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拷问:是谁在拨动生死之轮?“心王”了解一下【详解八识】
村中诸事各持分,
五个出外作买卖,
心识居家独自尊,
眼观耳闻鼻作探,
舌味身触心难安,
末那执我作传达,
赖耶罪福怎能堪。八识是佛家唯识宗创始人对人类心理活动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上的认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触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动的感官,第六识就是在前五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故称之为意,第七识末那识,指的是由前六识与外在物质沟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识,第八识则是在前七识循环往复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习气、习惯,这些习气习惯潜藏人心灵深处,不断地不觉察地影响人的生活与工作。
八识
#八识详解
· 眼识
· 耳识
· 鼻识
· 舌识
· 身识
· 意识
五位中心法是根本,除了预知推断或机体觉外,佛法重点在于通过修炼达到“心识”不受五尘传递而干扰,心中不为所动,最终做到六根清净的目的。
此外,它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
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前六识合称了别境识。
· 末那识
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科学上指第七感时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善恶的分别心。由于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
《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痴、疑、慢和爱恋与憎恶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可因它执着自我,故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即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 阿赖耶识
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故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故有我爱执藏义。
三种体相
轮回本源
唯识宗认为,第八识是轮回本源,“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由于第八识里储藏无数的各类“种子”,不断“成熟”,展转不断地变,宇宙间千差万别的各类现象,相应地分别而生起。“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一切都唯识所变,表现出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第八识并不随人们肉体的死亡而消灭。唯识宗以及佛教其他各派认为人们死后仍有生,并把人们从生到死,又从死到生的过程分为4段:
初出胎(一说初入胎)的一刹那,名“生有”;
既生之后,未死之前,称“本有”;
临死的一刹那即弥留之际,谓“死有”;
既死之后,未生之前,为“中有”(孤.魂.野*)。“中有”,也即人们既死之后,未生之前间隙中的第八识。所谓“去后、来先作主公”,即指此种情况,第八识近似灵魂的精神实体。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