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了多少书,决定你能过得有多好 | 专访梁文道

蒋苡芯 十点人物志 2019-04-29

微信又改版啦,按以下步骤“置顶”,就不怕找不到我们:

点击上方蓝字十点人物志→点击右上角...→选设为星标


关于梁文道——

 

《锵锵三人行》里,他常坐在屏幕最右侧的位置,穿着休闲的衣服,和窦文涛、许子东一起,就时事话题侃侃而谈。一坐一谈,便将近20年。

 

《一千零一夜》中,风衣和英式礼帽是他的标配,同样标配的,还有午夜街头、一本书和梁文道对书的解读与体察。

 

最新音频节目《八分》,“道长“的形象藏在了声音后。

 

疫苗、METOO、生育基金、清宫剧、学生会官场文化……用一本书关联与观察一个事件。节目上线2个月的时间,梁文道几乎把近来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话题都评了个遍。

 

而他本人的文字,也以风格尖锐著称,常年站在批判主义的立场,阐释和解读社会的大小问题。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北京刚入秋的一个下午,十点人物志在梁文道先生的北京办公室见到了他。他刚和脱口秀演员李诞进行完连线对谈,见到我们来,极为主动与礼貌地打招呼,弯腰握手。

 

和在媒体上所呈现出“锐利梁文道”的形象不同,近2个小时的采访中,他整个人都被一股温和又不做作的气质包裹着,语速较为缓慢地回答着每个问题。

 

梁文道不擅长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遇到“请具体举例谈谈”的问题时,也总是举一个现象为例子,或者直接说“不知道怎么回答”“说不出来”“很难去讲”“我不太喜欢简化地去归纳一个东西”。

 

梁文道觉得,所历故事和所看书籍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随着年纪越长,他可以明显感知到的是,这些影响已经把他内心温和与叛逆这两股互为撕扯的力量,自洽得很好。

 


01

叛逆

 

年轻时的梁文道,确是个叛逆的男孩。

 

他曾说,自己从小就不受约束,讨厌制度,因此产生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像所有的叛逆青年一样,做出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行为。

 

家人也评价他害怕沉默的生活,性格颇有“离经叛道”的感觉。

 

成长环境对他的影响很深。


 ▲ 梁文道

 

20世纪70年代末,梁文道在台湾读小学,时下的台湾正值蒋介石执政后期及蒋经国执政前期。

 

梁文道在学校学到的地理知识是:“中国的国土面积包括外蒙古,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是洞庭湖。”

 

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又告诉梁文道和他的同学:“实际上鄱阳湖才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外蒙古早已在1921年宣布独立。”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明知道是错的,还要教这个,考这个呢?”


梁文道想,一个人要学习的,到底是真实的事实,还是一个政权从各自立场出发,所告诉我们的东西。

 

由于父母远居香港,那时,梁文道常往返于香港和台湾间。接触香港自由、多元的文化氛围后,梁文道对台湾学校教授的那套东西很难信服。

 

高中时,梁文道回到了香港,15岁的男孩看着自己的入学注册通知书上,写着“梁先生收”4个字,他第一次觉得“被尊重了”。

 

他后来常说,是在香港不同的生活经历,给了他一种解放感和救赎感。

 

 

02

阅读

 

梁文道从小就爱读书。

 

他觉得,书是磨练每个人的磨刀石,一个人如果要让自己保持锐利的话,就需要读书。

 

幼时和外公住在一起时,他便受外公指导,读了《水浒传》、《三国演义》、《四书》。

 

天主教学校的教育背景也让梁文道颇爱哲学,初中开始,其阅读范畴便涉猎于此。海德格尔、福柯、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等人名字,影响了他的整个思想倾向和路数。


 ▲ 梁文道

 

“我年轻的时候写了很多东西,我大概今天都不一定会完全同意。”随着年龄增长,梁文道逐渐觉得,读书不是完全地吸收或者接纳,而是在跟不同的作者争辩,了解这些人在想什么,慢慢也就培养出了一种多方面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梁文道至今保持一个习惯,如果他知道某个报刊、杂志的立场大概是怎样的话,除了每天看它,他还一定会去看那些相反立场的报刊、杂志。

 

梁文道认为,一个人讯息接受的范围会影响到他的思想范围。

 

当思想范围在逐渐扩大的时候,梁文道逐渐有了一个野心。

 

马克思说,哲学家只能解释世界,但不能改变世界。“我要做的是改变世界”

 

硕士毕业后,梁文道选择投身媒体,用他所认为的最快方式去实现宏愿。

 

 ▲《锵锵三人行》的“铁三角”:许子东、窦文涛、梁文道(右一)


1999年,梁文道加入了凤凰卫视的谈话类节目《锵锵三人行》,一待就是19年。

 

2006年,时任凤凰卫视老板的刘长乐找梁文道聊天,请他在电视台也开一档读书节目。刘长乐给梁文道建议了两种节目形式:一个星期固定一个钟头,或者每天一点零碎时间。

 

当时主流电视台都在做大节目,比如:央视的《百家讲堂》《探索·发现》、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但梁文道在刘长乐提供的选项里,选了后者。

 

于是,有了后来大家熟悉的《开卷八分钟》。


 ▲ 梁文道在主持《开卷八分钟》

 

他没承诺过8分钟讲完一整本书。梁文道所采取的方法,是抽取每本书中特别有趣的、吸引人的部分,提出书中的一个或几个概念,与当时所处的时空、环境进行对话。

 

彼时,梁文道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可以把《开卷八分钟》做成有影响力和对社会有贡献的节目,维系大众摇摇欲坠的阅读习惯。

 

就像美国脱口秀女王欧普拉·温弗莉主持的读书节目《欧普拉读书俱乐部》一般,只要是欧普拉介绍的书,就会成为畅销书。

 

《开卷八分钟》播了整整八年,推荐千余本书,成为世界上坚持期数最多的读书电视节目。截止2014年12月31日停播时,播出集数高达2300多集。

 

 

03

表达

 

梁文道的名字,时常活跃于各类媒体上,但他本人,却会刻意和时代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不玩脸书,没有微博、朋友圈,手机长期关机。至今,他仍然过着一种保守而传统的资讯生活,每天获取信息的来源,仍是报纸、电视新闻和一些订阅新闻社网站的邮件。

 

“如果我天天都泡在网上,会看不到后面的东西,我需要这样一个距离让我看清楚,才能够去表达。

 

“您觉得您是一个喜欢表态的人吗?”十点人物志问他。

 

“不是很喜欢。”


  ▲ 梁文道


虽然常常批评很多东西,对很多事情有意见,但梁文道认为,评论并不是在做一个学术的东西,也不是一个人文学企图心的表达,而是一种公共介入,是为了跟老百姓分享对于时局的某些看法、分析和判断。

 

再谈论起《锵锵三人行》和《开卷八分钟》的停播,梁文道告诉十点人物志:“已经尽了责任,并不会感到惋惜和痛苦,它们已经走了。”

 

他现在仍然继续想做的,是“用好我能用的空间,继续读书,继续表达,影响到可以影响的人。”

 

他说,现在已经不太关心自己能不能够改变香港、改变中国、改变世界了,他也不再在意别人对他是“同意”或者“反对”。

 

“我只在乎我有没有尽责任。”

 

 

04

困扰

 

最近几年,梁文道陷入一种困扰中。

 

常年行迹于两岸三地,有很多年轻人不断向他提出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疑惑。

 

“遇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该怎么办?”


“是不是应该不管现实,追求理想?”


“我热爱真理、哲学、艺术,但身边的人总觉得我神经病,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甚至认为我不应该沉迷于思考……我感到非常抑郁。”


......

 

梁文道有种很强烈的感觉,自己被当成了“人生导师”。他不习惯这样的身份,也认为年轻人对“理想”概念的认知有所偏差。

 

他自嘲,“我这辈子一定是做错了什么,才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在《八分》的嘉宾对谈中,他把这个问题抛给了现在备受年轻人喜爱,也同样被当成“人生导师”的脱口秀演员李诞。


 ▲ 梁文道在录制音频读书类节目《八分》

 

李诞也曾有过这样的阶段——喜欢用一些大词,总结关于人生的许多事情。他在对谈中反思,“其实生活中没有遇到真正的问题,才会去聊这些问题。”

 

梁文道告诉李诞,他更喜欢来具体分析,以期通过询问具体的问题,得出一个可能像答案的方向。


他常把理想和现实分开来想。

 

因为热爱读书、思考,喜欢人文社科相关,梁文道把对生活的要求降得很低,年轻时觉得不用上大学都行,而今仍对做什么工作没有挑剔。

 

梁文道所在意的,是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不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认为,今天很多人谈论的理想,只是在职业上最后要做什么工作而已。

 

他把理想简化成了另一个概念——就是你爱什么,你有多热爱一件事情,你有多热爱你想成为的人的那种状态。

 

梁文道常常觉得,现在的人常会把生命与生计混淆在一起,生计是我赖以谋生的东西,是想做什么,想赚多少钱,几十岁想要财务自由……

 

生命则是“我想做个什么样的人”“人生活着是为了什么”“做什么会让我快乐”。

 

 

十点人物志 x 梁文道先生 对谈

 

十点人物志:《八分》这档节目,您更多地是想呈现一些什么呢?和之前做过的读书类节目《一千零一夜》《开卷八分钟》有什么区别?

 

梁文道:这个节目跟《一千零一夜》《开卷八分钟》有一脉相承的地方,都是要谈文化、谈书,但也有不同。


以前我做《开卷八分钟》,有时候也会贴着一些事情走,比如说大家都在关注某一个纪念日,那我可能会介绍一些相关的书。这次《八分》和蜻蜓FM合作,我希望更强调这种结合,能跟当下的社会有更多关系。


然后,我会选择一些相应的文化内容,同时涉及到书籍、影视、文化现象等维度。比如说举个例子,我今天下午或者晚上还要做一集,就要谈巴西的博物馆大火,谈人类的文明知识是怎么样被摧毁,它会带来什么,消失什么。


与此同时,我会介绍一本书,谈世界史上最有名的一个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焚毁的故事。这个事情与现在已相隔了两千多年,但是里面有些教训,有些故事我觉得是能够勾连起来的。


 ▲ 梁文道主持节目《一千零一夜》

 

十点人物志:为什么现在想要以这样的形式来做《八分》呢?

 

梁文道:当我这么做节目的时候,我就希望给出一个看法,我们今天读的这些书,并不是跟我们日常生活完全没有关系的。


之前的《一千零一夜》为什么要在街上拍,它不是那种躲起来,一个小房间里面,点着香看书的节目。书是为人而读的,书是活人为活人写的东西,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东西。


再古老的书,再冷门的书都可能会有讯息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它可能像瓶中信,不知道会漂流到什么地方,直到遇到人把它打开看到。也许那段话本来不是写给你,但是你看到了不晓得会对你产生什么影响。

 

十点人物志:您选取的话题很多都是社会热点事件,在当下舆论环境谈论这些的时候,会如何去选取角度和立场?

 

梁文道:我不是一个很急于下判断的人,我也不是那种太容易去肯定或者否定一件事情的人。我会指出一些问题,有时候别人会以为我很尖锐,但实际上,我总是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保留一个空间。这不是因为我害怕敏感,而是我害怕自己犯错,或者是错误的说了一些东西,对人、对事不公平。


那当我长期是用这样的一种态度来写作,或者说东西的话,坦白讲是稍微没那么容易敏感的,因为我所使用的言语的关系。


 ▲ 梁文道

 

十点人物志:您这么多年来做读书节目,觉得读者们的思想、心态、接受能力有没有变化?

 

梁文道:变化还挺大,我觉得今天的受众耐性在下降,比较没有耐性去听一些他一下子觉得违反自己已有想法的东西,或者说,他会很容易迅速地要套一些东西在我们身上。


比如说我谈生育问题,我是分两段来谈,第一次谈的时候,我会指出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不是一个虚假的问题。


人口老化、社会少子化,对未来的社会会带来很严重的影响,在我看来是一个客观的趋势和现象,但我并没有说国家应该要推出一些措施,去强制地逼大家生孩子,或者征税。


但是我这么讲完之后,因为我强调了那个问题本身的严重性,很多人就会很迫不及待地认为,我一定是非常赞成现在传闻要做的事,或者某些专家建议的那种做法,其实并不是。


我觉得这个是跟以前很大的分别,现在大家会很快地要对一个东西表态,但是对我个人而言,我恰恰最不喜欢的就是表态,我不认为有那么多事情需要我们立刻去表态,特别是当我还不能够了解他的话。


 ▲ 梁文道

 

十点人物志:您会在意自己观点能影响多少人吗?

 

梁文道:从来没有人向我们保证过付出就一定有好效果,如果每次付出都想着效果要怎么样的话,不是很现实。付出只在于你觉得这个事情你是该付出了,你付出了,那就可以了。因为这件事是你应该做的。


就好比看到河里面有小孩淹了,那你跳下去救他,那刹那间,我不会先计算我跳下去这个水速是多少,河里的流速是多少,他的体重大概是怎么样;我跳下去之后,我要游到那边的速度有多快,我把他救上来的机会有多高。


我不会经过这么一轮计算才去做这个事情,也不会说因为我计算过发现原来是很难救,于是我不去。


你在那一刹那想我的只是“我应不应该”。


那回报是个实际、实然的问题,我把这两个层面分开来看,一件事是应该做的,那就跟回报或者跟效果是没关系的。

 

十点人物志:您是一个是非观很明确的人吗?

 

梁文道:是,但问题是我常常会怀疑我的是非观。


我是个念哲学的人,念哲学的人就是要在辩论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甚至否定自己,因为没有人知道凭什么,一个人又不是神,你怎么能够以为自己那么自大。


我觉得是因为我从小对自己就很克制,很多方面,我很在意自己会不会太膨胀,包括我价值观的膨胀,各种东西的膨胀,我觉得这都不是太好的事情。


 ▲ 梁文道

 

十点人物志:您怎么看待读书给您带来的能力?

 

梁文道:读书是磨炼你的一个磨刀石,你要让自己保持锐利的话需要读书。读书不是完全吸收或者接纳,是跟不同的作者在争辩,或者尽量了解这些人在想什么,要看看自己的手术刀能够钻到多深的地步。


当看书看多了,如果更主动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而不是空白一片地去读书,慢慢地就会培养出一种观察跟思考的能力,也许是这样。

 

十点人物志:大众媒体赋予了您很多的“称号”“title”,您也在各种节目、文章中侃侃而谈,我很好奇您私下是什么样的状态?

 

梁文道:我不知道,我觉得我做节目的状态和我平常跟人说话状态差不多,你问我的同事都知道,我没有太大的分别。


我生活很单调,每天睡的很少,很多时间都是躲起来,一个人在酒店房间看书,想事情,工作。


我在飞机上的时间很多,一个月坐飞机要坐到10趟或者是15趟左右,不断地飞。因为在机场,在路上的时间很多,所以我必须让自己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要不然因为你的空间移动很多,就会觉得没有家的感觉了。


所以,那个家必须在我身上,我到哪里都应该要安定的状态,这样子,我才能够在这样的状态下活好。


 ▲ 梁文道

 

十点人物志:您之前说过婚姻、爱情让您变得更完整了,缘由是什么呢?在家庭中您是什么样子的?

 

梁文道:我的家庭对我生活的状态影响比较大,因为我小时候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我外公是一个很沉默的人,小时候常常是我和他待在家。后来,他耳朵也聋了,所以我在一个很安静的环境下长大,我在学校里面就说很多话,回到家是很安静的。


我父母大部分时间都在香港,所以我是遥居的,从中学一年级就开始住校,从小处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变成很独立的一个人。


那在爱情和婚姻中,你就发现,每个人的种种缺点自己是看不到的,所以你要去接纳另一半的缺点,接受你不习惯的东西、不喜欢的东西。那是一个陌生人,即使你爱那个人,你们彼此也都是一个陌生人。


你们再相爱,再有相同的经验或者相同的趣味倾向,都不一定能够掩盖得住你们差异的那个面积。


一对情人的关系中,每个人都像是冰山,底下更大的部分是看不到的部分,那你要学着怎么跟那部分相处,我想这就是我所说的更完整、更丰富了。


 ▲ 梁文道

 

十点人物志:您对以前做的一些事情后悔过吗?

 

梁文道:我们做错的事情一定都很多,但是那是不能够后悔的。认错、反省、忏悔跟后悔是不一样的,我们做错了事情要改过,要修正自己。


但是,如果一个人后悔,那是一种多余的情绪,那种情绪不太能够帮助你,而且会让你困在过去当中,让你变成过去的囚徒。


所谓过去的事情不可得。就是过去做对的事不值得你今天高兴,过去做错的事不值得你今天难过。


(文中梁文道图片由“蜻蜓FM”提供,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小志提醒


跟着下方动图,置顶“十点人物志

每晚八点,小志与你不见不散

👇


-背景音乐-

《一个人的时光》《越过山丘》

-作者-

蒋苡芯,反实证主义拥护者,严肃文学追随者。本文首发十点人物志(ID:sdrenwu),记录每一个值得被记录的人,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主播-

林静,中文系毕业的电台主持人。愿多年后,故事不再伤人,阳光依旧温暖,你如此迷人。让我的声音和别人的故事陪你每一个不眠的深夜。微信公众号:晚听经典、静听林静。新浪微博@DJ林静。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人物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