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背后:两万年轻人的无奈or快乐?丨谷雨数据
这届年轻人精打细算起来,可能比爸妈还夸张:
买个抽纸,要平均到单张纸巾价格最低,喝个牛奶,要计算到每毫升是最低价,还要横向纵向多次对比。
他们秉承“钱尽其用”的理念,致力于“既要吃得好,也要吃得便宜”的人生追求。
这种风潮下,"我爱临期食品"小组顺势而生,仅仅两个月,便聚集了两万多分享临期食品的人。
临期食品,顾名思义,已经过了最佳使用期但还没过期的食品。因为“卖相不好”“不够新鲜”“日期不够好看”等多种原因,常常被低价出售。
9月17日,组长在版规里写下的第一句话:
"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我爱临期食品小组”|豆瓣
“大润发临期奥利奥巧轻脆,5块钱捡了个漏;
临期阿胶糕,没有糖还养生,便宜;
礼盒装的好时月饼,原价几百块现在只要10元。”
在这个小组里,挤满“巨好吃”“超便宜”的美食,和“真满足”的年轻人。
在北京市工商局公布的"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里,这些美味被分门别类,严格卡在不同的临界期中。
但在真正的临期消费上,数据可以用来划分种类、区分价格,却无法评判主观口感,操控消费体验。
"看到一折的字眼,就蠢蠢欲动。”
“同样的水果,营养价值几乎没损失,口感没差别,但价格降低一半。”
“晚上8点后面包打折,它其实什么都没有变,唯一的差别就是标签上的数字更‘临期’了几小时。”
在到点就打折的生鲜超市和便利店,随着那声“部分商品价格即将发生改变”的广播,省钱人士总会迎来他们的“高光时刻”:
零食、咖啡、面条、调味料、鸡蛋、啤酒、葡萄酒……
他们目标明确、盘算已久,阔步走向那排货架,把心爱的商品收入囊中,然后掏出手机,满足地付款,离开。
对于习惯网购的年轻人来说,除了线下的临期食品店,各大电商平台和主攻临期商品的购物app,也是他们的心头好。
临期食品的线上世界丰富且时尚:既有国民品牌老干妈、蒙牛、娃哈哈,也有元气森林白桃气泡水、格瓦斯饮料、李子柒螺蛳粉这样的网红产品。
打开这个“临期世界”,能用2.5折的价格买到半年后才过期的可口可乐肥宅快乐水,也能4折收下还有4个月寿命的三只松鼠麻花零食。
便宜、美味、种类繁多、紧跟潮流,临期食品迅速风行,让一些人实现了低成本精致生活的幻想。
这个世界上,比花钱多更可怕的事情,是把钱花在了无用的地方。
在临期食品的世界里,价格低廉仅仅是一个“门槛”。
食品是否美味、健康,品牌是否靠谱、购买渠道是否可靠……同样是考量他们能否被选中的标准。
在临期商品线上平台销量top20中,折扣力度最大的商品并不是销量最好。
如果口味古怪、包装辣眼,或者分量小实际算下来并不够便宜,甚至是有过掉包生产日期的违规“黑历史”,都逃不过精明年轻人的“火眼金睛”。
那些被吐槽"再便宜也不想买"的商品,就此被打入冷宫,难以复出。
往后,还会有更多的新产品,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挤掉他们的位置,被年轻人的腰包宠幸。
某种程度上,“买临期商品和买其他的一样,在折扣与保质期中反复权衡、货比三家。”
这种精打细算,已经从狭义的价格优惠延伸到对商品品质的在意。
也因此,最火的帖子:"你会觉得买临期食品丢人吗?"下面,没有人对于自己的选择买临期商品这件事有所犹豫。
虽然“便宜”“快过期”的字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个物质贫困的年代、疯抢打折商品不够体面的场景。
但在这个问题上,组员们火速形成了统一阵线——
既是“不想浪费食物”,也是“一种潮流”。
他们乐于写下自己淘到好物的快乐、乐于分享自己的宝藏美食和与这些美食相关的生活。
“还有快两个星期就到我生日了,这两个星期打算好好减肥,每天认真运动健康饮食,然后就可以尽情享受我购物车里好几百块的零食啦!!!都是比较大牌的没有吃过的贵零食。”
“本人超级爱吃巧克力,国内巧克力已经吃不进嘴了(德芙还凑合),国外的巧克力确实好吃,以前也没有这个烦恼,因为穷……现在知道可以买临期的,便宜不少呢。”
在他们看来,精致舒服的生活当然与钱有关,但倒也不完全挂钩。
王尔德曾说:“年轻时我以为钱就是一切,现在老了才知道确实如此。”
这句话并不全对,但你还是要承认,省钱和掌握省钱的方法,能带给人一定的安全感。
购买临期食品省下来的钱和带来的味觉享受,或许不是解决其他人生困境的有效途径。但它的确是一种治愈心情的好方式,是生活中的一种“快乐调味剂”。
抠门还是精明?斤斤计较还是精打细算?
你或许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词汇去定义。
我们观察了2万多名 "我爱临期食品"组员还加入了哪些小组,想以此为径,看看他们究竟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他们钟爱生活讨论类小组:“宝藏app研究所”“帆布包种草协会”“城市美食斗士”“甜品零食安利小组”……
人们不再斤斤计较购买临期食品是否丢人,转而真的去探讨这当中有多少物美价廉的实惠。
“有哪些好用的平价替代?”
“有什么值得回购1000次的小零食?”
“买哪些化妆品是在花冤枉钱?”
这些看似“抠门”的高热度话题,构成了当下年轻人的真实生活。
降低的是消费欲望,升级的是消费观念。
也许,与其用“抠门”或“精打细算”这样的狭义印象来框定他们,不如说他们更细腻敏感,更爱发觉生活中的小确幸,也更能从逐渐膨胀的消费主义中跳出来。
不再依赖于用高消费来确认自己的生活幸福感,而是以积极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
学者丁学良说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谓缺钱,就是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块钱;所谓富有,就是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比少一块钱。”
什么样的生活算“好”、什么样的生活算“高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在超市里偶遇晚上六七点后的半价炒河粉,去网站上淘到只要5块钱的大袋饼干。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体验,就是生活中足够珍贵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