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炮儿”李诚儒,有什么资格狂?就有。

荠麦青青​ 十点人物志 2020-12-01



作者 | 荠麦青青

十点人物志原创



李诚儒和郭敬明已经“吵”了两年了:“演技派”与“流量派”各持己见,针锋相对,但李诚儒始终没有妥协。


在新一季《演员请就位》中,郭敬明将一张S卡发给了一位毫无经验,现场表现亦不佳的男团成员。


场外的李诚儒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不知道导演的选择取向是什么。演员是该演得好呢,还是要努力讨导演喜欢呢?”


郭敬明立即奉上了冠冕堂皇的鸡汤警句:


“你可以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是还是请允许它的存在。”



其实这已经不是李诚儒第一次与郭敬明交锋了,在《演员请就位》第一季的终极盛典里,李诚儒就重现了《大腕》里的经典台词,“刀刀见肉”的内容对郭敬明充满了揶揄:


合作过的导演,不是詹姆斯卡梅隆就是斯皮尔伯格,你要是只和郭敬明合作啊,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你说,这样的演员得多少钱?


要我说怎么也得一百万吧。


一百万?一千万起!


我们成功投资人的口号就是:不求戏好,但求流量!


两种背道而驰的意见对抗,无疑是社会上两种价值取向的较量。


有媒体评价:郭敬明,才是这档综艺节目真正的“财富密码”。


尽管李诚儒最后以紧闭双眼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但毕竟没有违心而行。


冯小刚演的老炮儿说过,“我能玩得起,也能收得住,我可以专一到让你惊讶,也可以花心到让你害怕,我喝过最烈的酒,也放弃过最爱的人 ,我可以像个疯子一样的玩,也可以像个爷们一样工作 ,更可以在家里做贤夫良父。”


李诚儒虽然近年来“混迹”于影视圈,却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炮儿”。


耿直、仗义、潇洒、较真儿,但始终守着自己的“道”。





李诚儒是老北京人,家境寒微,父亲在他两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扛枕木,砸路钉,卖包子,将11个孩子养大成人。


在李诚儒的记忆里,他一直处于饥肠辘辘的状态,从没吃过一顿饱饭。


“北京城没有哪一样野菜是我没吃过的”,为了果腹,他甚至吃过驴剩下的豆饼。


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家里有两个孩子被饿死。他永远也忘不了,母亲在相继失去两个孩子时那种悲恸欲绝的眼神。


为了帮助家里,1970年,年仅16岁的他去了一家服装厂,成为一名缝纫工,每月工资16块钱。



因为家和北京人艺离得近,所以闲暇时他就去看话剧,遂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2年,李诚儒看了老戏骨董行佶的一出话剧,便欲罢不能:


“那种声音,那种好听,一定要跟这个人学!”


痴迷至极的李诚儒,有一天跑到北京人艺的门口,看到演出结束正要出门的董行佶,激动地上前拦住他,“董老师,我特别喜欢您的艺术,想跟您学!”


经过重重考验,董行佶才收下李诚儒。他也果然没给师父丢脸。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凌晨六点半到八点半,李诚儒会准时站在故宫城墙根下练台词。从十八岁,到二十八岁,他用十年的时间练就出了无比扎实的功底。


1980年,已经26岁的李诚儒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班。毕业后,李诚儒“野心勃勃”,想进中央电视台大施拳脚。


那时电视剧《西游记》正在紧张筹备中,李诚儒很渴望在里面扮演一个角色,但导演杨洁认为他不是剧团出身,使得李诚儒的演员梦“折戟沉沙”。


不过鉴于李诚儒脑子活泛,又能说会道,杨洁就给他安排了一个跑腿打杂的剧务工作。


演员当不成,但能留在剧组,也是在最大限度地接近梦想。于是,他欣然接受。


他在剧组一干就是五年,很多棘手的问题都是他一手搞定的:


人参果树需要的大树根,是他从成灌高速修路的现场雇车拉回的;


唐僧的坐骑白龙马,是他千里迢迢去内蒙买的;


拍戏时剧组遇到山路塌方,一筹莫展时,是他一个人走了十四公里夜路,把挑夫带过来的......


杨导对李诚儒的踏实能干非常欣赏:“拍《西游记》缺了李诚儒就如同我缺了手啊!我发现他是个人才!”


在这期间,他不仅要到全国各地选景,还负责整个剧组的吃喝拉撒,同时,他也没忘记“偷师学艺”。


▲ 李诚儒(右一)


在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过程中,日益提高了他左右逢源、善于协调的处世能力。


再加之天生一副热心肠,广结善缘,也为他日后在生意场上如鱼得水打下了重要的根基。


《西游记》拍完后,剧组解散,他意识到,以他的资历还是无法被重用去演戏。


于是,他在当年下海经商的潮流裹挟下,当了一名商人,这也成为了他的一条“曲线救国”之路:一方面能维持生存,一方面,他希望将来挣到大钱后“带资进组”。





李诚儒当时掏出了全部的身家,开始倒卖水果,先去批发市场进货,然后卖给一些需要节日慰问礼品的企业和公司,以此获利。


卖完水果,通过卖鱼,他又赚了一笔。


有了“第一桶金”后,他准备做服装生意,毕竟他有过在服装厂工作的经验。


从南方进面料,委托原来的工厂加工,然后将成衣拿到北京的商场里去卖。


财富广积,身家日厚。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李诚儒就在北京寸土寸金的西单,开了一家“特别特”商场,有将近1000平米的面积,堪称“全国之最”。


因为商场采用的是开放式货架,“特别特”也因此成为北京第一家自选式服装店。


作为中国服装店的“首开先河”者,他眼光超前,紧跟潮流。



那时,他经常去大街和商场里溜达,以及时发现流行趋势,捕捉到商机后,回来马上加工生产。


因为当时市面上流行的都是宽松版的欧式风衣,无法修身,李诚儒就根据中国人的身材,进了10万件日式风衣。结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日式风衣全部售罄。


他的服装店最火的时候,一天的营业额就高达五六十万。


九十年代,李诚儒就开上了奔驰560,一条领带一万多,在北京人均月工资50块钱的时期,他账户上的存款高达1300万美金。



当时有个“北京四李”的说法,说的是北京四个有钱人都姓李,李诚儒就是其中的一个。


随后,他又在酒店、桑拿、古董等行业全面开花。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未完成情结”。


“未完成情结”,是指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那些“未能完成”的、“不成功”的事件,一直固置在人们心中,难以释怀。


当他在商场上呼风唤雨,赚得盆满钵满时,又重新想到了演戏。


于是他边做生意,边演戏。


李诚儒先在《编辑部的故事》里饰演一个骗子,后来又在《过把瘾》中演钱康,饰演的都是暴富的大款。



这对于他来说,因为是本色出演,所以驾轻就熟。


在剧中,他有段经典台词:


“我图她什么?图她敢跟我急,敢像训三孙子似的训我,说翻脸就翻脸,我还得上赶着哄她,嘿,来劲,过瘾!”


一个活脱脱的乍富后精神空虚的大款形象,看后令人忍俊不禁。





中国老话讲“否极泰来”,但也有一个反律:“盛极而衰”。


当年北京富豪圈流行“炒外汇”,骨子里自有冒险精神的李诚儒也欲欲跃试。


最初入局,他还是蛮谨慎的,只拿出一部分钱投资,但几个小时就能挣几万块美金的高回报,让他感觉来快钱太容易了,于是加大了投资的力度。


后来,他将自己1300万美金的全部身家都投了进去,但因为1993年的美日贸易战,最后,导致李诚儒血本无归。


那年,李诚儒39岁。


这种断崖式的落差对李诚儒的打击当然巨大,放在别人身上也许是毁灭性质的,但因为他的“乐天派”性格,除了头发掉光外,他仍保留了当初的一口傲气。



1995年,他重新回到影视圈拍戏。


为了养家糊口,他不介意重新来过。原来演戏是玩票性质,但破产后,他将演戏当做了“救命稻草”。


他依靠以前的人脉关系,四处物色机会。


1995年,他在赵宝刚执导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里,出演了吴永民。几年后,他找到导演徐庆东,共同策划了《重案六组》。


在电视剧里,李诚儒饰演亦正亦邪的曾克强。


这个人称“大曾”的警察不是那种高大全的形象,有时会飙脏话,但正直能干,讲义气,又风趣幽默,他通过真实的演绎,把一个很容易演得非常“扁平”的角色演活了!



作为这部剧的策划,第一份剧本范本就是李诚儒写的。


能拍戏,也能写戏。多年爱读书的习惯让他的表演不浮,不躁,不假,不空。


演员何冰就曾借用过相声界的一个说法:“演戏讲究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其实,任何一个行业,拼到最后,都是在拼文化。因此,有人说没有李诚儒,就没有当年创造收视神话的《重案六组》。


在其他的影视剧里,他很少当主角,虽然大多数是配角,但他都用心去演。


2001年,冯小刚于找到李诚儒,邀请他出演《大腕》里的一个精神病,虽然是一个配角,却大放异彩。


其中有一段台词,堪称经典: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1分26秒,340多个字的台词,他一条就过。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干脆利落。



“你这20分钟要把各方面的问题全准备好,千万别中间再出什么差错。什么摄影对焦虚了,灯光不合适,群演不配合了,千万别有。您就万无一失地让我一条过,如果一条没过,第二条第三条就永远过不了。”


他要的就是那种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感觉,如果一次次NG,那种精气神就会被消磨掉。


表演结束后三个小时,他的手仍在不断颤抖。因为他把整个灵魂都仿佛夯进去了,入戏甚深的结果,就是出戏也难。





李诚儒曾说:“人家请你来演戏,是给你饭吃!”


他不想成为那个“蹭饭吃”的人,因此,对自己有着一股格外的狠劲。


“如果我李诚儒在现场,哪天下不来台词了,我一定不在现场装孙子,我回家抱孙子。”


他友情出演过《黑洞》里的律师,五场戏,里面有大段的辩护词,也展示了他强大的台词功底。


演完《大腕》后,李诚儒戏约不断,之后,他又开始尝试做导演、制片人。


享受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无限风光,也有过从云端跌下谷底的落魄潦倒,但他骨子里,始终是那种“老派人”。


这种老派,并非指的是迂腐古板,不知变通,当年商海弄潮,他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什么三教九流没接触过,但他无论做人,还是演戏,都能本着一个“真实”和“真诚”的原则。


他曾和郑少秋合作过《清明上河图》。郑少秋普通话说得不好,对戏时为了跟上对方的节奏,就念“1234”。


李诚儒气得当场拂袖而去:“怎么演戏呀?我都不知道对方台词是什么”。


在访谈里他表示,强烈反对演员在演哭戏时,现场用眼药水的行为。


要靠眼药水去制造悲伤的情绪,要靠现场的助理帮忙提词,他无法接受这样对演戏的“大不敬”。



他曾在导演《龙须沟》时,要求演员不能化妆,几天不刷牙,要有真实的牙渍,走路必须含胸弓背。


所求无非是一个“真”字!


多年前,他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我觉得敢于说,肯于说的人是好人,我现在特别希望有人劈头盖脸地爆踹我一顿。


他因为有时太直接,得罪了一些人,但很多朋友了解他的直率,知道他的古道热肠,从不屑做那种虚假和奸佞之事。


曾经,生活的沉重赋予了他坚强,商场里的经验让他学会了精明,戏台子上教会了他“游戏”人生。


这三者叠加,形成了他的基本风格,从骨子里反映出来的东西,便成了“不买账”、“混不吝”、“爱叫板”,他也因此成为京城有名的“顽主”。


虽然吃过苦,受过难,遭过白眼,被现实重重地打过“耳光” ,但他始终较真。


这让他的真实在一个假话、大话流行的背景下,很多时候显得很“刺眼”,很不合时宜。



有人说,把看不惯的看惯,就是成熟的标志。


从世俗的意义上看,他始终没有真正地“成熟”起来。


他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说真话的孩子,揭穿了成人世界的谎言和荒谬,在现实中,犹如一个格格不入的“异类”。


如果在一个社会里,说真话,都要成为值得赞美的品质,那么,他的言行恰恰彰显着一种反讽的存在。





但一个时代一定有所敬畏,才能让真话有人信,规则有人遵,底线有人守。


“遵守规则就叫老实,不遵守规则就叫变通,那还要规则做什么呢?”


他希望在一个公开竞技的舞台上,求得一个公平公正,毕竟,一个“唯流量马首是瞻”,“唯利益马首是瞻”的社会,是不会给那些勤勤恳恳搞专业的人,给那些实实在在做事的人以前途和希望的。


在《演员请就位》第二期之后,有人在微博上感慨:“盗亦有道,今天是盗亦有道道,不再寻道,都去寻道道。”


在电影《老炮儿》中,冯小刚扮演的六爷说:你有你的规矩,我有我的规矩。


在我们这个认知、原则、底线一次次被挑战和洞穿的社会语境下,李诚儒只想告诉人们一件事:


这是规矩!


哪怕最后,他没有赢。


文末点个【在看】,我们需要说真话的人。


参考资料:
1.青年横财发展会:《在北京,我们和李诚儒谈笑风生》2.蓝小姐和黄小姐:《李诚儒VS郭敬明:两代男子“重症患者”的对决》3.影探:《还敢网暴他?我劝你醒醒》4.摇滚客:《李诚儒的身家让整个京圈刮目相看,怪不得敢这么豪横》5.盖饭人物:《李诚儒:你太狠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个在看

支持说真话的人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