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姥姥语录》⑧ |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10天听完一部人物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部人物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领读 | 江徐
昨天,我们品读到的是姥姥对待人生苦难的辩证法、小时候就表现得“脸皮厚、胆子大”的倪萍,以及倪萍与母亲之间细微却感人的情感故事。
倪萍自己做母亲之后,遇到怎样的生命故事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十年求医路
倪萍曾经主持了十三届春晚,每一年除夕,她都在电视机前,陪伴全国人民度过难忘的时刻。
1999年,倪萍一如既往地出现在春晚现场,也一如既往地表现得喜庆欢乐,满面春风。实际上,彼时的她,为了不辜观众的信任与期盼,努力克制着内心的焦虑与痛苦。
那段日子,她因为儿子的患病而陷于煎熬。
倪萍的儿子出生一个月后,到医院检查,发现眼睛容易长出一层遮挡视线的膜,这对刚刚做母亲的倪萍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
从那个时候起,她开始抽烟,因为想借此消除内心恐惧。
第一次看到倪萍点烟,姥姥非常震惊。她明白,孩子的问题很严重,但是不问也不说,只是默默陪伴。因为姥姥知道,不告诉她,自然有不告诉的原因。
白天跑医院找专家,夜晚独坐客厅抽烟。这种日子,倪萍持续了一个多月。
她怕影响家人,总是在深夜时分抽烟。“一家人都睡了,我一定是起来,我不想让他们来安慰我,家人的痛苦是一样的。道理我也都懂,只是无法说服自己,无法安静下来。我知道这样的时刻,房子里还有一个人睡不着,那就是姥姥。”
姥姥也曾试探着劝倪萍抽烟,见没有效果,又默默地在桌上放了一包花生米——她希望外孙女想抽烟的时候,拿几粒花生放嘴里。
后来,姥姥觉得自己帮不了什么忙,又不想添乱,主动提出回老家。姥姥始终不知真相,却明白外孙女遇到了劫难,临走前叮嘱:“孩子,记住,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
三言两语,简单朴实,却让倪萍收住了泪水,变得坚韧起来。
为了挣钱给儿子治病,倪萍离开了自己喜爱的主持岗位,从此一边拍电影,一边带儿子寻医问药。
每次带儿子去复查,倪萍就感觉押赴刑场,头天晚上一夜难眠,不知道第二天医生会给出何种宣判。
这条艰辛的求医之路,倪萍走了十年。
直到有一天,医生告诉她,孩子的眼睛恢复得很好,结婚之前无需再复查。那一刻,倪萍的的“泪水直接喷在了报告喜讯的大夫脸上。”
“享多大的福就得遭多大的罪,罪遭够数了,福又回来了。”
那一刻,倪萍或许想起了姥姥这句话吧。
姥姥的“金元宝”
西方哲人说:“金钱可以买到自由。”
倪萍说,她当初挣钱的原动力,就是想让姥姥有钱花。
倪萍太知道姥姥曾经所过的穷苦日子了。即便穷,姥姥也会想着法子娇惯自己的外孙女。
有一天,货郎挑着担子来村里,倪萍从小爱美,对货担上的红头绳心心念念。姥姥没钱,拿上四个鸡蛋央求货郎,好说歹说,软磨硬泡,最终把红头绳带回家,扎到了倪萍头上。
没钱买灯油,太阳落山就点月亮,没有月亮就给孩子讲神话故事。故事里的好人都会获得一枚金元宝。
那时倪萍不明白,自己的姥姥也很善良,为何没有金元宝。智慧的姥姥说了一句:“有啊,金元宝就是你呀。”
参加工作后,倪萍第一次领到的工资是二十一块,给姥姥寄去十块。她知道,姥姥收到十块的欢欣不亚于今天的十万。
倪萍在书里说,她以前虽然没挣过什么大钱,小钱从来不断,而她又是个存不住钱的人,挣多少,花多少。穷怕了的姥姥看着心疼,对外孙女谆谆教诲:“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要受穷。”
1979年,二十出头的倪萍去朱江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人生当中第一部电影《山菊花》,还获得小百花奖最佳女演员,以及六百块的奖金。
揣着这笔“巨款”,倪萍回想起童年时光,姥姥常在她手腕上画一块手表,自己一辈子都把太阳当做表。于是,倪萍买了一块西铁城手表送给姥姥。
倪萍通过努力在北京站稳了脚跟,就把姥姥从山东老家接来一起生活。她带姥姥吃遍最贵的饭店;给姥姥买最贵的手镯;自己还没有的钻石也要买给姥姥戴;在“坐火车买软卧还要十三级以上干部的单位开介绍信的时候”,倪萍就带姥姥体验软卧;专门从杭州丝绸博物馆为姥姥定制蚕丝被……
小时候,倪萍不懂老天为何不赐给善良的姥姥一枚金元宝;长大后,她自己成了姥姥的金元宝。
物质不再匮乏,倪萍还想让姥姥精神上也富足,于是将挣到的每一笔钱如实告诉姥姥,试图用这种质朴的方式让其富有。
她现在有钱了,姥姥却花不动了。越是花不动,越是想抓紧时间,回报姥姥当年的付出与关爱。倪萍在书里写道:“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我常常为姥姥花不动钱而着急。”
但我认为,倪萍内心自然是明白的。
想起很多年前,与一位朋友吃饭,不知怎么由眼前的饭菜聊到父母,朋友感叹道:父母对儿女的爱如扁担长,儿女能回报父母的爱却如筷子短。
因为思念而画画
《姥姥语录》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里面的插图全由倪萍自己所作。
这些图画中,有葱茏苹果树遮蔽下的老家、老家山崖上的野草莓、年轻时候时扎麻花辫的姥姥、新年时节大红灯笼高挂下姥姥盼望远方的背影、姥姥院子里的大碗花与房顶上的婆婆丁……
从画笔下流淌而出的,全是倪萍关于童年的回忆。
人到知命,重新拿起画笔,不为别的,只因对姥姥的思念。“笔停不下来了,胡涂乱抹,完全不懂笔法,只是一份情感,让姥姥的那个世界活起来。”
倪萍第一次画画,是在姥姥家灶台上用树枝画小鸡。几十年过去,她清晰地记得,那天是哥哥生日,姥姥在灶台上蒸了属相,让顺路人给小外甥捎去。
剩下一小团面,姥姥给倪萍捏了一只公鸡。公鸡太小,放进灶膛烤着烤着就烧没了。倪萍一边哭,一边在灶台上乱抹,心里想着什么,下笔便是什么,“画作”还得到姥姥一番夸奖。
小时候,家里有一本《三毛流浪记》的小人书,倪萍成天用粉笔在姥姥家墙壁上画三毛。姥姥非但没有制止,还不停地夸赞她。
“别不舍得夸孩子,芝麻夸着夸着就成了西瓜。”这是姥姥的教育观。倪萍说,她就是在姥姥的夸奖下长大的。
回青岛跟随母亲生活后,倪萍很少画画,但在她心里画家一直有着很高地位,因为她觉得,画家有独立的思想与自由的世界。
虽然自己不画画,但倪萍平日喜欢看各种风格的画作,也曾采访过诸多大画家。风格迥异的画作看多了,她得出一个感悟,“画家的书也写得与众不同,丰子恺、黄永玉、范曾、陈丹青的书都写得很精彩、很深刻,我甚至觉得吴冠中的文比他的画还好看。”
姥姥生前喜欢花,所以,倪萍拿起画笔首先画的就是花。从花市买了花,一盆接着一盆往家里搬,花瓶的花也天天换,她却深切领会到——看花容易画花难。
一整个夏天,她夜以继日地画着,渐渐有了感觉,也终于有了色彩。
“盼望着姥姥现在的那个世界不那么冷清,鲜花永远盛开着,丰收的喜悦还挂在姥姥那好看的脸上。”
这是倪萍存放在画作中的愿景。
结语
今天,我们品读到的是倪萍带着儿子的十年求医路、她如何成为姥姥生命中的“金元宝”,以及拿起画笔抒发对姥姥的深切思念。
一个人,不同的角色担负不同的责任,也会带来不同的痛苦与快乐。关于快乐,倪萍的姥姥又留下哪些有意思的语录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