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阿姨退休捡垃圾:4套房产,每月收租,豪宅住成垃圾堆

阿谨 十点人物志 2023-11-27


作者|阿谨

来源 | 十点读书会



在年轻一代奉行“断舍离”的当下,困难年代成长起来的老一辈人背道而驰,依旧保持勤俭节约,习惯囤积一切物品。


在他们眼里,一件物品的使命与实用性无关,无论是破旧还是损坏,都无法成为扔掉的理由。


有些老人甚至白天晚上不辞辛劳出来拾荒,能卖钱的卖钱,不能卖钱的就囤积在家中,堆放在单元走廊。


屋内环境因为垃圾变得十分恶劣,还有可能臭气熏天,公共区域还存在失火的安全隐患。


这些有严重囤积癖的老人,惹得儿女和邻里无奈又气愤。


网友控诉囤积癖邻居


互联网上与这群老人相关的关键词大多是,囤积癖、垃圾房、扰民等负面词汇。


他们大多数并非因为经济拮据囤积物品,恰恰相反,许多老人都领着固定的退休金,甚至有一线城市的百万房产。


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心甘情愿与垃圾共生。


于他们而言,囤积已成为一种难以治愈的病症,可恶可恨背后,是老人们自己的偏执和隐痛。



住在垃圾房的老人:

财产百万,气死邻居,累死孩子‍‍‍



上海的一位老人因为疯狂囤积垃圾,多次被邻居举报。


记者赶到现场时发现,老人将许多杂物堆放在单元楼门口,成箱的啤酒瓶,破旧的水盆墩布桶,还是各种垃圾,堵住入户通道,连单元门都无法完全打开,造成生活不便不说,还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图源看看新闻


其实,单元楼门口堆放的废品只是冰山一角。记者进入老人的居所才知道,家里已经堆积了满满当当的杂物,因为放不下才堆在外面。


图源看看新闻


为此邻居苦不堪言,虽然老人有时会骑着三轮车去卖一些废品,但又源源不断拾回新的废品。


有人以为老人迫不得已以此为生,甚至怀疑是否是因为老人的两个儿子不孝顺,不供养她。


可事实是,老人并不缺钱,每个月有退休工资,在上海还有4套房产。


图源看看新闻


像这样喜欢囤积物品的老人不是少数,上海另一处居民区,一位老人同样将楼道当成自己的垃圾仓库,酒瓶、纸盒、拖鞋、书包、废弃口罩堆得乱七八糟。



图源新闻坊


对邻居来说最头痛的还不止此,垃圾成堆的地方恶臭难忍,免不了招来害虫老鼠。住在楼上楼下的人因为难闻的气味压根不敢轻易开窗,邻里关系也变得十分紧张。


而另一边,一些老人虽然不会捡垃圾回家,但囤积物品的强迫症式行为也影响着自己与子女的关系。


b站一位江苏的网友琼子直播记录了自己帮母亲清理屋子的过程,因为清理房间这件事她和父母争执已久。


父母有囤积癖什么都舍不得扔,旧物基本上填满了自家房子,用琼子的话讲:“我爸妈为一堆垃圾建造了一个豪华的家。”


屋内的装修在早年间也算华丽,但内部不忍直视,平常睡觉的主卧里堆着杂七杂八的东西。


图源@杨小琼子


整面的壁柜、抽屉,还有储藏室都塞着满满的杂物,早就淘汰了好多年的手机有七八部,5个电热壶,3个高压锅,几乎都破旧无用。



图源@杨小琼子


琼子平时和父母不住在一起,眼不见心不烦,可假期回家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个房间睡觉。


实在看不下去,趁父母不在的时候帮忙收拾,但内心实在崩溃无从下手。



图源@杨小琼子


家里的杂物大多是曾经开店卖不出去的东西,父母全部搬回了家,连那台又大又重的收银机都没放过,其实十几年过去早就不能用了。


琼子说服父母扔掉,母亲却不肯,总是觉得当初买这些东西回来花了好多钱。


图源@杨小琼子


许多有囤积癖的老人和琼子的母亲一样,明明东西无用还是舍不得扔掉。


子女往往会因为整理杂物与家里的老人展开拉锯战。强行收拾清理后,亲子关系变得剑拔弩张,但过不了几天,房子又会恢复原样。


当老人们已经开始过度囤积,产生执念时,情况已远不止“勤俭节约”四个字可以形容。



退休精英:

20年与垃圾共生,在37㎡屋内孤独离世‍‍‍



在香港从事遗物整理师的阿星回忆起自己的一位雇主,请阿星整理父亲的遗物,阿星因此意外闯入一位老人晚年孤独破败的生活。


屋内所见之处都堆积了大量杂物和垃圾,门已经没有空间完全打开。



图源Youtube@MM


厨房里的食物已经过期变质,台面也积满灰尘。阴暗的卫生间里挂着旧衣服,马桶浴缸里都是垃圾。


图源Youtube@MM


卧室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因为太久没有清理,被褥、衣服、物品上生得到处都是虫子,桌子上面还堆放着十几瓶蚊虫叮咬的止痒药。


图源Youtube@MM


无奈之下,阿星又叫来10位义工帮忙打扫整理,他们可以判断这间屋子里的垃圾应该已经堆积多年。


图源Youtube@MM


根据老人儿子小田描述,20年前,他和父母一同居住在这间37㎡的小屋中。父亲是企业高管,收入可观,母亲是一位中学老师。


直到小田升入高中后,父母希望他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全家决定母亲带着小田出国,照顾生活,辅导课业,父亲则在香港赚钱支撑一家开销。


小田毕业后和母亲在国外有了稳定的生活,便叫父亲过来全家团聚,可父亲是个乡土情节十分重的人,不愿离开香港的亲人和朋友,几次都没有答应出国。


此后,小田和父亲常通过视频电话联系,每次小田回国探望父亲,父亲都执意不让小田上楼,小田尊重父亲的意愿没再过问,每次都在楼下等着。


一次,他像往常一样和父亲约好去喝茶,在楼下久久等不到父亲,小田焦灼得按耐不下决定上楼,才发现父亲在走廊晕倒,送到医院时已经离世。


安顿好父亲,小田返回居所,走进那间20年未曾踏入的屋子,他看着满屋的垃圾傻眼了。


义工们整理好父亲的房子后小田才知道,父亲不仅用杂物和垃圾将房间填满,还用硬纸片将窗户封住,只有黑暗充实的环境才让他感到安全。


图源Youtube@MM


家里已经没什么生活痕迹,厨房布满灰尘,厕所有许多尚未拆封的牙刷、拖鞋等酒店用品。


义工推断,因为屋子囤积物过多已经无法正常生活,所以小田的父亲会去酒店起居,再把东西带回家。


杂物之外,义工们也找到老人精心收藏的物件,相机、邮票、书籍、时装杂志和高档西装。在小田眼中父亲一直非常讲究,并不是不讲卫生的人。



义工觉得,小田的父亲退休后,又与妻儿两地生活,内心过于孤独没有安全感,才会患上囤积癖,他甚至保留了许多小田儿时的东西,玩具、奖状、校服,日记里更是记录了小田与母亲在国外生活的点滴。



或许这才是世上最远的距离,只相隔几阶楼梯,小田却从未真正了解过父亲。


难以想象,老人独自住在37㎡的小房间里,与满屋的垃圾共生20年的日子是怎样度过的。


屋子可以被捡来的垃圾填满,老人的心却在日复一日的孤独中满目疮痍。


他们想要的从来都不是肮脏恶臭和被垃圾填满的屋子,而是亲人的爱、陪伴和关心。



扔扔扔,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纪录片《囤积强迫症》中有句话:“许多人的囤积癖来源于内心的无序与不安全感,他们通过囤积架构内心的秩序和安全感。”


现实中许多老人有囤积癖,不仅因为成长过程中物质匮乏,更深层,且更需要关注的是,他们妄图通过囤积物品,留住记忆,填补内心的孤独,对一切产生偏执的依恋。


这样近乎病态的行为,仅仅靠扔,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压根无法解决,甚至会使老人更加痛苦。


艺术家宋冬曾为有囤积癖的母亲办过一个展览——《物尽其用》,展览高达一万多件日用品。


《物尽其用》展览现场


这是宋冬的母亲囤积了几十年的东西,小到塑料瓶盖,各式各样的绳子毛线、布料。



《物尽其用》展品


各种颜色的打火机,已经用完的牙膏的包装,不再转动的手表。



《物尽其用》展品


大一点的物件,有十七八张椅子,早就淘汰的电视机,自己家做的花盆甚至连土都不愿丢下。



《物尽其用》展品


更别说成堆的锅碗瓢盆,已经裂缝的木质搓衣板,甚至还有没用的鸟笼、数不清的香皂。



《物尽其用》展品


宋冬曾想帮母亲处理杂物,可只要一扔东西,母亲就会发脾气。无论如何说服,母亲都是一副“我知道没用,但我就是不扔”的态度。


其实,母亲这么做的原因有一部分宋冬可以理解,母亲儿时家道中落,经济困难,养成了勤俭的习惯。


因为买不起衣服,母亲就用旧衣服给孩子做新衣,实在不行也只会买点边角料,这样可以节省布票。


后来,即便生活条件好了,母亲还是舍不得扔布料,越存越多。


《物尽其用》展品


母亲留存的那些已经干巴巴不能再用的香皂,在那个年代也是奢侈之物,买香皂每人每月只有半块。


单位里把衣服拿回家洗的同事,会把香皂送给宋冬的母亲,她存到现在用不了了,也不肯扔。


但母亲囤积物品的原因除了曾经物质匮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父亲去世。


父亲去世后,母亲的囤积癖愈演愈烈,房间几乎成为一个无法生活的垃圾点。


宋冬母亲


宋冬发现扔只会让母亲的状况更糟糕,这显然已经演变成心理疾病。


原本就从事艺术工作的他,决定为母亲办一个展览,为她用一种更有意义的方式留住这些东西。


宋冬的母亲曾说,“许多物品不是标本,而是活过的生命。”她的囤积行为,更多源自对过去的巨大依恋,也包括对亡夫的思念。


展览成功举办后,宋冬的母亲非常开心,她乐于为人们讲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展览既为宋冬母亲的回忆建造了一个储藏室,也为她的过去举行了盛大而郑重的纪念仪式。



对于母亲的囤积癖,宋冬给予了充足的关心和理解。


或许宋冬解决母亲囤积癖的方法别人无法复制,但应该意识到,老人严重的囤积行为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原因。


只有尝试理解,才能帮他们解决。





一位心理咨询师讲过如何分辨囤积癖,生活中只是储备一些米面粮油,或者是其他单一物品的人,还不至于达到囤积癖的程度。


图源@海微MONK


因为他们的囤积是有目的的,比如预感灾难发生,或是预判某种物品会短缺,这种行为太过严重也有可能是被迫害妄想症,但与囤积癖无关。


囤积癖的囤积行为大多是无目的的,囤积的物品种类是多样的,他们的居所更像是垃圾回收站。


图源@海微MONK


在囤积癖眼中,这些垃圾是有价值的,他们对物品的价值评估已经和正常人完全不同。


想要改善囤积行为,单纯地劝阻是毫无意义的,更重要的是挖掘背后的原因。


就像一位网友分享的,她的婆婆有严重的囤积垃圾行为,但后来她才知道,婆婆一生下来就被父母送到保育院幼儿园,这段被抛弃的经历成为她的童年创伤。


婆婆囤积垃圾,还把流浪狗都领回家里,这些行为都是一种不安全感的投射。


得知真实原因后,她也在咨询心理治疗师帮婆婆缓解囤积癖。


实际上,有囤积癖的人无法通过囤积获得内心安定。因为居住环境堆满杂物垃圾变得逼仄恶劣,他们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与周遭亲人朋友关系愈发紧张,也使他们感到痛苦,但又无法停止病态行为。


如果你的亲人朋友也有严重的囤积行为,请不要厌恶远离,他们需要帮助。


今日推荐,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在看】
给老年人以理解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