顺其自然地做解说出书,即便扛着压力也不愿听从家长的意愿找稳定的工作,以及定居一直在升值的房子。
所以我想,张公子觉得自己“并没什么出息”,只是因为他根本就不在乎出息不出息。
我问他,看你的文字会觉得你“性情稳定且平和”,真实生活里的你,性情如何呢?
他说,生活中他有个习惯,大概就是随时都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缺乏耐性。
对不想搭理的人大概就会一言不发,埋头做自己的事,这种性格。但是耐性被挑战后,态度就会很生硬。
张公子在无锡长大,上海读的大学,去了法国也有四年之久,他说,这个时代,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别处,而每个别处,都未必再属于本乡乡土。
而对他来说,最有归属感的地方,仍旧是无锡。
每个人少年时期的一切决定他最初的倾向,虽然现在的无锡也非他少年时的模样,但说到底,每个人最习惯的,永远是他当时所处的城市。
只是记忆中的东西最美好,所以会觉得还是少年时好。
至于以后,他还不知道,依旧随遇而安吧。
我一向都觉得,城市和食物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强大的,四年之久,巴黎这个城市必定多多少少“混血”了他点什么。
张公子说,巴黎的冬天很长,但春夏秋三季的晴天,天空高蓝爽快,光线明亮时,古典建筑尤其有味道。
大概是到了巴黎后,自己才对环境光线明暗起来,明白好天气时溜达在城市里是件多有趣的事。
在采访张公子的时候,还没发生7月14日的法国尼斯遇袭事件,但是去年的11月17日,法兰西大球场遇袭的时候,他就在现场听到了爆炸声。
爆炸近在咫尺,球员还是镇定地踢完了比赛,张公子和女朋友看完了比赛后退场,一人走前方便叫人,一人握着国旗当冰刃殿后,皆都平安无事。
后来他说,在法国经历过的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那次恐袭之后,他在国家图书馆附近跑步,几位平时跑过时看熟了但并不说话的人,在那时会彼此点头招呼,一副“你还好,我也好”的架势。
大概是见过的世界越大便会越“包容”光怪陆离,认识的人越多就会对人生百态越“平静”。
张公子说出国后自己的世界观有了一些转变,就是进一步意识到,世上每个人都是其经历的一切所造就的,看问题自有其角度,所以也不必强求一致,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好。
先前有人评价张公子就像他笔下爱写的豆腐一样,扔哪道菜里都好吃百搭,却又不会失其味,当我叫他用三个词评价自己时,他有点无厘头地甩出了“与,文字,不一样”这样的答案。
有点无厘头,倒是让我忽然想起了我第一次看到的张公子的文字,是一段“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我听说有种蜗牛,寿命很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丈夫对妻子说,我要吻你一下,然后出门去买报纸。妻子就闭上眼,等了八天,吻到了,于是丈夫出门了。等他回来,妻子抱怨说:你这一走就是六百年,我好担心。丈夫说:哎呀,我是怕又过时了,站在那里花二百年把新闻看了嘛。”
那时还不认识张佳玮,我就寻思着,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有这样的想象力。他应该好奇又有趣,也认为这个世界很有趣,在用着有趣的方式过着有趣的生活吧。
这是我对张公子的“初印象”,后来读他的文字越多,便越对这个“初印象”深信不疑了。
张公子曾经说,他所追求的阅读是一种世界的幻象,是可以将世界的景象不断加诸于他的幻想中的。
我想,我们还是用自己的幻想来解读张佳玮文字所构建的世界幻象,就让一千个阅读者心里保有一千个张佳玮吧。
小志提醒
跟着下方动图,置顶“十点人物志”
每晚八点,小志与你不见不散
👇
-作者-
Haru。本文转载自十点读书(ID:duhaoshu)。
-主播-
夏萌,十点人物志签约主播,在北方小城努力生活、小心追梦的姑娘。微信公众账号:夏萌叨叨叨,微博@夏萌萌不萌,个人微信号:xiamengstudy。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