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舍得》终于大结局,看完我不敢生孩子了

芝士咸鱼 十点人物志 2022-11-07

 

作者 | 芝士咸鱼

十点人物志原创



尼尔·波兹曼在《消逝的童年》里称,电视媒介影响下,孩子的童年消失了:

 

“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为可悲。”

 

刚刚完结的热播剧《小舍得》,说的正是一个孩子童年消逝的故事。

 

结局里,南俪和田雨岚和好,因为疫情意识到命运的无常,不再逼迫孩子学习。 


成年人剑拔弩张的关系得以改善,笑容也重新出现在了孩子们的脸上。 


电视剧里,南俪和田雨岚的故事告一段落,现实却未必有这样的完满结局。 


辅导班的广告随处可见,海淀妈妈们也依然鸡娃。


或许连波兹曼也没有预料到,未来,孩子童年迅速消逝的主要原因,不是电视和媒体,而是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辅导班,还有他们满脸愁容的父母。

 

 

焦虑的家长,不快乐的孩子

 

 

一个学生报5个辅导班,整个班级42名学生几乎全在校外补习。孩子被逼得太狠患上精神分裂,家长整天把“金牌班”“重点中学”挂嘴边。

 

顶着千斤重担的这群孩子,不是高考生,不是中考生,是五年级的小学生。

 

尽管人们多少意识到了教育焦虑的存在,也难以接受这样的焦虑已经蔓延到刚满10岁的懵懂稚子。看完《小舍得》,想必不少人心有疑惑:

 

至于吗?



电视剧播出后,收视率排名第一,7天84个热搜,微博超话32亿阅读, 230万人讨论,火爆数据或许从侧面回答了问题——这是个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现象。

 

《小舍得》是“小”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小别离》聚焦中考和留学,《小欢喜》讲述高考故事,《小舍得》着眼“小升初”和“辅导班狂热”。

 

2016年,《小别离》全国热播,同一年,广东有媒体报道学生们普遍在课外补习新闻,有读者给鲁引弓写信,希望他写写小升初的孩子们。

 

原作里,南俪和田雨岚是大学同学,毕业后成了同事和情敌,是一种隐晦的竞争关系。

 

改编成电视剧,冲突进一步激化,南俪和田雨岚是重组家庭的继姐妹,父亲南建龙又是个非常自我的“端水大师”,孩子们在同一个班级,矛盾天然形成。


田雨岚让儿子表演背圆周率


南俪和丈夫夏君山名牌大学毕业,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女儿欢欢是班里的文艺骨干,考45分不但没被骂,还被全家人安慰。

 

田雨岚出身不佳,三本院校,丈夫颜鹏是“甩手掌柜”,她一心寄托在儿子成为精英学霸上,颜子悠的成绩名列前茅,所有休息时间只能用来学习。

 

南俪和田雨岚的家庭是城市中产阶层,剧里也有挣扎在温饱线边缘的米桃一家,父母从农村到城市务工,把女儿带到城市上学,期望她“知识改变命运”。米桃争气,聪明用功,是智商140的天才少女。

 

如果教育是一场酣战,田雨岚主动入局,她想让孩子成为获胜者,南俪不想入局,迫于同辈压力不得不入局。

 

几种不同的教育理念背后,透露同一个难题:家长们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

 

狠心逼他拼一把?田雨岚这么做了,儿子颜子悠从小上辅导班,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逼得人没有喘息空间,到了五年级,连儿子偶尔踢足球也被明令禁止了。


子悠崩溃了

 

随着剧情推进,子悠幻想出一个穿足球服的小男孩“大龙”,替他做喜欢的事情,他在高压下得了一种心理疾病,对着妈妈田雨岚大喊:


“我不要妈妈了!”

“妈妈喜欢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鸡娃行不通,让孩子全面发展,实施快乐教育?南俪家就是例子,女儿欢欢在小学低年级成绩徘徊中游,小学高年级成绩一路垫底。

 

孩子成绩垫底后,再“佛系”的父母也不淡定了,小学生慕强,欢欢的成绩下滑,因此失去了班干部的位置,孩子也不快乐,主动要求上辅导班。


 

南俪成了第二个田雨岚,唯分数论英雄,女儿考得好,她欣喜若狂,女儿考不好,她闷闷不乐。南俪向老师提议对欢欢实行打压教育,告诉小儿子超超“不好好学习的孩子是笨小孩,没有人喜欢”。

 

剧中,最省心的孩子只有米桃。米桃聪明敏感,“知识改变命运”给孩子的压力太重了,家庭背景、眼界的差距,眼见着快要超越个人努力。后几集里,米桃始终郁郁寡欢。

 

如何教育孩子是一个无比艰难的问题。

 

成年人处于内卷的社会系统,孩子同样处在抢跑的读书生态系统,无论奋起直追还是躺平退出,被困在系统里,没有一个孩子快乐。

 

 

悬浮的剧情,残酷的现实

 

 

《小舍得》的每一集,几乎都能成为一个挂在热搜上的爆款话题,鸡娃、小三、重组家庭、丧偶式育儿……

 

电视剧对角色的设置有些悬浮,美化了不少现实问题,也因此引起质疑:

 

如今的国产剧里,只剩下有钱人的困境。



南俪和田雨岚这两个家庭都是中产阶级,住着明亮的大平层,报一门课几万块的辅导班时,眼睛眨都不眨。

 

南俪和丈夫一个是企业高管一个是知名设计师,夏君山像是现实难觅的“完美丈夫”,温和儒雅,缓和家庭矛盾,在妻子和自己需要有一个人回归家庭时,自己放下事业。

 

田雨岚是体面的楼面经理,丈夫颜鹏看似“丧偶式育儿”,但也有钱爱撒娇会哄老婆。公婆全包房贷和孩子的教育费用,劝她生二胎用300万巨款诱惑。

 

实际利益面前,田雨岚的委屈有些站不住脚。

 

米桃家里的确贫困,孩子却是个天才,刚从农村转学进城市就考了全班第一,田雨岚梦寐以求想让儿子拿的专业竞赛杯,她轻轻松松拿了一等奖。


米桃聪明敏感,让人心疼

 

现实有多少这样的家长,出身中产,一线城市名下多套房?有多少公公婆婆每月给孩子上万?普通家庭又有几个智商140的孩子?

 

不少人看完《小舍得》,认为这是在贩卖焦虑。作者鲁引弓向《南方周末》解释:

 

“如果真要焦虑的话,现实生活中的焦虑超过这个。”

 

高楼里,辅导班的楼宇广告随处可见,疫情后,他发现很多店铺都关了,反倒两种店多了起来,房产中介和辅导班。

 

《小舍得》之所以能爆,少不了前阵子“鸡娃”话题的铺垫,影视剧或许多了一些戏剧性,现实里,家长和孩子们的焦虑真实存在。

 

年初,“海淀妈妈”走红网络,是指一群住在北京海淀区,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所有的妈妈们,最大的目标,是将孩子送进顶尖名校。

 

一位海淀妈妈讲述育儿故事时,自豪地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的孩子没有虚度过一天。”

 

这位家长把孩子的所有时间分割成细块的碎片,每个碎片都被塞满了各种知识点。


每个鸡娃的家长或许都这么想

 

家长们没有对鸡娃背后的过度教育产生质疑吗?

 

一定有,但在周围人都给孩子报辅导班后,家长们担心孩子落后,还是沦陷了。

 

那位海淀妈妈说,孩子上幼儿园大班时,班级就空了,孩子们都被父母送去各种机构上幼升小衔接班。

 

“看着家长们挤破头抢一个个名额,我开始慌了……是不是战斗已经开始了?学习的战役就打响了?”

 

南俪这个角色也有原型,是个媒体高管,她教育孩子坚持综合发展,孩子在小学四年级考98分,到了五年级一下跌到全班四十名。

 

老师向她解释这场考试难度较大,超过了教学范围。

 

那其他孩子怎么就能做得出来呢?老师带她去班里,问孩子们,有哪些人在校外补课?

 

绝大多数学生站了起来,只有几个孩子孤零零地坐着。“南俪”受到很大触动,为了不让孩子落后,动用关系,才送进一个不错的辅导班。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禁锢每一代中国家长的教育魔咒。

 

输了会怎样?夏君山曾问南俪,南俪反问他:

 

“输了?你想试试吗?”

 

或许不是每位家长都渴望孩子飞得更高跑得更快,但没有一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

 

为了不落人后,在你追我赶的追逐游戏中,每个人都耗尽了力气。

 

纪录片《起跑线》里,家长们认为,辅导班是家常便饭,在此之外,孩子们还得报点兴趣班,一位家长列出孩子兴趣班的花费,每年近14万,“兴趣班报不好,去开家长会都没有谈资。


《起跑线》剧照

 

教育问题向来是社会痛点,升学压力从高考提前到中考,再到小升初,甚至幼升小,却是近些年的新现象。

 

社会发展得太快了,年轻家长们也不知道如何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未来不怨恨自己,只能看着周围的家长怎么做。

 

小学孩子学初中内容,18个月婴儿学起了游泳……

 

更多普通家庭既没有南俪和田雨岚的背景,也没有智商140的孩子,只能紧盯着孩子一分一份的变化,多一分欢喜,少一分焦虑,祈祷孩子不被大潮抛下。

 

 

舍与得,被透支的人生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生意。父母们的欲望和焦虑暴露在社会目光下,被辅导班等教育机构有心利用。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疫情中,教育领域融资最多,在线教育更受资本青睐,2020年,教育行业累计融资高达1164亿元。


 艾瑞咨询提供的数据


教育行业野蛮生长,高收入高利润,不少有心人投身其中,整个行业被异化了。

 

引路人面目模糊,跟随其后的家长们像在雾中行走,想为孩子挣一份不确定的未来。

 

问题是,披荆斩棘进入名校后,孩子们真能换来想要的人生吗?

 

《小舍得》里,风帆中学校长做了一项调查,家长苦心竭力想将孩子送进私立名校翰林中学。中考阶段,翰林中学的学生们确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从翰林中学毕业后的学生,不少人在高考中表现一般,进入大学后,能在专业上做出建树的学生更是寥寥。

 

校长说出原因:“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活力、自律性、自主思考的能力,在初中抢跑阶段早早地被透支了。”

 

TVB曾拍摄纪录片《没有起跑线》,在香港,教育竞争更激烈,有些名校1年只收10个学生,并且规定要1月份生的孩子。妈妈们将“赢在起跑线”提前到子宫里,什么时候受孕,能不能1月出生,也被算得清楚。

 

同样是在这部纪录片里,一位从小被鸡娃长大,最终考上名校的孩子满脸疲惫:

 

“我现在真的感觉很累,这种累不是睡觉可以填补的……就像是从幼儿园开始跑马拉松,一口气短跑,现在刚跑到人生中段,我却感觉快累死了。”

 

《没有起跑线》截图


“无论孩子和家长认不认同,都无法改变事实——他们心仪的学校,远比想进的家长少。”香港一位教育机构创始人说。

 

除去有心人引导,也有家长们普遍存在的心理因素,我们生活在一个要比别人做得更快更好的评价体系上,别说不比别人差,哪怕和别人一样,也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

 

一些家长本身是应试教育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教育这一块,《小舍得》后几集,向来淡定的南俪崩溃了,“我的孩子再也不能比别人差了”……

 

有人说,要在鸡娃和躺平中取个平衡。平衡是很难的,南俪在女儿成绩中等时尚有平衡心态,女儿的成绩班级吊车尾后,心态再难平衡。

 

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成绩或许得到了一点提升,舍去的却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和本该和谐的家庭氛围。


《小舍得》原著的末尾,夏君山背着日渐焦虑的南俪,将孩子们带到海边旅行,临行前,他给南俪留了个纸条:

 

“每一个人都该有自由的灵魂个性,无畏,生命的想象,还有野性。

 

所以无法忍受这样的补课、筛选和焦虑,舍不得这样被掠夺、消磨、损耗的童年。

 

舍不得因为他们还小,他们该有这一生最初的轻快。”

 

“为了那么一点点的得,被舍的是什么?如果舍才是上升的通道,那么它得到的又是怎样一代未来的接班人?”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一个复杂的社会难题,不该靠某一个个体的“舍”与“得”解决。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如此强调成功和个人奋斗,成年人的目标是拿更高的工资,升更高的职位,孩子的目标成了更高的成绩,更靠前的排名。

 

积极向上当然没错,但“前方”是没有尽头的。

 

还有人记得2012年浙江省高考的作文题目吗?——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同一年,有篇帖子在网上爆红,作者是位普通家长,女儿常年被同学叫“23号”,是个名副其实的中等生,女儿本人对此欣然接受。

 

女儿成绩一般,但乐于助人、守信用,有诸多良好品质,同学们一致认为,她是班里自己最欣赏的人。

 

这位妈妈开玩笑,“你快要成为英雄了。”

 

女儿告诉她:“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女儿未来想必会成为一个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甚至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热帖末尾,作者有些欣慰。

 

“作为父母,还想为孩子祈求怎样更好的未来呢?”

 

【在看】,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正直向上的人


参考资料:

1. 南方周末《对话<小舍得>作者:至少要明白什么教育是荒诞的》

2. 澎湃有戏《专访|<小舍得>编剧:爱孩子有很多角度》

3.南都周刊《<小舍得>爆火之后,我们和原著作者聊了聊》

4. 看理想《<小舍得>背后的焦虑,在于想成为“人上人”而不得》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



看更多人物故事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十点人物志


点在看

最好的教育

是让孩子成为

正直向上的人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