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解儿童画”线上共学02| 儿童画的独特审美价值与评价标准


我们该如何通过艺术创作理解儿童,给予他们支持而不是限制,让他们可以更自由、更具有创造力的表达自我?本学期,我们以“理解儿童画”为主题,邀请专家潘晓明与教师一同[线上共学],在四期主题(表现力、想象力、情感表达、美感)共学中,我们将基于课堂作品案例,以“发现-提问-观察-反思-分享-联结”的共学方式,让这些疑问慢慢清晰。


第二期预告




第一期回顾

儿童画中的表现力


导学分享:理解儿童,从理解儿童画开始
分享人:潘晓明


“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 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像毕加索这样的大师, 也终其一生向孩子学习,可见儿童画中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过现实是,这样的艺术价值大多只被专业人士欣赏,基于美术的专业素养,他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审美观,去感受儿童作品中超越条条框框的价值。而作为一个普通的成年人,要去理解儿童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儿童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需要独特的评价标准。

儿童画≠儿童画出来的画。只有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而创作的绘画,才是我们探讨的儿童画。即从儿童本身出发,立足于儿童。如果没有打开屏障,老师们在教学中容易拔苗助长,会着急焦虑于结果,将高于儿童认知的技术手段(比如临摹、仿造等)强加于他们,而忽略过程中孩子对自我、他人、世界的深入理解。这个往往不利于儿童的成长,也不利于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

致朴曾提出符合儿童的艺术作品评价维度,我们这学期的共学也将从其中的表现力、想象力、情感表达等多维度学习尝试理解儿童画。


在第一期的共学中,我们聚焦于表现力。

首先要了解“表现力”的定义是什么。儿童画的表现力≠技能表现。它包含了技能表现,同时也包含因其年龄特点、阶段能力所呈现的绘画表现。表现力当中的确包含了许多技能技法需要评价者去熟悉, 这是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但我们还需要把握儿童画表现力的阶段特点,并识别儿童画表现力的个性差异

关于阶段特点,儿童心理学、儿童绘画心理、儿童绘画阶段发展等,这些是有普遍规律的,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和普遍意义上去理解儿童是怎么创作和思考的,为班上大多数学生提供恰当的激励和教学。让老师在为孩子们准备艺术方案时,在大体上有合适的期待。但另一方面,教育者应努力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和因此产生的不同艺术需求。

        

在把握不同差异时,我们尤其需要留意自己的评价。孩子在听到老师和家长等成人的评价时,他们对成人的艺术世界便有所了解,当他们知道成人要什么,就会因为我们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画面特征。

我们要等待孩子自然地改变,而不要揠苗助长,这也是一种教育责任。我们要把握好尺度,在做适度的引导和公正的评价前, 先要学做一个谦逊的观察者。

课堂案例分享
分享人:徐梦园、周昉、刘婷婷

案例1
从表现力的不同维度评价系列儿童画

分享人:徐梦园/浙江常山县五里小学


五里小学 二年级 江晨夕

徐梦园老师:

“今天分享的三幅作品是同一位孩子,在不同的课程主题中创作的。这幅作品出自《盛开的鲜花》一课,课程目标是掌握渐变色,大多数孩子用的是蜡笔,而这位孩子选择了用马克笔来涂色,也有一定的叠色效果。小作者的用色,我称之为“脏”色系,虽然不明亮,但十分浓郁、和谐。他的视角尤其特别,课堂中我示范了画枝、花、叶,而这幅作品是俯看视角,突出了花朵。构图上,有主次,有聚散,大花与小花错落有致。除此之外,画面内容充满了想象与童趣,花瓣上的小人都戴着皇冠,他们各自来到花中,有的在采花,有的在挖矿等等。”

潘晓明老师:徐老师从色彩、视角、构图、画面内容的多元维度去发现孩子创作的巧思,同时也运用了丰富的评价语言。起初,徐老师用“脏”色系来形容,这一词汇在评价时容易产生歧义,她尝试用更加明确的明暗色、浓郁、和谐等词汇,进行更准确的评价。许多老师会遇到孩子们在评价环节时的无措,其实,老师可以首先从自己的评价语言开始练习。


五里小学 二年级 江晨夕

徐梦园老师:

“在《田园风光》一课中,我很后悔给了孩子们范画,导致他们的构图被限制,都用这种格子来描绘。还好,我没有在涂色上限制他们,所以这位孩子保留了自己的色彩风格。孩子说他画了西瓜田,还画了爷爷和伯伯,因为爷爷是务农的,他们在地里干活。西瓜田里面种出来的西瓜刚好够他们吃,描绘了自己的生活。”


潘晓明老师:徐老师在分享案例时说了好几次“自己很后悔”,怕用范画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这十分真诚。老师们在使用范画的问题上总有许多纠结,不给视觉参考,孩子们觉得难以下笔,给视觉参考,孩子们便被限制。其实,美育课中需要给孩子们许多可能性的展示和引导,对于主题的识读理解也是极为重要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留意点:1、教师需要思考孩子要从图像中提取什么关键信息?是其中的人文背景知识、学科知识点(构图、色彩、形状、肌理、夸张、简略....),可以针对性地引导孩子们观察。2、可以使用真实场景的照片,引导孩子自己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而不是直接给到同类创作参考。3、给到尽可能多的、最富表现力的视觉参照,打开孩子的思路,但在创作时不再提示。

五里小学 二年级 江晨夕

徐梦园老师:

“这是一节水粉对印课,这位孩子说他画了一个人在火山边钓鱼,结果火山突然爆发,这个人来不及抓鱼,就要跑了,所以画面非常混乱。这也特别贴合他画面表现出来的狂乱色彩。”

潘晓明老师:我们要走进儿童的世界,才能真正读懂他们的表达,这幅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初看狂乱的画作,在听了孩子的描述之后,成年人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再合适不过了!



案例2
儿童个性与表现力

分享人:周昉/湖南溆浦县统溪河镇小学教师


统溪河镇小学 五年级 王雨涵                  统溪河镇小学 五年级 罗金兴

周昉老师:

“这两幅作品出自中秋节的课程,孩子们用绘本的形式表现让月亮给自己思念的人送去祝福的故事。左右两幅作品出自两位孩子,你能猜到他们的个性吗?左边的小作者被班主任形容是一位认真细心、活泼热情的孩子;右边的小作者则被描述成是一位喜欢独处并且衣着不够整洁的孩子,我对他的第一印象也是如此,同时他的想法也比较独特。

我们先从左边这张作品开始,在描绘街道的画面中,小作者的线条和形状十分规整,线条特别直,给人认真严谨的印象。刚开始,我以为她是用尺子画的,但其实是孩子徒手一点一点接下去画的。她的马路是倾斜的,很别致,有平衡感。她说自己是以月亮的视角来画,这样会比较好看。

在描绘海的画面中,有两条跃出水面的小鱼,打破了海平面的平静,给整个画面添加了一种活泼的感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她还形容小鱼是“活泼的小鱼”。在整个作品中,她的色彩搭配非常丰富,大部分色彩明丽,可以想象她在托月亮把礼物送给爸爸的时候心情应该是非常开心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右边的这幅作品。他的线条和形状都给人一种随性感,每个画面都是寥寥几笔加上简短的文字,涂色选用单色的油画棒。看上去是一位比较随性的、有想法的孩子。他画的是几个月饼坐在一个火箭上,通过火箭的跋山涉水去到了不同的地方,最后月亮掉下来了,月饼也从火箭上掉下来了,送给了每一个人。我问这位孩子,是谁拿到了月饼,他回答说“就是人们啊”,所以他并没有设定特定的角色。其他孩子可能比较拘谨,而他灵感一来,很快就画完了。

这两幅作品很好的体现了,我们可以通过儿童作品,去了解儿童。最后,我也有个疑问,对于不同性格孩子,在创作时我们该如何引导,使他们性格优点被放大,同时在不足之处能有所进步?”

潘晓明老师:周老师给我们做了很棒的解读和引导示范,这是两位非常有代表性的孩子,一位严谨细腻,一位洒脱下笔快,我们在课堂评价时,可以选择有鲜明对比的作品放在一起给小朋友看。比如,前面这位“严谨”的小朋友她的画面都非常成熟有设计感,耐看细致,有她的韵律,老师们可以给这样的作品一些正向的表扬;同时呢,后面这位小朋友的作品我们也要给予积极反馈,比如可以说他的线条画的非常轻松愉快,这也是一种表现手法等,让孩子们明白原来这样的作品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打开了可能性

在对绘画的评价方面,我们经常会用“胆大心细”这个词。对于心细的孩子,他们画得多了,对画面的掌控感和自信就来了,所以慢慢地会胆大。如果我们直接告诉他们要胆大,不要怎么样怎么样,反而会使得他们本来很好的优点被损伤,让他们觉得自己深入精细地画画好像不对,觉得自己发散不开,反而给他们挫败感。对于精细的孩子他们是很难一下子做到奔放的,但是如果我们愿意给予他们时间,通过一次次的尝试,这些孩子们会画得越来越胆大,越来越奔放,越来越自然。在初期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个观察者,可以稍微提到,但是不要去强调她不够洒脱。


对于大胆的孩子也是一样,一旦我们一直去表扬他们,他们就会爱上画画,那么熟能生巧也会变得心细,而且比前面一种孩子的改变更快。看似“乱糟糟”的作品,如果我们坚持去鼓励他们,他们一定会越来越娴熟,越来越精细。


每位孩子都是独特的,前一位细致的小朋友未来也许很适合从事建筑设计师这样的工作,后一位发散思维的小朋友未来或许会做一些创意性工作。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做一个观察者和守护者,去保护好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中低段的时候,首先需要做好“肯定”,鼓励他们好的地方,淡化他们不足的地方。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习得他们缺乏的部分。


案例3
美术课堂的评价

分享人:刘婷婷/浙江常山县东案小学教师


东案小学 二年级 徐毅炜
刘婷婷老师
“在《田园风光》一课中,我关注到一个孩子,只画了右上角,我走到他身边询问和鼓励,等他完成后,如此复杂的线条被他细致地表现出来,非常地不可思议。因为班主任曾提起这是一位不怎么爱学习,不怎么做作业的孩子,缺少积极性。不过,我发现他在美术课方面很认真,很积极,每一个小细节都处理得很到位。美术课中的积极评价,可以起到引导与激励的作用。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教学中,曾经在学生的画面上打分,是否合适?后来,我采用“优、良”这两个等级的,没有“差”,也不打分数,或者画3-5颗星,表示“很棒”、“非常不错”、“不错”,但是我发现这样的方式对孩子来说很笼统,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好在哪里、哪里需要改进。


于是,在查阅教师评价资料时,我发现有位老师的做法特别值得我借鉴:用“五种星星”的评价方式代替传 统“优,良,差”的等级评价方式,每种星星代表作品中表现优秀的一个方面, 如:智慧之星(有想法、创新精神)、 进步之星(在表现力或其他方面有进步)、勇敢之星(作品大胆,敢画能画)、唯美之星(创造美,具有美感)、速度之星(作业完成是否及时且有质量)。每颗星用不同的形状大小或者颜色表示,每一颗星都是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的肯定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星光灿烂,从而增强信心,不断提高。

我设想,分给学生3颗星星,1颗星星让学生进行自评,另外2颗星星可以让学生去评价2位同学,给Ta的同学以不同种类的星星,这样我认为可能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他人优点的评价方式。”

潘晓明老师:婷婷老师找到多维度的评价方式非常赞,非常到位!后续可以进一步思考这些维度是否完善,比如“速度之星”会不会可能有个反面,比如有的小朋友画得很好,不过她永远画得很慢,她永远得不到速度之星?这样的孩子,给人的感觉是“天塌下来都很淡定”,是性格使然。


刘婷婷老师:是的,有的小孩是很认真地在画,但是速度就是很慢很慢,无法在课堂上完成作品。如果说让孩子把作品带回家画的话,我又会担心会不会是孩子家长帮忙画的之类的问题。


潘晓明老师:我觉得是不是可以与孩子做一个约定:我肯定你的认真与坚持,我也相信你,如果没有画完的话,你可以带回家画。因为一般这样“倔强”的孩子是不会让家长帮忙画的,他们比较坚持自我的,这是我的看法。当然如果说Ta在某一次突破了自己之前的速度,和自己相比速度已经提升了,这个时候也可以给Ta肯定。


Q&A


Q1、对于儿童画的理解存在哪些偏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

周昉:我在接触致朴之前,上课时我会给出范画,最大的弊端就是限制了孩子的想法,也就是创造力和表现力就被限制在固定的画面里了,而目标就变成了画得尽量和范画像。我觉得这个是一种偏差。


刘婷婷:我觉得原因可能在于成人对儿童画的期待是画面更完整,配色更完美,技法更成熟,但是儿童画不仅仅是这样。和大家分享我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儿童心理画》,这本书没有完全从成人期望的角度,而是说绘画是孩子的另一种语言。


徐梦园:在我刚做老师时,也和大家一样,会希望孩子的画不要有太多留白的部分,要画完整,才是一幅优秀的画。我记得有一次抽测,上课的主题是画香囊,我看到孩子为了满足老师的喜好,除了画出香囊外还在旁边点缀铺满画面,但其实一个香囊已经能够表达孩子的情感了。


潘晓明:我们在讲技法等方面的时候,自己对这些画法要了解熟悉,同时也要能跳出框框。如果跳不出框框的话,还不如没有这个东西。因为所谓客观的评价有个原则,就是不要干扰创作者(孩子)对作品原本的创作意图,如果我们以画面品质的刻板标准来要求孩子,会让大部分孩子感到受挫,反而会妨碍他们的创作。


Q2、如何引导,使儿童作品更具"表现力"?

潘晓明:在引导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打开,有各种可能性,让孩子发挥Ta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就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于同一个阶段的孩子,我们要了解大部分的孩子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他们的心智是怎么样的,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大致进行一个普遍面貌的了解。然后,再到具体的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是怎么样的。引导中还要注意对孩子想要表达自我的那种力量与愿望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一来,儿童的作品一定会相较于一般的课堂更具有“表现力”了。


收听完整分享视频,可扫描上方二维码


【线上共学】期待与你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


相关阅读

“理解儿童作品”线上共学 | 孩子创作的过程才是教育发生作用的过程





文字 | 张雨昕
 排版 | 张雨昕 
编审 |  董剑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嘉宾分享ppt)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