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数据-腾讯新闻

其他

成人ADHD为什么涌入儿童精神科?丨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一提到“多动症”,人们印象里首先想到的是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在课堂上坐不住的淘气男生。这种刻板印象,其实是大家对多动症的诸多误解:多动症的表现其实远不止于字面意义上的“多动”,也不限于儿童、男性。近几年,社交媒体上怀疑自己有多动症的声音越来越多,媒体报道中也浮现出一些确诊的成人个例,成人多动症开始被关注。01困扰多年的“拖延症”,其实可能是ADHD
1月12日 下午 1:02
其他

来中国旅游的老外为何变少了?丨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从五一假、国庆假到刚刚过去的元旦假,出门在外的你,不知道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过去景区里常见的外国人,肉眼可见地少了。当然,不至于完全看不见,但偶尔出现的外国面孔,还是让不少人感到新鲜。大城市还行,小城市的变化更明显。跟疫情前热闹的国际交流现状,似乎没得比了。为什么外国人不爱来中国了?01入境游客的确减少了数据可以证实这一变化。以航线众多、国际交流频繁的上海为例。根据上海市统计局数据,2023年1月至11月,到访上海的外国游客为209.6万人次。同比疫情期间显著恢复,但也不足2019年同期的三分之一。根据统计口径,这里的“游客”其实是泛指,包括了商务、探亲、学术交流等多种目的。比如,参展商业博览会、华人看望亲友,都记在旅游类目中。
1月4日 下午 5:31
其他

存不下钱的年轻人,开始假装有孩有宠物,甚至重养小时候的自己丨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在《蜡笔小新》里,小新的妈妈美伢女士尝试过一个存钱小妙招:假装存钱。想要吃大餐?那就假装吃了,把本该花的钱存起来。想要喝啤酒?那就把自来水灌进酒瓶,立省一笔开销。虽然这个方法没在小新家活太久,但在2023年,假装存钱迎来了自己的“文艺复兴”。无数年轻人向美伢女士看齐,纷纷用假装消费的方式来存钱。不过,这届年轻人已经不想再委屈自己。升级了玩法的他们,正在用模拟人生的方式,实现无痛存钱。01在另一种人生里,年轻人假装消费真存钱“今天你发现自己恶心想吐,加上两次大姨妈没来,于是看多了电视剧的你大胆推测,自己怀孕了!”如今风靡互联网的假装存钱风潮,正是起源于这条“假装养娃”的笔记。只短短10天时间,这种新奇的存钱方式就吸引了上万个年轻人的关注。假装养娃爆火之后,这股存钱热潮便一发不可收拾。年轻人们纷纷脑洞大开,用各种五花八门的设定开启了存钱之路。有人以现有的生活为基础展开构想,除了假装怀孕养娃外,还要假装养“吞金兽”。从萨摩耶到懒羊羊,从Loopy到小豆泥……管它是哪个次元的生物,统统都能成为年轻人的云宠。每天给虚拟宠物买零食买玩具,存款也美滋滋一涨再涨。还有人瞄准了“重启人生”。眼睛一闭一睁回到童年,可不得把小时候的自己好好重养一遍!儿时心心念念的零食与玩具,这一次就全部都安排上吧。也有人则沉迷起了角色扮演,直接魂穿屏幕里的纸片人,通过模仿对方的生活花销来给自己存钱。大耳朵图图、蜡笔小新、嬛嬛……这些最强电子榨菜放在假装存钱届,仍然是当之无愧的顶流。比如在成为嬛嬛的第一天,你因即将召开的选秀而到寺庙祈福,愿菩萨保佑你不得入选,最终花了10元的香火钱,于是给存款小金库进账一笔。那些或好奇、或羡慕、或期待的人生,统统都被年轻人写进了存钱剧本里。不少玩法儿还会有剧情分支,可以触发不同的后续。比如假装养小狗的第一天,玩家就可以选择在便利店给流浪小狗买不同的食物。某些选项能够触发npc的被动技能,让玩家得到额外的馈赠。打卡的玩家们也很会自己整活儿:嗯?好吃的?统统double!不仅小狗快乐了,玩家存的钱还更多了。嗯……怎么不算一种天才行为呢?假装存钱就好像是在为RPG游戏充值,也像是在体验平行世界的另一种轨迹。在虚拟剧情里,年轻人不仅能体验多巴胺分泌的快乐,还不必顾虑消费冲动。毕竟这些钱只是左手倒右手,最后还是会躺在自己的小金库中。虽然听起来多少有点离谱,但假装存钱真的有用。如果从第一天开始就跟着博主小丁假装养娃,那么在第20天的时候,你就会存够1100元。如今的小丁已经假装养娃超过百天,而她的账户余额也已经突破了五千大关。还有的玩家选择穿梭于四个游戏之中,主打一个雨露均沾,既要也要。才存钱第六天,四个账户总数就已经达到了1812元。当一笔笔的小额存款被转移进特别账户,外显数字从一位变成四位,年轻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古人诚不我欺。面对这笔信念充值,有人会在消费时把它彻底忘记,有人会土拨鼠属性大爆发不舍得用掉。当然也有人在面对真实的生活压力时举手投降,但大部分人还是会乐此不疲地重头再来。毕竟在有趣设定的加持和互联网伙伴的陪伴下,存钱这件事,多少变得“无痛了”。02年轻人的存钱大作战如果要说东亚人贯穿一生的议题,那“存钱”必定榜上有名。“考了多少分”只会在学生时代令人颤抖,但“存了多少钱”却能平等地刺痛每个普通人的心。尤其在经历了近几年的经济波浪潮后,人们变得越来越爱存钱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0.1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居民的储蓄意愿也在大幅增加。相比于2018年,今年居民的储蓄意愿上升了近15%,与此同时,居民的投资意愿也在大幅下降,几乎快降到了五年前的一半。面对一蹶不振的基金和起起伏伏的股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退回保守区,安稳吃利息。而在即将结束的2023年里,年轻人的存钱状况更是备受瞩目。“超7成年轻人存款不足10万”“年存款2.4万是什么概念”“专家称年轻人不应该拼存款”……存款与年轻人,肩并肩成为了热搜常客。那年轻人的存款现状到底如何?红星资本局今年6月发起一项面向30岁以下年轻人的调查,结果显示,72.9%的受访者存款数额在10万元以下,有10.1%的受访者还没有存款;拥有百万存款的人,更是只占0.1%。86.2%的年轻人都是靠工资收入打下存款江山,能用奖金和副业存下钱的年轻人,还不足20%。DT研究院最新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有53.7%的年轻人存款数低于10万。虽然没有全面普查数据,但各个媒体的调查结果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年轻人的存款现状,并不乐观。与之相对应的,是年轻人对存款一直保持着极大热情。在豆瓣“丧心病狂攒钱”小组,就有62万用户聚在一起讨论存钱的进度与诀窍。早在假装存钱之前,也有不少硬核存钱法在年轻人之间风靡。比如知名的365天存钱法,就是每天从1--365之间选择一个数字存入相应的钱,这样一年下来就会存下66795元。不过年轻人生活的真相是:赚钱难,存钱更难。根据红星资本局调查统计,有85.4%的年轻人都有过存钱计划,但能严格执行的只有24.4%,更多的人的存钱大业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中道崩殂。即使在假装存钱的剧情加持下,能实现长期目标的人也并不算多。在假装存钱的笔记下面不乏有玩家表示:“存过,到6个月产检的时候流了,实在太贵了。”就连记账,有时都能成为年轻人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面对日渐升高的支出,学会做假账的网友已经数不胜数。多少个深夜里,年轻人们看着账户余额瞬间清醒,只想坐起来对着空气打两拳。不为别的,只因为存钱这件事儿,真是太难了。03当下还是未来?年轻人正在反复横跳年轻人为什么存不下钱?最大的原因,还是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在红星资本局的调查中,当被问到“钱都花在了哪里”时,有74.6%的年轻人投给了住房。日常餐饮和服装鞋包作为生活必需品,也分别获得了41.7%和35.9%的支持。对于漂泊在他乡的打工人来说,房租永远是支出大头。据易安研究所统计,2023上半年北京每室的平均月租达到了3846元,房租收入比达到了55%。对于刚在职场起步的年轻人来说,工资到手还没捂热,就要上交一半给房东。去掉房租、一日三餐和五险一金,留给年轻人的余额已经不多了。如果再养上一两只“吞金兽”,和朋友们聚聚餐唱唱歌,那本不富裕的余额就更加可怜,可能还得靠信用卡来维持一下收支平衡。
2023年12月28日
其他

年轻人开始逃离考研,哪才是真的岸?丨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明日开考。400余万人将赴考场。这并不是人数最多的一年。今年考研降温,好多人始料未及。11月22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信息,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人,是近十年来考研报名人数首次降低。相比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474万,减少36万人。对于考生而言,忐忑。竞争者少了,如果招录名额差不多,当然不是坏消息。但如果人们的报考热情降低,读研本身的价值,自然要打一个问号。不考研的年轻人,他们去了哪儿?01考研热潮,迟早降温要知道,这是考研人数近十年来的罕见下降,且降幅不小。回顾十年前,2014年(即2013年底报考,2014年入学)的考研报名人数不过为172万人,不足今天的一半。2015年,甚至出现了小幅度的下滑。往后,考研人数一路狂飙,成为社会热潮。曾几何时,在缺乏“985”“211”“双一流”身份加持的“双非”院校,学子们关心的,并不是考研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备考、冲刺哪所学校的问题。这也催生了山东、河南等“考研大省”,曲阜师范大学等“考研神校”的称号也在江湖流传。然而,人数骤减,总有原因。首先,一个可能被忽视的缘由是,年轻人群体的规模本就在缩减。硕士研究生招考是个自由的社会化考试,并不限制应届生身份。在校大学生,或是工作多年的中青年,本科毕业或是持有同等学力,皆有资格。根据教育部每年发布的教育统计公报,近五年我国的本科招生人数稳定在四百余万人,与每年的考研报考人数相差不大。但是去除保研、工作、出国、不就业的学生,考研的应届毕业生比例没那么高。因此,一直以来,考研主力之一其实是毕业后的社会人士,其中也包括了“二战”“三战”甚至“四战”的考生。假设21-25岁为考研者年龄的主要区间。随着世代更替,这一区间的人口规模下降不少。1996年,出生人口2067万人,到了2002年,只有1647万人,六年间,减少人数约20%。往后十年,每年出生人数暂时稳定在1500万左右。这意味着,以五年为划分,00后(00年-04年出生)人数规模为8312万,相比95后(95-99年出生)的9987万,本就少了1675万人。在这期间,尽管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在扩大,让更多00后有机会进入大学,但无论求学热情多高,考研人数减少是迟早的事——基数不够多了。而今年,或许是基数减少带来的转折点。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956万人。20年后的他们,只会有不到今天一半的年轻人,在竞争的池子里。02考研、考公的苦,吃一个就够了考研虽然降温,但隔壁国考火热依然。2024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国考)公布数据,共有303.3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具有考试资格。而今年投放的招录岗位数量为3.96万。过审人数与招录计划数之比约为77:1。即每300个人中,约4个人可最终“上岸”。尽管招录岗位数量明显提升,但仍追不上人们的热情。同比去年,国考报名人数激增了近五十万人,2021到2024年,三年间翻倍。这几年,年轻人格外想去体制内就业。通过梳理智联招聘历年完成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我们发现,以民营、三资与外资企业为代表的体制外就业方向正迅速失去热度,毕业生的青睐比例从2019届的48.9%,滑落至2023届的28.5%。相对应的,人们对国企、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青睐比例来到了今年的71.5%。考研、考公,能不能两个都考呢?有人这么打算,但成功者极少。由于国考笔试时间(通常为11月底)与考研时间(通常为12月底)为前后脚关系,且两个考试的知识体系悬殊,备考工作量又都很大。想要两个都考,极有可能导致两场皆输。面对最好二选一的考试,年轻人开始盘算:考公和考研的苦,吃一个就够了。如果读研也是为了步入体制内,那么与其在硕士阶段折腾考公“上岸”,不如本科一步到位,早早做到这一点。为此,考公成为优先项,在应届生中广受欢迎。03考研这场投资,性价比变低了这两年,一些学子也在抱怨,读研的性价比似乎没那么高。首先体现在学制的延长上。长期以来,学硕(学术硕士,学术导向)三年,专硕(专业硕士,就业导向)两年是诸多高校的普遍设置。但两年制硕士项目延长至三年的现象,如今颇为普遍。为此,院校通常给出的解释是:两年毕业过于紧促。算上上课、实习、写毕业论文,三年毕业更为宽裕。也有道理。象牙塔里多待一年,一些学子心甘情愿。但很多人顾虑于成本问题。首先,大学扩招研究生的趋势,在于增加专硕名额、减少学硕名额、增加直博名额(直接攻读博士),即让学生要么专攻就业,要么专攻学术。但问题是,作为院校创收手段,专硕学费并不便宜。根据各高校公布的2024年研究生收费标准,电子信息、翻译、新闻与传播、应用统计等热门专硕的学费普遍在3-5万元/年,经管类专业的报价可能在10万元/年,已不同于本科时普遍低廉的价格。学费之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院校已经表明,原则上不再为专硕学生提供宿舍。一线城市的房租昂贵,采取这一政策的院校却在逐年增加。以北京大学的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为例。学费为6.6万元,分三年缴清。算上在北京住宿与生活的费用,全部成本在15万-20万元左右。如果毕业后,可以快速“回本”也罢。但问题就在于,无论名校与否,除了信息类与金融类等少数硕士项目,大部分硕士项目的“回本”能力现在都不太好。事实上,算一下读书三年和直接就业的薪资对比,会发现硕士起薪不一定超过毕业就工作三年的人们。以“考研大省”山东的数据为例。根据齐鲁人才网2020年统计,山东省应届研究生薪酬为7576元,未赶上毕业3年的本科生薪酬8073元。研究生毕业3年后(即本科毕业6年后),薪酬才会超过同龄本科生,但差距不大。深造三年美美入职,才发现本科同学职级更高,当上了你的Team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体检单上的脂肪肝,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危险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谷雨工作室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阅读更多请点击:黄金消费丨短剧丨结婚离婚
2023年12月15日
其他

“冲马桶按断手指肌腱”,脆皮大学生到底有多脆?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你听说过“脆皮大学生”吗?他们年纪轻轻,身体毛病倒是不少。什么打个喷嚏把腰打折了,炸香肠给自己炸成二级烧伤,玩恐怖游戏吓到突患高血压,被导员气成呼吸碱中毒直送急诊室......确诊式文学在算法的操纵下轮番轰炸你的首页,抖音的#脆皮大学生#词条已经有42.7亿次播放,每条相关微博下必有成排的“哈哈哈”和“显眼包”。卡夫卡或许真的准确预言了一百多年后的大学生们——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该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脆脆鲨大学生朋友?0180岁的太奶健步如飞,20岁的大学生系个鞋带两眼一黑且不说那些诸如“用中指冲马桶却一不小心按断了肌腱”之类足够上1818黄金眼的都市校园怪谈,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深有所感的是,当年好歹每天都能早读晨跑的我,现在怎么爬个三楼就上气不接下气?网友辣评,“八十岁的太奶健步如飞,二十岁的大学生系个鞋带两眼一黑;七十岁的大爷身手敏捷,二十岁的大学生做个俯卧撑像振翅蝴蝶”。大一到大四,学生们年纪轻轻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从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来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是“后浪推不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弱”。6次《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从1995年到2014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男生还是女生,50米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立定跳远、800/1000米跑成绩几乎全面下滑。成为“脆脆鲨”并非一日之功。铺下一块砖的是进入大学前长达12年的应试教育。诚然,学生的压力在近年来诸多教育减负政策下有所缓解,但在仍竞争激烈的“升学”指挥棒下,学生、家长、甚至学校难免会在实践中弱化对体育活动的关注,和对健康行为的认知和习惯培养。于是小学生长成大人模样,体育锻炼的习惯没养成,又没了小初高的外部监管,互联网的花花世界迷人眼,十块二十块的大油水外卖方便好吃,出行言必公交地铁打车,下课从图书馆出来绕去取个快递就算是一天最大的体力活动。再者,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也为他们摇摇欲坠的身体素质压上另一根稻草。丁香医生和中国青年报发布的《2020中国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指出,睡眠不足和情绪问题分别在大学生健康困扰中名列第二和第三。42%的学生面临睡眠不足,这一比例在硕博士中达到一半。而面临就业、升学等诸多选择的大四学生是所有年级中情绪困扰最高的。《报告》也显示,六成的大学生被学业压力困扰。分分必争的内卷和刻刻必较的社会时钟,山一样压着不甘心的年轻人。考试月一座难求的图书馆里一坐就是十来个小时,身体好了才难嘞。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的健康公共服务的增长跟不上高等学校的扩招。根据教育部数据,自1998年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和高校扩大招生开始,24年间,中国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扩大了11.2倍。然而学校乃至社会提供的健康公共服务产品却难以同步扩张。以2008-2015年的体育场馆面积为例,场馆面积连续增加,但始终低于在校生人数增长速度。几年下来,一个大学生能打打球、跑跑步的空间增加地属实有限。2015年全国高校生均体育馆面积仅有0.88平米,而以早年流传“北大有胡适之,清华有体育馆”,近些年第一批进行“不通过游泳测试不发毕业证”的清华大学,2003年的生均体育场馆面积为6平米,是12年后全国平均水平的6.8倍。此外,高校教师数量的增加也受到录用、培养和管理等更复杂因素的影响,无法达到生源大规模扩张所需的教师数量。冯晓玲在2012年发布的研究指出,我国大学生和体育教师的生师比已经达到223.1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不孕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试管是真正的解药吗丨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今年11月,广西继北京之后,宣布试管婴儿中的部分治疗项目可以医保报销。这对于想要孩子的不孕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实际上,在不孕夫妻决定做试管婴儿过程中,远不止是时间、费用与身体上的压力,他们的生活也会有重大的影响,过程之中还有很多目前无解的问题……01有多少人需要试管婴儿其实,关于不孕不育的定义,不同的学科存在分歧。人口学中,不孕不育是一个终身的概念。但在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不孕的定义是基于在12个月内,有85%的夫妻会自然受孕,因而界定超过1年未自然受孕的夫妻为不孕。根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发起的全国育龄人群生育健康监测数据,我国育龄人群的不孕率在2007年为11.9%,到了2020年,则上升到了17.6%。不过,在目前的不孕不育的群体中,真正去做了试管且坚持到最后的,还是少数。据国家卫健委,近年来,我国每年辅助生殖技术的总周期数超过100万,出生婴儿数超过30万。如果按照每年出生的新生儿1000万左右来计算的话,试管婴儿的比例大约只占3%。不孕不育人群中,女性输卵管因素导致的不孕、男性不育、女性卵巢功能衰竭,或是不明原因的不孕不育,一般才会被医生建议选择试管婴儿。试管婴儿又分为三代。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一代试管婴儿,主要针对输卵管堵塞、排卵障碍等女性不孕的情况。二代试管婴儿对症的是少精症、弱精症等男性不育问题的情况。到了第三代试管婴儿,在前两代的基础上增加了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的环节,成功率高于前两代,但费用相对更高、可以选择的医院也更少。适合多次流产、试管多次染色体异常、存在单基因病遗传病、罕见病的情况。做试管婴儿从确定治疗方案到胚胎移植,一个周期大概只需要2到3个月。但是,前期的摸索可能会耗费很长的时间,包括确定医院的选择,再到一步步进行检查、确诊不孕不育,再到决定做试管的合适方案,都需要时间。单就确诊不孕不育、确定方案前的检查来说,女性就比男性要复杂得多,其中比如监测排卵、输卵管通畅、激素检查等,还需要在经期前后的不同特定时间来进行。而整个试管婴儿流程中,除陪同外,男性去医院的次数一般在3次左右,而女性几乎需要从头到尾参与每一步检查和治疗,单在促排期间就常常需要天天去医院。做试管一次成功的幸运儿少之又少,更多人需要面对2、3次甚至更多次的努力。如果中途失败,需要重复进行胚胎移植。而如果没有存储多个受精卵,则要从头开始再进行促排卵、取卵取精。试管婴儿做上3次才成功,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一个发布于2020年的研究显示,中国第一代试管婴儿的成功率是43%左右。分各个年龄段来看的话,最年轻的35岁以下年龄段,单次移植能进行到顺利分娩的比例也不到50%。如果按照取卵次数来算,平均每次取卵的顺利分娩比例不到30%,所以实际操作中也通常会一次取卵多个。根据第一财经今年8月的报道,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生殖中心主任刘彦慧也表示,在她的实际操作经验中,试管婴儿能一次成功的概率只有三成左右。如果年龄比较小的话,成功率可以达到40%-50%。大多数夫妻都需要尝试2-3个周期,甚至做到第5个周期的也有。02试管婴儿的价格,劝退了不少人在无医保或保险报销的情况下,第一代试管婴儿,每周期花费大约在3万-4万元,第二代则是5万-7万元/周期,至于可以排查基因缺陷、成功率更高的第三代试管婴儿,一个周期至少需要8万元以上的花费。而大多数人需要2-3次尝试才能成功,中间需要重复从胚胎移植或促排卵开始的步骤。根据《中国辅助生殖研究报告2023》,最多的不孕不育夫妻放弃辅助生殖治疗的原因就是由于价格因素,比例高达55.7%。其次则是担心试管的成功率不高,有接近50%的人为此放弃辅助生殖。最多人接受的价格是在3万元以下,还不够现在第一代试管婴儿做一个周期的费用。由于费用的问题,不少不孕的夫妻即便迈出了第一步尝试,也在过程中囿于多次不成功,身心俱疲、费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最后选择放弃。今年7月,北京把试管婴儿中的16个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的范畴。11月,广西也宣布试管婴儿中的12个治疗项目可以医保报销。另外,辽宁、浙江等省份也已经表态计划要把试管婴儿纳入医保。纳入医保项目的总费用,北京大约是2万6千,广西则是1万6千。城镇职工可以报销这部分费用中70%的比例,城乡居民则是50%的比例。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但医保报销的范围仍然有限。即便是北京的医保中,也不包括促排卵的进口药物。还有一个限制是,广西的医保,只限定了报销2个周期的费用。也就是说,如果2次没能成功生育,第3次开始就需要自费了。03
2023年12月1日
其他

完蛋!观众被短剧包围了!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于正说招惹太上头##六公主谈逃出大英博物馆火出圈##中国霸总短剧收割欧美#……2023年的短剧市场,用“乱花迷人眼”来形容毫不为过。而这届观众,也纷纷迷失其中。他们在各种土甜高能里穿梭,为霸总强制爱和千金复仇记欲罢不能。虽然今年人人喊着“消费降级”的口号,可在短剧里享受爽感的观众,甘愿为自己的上头凶猛付费。短剧《招惹》开播两周分账收益便超过800万;仅有3集的《逃出大英博物馆》播放量超10亿;小程序剧带着古早爱情故事走向国际,在海外市场风生水起……不得不承认,短剧彻底爆发了。01短剧,一路狂飙大部分观众最早接触短剧是在2013年。《万万没想到》横空出世,“屌丝”王大锤的搞笑日常为大众带来了新奇的碎片式追剧体验。2018年,短视频里的男人在面对各种危机时歪嘴一笑,随即打脸对手,“歪嘴龙王”一跃成为爆梗。当年为宣传网文而生的信息流广告,如今成为竖屏短剧的前身。2020年,短剧元年开启,各平台的短剧井喷爆发,无数人一头扎进这片蓝海之中。根据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22年短剧备案数达到了2775部,同比增长近600%。《微短剧创作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报告预测,23年的短剧备案数量将达到3500。而现在大部分短视频平台短剧、小程序短剧还无需备案,如果都加上则是更为夸张的体量。一路狂飙的,不只是短剧市场的体量,还有短剧本身的内容。如今短剧这一概念已经细分出了三种类型:爱优腾等长视频平台的短剧单集一般在10分钟左右;在抖快等短视频平台,3分钟以内、20集左右的短剧占据主流;而今年爆发的小程序剧单集也在1~3分钟,集数却动辄100+。但无论短剧在形式上如何发展变化,核心特点都非常固定,那就是体量小、爽感足、节奏快。与传统剧集相比,短剧更加轻量,一般单集不超过15分钟,是碎片时间的绝佳消遣。打工人在拥挤的通勤路上,轻轻松松就能跟着主角们走完大半部相爱相杀。短剧虽短,但要素俱全,且标签鲜明。不仅“主料”足够刺激,“辅料”也五花八门,叠加起来,一下子就能满足观众多样的胃口。比如快手的《东栏雪》就主打“女A男O”,即CP关系中女性占主导地位。夺嫡皇子与复仇宫女“强强”联手,在“权谋”中上演了一段又甜又虐的“双向救赎”。这种CP搭配在荧屏上较为少见,但在网文中已并不新鲜。短剧流行的关键词,与网文的热门标签重合度很高,看来无论是追文还是追剧,观众都在被同样的卖点所吸引。在有限的时长里,短剧不仅开启“倍速剧情”,还会加入密集的反转。我们研究了《二十九》前六集的剧情内容。在这部单集不到3分钟的短剧里,每集都会有1~3次转折,尤其是结尾必有反转高能。以第一集剧情为例。开头中“黄金7秒”中,袁裴(原配)发现了老公出轨。随着剧情推进,知情后的袁裴没有直接撕破,反而选择潜伏在陆筱杉(小三)身边观察。本以为袁裴的复仇大戏完美展开,没想到结尾陆筱杉轻蔑一笑:原来相见的第一眼,她就已经认出了袁裴。凭借迅速扩张的供给与全程高能的剧情,短剧已经成为了许多观众的“生活必需品”。《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而这十亿用户中,有50.4%在最近半年有看过3分钟以内的微短剧、泡面番等。仅仅是快手平台的短剧日活用户,就已经超过2.6亿。02
2023年11月24日
其他

冷清的双十一,黄金为何逆势而上卖爆了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有没有发现,最近聊黄金的人变多了。如果还没发现这一点,那可能是周围的亲友还藏着掖着,没给你说。今年以来,黄金消费热度持续。10月25日,中国黄金协会发布最新统计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黄金消费量835.07吨,同比增长7.32%。
2023年11月17日
其他

走不出教室的小学生,陷入失眠噩梦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怎样能睡好觉,已经成了打工人中间流传的一门显学。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中国睡眠大数据报告》,2022年全国有约38.2%的人群,也就是超过5亿人有各种睡眠问题。然而,大家可能没想到的是,困扰着万千社畜的睡眠问题,其实早已找上了小学生。01活动量少了,小学生更容易睡眠不足事实上,小学生的睡眠时长普遍不达标。2021年,一项针对上海小学生的睡眠研究中,93%的小学生睡眠时长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10小时。同年一项针对山西省117个县(区)的四五年级小学生的研究表明,八成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不足,小学生实际每日睡眠时间中位数为8.57小时。而课间不活动、长时间上课造成的久坐以及运动不足,都会让情况更严重。在上学日的持续久坐时间超过了3小时,学生晚上睡眠时间不足的情况接近85%。近日“课间圈养”的现象备受关注。在财新“消失的课间十分钟”报道中,有北京的家长发现孩子上学一段时间以来,状态明显不如以前,情绪比较低落。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在学校里常常不让出教室活动,上课坐得脚都麻了,下课老师会在教室盯着,只能上厕所、喝水或者收拾桌上的文具、书本。也有博主拍下在公交车上小学生手里拿着作业坐着睡着的画面,感慨“现在小孩压力都这么大了吗”。02被睡眠问题困扰的小学生小学生们的睡眠问题,远不止睡眠时长不够。一篇分析了10年间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近些年来,国内的小学生最严重的心理问题就是睡眠问题,检出率达到25.2%。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和流行病学意义上的患病率有所不同,前者的分界点较低,囊括了不同的严重程度,而后者判定标准严格,
2023年11月10日
其他

需要工作的不止年轻人,还有他们的爸妈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在年轻人普遍渴望提前退休的年代,已然步入退休年龄的爸爸妈妈们,成了令子女发愁的“待就业群体”。在社交媒体上,有不少热门的帮父母“求职帖”。评论区里,有网友排队借楼替爸妈找活,有网友帮忙出谋划策,推荐适合中老年人群的工作岗位,还有人分享自己家里那些平淡或心酸的故事。01老年人也要卷年轻人的就业问题还没解决,老年人的就业问题也被摆上台面。根据智联招聘《中高龄求职者就业问题研究报告》,2021年50岁及以上求职者同比增速明显快于更年轻的群体。BOSS直聘数据显示,2022年,在该平台上活跃的55岁以上求职者数量同比上涨27%。根据极目新闻报道,今年6到9月份,闲鱼上为家人找工作的帖子超过1万条,其中有很多年轻人在平台上替父母沟通工作需求,甚至替父母面试。小红书上,一篇《为50岁失业的爸爸改简历
2023年10月18日
其他

今年上半年结婚与离婚人数双增长,到底是谁想通了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刚结束的长假,年轻人两笔钱花得最多,一个是旅游钱,另一个是份子钱。除了目睹分布全球的美景朋友圈,纷纷“交卷”完成人生大事的人们,让剩下的年轻人,看得有点心慌。今年的婚恋市场的确回暖了。根据民政部最新发布的上半年民政统计数据,全国结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约19万对。然而,离婚的人更多了。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离婚办结人数从去年同期的101.2万对,激增至131.9万对。结婚人数与离婚人数双上涨,婚育市场回春了吗?01离婚与结婚人数今年罕见双增长再来仔细看看今年的婚姻数据。去年上半年结婚人数373.2万对,今年上半年392.8万对,结婚数量看似止跌回暖,但表现并不亮眼。这一数据,不仅显著低于2019年上半年的498万对,仅与疫情初期2020年上半年的387.9万对基本持平。年轻人的朋友圈里,虽然官宣结婚者众多,但更多是释放了此前推迟而积攒的需求。具体来说,结婚人数主要由今年第一季度贡献,到了第二季度,增长就颇为乏力。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全国结婚登记数量为178.1万对,较一季度减少36.6万对。同期,2023年第二季度离婚登记数量为67.6万对,较第一季度增加3.5万对。也就是说,今年第二季度相比于第一季度,结婚登记数量下降了约17%,离婚登记数量增加了约5.4%。结离婚数量会影响结婚率与离婚率。后者表示一年内结/离婚对数与当年人口数的比率,通常用每1000位常住人口来衡量。当全国人口总数变化不大,结离婚数量增长,结婚率与离婚率自然就会上升。但其实,这一情况近年很少见。回顾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结婚率与离婚率演变,双双上涨的情形,只存在于2013年之前。彼时,人们婚育热情高涨,也朝着婚姻自由的观念迈进,离婚率随着结婚率一齐升高。其中,结婚率在2013年达到近年历史最高点,为9.9‰。这意味着,当年每1000位人口中,就有约一对夫妻迎来新婚。而后,新一代人的选择是推迟步入婚姻,结婚率保持持续下滑的趋势,来到了2022年的5.2‰。但与此同时,离婚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直到2021年,“离婚冷静期”政策正式施行,离婚率从2019年的3.4‰,下降为2021年的2.0‰。2022年的全年数据,则暂未公布。在2021年之前,协议离婚与法院调解离婚是两种主要离婚途径。其中,法院调解离婚,即无法达成协议一致、需要对簿公堂的离婚形式,在二十余年来的办结数量保持稳定,且占比较小。而基于双方意愿的协议离婚,则明显受到了冷静期政策的影响。
2023年10月13日
其他

中年人的最后一条退路堵死了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最热话题+最新数据,值得你第一时间获取,大家记得将谷雨数据设为星标🌟哦,期待每次与你火速相遇!以往,不少过渡期或者灵活就业的中年人选择去做滴滴司机。大家经常会说,“实在不行还可以去开网约车”。但是现在,网约车不再是退路了。如今,越来越多新司机涌入网约车行业。平台上,每位司机能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少了,甚至每天出车不满10个小时,可能都赚不回油钱和汽车租金。对于大部分全职司机来说,每天可能要开车14个小时以上,才能勉强达到之前10小时出车的收入水平。01网约车司机卷起来了今年以来,就业形势不明朗,越来越多人成为网约车司机。根据交通部的数据,今年每个月新发放的网约车驾驶员证书数量比起去年增长不少。4月以来,网约车司机数量环比都增长了超过3%。最多的是在今年6月,一个月内有超过20万名新司机入行网约车。相比此前,明显有新入行人增多的趋势。去年最多的一个月,网约车司机的数量也只是环比增加2.5%,也就是说,去年每月新增的网约车司机人数,最多是在10万出头。如果看滴滴财报数据,2021年3月,活跃的滴滴司机人数是1300万名。到了2023年3月,这一数字增长到了1900万名。也就是说,在2年内,多了600万滴滴司机。根据清华大学社科院2021年的调查数据,32.98%一线城市活跃的网约车司机(也是最多的比例),入行都还不到1年。报告中还提到了,2021年,有近8成的网约车司机是全职。其中不乏先以兼职身份加入,而后逐渐转为全职司机的现象。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一线城市,用自己的车来跑网约车的人也不少,44.48%网约车都是自有车。在《时代周报》今年6月的报道中,提到了转行做网约车的人。有人之前做工地,虽然也是体力活,但每天能稳定收入500元,月入过万不是问题。还有之前做服装和农副产品生意的小老板,最多的时候年入几十万,这两年生意遇到困难了,自然而然想到去做网约车,等生意再周转周转。虽然今年总订单量增多,但网约车司机数量增加得更多。意料之内,每个司机能接到的订单变少了。2020年底,司机日均接单量23.3单,到今年4月,每天平均接单量刚超过10单。在南风窗的报道中,也讲到从滴滴司机端的后台,可以看到每个位置附近的司机数量。从热力图的一片片深红色中,司机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一起跑车的人变多了。不少商业区、写字楼附近,都集中了数十甚至上百名司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平均到每个司机身上,每天的流水在下降,出车时间也在不断变长。因此即便是生活在一线城市的网约车司机,在扣除平台抽成、油费以及租金(租车跑网约车的情况)之后,只有1成司机能月入过万。56.31%的网约车司机,月收入都在6000-10000元之间。根据2019年一项关于南京网约车司机的研究,96.4%的网约车司机都是男性,最多集中在30-39岁的年龄段,多达九成已婚。其中,56.5%有一个孩子,29.2%有两个孩子。02八成网约车司机,一周七天都在路上在《新周刊》的报道中,一位广州网约车司机说,即便是去年疫情期间,每个月的流水还有13000元左右,除去租车等成本,能赚到超过8千元。但今年春天以来,流水明显下降,每天也就三四百元。根据广州交通局的数据,今年7月,网约车平均每日收入是358.44元。从广州交通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深圳网约车日均订单12.52单。其中,有四成司机每天接不到10单。不仅如此,平均七成的订单还都是10公里以内的小单。每辆网约车的日均营收是477.79元。也就是说,深圳的网约车司机一整天在路上,流水跑不到500元,实际收入更少。司机增多,订单变少,空驶的情况越来越常见。为了赚到和以前差不多的钱,网约车司机普遍要花更长时间在路上。在《第一财经》的报道中,佛山一位网约车司机说,疫情之后,司机变多了,现在出车的空置率会在50%以上。以前10个小时就能获得的流水,现在至少要14个小时以上才行。《新周刊》的采访中,一位广州的网约车司机说,“每天出车没超出10个小时,就等于没赚到钱。”从清华大学社科院的2021年的调查数据中,我们得知31%的司机每天工作在12小时以上,八成专职司机没有休息日。甚至在兼职司机群体中,也有六成没有休息日。这样早出晚归或者熬大夜,按一个月出车30天算下来,一线城市开网约车的流水也才刚过万元而已。再扣除油费、租车费用或车贷,的确也只有六七千元。相比一线城市,部分新一线、二三线城市,情况更加严峻,网约车新司机许可已经被交管部门暂停或发布预警——长沙、三亚,今年已经开始暂停新司机入行许可。此外,广东东莞、山东济南、四川遂宁,也发布了网约车饱和预警。03长时间在路上也接不到单,让网约车司机发愁的不只是生计如今网约车的困局,影响的不只是司机们的生计,长时间的空驶,也严重影响了他们职业满意度、身心状态。根据2022年一项针对快车司机的研究,司机工作满意度是“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加起来接近6成。对工作不满的原因,有80%左右是因为久坐不动、健康出问题。除此以外,网约车司机在工作中最常出现的情绪就是担忧,近八成司机都会感受到这种情绪。另外,一项针对南京市网约车司机的研究表明,有69.4%的全职网约车司机存在驾驶相关的健康问题。2016年的一项公共卫生研究表明,职业驾驶员比非职业驾驶员显著表现出更强的驾驶愤怒情绪。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路怒。穿行在路上的网约车,像是经济血管中流动的细胞。普通人的困境值得关注,我们需要的或许不只是退路,而是找到向前的路。
2023年9月2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商场是用来逛的,不是用来买的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最热话题+最新数据,值得你第一时间获取,大家记得将谷雨数据设为星标🌟哦,期待每次与你火速相遇!如今逛商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都市甜宠剧里的逛法:疯狂消费的女主,后边跟着拎满大包小包的男友;另一种则是真的只“逛”:品评当季流行服饰,rua精品店里的毛绒玩具,体验最新款的智能设备,最后两手空空,潇洒离开。没错,后一种才是当下众多商场里的真实画面。8月份,“逛商场真的变成只逛了”等相关话题登上热搜,为年轻人的群体画像又添上生动的一笔。01全国逛商场的统一模式从客流数据上看,逛商场依旧是年轻人热衷的休闲娱乐活动。赢商网《2023上半年全国购物中心客流回顾&展望》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6012个3万㎡以上购物中心场日均客流升至1.88万人,同比大增36%。全国各地的商场人气基本都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然而“客流”不代表“客留”,逛商场的精髓首先在于“逛”而非“买”。对大学生和写字楼白领来说,商场是饭后搭伙散步的最佳场所,冬暖夏凉,没有风吹雨打,还有装修豪华的洗手间,即使一毛钱不花也不影响一天逛三次。我们收集了微博话题#现在逛商场只逛不买了#及#全国逛街统一流程#相关微博下的6400多条网友评论,把年轻人逛商场的目的总结为几大类型。首先是占比最高的一类:逛商场就是为了吃吃喝喝,吃饱喝足逛个店,但也不会消费。“有点钱全炫肚子里了”,“直奔顶层炫饭,其他楼层休想赚我一分钱”。曾经,高大上的购物中心空气里散发的都是名贵的香水味,如今都换成了火锅味。长江证券餐饮行业专题报告显示,购物中心发展初期,餐饮门店往往只占两成左右。而如今餐饮的日均消费人次在购物中心各业态里呈现断层式领先,是服饰类的3倍以上。除了把商场当成“大型食堂”,还有不少人把商场当成“大型试衣间”。先在实体店里试衣服,多方比价后再在网上下单,堪称“市场调研式逛街”。除此之外,商场还可以用来遛弯、带娃、看电影、买彩票、上厕所,总之直接在商场大包小包购物的情况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罕。02只逛不买,因为绝不能买贵年轻人只逛不买的背后,是一次次被高昂价格劝退的经历。“看到不认识的品牌,进去一看一件衬衫价格高达四位数,直接被吓出来。”“逛精品店,一个挂件大几十,掏出手机一查网上同款9块9还包邮。”这种经历重复几次,就足以让年轻人形成清晰的自我定位和目标意识,“不是商场的错,是我穷我不配。”在微博网友的评论中,对于商场里的零售业务普遍留下了“贵”的印象,高攀不起的品牌,买不起的价格,只能让人徒增焦虑,这也成为他们只逛不买的最大原因。除此之外,由于习惯了网购时的隔空交流,很多人表示对实体店里导购人员的介绍、推销敬而远之。有人本来想买衣服,但是“试了两件之后看见老板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还是算了吧。”更别提实体店里的退换货,让不善于线下交流的社恐们当场秒怂。在网友们描述的逛商场流程里,有一些店铺的名字被频繁提及,这些店铺可以被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类。第一类的代表是优衣库、名创优品和三福,这些都属于“消费友好型”。另一类则是典型的只适合逛,不适合买。比如无印良品,最适合用来跟朋友玩“你猜这个多少钱”的游戏,再比如乐高和泡泡玛特,“每次必逛但绝对空手出来”。从几年前的“剁手党”到如今的“最多消费一杯奶茶”,年轻人的消费心态无疑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显示,2023年前四个月该指数均在100以下,而2019年同期的数字均在120以上。另据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对不同年龄人群的消费调查,近三年,25~35岁年轻人群的各类消费普遍缩减,降幅最大的是奢侈品和休闲娱乐消费。03商场,可以不买,但离不开尽管零售门店的吸引力正在下降,但作为社交空间的商场依然是年轻人最愿意遛弯散步的场所——因为无处city
2023年9月14日
其他

抗粉红税指南:我是女生我就该被收割吗?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最热话题+最新数据,值得你第一时间获取,大家记得将谷雨数据设为星标🌟哦,期待每次与你火速相遇!你是一个女孩。你看上了一只马卡龙色的行李箱,正准备下单,却发现同型号的蓝黑色要便宜150块。你开始感觉奇怪,翻起购物车里其他的东西。一个链接里的哑铃,粉色比黑色贵10元;同一款球鞋,粉白色的比蓝黑的贵30元;款式相似的同品牌T恤,男款比女款便宜100块......你又想起了自己永远塞不进手机的裤子口袋,点外卖时主食减半不减价的女神套餐,网购平台敲锣打鼓的“女王节”“女神节”。你模糊地觉得好像有哪里不对,但又说不出原因,直到你看到这个概念:原来这就是“粉红税”吗?01粉红色不一定好看,但一定更贵“粉红税”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2015年,纽约市消费者事务部一项针对女性消费成本的研究提出,针对女性销售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平均比以男性为目标客户的高7%,即使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本身没有差别。超过四成的商品女性款比男性款更贵,而内衣、剃须膏等男款价格高于女款的产品仅占所有受调查商品的18%。这些受调商品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国玩具公司Radio
2023年9月1日
其他

年轻人不愿意在大城市租房了吗?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最热话题+最新数据,值得你第一时间获取,大家记得将谷雨数据设为星标🌟哦,期待每次与你火速相遇!按理说,7月是全年房租最贵的时候。毕业生开始租房,年轻人租期结束换房,租金自然水涨船高。然而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小红书上,有上海的房东,说自己房子位置不错,旺季2个月了还租不出去。价格一再降低,但看房的人比往年少了很多。大家都说,上海赚钱上海花,一分钱别想带回家。一线城市的房租,确实劝退了不少年轻人。现在,追求生活质量的95后、00后们,越来越不愿拿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工资给房东上供了。01房租降了,但没完全降跟去年同期相比,一线城市中,北京房租价格跟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深圳上涨了1%。上海的房租同比下降1.8%。广州降幅最大,2.39%。再看环比。7月,深圳房租环比涨了1.22%,北京涨了0.62%。而全国平均租金最高、2022年应届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比例高达85.86%的上海,在今年6、7月,平均租金都处于下降趋势。6月,上海房租下降1.81%,不仅在一线城市中环比下降最快,在全国租金最高的30个大中城市里,也是环比下降第二多的。7月,上海的租金下降幅度虽然小于广州,但是趋势依旧没有回涨。相比之下,在30个租金最高的城市中,上涨最多的是新一线城市。尤其是位于长三角、临近上海的无锡和南京,这两个城市环比涨幅最高,都涨了接近2%。无锡、南京同比去年的租金也都在涨。再有则是西安,7月房租环比上涨了1.82%,比去年同期更是涨了超过7%。根据相关报道,今年比亚迪校招总人数多达3.18万人,其中多数都会来到西安或深圳发展。分析大城市房租下降的原因,很可能与外来常住人口减少有关。今年,四个一线城市的人口都在减少,上海最明显。截至2022年末,北京人口常住人口比2021年末减少4.3万人,广州减少7.65万人,深圳减少1.98万人。根据今年3月22日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人口变动情况,上海常住人口数量是2475.89万,比前一年少了13.54万人。除去上海本地户口的增幅,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了25.73万。根据克而瑞数据,在上海,年轻人偏爱的公寓式房间,2023年的租金价格已经连续5个月下降。5月,公寓租金价格比4月下降了4%左右。2019年5月,上海的公寓月租平均价格是每平米182.95元,而今年5月已经降至每平米153.85元。4年间租金下降的幅度近16%。此外,根据真叫卢俊团队的报道,上海的公寓不止租金下降,一些公寓的合同周期也变得更为灵活了。以往大多是半年、一年起租的公寓,现在也接受2个月的短租,做起实习生的生意了。即便如此,上海的公寓出租率也没有提升,从今年1月的85.92%,连续四个月都有微跌,到5月是84.28%。具体看各个区域的租金,或许能发现年轻人新的租房趋势。写字楼办公区云集的静安、浦东、黄浦,都有1%以上的租金下调。徐汇的租金环比跌了将近3%,而长宁和现在已经合并入黄浦区的卢湾,租金更是环比下跌了超过4%。今年6月份,在上海市区中,只有普陀区的房租环比增加了0.15%。位于近郊、租金相对较低的宝山区,平均租金上涨了0.39%。02一线城市房租压力大,00后更想去新一线整体来看,相较一线城市,新一线、二线城市的租房市场正在变热。二线城市(包含新一线)房租相比前几年6、7月的数据,涨幅较大。在年轻人,尤其是00后中间,新一线城市的吸引力相对越来越大,00后中间,想去新一线发展的比例已经超过了一线城市。根据猎聘大数据发布的《2023上半年人才流动与薪酬趋势报告》,越是年轻的人群,越想去新一线城市。在95后这里,新一线城市的吸引力只比一线城市低了0.1%。到了00后中间,就已经有近四成人愿意去新一线城市发展,比一线城市的偏好要多1.7%。新一线中也有例外。比如房租均价最高、产业发展最好的杭州,房租环比上个月就在下降。原因出在供需两端。一是杭州租房房源在增加。由于二手房市场行情下跌,导致不少原本计划卖房的房主想把房子租出去。再加上有不少新房楼盘集中在今年交付,市场供给一下子多了不少。另外,阿里等大型企业的裁员,以及人口流入的放缓,导致租房的需求下降。杭州的人才引进,2021年有48.2万人,而2022年,只有34.7万人。95后、00后们更愿意选择房租压力更小的城市。根据2022年《年轻人选择城市新需求洞察报告》,大家对于选择城市各方面因素的重视程度中,排名第一的就是生活性价比,超过一半的人都给予了最高等级的“非常重要”。其次是居住便利度,而排名第三的因素才是工作机会。有博主说,10年前毕业的时候,身边几乎所有人都留在北京发展。现在情况变了,家里的妹妹去年毕业,根本不考虑留在北京,直接去青岛发展。最近,自己身边实习的小朋友,虽然接到了北京还不错的offer,但考虑到安家成本,还是选择了杭州。虽然一线城市机会更多,但现在,这不重要了。动辄每天2小时的通勤,工资一半都花在租房上面,吃饭、其他生活花销也都很高,买房更是遥遥无期……具体的房租收入比就很能说明问题。根据2023年上半年的数据,全国30个重点城市平均的房租收入比是29%。而最辛苦的北漂、沪漂,平均下来要拿出超过一半的工资交给房东。深圳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房租收入比同样接近50%。相比之下,房租收入比最舒服的就是几个新一线城市了。合肥、宁波、长沙和无锡,都只用五分之一的收入来租房就可以。对于毕业生来说,确实会轻松不少。03不到三成工资用来租房,在长三角能租到什么样的房子根据58同城、安居客发布的《2023年毕业生租住报告》,将近九成的毕业生希望自己每月房租占收入30%以下。在一线城市,这是比较困难的。在北京上海,就算第一份工作可以保证月入过万,随便合租个单间也要花掉3、4千。调查中,毕业生第一笔租金来源,超过四成来自于父母支持。那么,在新一线、二线城市最为集中的长三角地区,如果是用多数毕业生可以接受的四分之一工资比例用于租房,都可以租到什么情况的房子?选取智联招聘研究院2023年第二季度的招聘平均薪酬中位数来作为标准,在上海,四分之一也就是2750元,只能租到离人民广场45分钟,3户合租的一个小房间,离地铁站也不太近。新一线城市中发展得比较好的杭州、苏州和南京,情况相差不大。在杭州,招聘薪酬中位数的四分之一,也就是不到2500元,可以在离钱江路只需要20分钟通勤的地方找到一个三户的合租房间,出门离地铁只有3、400米。在南京,每月2250元的价格,在能散个步就逛去新街口商圈的位置,可以租到两户合租的单间。在苏州,如果愿意花上30分钟通勤的话,可以住到朝南的主卧独卫,带大浴缸的那种。不止是房子本身条件如何的问题,租房的位置还直接决定了打工人另一个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通勤。根据《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2021年上海通勤时长在45分钟内的占比是69%,而杭州是79%,南京是75%,苏州是82%。至于无锡、合肥和宁波,就更爽了。花上四分之一的工资,也就是2000出头的价格,甚至可以租到离市中心很近的6、70平米整租户型。一线城市的打工人简直不要太羡慕了。在小红书对大家向往的“宜居城市”的讨论中,提到最多的前20个城市里,只有广州一个一线城市,其余上榜的几乎全是新一线或二线城市,其中就包括了长三角的无锡、苏州和宁波。一线城市卷生卷死,三四线城市却怕又是直接步入老年生活。多数95后、00后想追求的不只是工作生活平衡,更重要的还有房租和收入的平衡,确实新一线城市是当下的最优解了。下班之后,不用挤1小时地铁,也不用跟3、4个室友抢着用淋浴间洗澡,甚至还能去周围的公园商店走走逛逛,又何必人人都追求大城市的精致繁华呢。(来源:腾讯新闻)参考资料:[1]北京租赁市场“旺季不旺”
2023年8月25日
其他

开始听播客之后,我卸载了所有短视频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最热话题+最新数据,值得你第一时间获取,大家记得将谷雨数据设为星标🌟哦,期待每次与你火速相遇!“暑假到了,有没有什么躺着就能学习,闭上眼睛就能逆袭的办法?”最强大脑选手康康,在视频里一本正经地念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就是听高质量的播客。”2020和2021年,播客听众数量以每年近3成的速度增长。2022年,播客听众超过了1亿人。未来几年,预计年增长15%左右。现如今,10亿短视频用户的时代,很多人论断,大家的注意力和耐心只有不到15秒。永远是时间越长、看的人越少。然而,播客这种需要1个小时来聆听,而且多在讨论乍一看有点无聊的严肃问题的内容形式,正在悄悄地流行起来,成为大家的新型电子榨菜……播客到底有什么魅力?01短视频15秒都嫌长,2小时的播客居然还有人听?短视频时代最重要的内容特色是,唯快不破。大家的注意力越来越短。就拿文化类短视频来说,15秒以内的制作,会有30.64%的人坚持看完。而如果视频敢做到超过1分钟,就只剩下不到一成人有耐心看完了。在时长这方面,播客完全是逆潮流而行。在中文热门播客榜单中,单集时长中位数是57分钟。再看看平均单集播放量最多的10个播客节目,单集平均时长都超过了1小时。其中的三档节目:放学以后、展开讲讲和得意忘形,每集平均时长在2小时左右。也就是说,越热门的播客,时长反而越长。用户似乎很乐意在播客上花时间。动辄好几十分钟时长的内容,完播率明显高过了短视频。根据喜马拉雅大数据,2021年,平台上的播客节目,平均完播率高达50%。播客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大家耐下心来不切换页面?根据《2022中文播客新观察》,分别有超过六成的播客听众会在通勤、做家务时听播客。睡前也是听播客的好时段。虽然单集时长非常长,但是和短视频一样,播客占用的是碎片化时间,甚至比短视频还更方便,因为不需要全部的注意力,可以随时从中间断开,下一次再接续起来听。而且能解放双眼、也不一直用手上滑。于是,播客成为了许多独居年轻人平时居家、通勤的背景音,甚至睡觉前还能一边刷朋友圈一边听。02不止于电子榨菜,还是精神食粮人们愿意相信,自己听播客是为了学习。在短视频上无人问津的深度内容,却成了播客最吸引人的地方。打开某播客app首页的热门单集,可能会让你怀疑自己接入的不是同一个互联网。图
2023年8月3日
其他

高考之后选专业,就像一场赌博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最热话题+最新数据,值得你第一时间获取,大家记得将谷雨数据设为星标🌟哦,期待每次与你火速相遇!人刚毕业,专业没了。这种事情不止发生在冷门专业的毕业生身上,也是前些年不断扩张的各专业毕业生的处境。高考之后选专业,就像一场赌博,天知道四年后你会不会是本专业的最后一批毕业生。每年,全国的高校都会撤销不少本科专业点,而且数量还在增加。2020年和2021年,分别有518和804个专业点被撤销。在2022年,总共有925个本科专业点被撤销。与此同时,2022年,各个高校新增设了1641个本科专业点的备案。但选择这些新兴产业相关的热门专业,也不是轻松容易的路。01这些专业在逐渐消失最先消失的专业,不少属于交叉、偏应用的专业。简单来说,什么都学一点,什么都不精专。最多高校撤销的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22年有27所高校撤销这个专业,2021年更是多达33所。这是一个涉及到计算机、管理学领域的专业,多数属于管理学学位。它最早是在7、80年代,由人大、清华首先设立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如今管理学领域的细分,这个看起来像万金油的专业设置已经不太适用当下职场了。在小红书上,有信管专业的大四学生问,不想考研和考公,这个专业出来能做什么呢。不少同专业毕业生在评论里抱怨说,代码也只是学了个皮毛,其实更像管理类专业。但谁会让刚毕业的大学生直接管理别人呢?有人评论说,虽然有些同学去了大厂的技术岗,但是都属于在校外参加了编程培训班的情况。被不少媒体报道过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近5年来数量第二多的被撤销专业。这个专业最对口的出路是考公。但如今,不管啥专业都在考公,千军万马抢一个名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并不占优势。每日人物2022年的一篇报道中,一位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说,自己班上有八成的同学都准备考公,但最后只有不到20%能上岸。而且即便是考公,写明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多数也是通用型岗位,比其它管理学专业的机会还更少。至于去企业求职,如果没有额外的专业和技能,也很难占优势。在理学专业中,教育技术学的毕业生面临同样的边缘处境。这个专业结合了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摄影摄像领域,主要出路是中小学教师、考公。此外,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看似计算机相关,好就业,但如今技术更新换代很快,这些专业设置也不再符合市场需求了。艺术类专业中,服装设计和产品设计是两个撤销得比较多的专业。而10年前热门的文科专业,比如市场营销、广告学,如今也热度褪去。有点出人意料的是,最近5年撤销的专业中,工科学位的占比最多,其次才是管理学。这也侧面反应了教育与产业需求适配的重要性——工科专业跟产业需求结合更紧密,更新换代更快,学校里学的东西不顶用了。02新设的专业,看准了人工智能、新能源行业再来看新设立的专业集中在哪些领域。在这些新设专业中,最多的是人工智能相关。“智能”“智慧”,是出现最多的关键词。跟其他工程的结合,成了新风口。新能源领域也新设立了不少专业,比如“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等等。最热门的新设专业是“数字经济”,今年多达77所学校新开了这门专业。它融合了经济学、数据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三方面课程,授予管理学学位,有点像升级改版之后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文学学位的专业里面,新设的“网络与新媒体”是更适应互联网行业的新闻专业。艺术类专业也要跟互联网结合,比如数字媒体艺术,是高校开设比较多的专业。虽然工科被砍掉的专业最多,但它新增的专业也相对较多。相比之下,理科新增专业数量仅次于工科,但2022年新开设这些专业的学校数量还不算多。毕竟理科相对工科更基础,更少应用的内容,所以更新没那么快。03文科就业越来越难大学专业调整的根本原因还是就业问题,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首先被挤压的就是文科专业。
2023年6月9日
其他

我撒过最无奈的谎,就是假装自己还有工作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最热话题+最新数据,值得你第一时间获取,大家记得将谷雨数据设为星标🌟哦,期待每次与你火速相遇!口嗨是年轻人最擅长的事之一。有工作的时候,每个人都在高呼躺平、裸辞、提前退休。但如果真的失业了——特别是在如今的就业环境下,大家又开始假装上班。现在,你在豆瓣、小红书、知乎等任一社交媒体上搜索“假装上班”,瞬间就会看到成百上千段失业故事。把这些故事归纳总结,我们能看出当下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面对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01比失业更难面对的,是告诉家人自己失业了知乎上有个超过500万浏览量的提问:“明明失业了却还要瞒着家人天天装作上班的样子,是一种什么体验?”我们爬取并几乎看完了610条回答,试图还原“假装上班”这件事。首先,假装上班最直接的原因,是家人在无形中带来的压力。对于处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失业者来说,压力可能来自不同的家庭成员。如果尚未成家,需要隐瞒失业的对象主要是父母:“怕我的平常事情到父母那里就变成了天大的事儿,让他们日思夜想的事儿!”需要隐瞒的人数往往和主人公年龄成正比。如果已经成家,隐瞒的对象可能还要加上公婆、孩子、另一半。除此之外,还有“七嘴八舌的亲戚”“嘴碎的邻居”“势利眼的同事”。总之,把失业的痛苦分享出去,只会得到加倍的痛苦。向最亲近的人隐瞒失业这件事并不容易,不仅考验心态,很多时候还考验演技。对于独自在外生活的人来说,需要随时应对家人的电话或视频,最普通的一句“工作忙不忙?”也变成最难张口回答的问题。“看到家人给我发的信息或者电话,就会一激灵,很紧张,马上有一座大山压过来那样。”“最怕的是白天我妈给我发视频,因为模拟不出办公环境。”“每次打电话回家还趁着以前工作的休息日。”如果跟家人同吃同住,隐瞒的难度就更高一个数量级。不但需要长时间撒谎,还需要做戏做全套,假装一切还在之前的轨道,延续自己失业之前早出晚归的生活。“以前不对家里人说谎的我这一年把半辈子的谎都说了一遍。”“为了不让家人察觉,我还要不定期地在家唠叨之前那家单位的琐事。”“太迟的早餐就不吃了,要装作怕迟到那样子。”虽然也有不少人提到自己为了隐瞒失业而减少和家人的联系,但失业的痛苦和孤独还是想通过亲情抚平。有一位网友写道,当自己接到妈妈的电话时,大多数情况都不得不撒谎,说自己还在上班,等下班了再回她。但即便如此,还是会主动跟妈妈视频:“很想她的时候就出门,在路灯下走来走去跟她视频,告诉她我刚下班,顺便假装跟她吐槽下工作的辛苦。”02城市里的新型流浪者无班可上之后,假装上班的人们需要找个消磨时间的去处。一些人每天有规律地出现在公共图书馆、付费自习室、咖啡馆、快餐店、商场的按摩椅或者公园的长椅上,安静地度过一整天。图书馆是假装上班人群的首选。它免费、无人干扰、设施齐全,甚至还有一定的治愈功效,“周围全是差不多年纪的学生,我不像异类。像一滴水,重新融进了大海。”而年纪较大的失业者显得更落寞,他们每天开车出门,找个地方停着,在车上玩手机或睡觉,然后按下班的点回家。还有人带着一天的干粮,在公园或者河边“像个白痴一样呆坐一天”。为了尽可能降低开支,这些城市里的“新型流浪者们”也探索出很多独家经验。比如有人推荐去大型超市,因为那里有各种各样的试吃,或者去逛售楼部,享受宾至如归的待遇:“运气好的时候有口水娃锅巴,那种烤肉味,让我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还有杂粮糊糊,可纸杯太小了,我连着喝了三杯,服务员满眼睛微笑的解说让我意识到该离开了。”“我只好在干货柜那里磕瓜子剥花生来吃,大爷大妈的作风我是摒弃和不耻的,他们总是随便吐壳子。”“在样板楼盘前转了三圈以后,我就坐沙发上吃葡萄和荔枝了,毕竟这是我一周的营养来源。”还有一些人比较恋旧。他们会去“老公的公司”,或者“朋友的公司”,找一处公共空间或没人的工位假装工作。甚至还有人趁着公司裁员后工位充足,照旧回到自己原来的工位,照旧和原来的同事去食堂吃饭。03假装上班的人中,一大半是“主动失业”在假装上班的人中,也分被动失业和主动失业。被动的很好理解。近几年,大厂不断裁员,小微企业生存艰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4月,16-24岁城镇人口调查失业率为20.4%,达到近几年新高。至于那些主动失业的人,或许对工资、领导、公司的考核制度不满意,或者为了考研考公,或者干脆就是简单的“不想打工了”。对于主动失业的人来说,离开工作后的第一感受是轻松和惬意,“可以躺到天荒地老”,即便是找工作的过程,刚开始也充满希望,“比有工作但浑浑噩噩度日的状态好太多了”。不过当失业的时间足够长之后,孤独、焦虑、自我怀疑等关键词开始抬头。“孤僻的一个人,除了买东西,除了回家,基本上不会说什么话。”“每天无所事事,在石沉大海的等待中逐渐崩溃,加上缺少工作的需要和氛围,整个人越来越懒散,越来越觉得无聊,意志也越来越消沉。”随着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压力逐渐凸显,整个人也变得小心翼翼、缩手缩脚。“计算着剩的钱能撑几个月,每个月为房租水电吃饭担忧。”“房租和伙食都快搞不定了,可是梦想并没有给我带来财富,天天都很焦虑,很烦躁。”虽然嘴上很绝望,但现实中,他们都没有躺平。在假装上班的日子里,有人在求职,有人在兼职,有人在备考。在描述自己最新状态的回答里,超过一半人提及自己重新找了工作,还有一部分找到了工作之外的其他出路。转行也好,换城市也好,考试上岸也好,总之摆脱了假装上班时的窘境,进入人生的新阶段。也有网友实在装不下去,选择向家人坦白,结果“意外地没有被骂”,因为家人永远和自己站在一起。那些回答里面,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段话是,“其实失业也没什么,不必觉得丢人,在这两年萧条的大环境下,更是正常的事,千万不要因为失业而否定自己的价值。”无论如何,假装上班的日子总会结束。当表演落幕,祝愿你有个新的开始。(来源:腾讯新闻)作者|镝数李璋设计丨镝数陈力维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提前退休需要的存款,够你攒一辈子了丨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最热话题+最新数据,值得你第一时间获取,大家记得将谷雨数据设为星标🌟哦,期待每次与你火速相遇!瞅瞅最近这些热门话题:“30岁研究生攒100w吃利息云南退休实践”,在B站吸引几百万人观看,“上海80后夫妻存到300万后双双退休”,引发微博、知乎大量讨论。眼红的打工人,也默默掏出计算器,规划如何靠着存款实现“提前退休”。但稍作估算就会不幸地发现,这一切根本没有那么简单。01提前退休到底需要多少钱退休后生活的城市不一样,消费标准不一样,需要的存款数额也天差地别。近期引发关注的两个“提前退休”案例,一对是存款300万的上海夫妻,有房有车无贷款,而且不打算要孩子(博主“m宝夫妇躺平日常”),另一个是30岁单身男性,存款100万,在云南西双版纳租房生活(博主“三十岁退休了”)。在这两个案例相关的网友评论里,很多都在讨论300万或者100万的存款到底够不够支撑后半辈子的生活。其实关于“提前退休到底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有一个经典算法:当攒够一年生活费的25倍后,就可以靠4%的理财收益实现退休生活。也就是说,存款达到一定数额后,即便一毛钱养老金都没有,靠理财带来的收益也能保障退休后的生活。举个例子:你一年的各项花销是4万块钱,当你攒够100万的存款,100万带来每年4%的理财收益就能覆盖这4万块钱的生活费,然后你就可以靠钱生钱快活度日了。这个算法被称为“4%原则”,是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分析了美国75年的股市和退休案例提出的。当下国内绝大部分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都不到3%,要让理财收益稳定达到4%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再考虑通胀的因素,4%的收益率也不怎么保险。尽管没有完美答案,我们也可以大概算算,如果把4%当做人人都能实现的理财标准,忽略通胀因素,各大城市的“提前退休安全线”。如下图所示,把各地统计局公布的人均年消费支出乘以25,得出全国21个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提前退休个人存款底线”。最高的是上海,需要122万,最低的哈尔滨需要57万。当然,这个存款数只是保证你活在当地的平均线上,离传说中的“财富自由”还很远。而且这只是个人存款,如果计算家庭存款,还需要把老人、孩子等家庭成员一起算上,有多少人就乘以几倍。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支出分类(2013)》,“人均消费支出”的统计口径包含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其中“居住”一项包括了房租、装修、水电燃气物业费等,但不包括房贷。也就是说,上面的存款数额只适用于租房生活或者有房无贷的情况。按照这个算法,存款300万的上海夫妻已经完全达标了,但评论区却有很多人认为“300万远远不够”,“在上海少一千万不行。”爬取了相关评论后,我们发现,讨论300万不够的内容几乎都与“孩子”和“房子”相关。有人强调养娃成本高,“只要有孩子就不要谈存多少退休,除非不要孩子”,也有人认为,虽然没孩子,钱是够花了,但老年生活抗风险能力太差。在B站的相关视频下面,还有一条很扎心的高赞评论:“很多人对300万没概念很正常,因为挣不到”。确实,讨论300万够不够可能真的是“替别人瞎操心”,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在30岁左右攒下足够退休的钱,那可真的太难了。02攒下提前退休的钱有多难上面我们根据“人均消费支出”计算了退休需要的钱,那存够这些钱又需要多长时间?这就需要用到统计局公布的另一个数据——“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包含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这里我们用“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人均年消费支出”计算人均每年可用于储蓄的金额,再用提前退休所需要的存款数除以每年的储蓄金额,得出不借助他人支援的情况下,实现提前退休需要的最短年份。结果如下:所有21个大城市中,实现同城提前退休梦想最短的是——北京。即便最短,也需要35年。而且别忘了,这是不考虑房贷的情况下。而时间最长的昆明,居然需要93年,也就是说如果想今年退休,得从1930年就开始存钱!上面的计算方法是在同一个城市工作和退休的情况,如果考虑到另一种方式:先在高收入的城市工作攒钱,再找一个消费水平低的城市退休养老,那情况就很不一样了。我们以存钱速度最快(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差距最大)的北京为例,虽然北京工作、北京退休需要35年,但北京工作、哈尔滨退休的话,这个时间可以缩短到18年,这意味着一个年轻人如果22岁本科毕业后开始在北京工作,连续工作18年不被老板开掉,放弃生育,放弃买房,在40岁前往哈尔滨租房,就实现提前退休。以上虽然是我们通过统计局数据进行的粗略估算,但基本上可以说明提前退休的难度。来自其他机构的调查数据可以和这个结论相互印证。富达国际和蚂蚁财富联合发布的2021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中,年轻一代(18-34岁)平均每月储蓄金额是1624元,退休储蓄目标中位数是150万元,算下来达到退休储蓄目标需要77年,比用统计局数据算出来的更加难以实现。也许正是因为提前退休很难,这些在公开自己退休生活的博主才吸引了如此高的流量。03实现提前退休,然后呢?上海存款300万退休的主人公在视频里说到:“紧绷的神经在这一段时间彻底放松,早上再也不会被闹钟彻底吵醒,晚上再也不用看着手机,生怕错过客户老板的信息。每天睡到自然醒,自由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身体和灵魂都彻底自由了。”让无数打工人羡慕不已。她的视频记录下自己和老公如何“过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做饭、健身、做卫生、打游戏,每天的开支的确都不高。另一位UP主“三十岁退休了”在视频里展示了从去年10月到今年1月的账单明细,我们对这四个月的账单汇总分析后发现,这位博主退休后的收入来源,除了存款利息,还有一大部分是自媒体平台的收益,合计占比43%。B站评论区里,有网友认为这位UP主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开心做自我;有网友认为这样精打细算的生活根本算不上什么财富自由;也有很多人敏感地意识到UP主其实并没有躺平养老,而是“换了个赛道卷”,“从原来的单位离职变成自媒体打工人而已”。从这两位博主的例子看,“提前退休”的生活至少意味着两方面,首先是保持低物欲的生活,其次是用一些接近“工作”的事填充自己的时间,做自媒体也好,做别的什么也好,没有了赚钱的压力,更能享受赚钱的快乐。起码,他们已经拥有了“选择的自由”。而对于心心念念“提前退休”,却还离目标无比遥远的你我来说,我们此刻为了存钱的精打细算、低欲望生活,更多是出于无奈。作者|镝数李璋设计丨镝数陈力维编辑丨赤耳出品丨腾讯新闻
2023年5月12日
其他

从生不起到不生了,这届韩国年轻人想开了丨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最热话题+最新数据,值得你第一时间获取,大家记得将谷雨数据设为星标🌟哦,期待每次与你火速相遇!前段时间流行一个段子:“韩国人不睡觉,日本人不吃饭,中国人不放假。东亚三国,个个‘卷’死自己。”白天上班,晚上聚餐,聊到凌晨,喝到通宵。美式、红参不离手的韩国年轻人据传一天只睡四小时,也照样精神抖擞。早晚生活丰富多彩,也来不及顾及人生大事。韩国统计厅数据显示,韩国2022年的总和生育率为0.78,为全球最低值。同一年的结婚人数,也创下历史新低。韩国人为什么不结婚生子了?01韩国人正在放弃婚育“韩国将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消失的国家。”2006年,牛津人口研究中心学者大卫·科尔曼(David
2023年5月6日
其他

如果还能在办公室里卷,你愿意去做体力活吗丨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最热话题+最新数据,值得你第一时间获取,大家记得将谷雨数据设为星标🌟哦,期待每次与你火速相遇!现代生活有三个最重要的问题:存在的问题、虚无的问题,以及这个X班到底还要不要上的问题。唯一有答案的是最后一个问题:要。但是,一些人受够了坐在办公室里做狗屁工作,希望做点不费脑子也不消耗情绪的轻体力活。在上海的互联网行业工作了11年的豆豆,2022年初从公司辞职。上半年,她在家做粘土、画画,在小红书发布自己的手工视频,也开店。从下半年开始,豆豆开启了更多探索,比如去山区支教,比如回老家帮忙父母的早餐店。这些都是需要更多身体劳动、更少头脑的工作。这让她身体更棒,睡得更香,也没那么焦虑了。在豆瓣小组“轻体力活探索联盟”中,有超过4.3万小组成员,这里聚集了不少像豆豆一样,高学历、正做着或刚离开白领工作,却出于各种原因想要去探索轻体力活的年轻人。01哪些年轻人想尝试轻体力活?根据“轻体力活探索联盟”组里的帖子“想知道追寻轻体力活的都是什么年龄段?”下面的回答,最多考虑轻体力活的,不是面临35岁职场危机的白领们,而是刚工作没两年,或者还在读大学的25岁以下年轻人。“23岁,有一份收入还不错的工作,但是真的卷啊!每天坐办公室腰已经要废了,特别疼。”“24岁,工作一年,心累,有种24小时standby的感觉。”“20,未来渺茫,探索一下。”他们生活的关键词是疲惫。对于“大学牲”来说,面对竞争激烈的求职,觉得前途渺茫因此想要转换思路。比如一位开叉车的女生,虽然觉得开叉车不会是自己一生的事业,但也是一门技术,保底的求生本领。在开叉车工作之余,也不耽误自己准备跨专业考研。而初入职场的00后,已经敏锐地感受到工作对身体的消耗。一位从国企离职的年轻人,一开始就想好了要告别办公室。目标很明确,认定了要自己开蛋糕店,所以先去其他店打工学习裱花手艺、摸清市场行情。至于年纪稍长的30岁左右的职场人,有的是身体吃不消,有的是为可能的失业做准备,也有的是因为自己想明白了——以前为了虚荣心“卷”来的白领工作,终究不是自己真心想做的。小组里有一位北京的上班族,平时有颈椎病。他周末会去郊区的生态农场做志愿者,干些农活、做面包和咖啡,接触大自然。后来索性辞职,做了生态农场的全职员工,在郊区生活,“整个人变得平和了”。02为什么想做轻体力活?这些考虑轻体力活的年轻人,从大厂设计师、互联网运营、建筑业造价师到国企HR……遍布各行各业。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身体真的吃不消。有不少人年纪轻轻已经得上颈椎病、干眼症、腰椎间盘突出。他们总是在问,“有没有不费眼睛的工作?”“想找户外、跟大自然接触的工作”。此外,长期内卷的工作带来的内耗,让不少年轻人无法排遣压力,心理健康严重受损,失眠、焦虑、抑郁都不少见。豆豆开始做轻体力活之后,整个人的状态都变了。22年下半年,豆豆的老公从央企辞职,两个人一起去湖北山区支教了半年,她教数学、老公教英语,吃住都在学校。以前上班,豆豆餐餐吃外卖,有时顾不上吃饭,得了胃窦炎。支教时的饭菜没那么好,但三餐按时,肠胃问题好转了。到了周末,他们还会去附近爬山,体力好了不少。以前在互联网行业上班时,她加班能加到十一二点,下班回到家也没法很快睡着,要到凌晨二三点才能入睡。但今年,豆豆爸妈在湖北老家开了一家小餐馆,她回去帮忙。一周时间里,她要从凌晨四五点一直站到晚上六点。这一周的工作治好了她的失眠,每天晚上八九点倒头就睡。她甚至惊喜地发现自己瘦了3斤,“比单独花钱健身管用”。03年轻人想做的轻体力活,自己要喜欢年轻人希望看到自己做的东西有成果,有价值感。昆山的95后小海工作5年,制造业3年,建筑业2年。高强度加班和复杂的职场关系让他疲惫。他有时候甚至会加班到4点,睡3个小时起来接着工作……他“去买了辅酶,因为对心脏好”。为了纾解压力,上班之余,他琢磨好吃的手抓饼配方,甚至出摊卖手抓饼,觉得“太过瘾了”。他想要慢慢转型,以后专门卖手抓饼。他形容自己是INFP性格类型,容易内耗,不适合职场,希望选择自己爱做、有意义感的事业。虽然摆摊也会有不少难处,但“没有甲方,没有24h的电话”,回到家可以“美美的睡觉”。做手抓饼还能给他带来一种简单质朴的意义感——“可以让大家吃到健康的食物,让他们元气满满地去上班”。在豆瓣小组内“985裸辞转行瑜伽老师”的帖子中,也提到了类似的期待,“虽然当真正做了老师后,实际上挣得不多。但至少你能用你的专业知识,帮助到你面对的每一个人。我希望把我的生命浪费在探索我想要的生活方式上。”04轻体力活,真的是出路吗?年轻人想做轻体力活,最重要原因是,白领工作越来越卷了。相较之下,轻体力活门槛低,相关的岗位招聘也在增加。根据智联研究院调查结果,2023年春节后一个月,招聘岗位增长最多的行业是酒店餐饮业,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超过三成,这也是轻体力活集中的行业。从职业分类来看,旅游、餐饮、健康/美容行业相关的轻体力活职业增长很快。虽然找到一份轻体力活并非难事,但问题是如何规划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毕竟,轻体力活也会遭遇不容忽视的难处。比如社会预期的问题,一些人的家人难以接受。如果求职者有本科学历的话,可能会在找体力活的过程中被质疑动机,被认定做不长久。为了找到轻体力活,甚至有在求职中故意隐瞒高学历的情况。那位做叉车司机的女生,至今还是不敢跟家里人讲自己的工作。她的男朋友,也是被“软磨硬泡”才接受这个现实。而对这些年轻人来说,更大的困境是工资低,很多岗位没有五险一金和双休,且上升空间有限。但一些人是乐观的。一位毕业于985大学,曾在大厂从事设计工作的95后女孩,在记录自己转行宠物美容师的帖子中提到,虽然入行的工资很低,但是也够生活了。等到进修、技术精进、拿到证书,工资也会有上涨空间。“而且手艺人,就是做得越久越值钱。”乐观的原因或许在于,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世界。可能正如“轻体力活探索联盟”小组简介里写的这样:“白领生活越来越普遍,坐在那个干净卫生办公大楼里的人越来越多。……可是,不开心的人却越来越多,焦虑、抑郁现象越来越普遍。人们更加忙碌,却好像不知道,在为何而忙碌。……人生是有许多可能性的。我们读书,学习知识,不是为了做到什么了不起的职位,恰恰是有勇气去接受更多可能性吧。”(来源:腾讯新闻)◦
2023年4月21日
其他

硕博毕业人数超本科,卷到硕士就够了吗丨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最热话题+最新数据,值得你第一时间获取,大家记得将谷雨数据设为星标🌟哦,期待每次与你火速相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历通货膨胀的速度越来越快,好像没个硕士头衔都不好意思投简历了。应景的是,上个月,“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超本科生”登上热搜。最近几年,无数年轻人拥堵在考研、读研这条路上,期待用学历给自己增值。扎心的是,千辛万苦提升学历后,遭遇的可能是更加困难的就业环境。学历贬值、大厂缩招裁员,读研之后找工作反而比之前更难了。我们到底要卷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01北京研究生超本科,并不准确严格来说,“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超本科生”的说法并不准确。北京市《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显示,2019-2020学年度,北京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下同)的“预计毕业生数”已经首次超过普通本科。而直到2022-2023学年度,研究生的“实际毕(结)业生数”也没有真正超过普通本科。不过,二者的差距也在迅速拉近。为什么“预计毕业生数”和“实际毕(结)业生数”差距这么大?这是因为在科研压力之下,较大比例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不能在预计时间内按时毕业,“延毕”已然常态化。2014年,北京硕士实际毕业数占到预计毕业数的91.2%,也就是说,有近一成不能正常毕业。随后几年,不能正常毕业的比例上升到两成左右。而博士延毕的问题远比硕士严重,正常毕业的比例一直不到一半。北京是全国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地方,聚集了最多的高水平高校,985、211高校数量分别占全国的20.5%和23.2%。在一流名校中,硕士博士的数量往往多于本科生。以清华大学为例,2022届的8003名毕业生中,硕士生占33.2%,博士生占26.9%,本科生只占39.9%,不到四成。所以,“学历贬值”“人均硕博”用来形容北京的毕业生,真不算夸张。但全国的情况就是另一回事了。02全国研究生学历“百里挑一”当然,全国范围内,本专科毕业生依然是绝对多数。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1年全国本硕博毕业生的比例大概是60:10:1。国家统计局《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全国6岁及以上人群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不到一成,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更是只占到1%。研究生数量及占比有地域差异。我们把全国各地的本科、研究生毕业数量进行对比,计算当地每毕业100个本科生,对应多少个研究生,这个算法姑且称之为“研究生密度”。可以看出,不同省份的“研究生密度”差异巨大。在河南,2021年有超过30万本科生毕业,但只有不到2万名研究生毕业,比例最为悬殊。全国范围内,研究生依然稀有,但这并不能缓解年轻人的学历焦虑。因为大多数人面临的都是同侪竞争。当你的同学考研上岸,那他/她必然在未来的竞争中多了一项加分项——虽然加分多少依然是未知数。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继续卷成了唯一的选项。不过,读研除了是为未来铺路,也是可以暂时逃避就业压力的避风港。在这种背景下,“双一流”考“双非”的“逆向考研”也会越来越常见。那么,拿到硕士学历是否就是终点?还是需要继续往上卷?03“卷”到博士才到头每年考研报名人数都创下新高,相应的,硕士、博士也在年年扩招。且相比于普通本科,硕士的扩招速度更快。2014年,硕士的招生数量是普通本科的14.3%,2022年,这个比例上升到23.6%。我们再对比博士和硕士的招生数量,会发现博士的扩招速度几乎没有太大变化,招生数量一直保持在硕士招生数量的13%左右。结合上面硕士和博士正常毕业比例的巨大差异,似乎可以说明,目前对硕士的政策倾向更接近“宽进宽出”,而博士则是“严进严出”。相比于硕士学历“贬值”,博士学历的含金量一直很稳定。读研的理由是为了拿到学历,拿到学历是为了找到工作,这条路径清晰而明确。但到了博士阶段,这个算盘可能就打不响了。读博,意味着可能无法顺利毕业,可能更晚结婚买房,在社会竞争中落后。如果你并非热爱学术的话,读博的成本就太高了。博士是勇士的代名词,你看,博士招生中超过20%的专业都是理学、哲学、历史学。非学术超人或家财万贯是万万不敢读的。节节攀升的硕士毕业人数,常年稳定的博士招生人数,都在诉说整个研究生群体的彷徨与挣扎。他们相信考试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门,在千军万马的考研大军中杀出,如今又来到更加激烈的竞技场。但学历焦虑,说到底还是就业焦虑;学历内卷,说到底还是求职内卷。面对无法改变的外部环境,一路卷到底也只是迫不得已的决定。这里就不上价值了,祝大家幸福。(来源:腾讯新闻)作者|镝数李璋设计丨镝数陈力维编辑丨郝库出品丨腾讯新闻
2023年4月13日
其他

电子榨菜哪家强,嬛嬛在哪哪最香丨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最热话题+最新数据,值得你第一时间获取,大家记得将谷雨数据设为星标🌟哦,期待每次与你火速相遇!当你打开出租屋大门,从外卖员手中接过在黄色或蓝色软件上点的一份黄焖鸡、麻辣烫,或是一碗自我安慰的轻食,在前胸贴后背的咕咕声中,你提着饭回到桌前,想想还缺了一道菜。于是你打开电脑,或架好平板,一边撕开一次性筷子,一边点开熟悉的视频平台。吃饭不就着些电子榨菜,总感觉缺了点什么。从把甄嬛和明兰盘到包浆,到缩在冬天的被窝里看1988、老友记;从深入体验坡子街派出所的鸡毛蒜皮,到观摩英国老头和农场动物斗智斗勇;你看着脱口秀大会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偶尔去时空混乱的米花町感受死神小学生的又一奇迹......电子榨菜是上天赐给社畜们的精神圣餐,造福食不下咽味如嚼蜡的你我他。01影视剧,还是量大管饱的陈年老榨菜最香电子榨菜,也就是吃饭时看的视频、音频,就像榨菜一样下饭,且廉价。榨菜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电视剧,综艺、电影、动画、纪录片、直播、播客、广播剧和博主制作的视频,但其中最受欢迎的还属电视剧。我们统计了豆瓣小组“可以尝尝你的电子榨菜吗?”的18733条帖子和评论,与知乎问题“有什么电视剧是你刷了很多遍的?”点赞数前2500的回答,为你整理出了最受欢迎的电视剧TOP50。于2011年出品的76集古装宫斗剧《甄嬛传》以提及文频432次高居影视剧榨菜的榜首,遥遥领先其他电视剧。叮,问答时间——请饱含感情地念出以下台词,难度依次增加。滑动查看台词甄学家们拿出了抢发核心的学术劲头,从正片到演员花絮,从边缘角色命运分析到妃嫔们的首饰服装分析,连瓜尔佳氏告发“熹贵妃私通,秽乱后宫,罪不容诛”时桌子上的农夫山泉,安陵容冰嬉背后的儿童游乐园,都被开着八倍镜看剧的甄学家扒得一干二净。而最下饭的电视剧榨菜第2-9名分别是《武林外传》《琅琊榜》《西游记(198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请回答1988》《老友记》《父母爱情》《红楼梦(1987)》和《亮剑》。这50部电子榨菜,绝大部分是大陆和港台地区出品的超过十年的国产老剧。通过对它们的构成元素分类和赋分,我们发现,“古装”是除“剧情”外最受喜爱的影视剧榨菜类别,其次分别是爱情和喜剧元素。
2023年4月4日
其他

909万老年人在打工,日本是中国的未来吗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最热话题+最新数据,值得你第一时间获取,大家记得将谷雨数据设为星标🌟哦,期待每次与你火速相遇!“35岁失业,之后做保安保洁。65岁才能退休的话,过六十大寿还得找领导请假。”延迟退休年龄是年初以来的热议话题。网上出现了不少调侃的段子。初入社会不久的95后、00后一想到自己的苦日子又增加了几年,就悲从中来。我们的现实还没到来,但邻国日本已经习以为常。对很多日本人而言,过了65岁,又是一段崭新的工作旅程。我很想知道,日本老年人的就业情况如何?他们为什么要继续上班?这会是我们的未来吗?01古稀之年的日本人,很多还在上班68岁在大阪街头巷尾开出租车,70岁西装革履挤地铁去上班,73岁在怀石料理店当服务员。这是日本稀松平常的场景。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2022年9月的数据,65岁以上的日本老年人有3627万,占总人口比例29.1%,这个占比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排名第九。而截止到2021年,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909万处于就业状态。也就是说,每四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一个还在工作。工作到老可能是日本老年人的专属。对比一下老年人口占比世界第二的意大利,就会知道,在老龄化社会里,不是每个退休老人都得工作。意大利统计局网站上,就业率最多只统计到55岁-64岁——事实上意大利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7岁。而日本的退休年龄,直到2021年4月都是65岁,这之后的政策是,鼓励企业将员工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70岁——但事实上鼓励已经走进现实。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这是你标记的第10087个骚扰电话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最热话题+最新数据,值得你第一时间获取,大家记得将谷雨数据设为星标🌟哦,期待每次与你火速相遇!又一个陌生号码来电。每次我接到这样的电话,尽管知道90%可能是广告推销,但万一错过重要电话怎么办?“你好,是xxx先生/女士吗,我们..……”对方礼貌又客气,却让我血压飙升,脑瓜子嗡嗡。不需要听完整句话,甚至只需要感受第一个字的语气,我就知道了,这是一个骚扰电话。01骚扰电话越标越多有了微信之后,真正打电话的人一年比一年少,但骚扰电话除外。电话邦《2022年度骚扰、诈骗电话形势分析报告》显示,近五年用户主动标记的“骚扰电话”数量呈上升趋势。2022年,“骚扰电话”标记总量为4.99亿次,较2021年上升了36.33%。除了“骚扰电话”这个标签,其他标记类型还包括疑似诈骗、快递送餐、中介、推销、招聘猎头等,这些标记类型的数量也在增长。9字开头的电话是骚扰电话的重灾区。这类电话不显示归属地,还无法回拨,根据相关媒体报道,这些号码一般属于通信科技企业申请的客服号码。广东、江浙一带的科技公司相对较多,毫无悬念地,广东、江苏也成了骚扰电话拨出量最高的省份。02网贷平台成骚扰电话主力我们爬取了近三个月黑猫投诉上包含“骚扰电话”关键词的496条用户投诉。逐条分析后发现,其中针对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的投诉共254条,占比超过一半。被投诉的87家平台机构,其网贷平台的名字里包括“分期”、“普惠”、“金融”、“消费”、“借”、“钱”、“贷”等高频词——明摆着就是让你赶紧花钱、赶紧借钱,再投入他们的“怀抱”。除了这些大大小小的网贷平台,某共享单车平台也引发了大量投诉。仔细阅读过网友们的投诉描述后,我们发现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挂羊头卖狗肉”——该共享单车平台新上线了贷款业务。在网友的投诉描述中,这些网贷平台的骚扰电话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不停推销贷款业务的。哪怕有不少网友明确表示,自己不需要贷款,但还是频繁接到同一家平台的推销电话。第二类是逾期催你还款的。在网友的投诉描述中,“暴力”“威胁”“恐吓”都是高频词,除了自己,“家人”“朋友”“公司”等都是受到波及的对象。它们组成了某类骚扰电话的一个闭环:先甜言蜜语让你贷款,然后威逼利诱让你还钱。03对信息泄露无可奈何但凡手机号码被泄露一次,那就意味着会被泄露无数次。比如你在售楼处登记了手机号码,随之而来的推销电话不但有卖房的,还有租房的、装修的、卖家具的——他们以为这是贴心的一条龙服务,而你知道这是无止境的骚扰。虽然号码标记可以限制一部分骚扰电话,但在一些平台,真人AI齐上阵,真实号码虚拟号码换着来,无法拉黑,无法屏蔽。我们没有任何办法。面对骚扰电话,每个人都是弱势群体。在注册、招聘、信息登记等场合,记得多留些心眼,像保护账号密码一样看紧自己的手机号码。工信部《通信短信息和语音呼叫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或者用户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或拨打商业性电话。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在采访中表示,面对个人信息泄露,相关权利人可以通过行政、民事、刑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实体消费过程中发生的个人信息泄露可以向工商行政部门、消费者协会投诉,在虚拟网络中发生的侵权行为,可以向互联网管理部门举报。个人信息被不法利用、遭遇诈骗的可以报警,通过公权力救济来惩戒犯罪、维护权利。(来源:腾讯新闻)最热话题+最新数据,值得你第一时间获取,大家记得将谷雨数据设为星标🌟哦,期待每次与你火速相遇!撰文、数据|镝数李璋编辑丨李衷设计丨镝数陈力维出品丨腾讯新闻
2023年3月15日
其他

年轻人买下第一桶金丨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前几年说起黄金和金饰,大家还觉得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又土又俗,是姥姥的妈妈才会戴的东西。但现在,一股买黄金的潮流在年轻人中悄悄兴起了。黄金迎来了属于它的文艺复兴。一些金饰品牌推陈出新,款式时尚好搭,吸引来不少人气。还有精美可爱的动漫联名金片,薄薄的一片小克重,可以作为手机贴,价格也不会有负担,很适合作为生日礼物送朋友。还有的年轻人还喜欢攒金豆,每颗1克,四五百元就可以网购买到,每月攒一颗,像小时候往存钱罐里放零钱一样虔诚。01越来越多人开始买黄金首饰说黄金俗吧,在首饰界里,它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有重大的人生事件,还是会买黄金首饰作纪念。2021年,有超过5成黄金珠宝消费者是25到34岁,36%则是45岁以下的群体。这也是常见的恋爱、结婚、成家的年纪。至于更年轻的人,高达6成的18-24岁群体虽然没买过黄金,但是考虑以后会买。这是所有年龄段中比例最高的。他们是大学生、刚入社会的年轻人。等他们赚到工资,多数也要买下“第一桶金”。国内的黄金消费中,超过6成都是黄金首饰。更投资向的金条、金币,只有不到3成的消费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金饰不单是为结婚准备的。根据《2022国潮珠宝研究报告》,年轻人在婚嫁之外购买黄金首饰的理由,最多的就是“自我奖赏”,甚至超过了作为恋爱纪念的比例。尤其随着女性的购买力提升,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在小红书上,#黄金
2023年3月9日
其他

毕业五年,存多少钱才不算失败丨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对于年轻人来说,毕业五年是一个微妙的节点。他们不再像初入社会时那样天真,想着钱不重要,要学点本事。但又不如职场老油条那样随心所欲。五年时间,身边的同学朋友有的升职加薪,有的成功上岸,而你呢,未来的道路大致已经清晰,却又没有清晰到让你放弃所有幻想。“毕业5年,存款5000”的视频你可能已有所耳闻,两位女生笑着讲述自己毕业后“高开低走”的人生。弯弯211毕业,进入大厂后,5年换了12份工作,如今只有5千块存款;超超是中传硕士,“沦落”到去火锅店干保洁。她们的“失败”方式或许算得上清奇,但遭遇的一切却让百万毕业生感同身受。所以,我们想问的是,毕业5年,到底有多少存款算得上“成功”?怎样的人生选择才称得上“成功”?以及,什么是“成功”?01年轻人毕业五年该有多少钱正常情况下,毕业之后的存款应该会持续增长。猎聘去年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毕业1-3年,56.52%的人存款不到十万。毕业4-6年后,只有38%不到十万。此时,已经有4%的人存款百万,妥妥人生赢家。初入社会,大家的存款大多是辛苦打工攒下的。能存多少钱,大部分取决于工资有多少。对于刚毕业的本科生来说,如果月入过万,已经实打实领先了90%的竞争者。在以12.5万本科生为样本的麦可思《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中,2021届本科生毕业初期的平均月薪是5833元,实现月收入过万的比例只有6.1%。因为样本覆盖面的差异,不同调研机构的数据略有不同。如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中,2022届毕业生月薪过万的比例是10.7%,略高。如果你毕业五年,依然没有月入过万,也不用太过担心。麦可思的数据显示,2016届本科生在毕业五年后,还有52.3%月收入在万元以下。把月薪和收入的数据结合起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不是谁都能找一份高薪工作,但绝大多数人都在努力存钱。猎聘《当代年轻职场人现状洞察报告》中,当被问到什么时候会突然意识到自己该存钱时,36.6%的90后职场人表示“毕业开始独立生活的时候”,其次是“看到同龄人开始有房有车的时候”。02上岸=成功?视频里的超超毕业已经五年,她先是想进入电影行业当编剧,然后发现找不到工作,之后又决定从零开始学画画,结果“学了一年啥也没学会”,在尝试了火锅店打扫卫生后,又改为兼职写作挣生活费,把别人不愿踩的坑都踩了一遍。她做了很多年轻人想做但不敢做的事,现实中,年轻人更愿意追求稳定和安全感。根据猎聘的调查,相比于2016年,2022年青年人优先考虑的就业机构类型已经明显变化。在当前形势下,青年人最看重的就业因素是“稳定,员工不会随时被炒或公司不会突然倒闭”。至于编剧、画画,这些“兴趣爱好”只是排在最后的择业因素,得票率仅为5.19%。猎聘的数据还告诉我们,在各年龄段中,95后的职业安全感是最低的。在不断涌入职场的00后大军面前,他们已不再年轻。在毕业五年这个节点上,年轻人们发现一条真理——失败才是人生的主旋律。那条视频的B站评论区,几乎变成人生经历分享大会。截至2月18日,我们在该视频下面共爬取到15328条评论,累计超过94万字,平均每条评论超过61个字。人们的选择和故事都在评论里。有人辞掉国企的稳定工作考研,然后“果然没有考上”,有人从财务转行学习游戏原画,花了大价钱报班后发现根本卷不过别人。还有很多人表示自己早已放弃挣扎,选择按部就班、一眼到头的人生。在描述毕业后经历的留言里,“焦虑”、“废物”、“失败”、“一事无成”,类似的关键词频繁出现。短短几年,足以把刚毕业时的盲目自信,演变为“一事无成”的自我怀疑。当然,在1万5千多条留言里,我们也能看出当下年轻人的“成功”标准——“考研”、“编制”的出现次数超过500次,“二战”、“上岸”超过200次。“上岸”成功与否,也许是远比薪资、存款更重要的安全指标。我们汇总了不同渠道的数据,2022年,有近500万人报名考研,有超200万人报名公务员国考,超500万人报名省考,超1000万人报名教师资格证考试。根据近两年的录取数据,其中考研和考教资的,只有近五分之一可以“上岸”,省考只有近3%,国考更是只有恐怖的1.5%(其中教资和省考为2021年数据)。无论考哪个,每年“上岸”的难度都在提高。以考研为例,2022年的考研报名人数比2018年增长了219万,录取人数只增长了32.85万。2023年的考研还在进行时,但报名人数已经公布,毫无悬念地“又创新高”。弯弯和超超,还有评论区里的其他讲述者,他们各自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路径,但绝大多数都不得不学会与“失败”共处,就像一条高赞评论写的:“年轻时:谁还不是人中龙凤,成年后:谁还不是个废物!”03学会面对自己的“失败”在所有留言里,还有一个非常高频的关键词:“谢谢”,共出现了972次。弯弯和超超在镜头前自嘲自己的失败,让很多人收获了安宁和放松,告诉自己可以“无畏并且开心地生活着”,也让很多人终于也有勇气面对自己:“谢谢你们告诉我做一个废物也没关系。”“朋友圈里,留学读博读研的,脱单的,结婚的,生娃的,升职的,买房买车的,每个人好像都在20+的年龄有了人生的重大突破。因此,原地踏步的我,感到无比焦虑。在这个视频里面收获片刻安宁,谢谢姐妹的分享。”“当所有人都在传播焦虑的时候,你们的出现就好像是一束光。其实我们大家都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赛道,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30岁又如何,连人生一半都没到,为什么就该被定义,成功不是只有一个标准。”“好开心刷到这个视频,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和我一样的人。我觉得与其说,我们是理想主义,不如说,我们是真正有热爱,并且勇于追求自己心中热爱的人。”与失败妥协,以“废物”自嘲,这是年轻人给自己喂下的心灵解药。但所谓“废物”,不过是理想被磨平后的自我调侃,即便是被称为“摆烂姐妹”的弯弯和超超,难道她们就真的有摆烂和躺平吗?我想,更合适的形容词是“勇敢”。“失败”焦虑之下,有人选择和生活硬刚,四处碰壁,苦苦挣扎,有人选择接受自己的平凡,舍弃自己的梦想,“不给家人和社会添麻烦”。而弯弯和超超的故事,成为这一切压力和委屈的出口——原来我们都有不尽如人意的人生。(来源:腾讯新闻)撰文、数据|镝数李璋编辑丨郝库设计丨镝数陈力维出品丨腾讯新闻
其他

年轻人距离阿尔茨海默病有多远丨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你肯定听说过阿尔茨海默病,以及它更耳熟能详的别称——老年痴呆症。字面上看,这是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疾病。但近期一个病例却让年轻人紧张了起来:一名19岁的中国青少年被判断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正在变得年轻化吗?或者说,年轻人距离阿尔茨海默病到底有多远?面对阿尔茨海默病,我们能做些什么?01那些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年轻人这名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19岁少年,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的最年轻患者。结论来自发表在今年1月底《阿尔茨海默病杂志》(Journal
其他

我们问了问ChatGPT它会让谁最先失业丨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问:谁是2023年最顶的顶流?ChatGPT:ChatGPT。作为一款由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一经诞生,就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震撼。震感席卷全球。人们在讨论奇点临近、科技伦理,以及AI是否将统治人类。当下的ChatGPT或许只是起步,但当AI迈出这一小步之后,人类世界或许都将不一样了。01ChatGPT有多“恐怖”人类对人工智能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从用户数量上看,ChatGPT上线5天破百万。而鼎鼎大名的Netflix、Twitter、Facebook,至少需要数月或者几年时间。上线2个月后,它的用户量超过1亿。甚至由于登录人数太多,导致服务器停摆。现在,ChatGPT被评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应用程序”。用户数量的暴增,或许源于人们对其智能水平的惊叹。比尔·盖茨评价ChatGPT出现的历史意义,“不亚于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诞生”。尽管ChatGPT只是AI世界里的“小学生”,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功也只掌握了“读”和“写”,但仅此两项,已经囊括了惊人的信息量和完成度,足以让每个以码字为生的人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降维打击。所以,介绍ChatGPT的工作就交给它自己完成吧。每时每刻,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对ChatGPT发出灵魂拷问,而ChatGPT在一波又一波的测评中不断证明自己。随着越来越多的聊天截图被转发和传播,人们发现,ChatGPT能做的事实在是太多了。02人类如何用ChatGPT整活?ChatGPT与Siri小度天猫精灵的核心差异之一是,可以根据用户反馈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这让人们纷纷开始用AI整活儿。有人把ChatGPT“调教”成佛学大师,张口闭口“高山流水,润泽大地,风云变幻,唤醒心灵”,充满玄妙的人生道理;有人让ChatGPT模仿猫娘,在每一句话后面都要加上“喵~”;热爱学术的人让ChatGPT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给出的答案像模像样,吊打民科。不过,整活只是短期内的新鲜感作祟,当ChatGPT走出了被用户调戏的阶段,就会展现出自己真正的潜力。它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力工具。写论文,写小说,写情书,写诗歌,写广告,写周报,写总结,写邮件,写代码......只要你在对话框里输入指令,它就可以在数秒内给你答复,而且质量多数时候都还不赖。我们以“ChatGPT”为关键词在b站检索,共收集到1162个视频的标题、描述和标签,其中“学习”这个关键词出现了500多次。除了用ChatGPT进行学习、创作,还有不少视频关于如何用ChatGPT赚钱、炒股、提高工作效率。(也许用不了多久,ChatGPT就能自己统计高频词了。)在国外,ChatGPT已经成为作弊神器。用它参加“美国高考”SAT,拿到1020分,成绩为中等学生水平;参加常春藤联盟MBA运营管理考试,获得“B或B-”;写的论文摘要完全可以通过抄袭检查。国外在线教育网站Study.com调查了100多名教育工作者和1000多名学生,发现53%的学生使用ChatGPT写论文,使用ChatGPT完成作业的比例更是高达89%。72%的大学教授担心ChatGPT对作弊的影响。因为ChatGPT在这方面的功能实在过于强大,巴黎政治大学已宣布,禁止使用ChatGPT等一切基于AI的工具,斯坦福大学甚至推出DetectGPT,专门对机器生成的内容进行检测。
其他

一些80后,已经开始绝经了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在电视剧《俗女养成记2》里面,40岁的陈嘉玲发觉自己半夜会出很多汗,于是很焦虑地去医院检查身体。医生告诉陈嘉玲,这是因为她的卵巢已经开始衰老,可能会提前绝经。这意味着,她已经没有时间顺其自然地去选择生小孩了。陈嘉玲听到这些,完全是崩溃的,根本不愿意相信医生的判断。毕竟,那时陈嘉玲决定在台南老家开始新的生活,刚和男朋友确定关系,觉得自己不一样的人生下半场才刚刚要开始。下一幕转向超市里,陈嘉玲跟弟弟诉苦,弟弟却忍不住大笑——“更年期,哈哈哈”。走过摆满卫生巾的货架,那一刻她真的尴尬极了。0180后已经开始绝经
其他

谁也别劝年轻人回乡买房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过年返乡,年轻人要应对的关心有很多。其中最难应付的,是回老家安家落户的话题。但现实是,年轻人对于回老家置业这件事,变得越来越谨慎。没人想做必然亏本的买卖。最近两年,三四线楼市肉眼可见得不景气,房屋均价明显下滑,就连合肥、沈阳、武汉等二线城市,也相继出现了楼盘集中打折现象。或许年轻人的信心在下降。愿意买房的人,更多选择观望;前两年咬牙买房的人们,如今进退两难。那些一心飘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更是不愿再买老家房。01小城市房价,熬不住了“坚信房价不降的人,可以来我家看看。”小红书上,河北固安县的网友“总有人间一两风”分析了他们县城的情况。“从13000降到8000,目前还在降。业主已经吵着不让降价了。”在他看来,大城市的房子永远有人买,而当小地方的经济发展与出生率降低,降价是迟早的事。这是诸多县城楼市现状的缩影。2022年,楼市交易热度大幅下降。从商品住宅供应与成交数据来看,三四线城市楼市交易同比去年下挫一半,二线城市的数据与之接近。就连一线城市,成交量也同比减少了24%。房子卖不出去,库存压力加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末,住宅待售面积2.6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8.4%。销量低迷,必然影响房价。去年12月,在国家统计局重点观测的70个城市中,53座观测城市的房价环比下滑,比例达四分之三。而那些不被纳入重点观测的小城市,房价跌得更多。在克而瑞分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等级观测的共124座城市中,河北廊坊香河县跌幅第一,当前每平均价为10869元,同比去年下滑26%。香河县紧邻北京,2017年曾创下2万-3万的均价,随后持续下跌。2022年放开限购后,廊坊房价不升反降。此外,浙江丽水、四川绵阳、浙江温州等三四线城市,房价跌幅在10%左右。这些城市的楼市故事大多陷入停滞。为了拯救楼市,过去一年,全国购房限制松绑。2021年设置二手房参考价的15个城市中,到了2022年已有13个取消了参考价限制。据地产研究机构克而瑞统计,2022年,295个省市出台了595次房地产松绑政策。开发商为回笼资金,奇招频出。2022年6月,河南某房企在县城推出了“大蒜抵房款”“小麦抵房款”的策略,最高可抵扣十余万的房款。但做了这么多努力,效果如何呢?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2023年的房价会继续下降,比例同比去年明显提升。相应的,相信房价会上升的受访者仅有12%。02当初抢着买,如今抢着卖过去十年,一线城市的高房价促使年轻人回乡买房,但现在,他们只想把老家的房子卖出去。对于前几年已经购房的年轻人来说,房价可以下跌,但月供并不会。想要甩开这个沉重的负担,更不是件简单的事。家住成都周边某县城的张婷发现,自己去年初挂牌的房子,到年末都没能出手。由于临近成都新机场,她所在的县城房价,曾在2020年前后达到每平1万2左右的高点。2022年1月,她将这套108平的房子挂上了二手房网站,标价110万——为谋求出手,她已经在降价了。但在同一个小区,还有超过20个相似户型的房子亟待出手。当95万、90万的成交价格相继出现,恐慌的房主只能“内卷”,争相降价寻求接手。但哪怕如此,也是接盘者寥寥。22年秋天,张婷发现,需要把房价降至每平米8000至8500元,才能吸引看房者上门。“我们城市的故事已经讲完了。发展速度没有那么快,缺钱的人却越来越多。”张婷意识到。在使用家庭钱包完成购房后,年轻人一直是对房价异动承受能力更弱的一批人。中国人民银行在疫情前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中国家庭拥有负债,年轻人尤甚。这些家庭户均负债51.2万,大多源于房产。近几年,“鹤岗化”的县城不少。在安徽淮南、山东乳山等地,相继涌现了不少总价不足十万的房源,单价不过千元。图源
其他

感染“新冠”后,生育能力会下降吗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新冠影响精子质量、损害男性性功能是疫情三年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男性朋友最担心的“后遗症”。如今各地陆续经历疫情高峰,新冠影响生育成了更加切实而普遍的担忧。#夫妻阳康后着急备孕医生劝阻#、#专家回应阳康之后多久可以备孕#等话题屡屡登上微博热搜。那么,新冠是否真的会降低生育质量(甚至生育能力)?大面积阳了之后,新冠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育率?我们试着用科学和数据来解释。01新冠降低男性性能力,心理因素是主因新冠对性能力的影响,或许是人们最关注的事。在数年的疫情中,国际上有不少医学团队发现,部分男性新冠患者在感染后一段时间内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经过媒体报道,几乎每一次都能在网上引发一波关注。发表在2022年10月《内分泌调查杂志》(Journal
其他

学医为了救人,但谁来救救医学生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学医意味着什么?是纤尘不染的白袍?是说出自己职业时别人眼中的憧憬与崇敬?还是救死扶伤的满足与喜悦?疫情三年,医疗工作者始终身处最前线。最初,他们必须面对危险和混乱,力求更多地挽救生命。最近,防疫政策转向,日常的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大量患者就医,也只能靠医生们延长工作时间来缓解。根据丁香医生统计,疫情高峰期,医生工作时长从每天8.8小时延长为9.6小时,每日超过12小时的医生占比由疫情前的1%上升到13%。医生一向是亲戚朋友们心中公认的铁饭碗,他们被认为拥有社会地位,以及稳固的财富。相应的,相关专业也是报考志愿的热门选项。根据百度热搜的高考大数据统计,临床医学在2021和2022两年回归高考热门专业Top5。但只有踏上医生之路的人,才明白这条路上布满荆棘。从学生时代起,就要承担一个期末十几本大部头的课业负担;好不容易毕业了,高强度的工作、几倍长于其他专业的回报周期都可能超过医学生们一开始的想象。在统计了微博、知乎上关于“大学读了xx后我后悔了”相关的话题后,我们发现,医学已经超越传统天坑“生化环材”,成为“后悔率”最高的专业。01专业选的好,年年期末赛高考对于豆瓣“大学后悔学医”小组的近3万吨“医疗废物(组员对自己的称呼)”来说,学医意味焦虑、痛苦、努力、难和累。俗话说,只要专业选的好,年年期未赛高考。豆瓣的“大学后悔”小组从新传、小语种,到法学、会计学不下几十个,只有学医小组期末月可以上“小组热门趋势榜”。至于为啥,只能说懂的都懂。医学生的期末考试是地狱难度的,生化、生理、诊断、内科等医学基础课“一门更比六门强”。考试连考十天,一天一门,每门课都是至少一本可以当砖用的大部头。当了医学生,两天看完十来个200页的PPT再也不是梦,而是学习的常态。至于这些内容,普通人大概连字都认不全。然而,相比无止境的内卷,期末考试只是医学生们后悔之路上的小小插曲。医学是公认的高门槛专业,学历与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发展前景。于是,从大学开始,他们就得卷成绩,卷科研,卷学历......医学生们的终极梦想是进大医院,大医院就那几家,论难度,进大厂、投行只是小儿科。丫丫目前在临床医学八年制中读大四,正要结束基础课进临床学习。“我每天都感觉自己被卷生卷死。”她如此评价自己的大学生活。她记得,从大一开始,班上就有同学早早找了导师,进了各种实验室、课题组,力争为医学发展贡献青春。即便不去实验室,只是做个基础课作业,也总有人能卷出花来。丫丫大二上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课,老师安排大家做一个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一个Word文档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有同学竟然为此写了个网页游戏。老师在课上边展示边玩,直接给了满分。也是在同一堂课上,还有同学拿出了自己精心设计的“生化”塔罗牌——这个是羧酸,那个是单糖,附带一套逻辑自洽的复杂规则。只能说论卷这件事,医学生不服任何人。02漫长的回报周期与内卷的学历在家长口中,学医学的时候是难,但苦过一阵子就好了。那么,“一阵子”是多久呢?作为医学生,需要经历比其他专业更加漫长且艰难的学习和规培过程。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高教育水平人才的持续输送,学士学位已经远远达不到医院的招聘要求。我们统计了《2021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上前50家三甲医院的医师岗应届生的招聘要求,66%的医院要求应聘者具有博士学历,仅有儿科、ICU、急诊等少数科室可以适当放宽要求。然而即使是余下没有明确说明仅招收博士的医院,在实际招聘中也更倾向于高学历候选人。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为例,其招聘公告中显示学历要求仅为硕士。但在2022年8月的拟聘人员公示中,包含59个医师岗的70人大名单中均为博士毕业。曾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6年的王医生回忆,他入职那年,隔壁急诊科的编制医师岗就招了一个硕士。当然,“这得运气非常非常好,搭上医院招聘情况比较乐观的时候。”他说。想想吧,你本科苦读5年出来,发现进医院只能做些后勤、技术岗位。为了成为梦想中悬壶济世的医师,你不得已又去卷考研,硕士、博士,3年又3年,时间比干卧底的都长。也有比较经济的路径,八年制本博连读,但相应地,它的高考录取分数要超过普通五年制不少。当然,学医的难熬,不仅学制长一项。从医学院到医院,这段路更不好走。对医学生来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又称规培和专培),与实习并称三大噩梦。医学生实习一般安排在学制的最后两年;规培需要到目标医院进行报考,培训期为3年,本科和八年制博士毕业后需培训3年,专硕则会在学制内包含规培期,不用单独进行培训;专培流程2-4年不等,是规培结束后自愿参加择优录取的精英培训——培训或实习的意思是,你要干活,但得少拿点钱。林果今年研二,正在这条路上挣扎。她白天当“底层劳动力”去收病人、写病程、办理出院、规整病历,晚上上课、做科研、备考通过率30%的执业医师资格证,时不时还要值个夜班、被带教老师训一顿。规培第一年,医院给林果每月发的工资是500元——以餐补的形式直接打在饭卡上,拿下执业证后这一补贴涨到了800元。加上夜班费,上临床一年多,她从医院拿到的工资堪堪破万,“可喜可贺,至少年薪上万了。”不同医院的规培工资并不相同,低的可以320元/月,最高也不过四五千。当中学同学们都各自升了几轮职,开始着手买房买车,成家立业时,医学生们才刚刚走出象牙塔,收入聊胜于无,“还比不上医院门口摊煎饼的。”麦可思研究院出版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医学本科毕业生毕业三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7641元,位列十个专业门类的倒数第二。这一情况在工作五年后略有好转,也不过稍稍前进了两名。可以说,医生的工资,需要到主治医师这一级别才算勉强能吃饱饭。在此之前,医学生们少说需要做个三五年的住院医,再干一两年的住院总,6×24小时值守临床,达到医院的科研要求后,通过主治医师资格考试后才能顺利晋升。而想要达到总体收入可观,工作量也相对缓和,至少要做到副主任医师级别,最好是40多岁高年资的资深副高。王医生解释,“规培到主治都很磨。对于一个医生来说,二三十岁最青春美好的年华,都是非常非常磨的一段时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编撰的《2022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我国聘任的执业(助理)医师中,级别达到副高及以上的仅占总数的18%。待得越久,林果越觉得医生没有生活,衣食住行能简则简。她接触到大部分的医生日常都是运动服,偶尔有女性穿条长裙,也被白大褂完全遮掩住,“只剩个边边”。“食”则是“食堂-食堂-食堂”,要不就干脆节食减肥。至于“住”,上夜班时都是睡在值班室,一周至少两次,低年资的甚至还频些。“‘行’上倒是不少老师有车,就是病人多的时候停车位要抢。”她说。03学医难,当医生更难当码农们在哀嚎着996的时候,临床医生,尤其是低年资医生们,已经过上了一周最多工作110小时的日子。我们梳理了豆瓣“大学后悔学医”小组的7114条帖子及其回帖,发现,最让医生们痛苦的是高强度的工作,其次分别是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医院上下级间关系和疫情带来的众多不确定因素。据丁香医生2017年的统计,六成中国医生门诊日半天要接到超过30位门诊病人,38.9%的医生每个手术日平均手术时间超过8小时,近四成医生平均每周工作时长超过60小时。而对于上文提到的住院总阶段的医生来说,60小时/周是远远打不住的。王医生做住院总期间,曾与正任隔壁普外科住院总的大学同班同学合租。两人都是三天一个夜班,还连着白班,每周工作时间最少84个小时,最多能到110小时。“我俩合住在一起,几乎见不到对方的面。”疫情到来后,医生的工作时长增加了;而随着除发热门诊外的其余科室日常业务暂停,医院的收入少了,医生们的工资也低了。“大学后悔学医”小组网友们感慨道:“上班这几个月就没怎么在科室待过,不是在隔离点就是去外地支援,要不就去采核酸,纯纯核酸女工。”“科室光到处支援出去了六个人了,本来干好自己的活就好,现在一个人恨不得被分成几份用。”“原本就少的可怜的薪水,现在要去采核酸,没有补贴,占用休息日,过程中挨骂更是常事。因为赚的钱太少我甚至不敢恋爱,旅游更别想了,我的生活早被锁在医院和疫情里了。”长时间紧绷的精神和身体,加上对休息时间的挤压和投入回报的不匹配,医生成了抑郁症的高风险群体。一项基于中国规培期住院医和美国实习期住院的研究中表明,中美两国的医生在其培训的第一年中抑郁比例大幅度上升。此外,在培训期前,中国规培医生的平均
其他

人人担心的新冠“白肺”,年龄不是唯一的危险因素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送走了令人百感交集的2022,但我们也深知新冠病毒尚未走远。尤其是元旦假后,冬季疫情仍在高位运行,“白肺”现象颇受关注。尚未感染的“决赛圈”选手,还在咳嗽的“阳康”们都有些不安——当医院的CT室大排长龙,我们如何面对新冠感染依然会引发的肺炎问题?哪些因素会加剧新冠感染后的肺炎?于是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及相关数据。01奥密克戎时期的肺炎感染减少,但比例不算低最近人们一直在热议“白肺”问题。有一些传言认为出现大批“白肺”患者跟感染了新冠病毒原始毒株有关,闹得沸沸扬扬。感染潮下,“白肺”是严重肺炎的结果。12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对此介绍:当肺炎严重,存在较多渗出液和炎性细胞填充肺泡时,X光与CT射线就无法穿透,从而在影像学上呈现白色区域。当白色影像区域大面积存在(具体比例尚无共识),临床工作上将其口语化称作“白肺”。“白肺”不常见,但存在即意味着较高的生命风险。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监护室副主任医师张黎在澎湃新闻采访中称,作为重症的白肺患者,死亡率在40%以上。很多人出于担忧,冲进了医院的CT室。而根据可友健康与丁香医生提供的建议,存在以下情况,的确需要前往医院进一步检查肺炎情况。例如,高烧不退,呼吸急促、气喘、胸闷,在血氧检查中存在较低的血氧饱和度等。尽管医学共识认为,奥密克戎(Omicron)毒株的毒性减弱,肺炎感染已经大幅度减少,但这样的减少是相对于德尔塔(Delta)等此前毒株的威力而言的。2022年1月,河南省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进入“双线作战”的局面,既要在郑州、许昌禹州等地迎战德尔塔毒株,也要在安阳迎战奥密克戎毒株。基于当时河南省的疫情数据,中国疾控中心的学者对比了德尔塔与奥密克戎毒株导致肺炎感染的比例。研究包括了826名3岁以上新冠感染者的数据,其中,405例感染德尔塔,421例感染奥密克戎。年龄分布上,未成年感染者占30.8%,18-49岁感染者占42.0%,50岁以上感染者占27.2%。他们的研究显示,奥密克戎感染者有19%存在肺炎情况。同一时期存在的德尔塔毒株,则导致了48.9%的患者出现肺炎。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提供的另一份研究数据与之接近。
其他

这个元旦,你在三亚听到的咳嗽声可能比北上广还密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2022年的年末与以往不同,持续了三年的疫情政策开始转向。人们走出家门,于是周围的世界,开始在“阴”与“阳”中纠结挣扎。“三年了……”人们总是这样说,似乎未来的所有计划都以此为基础。或许人们一时还不知道做些什么,但朝大海的方向去,逃离寒冷的冬天,感受温暖的海风,总归是没错的。这一周,#阳康们涌向海南三亚#,#新年第一场旅行你想去哪里#等关于旅行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大疫三年,人们真的憋坏了。01找个暖和的地方跨年2023年的元旦假期,是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的第一个小长假。这个假期,公园散心、郊外露营已经不能满足年轻人迫不及待奔向远方的心。携程《2023元旦假期旅行趋势报告》预测,元旦跨省游占比将近六成,超过了周边游。同比2022年元旦,增长34%。途牛《2023元旦旅游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元旦出游订单来自35岁以下的年轻用户,其中26-35岁的用户占比达41%。气候温暖的海南、云南是这个冬天里最能治愈心灵的圣地。在途牛发布的数据中,海南高居元旦跨省游热门目的地榜首。清博舆情根据网络声量整理的近30天元旦热门景点中,排名前三依次是:大理、三亚、丽江。02三亚的沙滩挤满阳康的北京人从12月初防疫政策放宽之后,三亚旅游的复苏就已经迅速开始。12月5日,海口、三亚宣布对省外人员不再实施分类管控。第二天,去哪儿平台飞往三亚的机票预订量就创下近五年新高。又过一天,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马蜂窝平台“三亚度假”的搜索热度上涨450%。百度地图数据显示,12月8日之后,三亚的人口迁徙规模明显上涨,消费指数的增长趋势则更加明显。根据实时航班跟踪网站FlightAware查询到的数据,三亚凤凰国际机场12月5日的连续7天进出港航班平均数为111架次,12月28日已经攀升到309架次。最近这些天,游客来源与各城市疫情发展节奏息息相关。元旦前,三亚省外游客的来源地中,前15位有9位都是北方省市,其中第一波实现“阳康”的北京市连续多天排名第一。对于已经“转阴”的北方人来说,疲惫乏力的身体太需要阳光和海风的抚慰,再没有比三亚的沙滩更适合休养生息了。在微博和B站搜索“三亚”,可以看到很多人正在分享三亚的旅游感受,他们惬意地享受阳光和海风,邂逅沙滩与椰林。不过在一幅幅美景画面中,也伴随着大家对疫情的担忧和吐槽:三亚是“病毒欢乐聚集地”、“养蛊新基地”,“飞机上的咳嗽声真的太影响旅游心情”。过去三年,经常有人晒出某旅游圣地的机票或酒店价格多么低廉,让人看得心痒,但也去不了。疫情政策转向之后,再打开订票APP,你会发现三亚还是那个去不起的三亚。不少网友感叹,三亚或许只属于有钱有闲的少数人:“查了下机票,还是躺家里吧”,“难道这些游客就不用工作的吗?”据携程12月22日的数据,元旦期间三亚的预订酒店71%为高星级酒店,而亚龙湾等热门地区的高星酒店每晚价格普遍已经上涨到千元以上。03还能回到过去吗?“阳康”过后,有人体力尚未恢复,但已经带着咳嗽奔向远方。有人依然小心翼翼,时时刻刻带着对病毒的担忧。三年里习以为常的出行限制不在了,但地铁、机场里的扫码提示还没完全消失。我们真的可以回到疫情之前了吗?中科院院士陆林在科普栏目《科创中国·院士开讲》中引用了一份数据,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睡眠障碍问题。他还提到,疫情对人类心理层面的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三年疫情,几乎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英国医学杂志》2022年2月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冠人群相比对照组,焦虑症的风险增加35%,抑郁症的风险增加39%,压力和适应障碍风险提高了38%,而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多41%。或许大海能治愈一切。在微博话题#新年第一场旅行你想去哪里#下面,“看海”成为非常高频的关键词,有网友写道:“想去看看大海,看看那一望无际的海洋!希望可以缓解压力”。无论目的地是哪里,旅行,成为当前大家调整心情、释放压力的最好寄托。“不管去哪里都可以啊,只要能旅游就好啊”“要踏上去往能够治愈心灵的地方,希望能够有期盼”同样能治愈人的,还有“回家”。疫情三年,很多人已经很久没有与家人团聚。于是,“回家”也成了这个话题下的高频词之一。“我想回家,想陪父母过年”“家才是我们最终的归途,希望新年的时候能够回趟家吧”无论如何,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我们迎接2023,我们也记得2022。正常的生活允许人们对未来有期盼,这也是我们必须与过去三年告别的原因。“告别”在这里不再有悲伤的意味,我们已然踏入新的阶段。就像一位网友在评论里写到的:“正是因为有期盼,明年才有意义”。(来源:腾讯新闻)数据、撰文丨镝数李璋
2022年12月31日
其他

对生活迷茫时,年轻人才会学英语,中年人都去读MBA了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你或许也是这样,年过三旬,不上不下,在人生的岔路口茫然无措。二十出头的时候,还可以靠学英语欺骗自己,用一本本红宝书,筑成努力就会成功的错觉。但人到中年,再在地铁里翻开单词本,秃头上映出的只有“失败”两个大字。于是,读MBA成为麻痹失败人生的新型致幻剂。需要提醒的是,MBA也是硕士,也需要考。但你不需要跟大学生比拼肝功能,只需拿出用头发换来的积蓄,就有机会享受人生的包年VIP。01MBA卷出新高度MBA,全称工商管理硕士。所谓工商,就是不用学高数也不用做实验,任何人都有自信聊两句的专业;所谓管理,就是一个人说话一群人听,非人上人或企业家不能“管理”。所谓工商管理,就是不用刷题也能当人上人的学科,简称MBA。听起来就让人想掏钱。它通常需要有几年的工作经验才能报考,且一向是考研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今年,MBA报考尤其火热。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的公告,2023年该校MBA报名数量同比增加70%,占全校研究生总报名人数的20%。时代在变,但人们对MBA的热情不断升高。综合多个MBA门户网站、考研培训机构统计的数据,2011年至2021年,MBA报考人数从9万增长到约23万,翻了一倍还多。甚至由于报考增速远高于录取增速,让一度被认为是“花钱就能上”的MBA录取率越来越低。2011年后,MBA的录取率已经明显低于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率。一个人努力提高分数,一群人努力提高分数线。因为对这一高端学历的向往,如今MBA的国家分数线相比十年前高得多。根据生源地不同,MBA分数线区分为A线、B线,其中A线面向中东部考生,B线面向西部考生。2022年的国家A线比2012年高出20分,而且这只是国家线,不少院校的分数线会在国家线的基础上再次划线。跟我们预期中不同,MBA不是光靠钱就能上的,靠分数也不行。相比其他研究生专业,MBA的筛选流程更为漫长。研究生全国统考一般在每年12月,但各院校MBA的提前批招生从4月就陆续开始了。在参加统考之前,MBA考生还需要完成网申、提前面试、以及部分高校安排的笔试环节。如果这些没有通过,就没有参加全国统考的资格。一句话,你得足够优秀,才能跟其它优秀的人在一间教室谈笑风生。拿网申环节来说,除了要填写基础信息,还要自述工作经历、职业规划、报考动机、个人成就等。据财经媒体深燃报道,清北两所名校MBA的网申材料环节通过率只有15%左右,进入提前面试环节后,通过率也只有30%。02MBA贵出新高度MBA能不能给自己镀金还是未知数,学费里的“含金量”可是越来越足。伴随着报考人数一路攀升,MBA的学费也突破天际。普通研究生每年学费在一万元左右,而MBA却动辄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想要通过MBA体会高端人生,必须有足够多的资金打底。且,根据MBA种类不同、学校不同、上课时间不同,价钱也是不一样的。现役或预备役企业家们必须分清传统MBA、国际MBA、综合精英MBA、金融投资MBA,以及专门面向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EMBA,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MBA。专注于管理的企业家们一般都很忙,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所以绝不能把社交学习放在周一到周五的固定时间。周末或者晚上的非全日制项目才是他们的最爱。当然,学费也比全日制项目更高。在985高校中,82.8%的全日制项目和94.4%的非全日制项目学费都在10万元以上。提到价格,就不得不说企业家们心中的圣殿,MBA中的爱马仕:长江商学院、复旦和上海交大,它们的MBA项目价格在50万级别。就像爱马仕再贵也有不少人买,2022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招生数都超过1000人,是所有项目中招生人数最多的。这么贵的学费不但没有把人劝退,还让报考人数蹭蹭上涨,可能是怕学费涨得太快。深圳大学2023年非全日制MBA的学费一年就涨了10万元,其他一年上涨两三万的学校更是普遍。这就等于告诉职场人,如果晚你报考一年,不但竞争对手更多,还要比别人多交几万学费。03卷MBA图什么俗话说得好,贵的东西,唯一的缺点就是贵。MBA除了教授经济学、管理学方向的课程,在各种MBA培训机构的宣传话术里,大量强调MBA带来的学历、人脉、阶层资源。绝大多数名校MBA新生的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上,有5-10年的工作经验,且收入让大部分职场人望尘莫及。清华的非全日制MBA项目,2021级新生入学前平均年收入82万,2022级新生69%的人在50-120万元之间。其他学校没有这么夸张,但无疑也属于高收入群体,比如浙江大学新生平均收入为47.46万元,华南理工大学为33.05万元。花上一年的收入,跟财富精英们加个微信,喝杯咖啡,或许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有MBA社群机构调查了毕业学生的最大收获,最多人选择了“自我认知、思维的提升及转变”,其次是朋友圈和心态方面的收获,对于薪资的直接提升排在最后一位。根据彭博社2014年对1万名美国全职MBA学生的调查,随着毕业年龄的增长,MBA学历对毕业生薪酬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小。当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年龄越大的学生在读MBA之前的薪水越高,相应的,毕业后的涨幅也就没有那么明显。相比之下,还是年轻人目的性强。根据MBADataGuru的数据,2012-2016年,26-29岁的年轻人申请MBA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其中27岁增加了19%,在所有年龄中最高。混圈社交是读MBA的主要目的,这跟大家对于MBA的印象也很符合。在B站关于MBA播放量最高的几个视频的评论里,“人脉”、“门槛”是非常高频的关键词。“学费是进朋友圈的门槛,交不起这学费证明还不够资格。”上次了解到门槛的重要性,还是祥林嫂说的。二者的相似之处是,谁也不能保证“捐门槛”或“进门槛”之后,他们真的能迈过人生的门槛。虽然大家都知道MBA“卷”,但如果不愿躺平好像除了“卷”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确实是一种工作以后提升自己的方法,总比什么都不做直接躺平好吧。”年过30的职场人多多少少都会感到瓶颈和倦怠,渴望升职加薪,渴望突破自我。但或许MBA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职场成功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肝是肝不动了,氪也氪不起。唯一的念想,是下辈子能多沾点儿欧气。(来源:腾讯新闻)数据、撰文丨镝数李璋
2022年12月28日
其他

重生之人人都是安陵容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甄嬛传》播出十一年,依然是国产剧顶流选手。在各种社交平台里,甄学家们翻来覆去,逐帧研究,演变出铺天盖地的二创作品,且能结合时事,常看常新。俗话说,一入甄学深似海。近年来,随着甄学研究的大踏步迈进,剧中主要角色的风评也在发生变化。改变最明显的,莫过于安陵容。当年,在剧中被所有人看不起的、坏事做尽的安陵容,如今却成了最能让人共情的角色。根据甄学最新研究,共情首先来自嗓子,阳了之后的人们大体能体会到安陵容呼唤宝鹃时的惊恐。但这只是一部分。最近,甄学家们创作了大量安陵容重生文,让她逆天改命,收获圆满结局。或许,他们在安陵容身上看到自己。01被嫌弃的安陵容的一生作为一名小镇青年,安陵容的北漂之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选秀入宫,在权力者身边表现得战战兢兢。她明白,原生家庭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帮助。她出身低微,父亲是八品县丞,在紫禁城处于食物链底端。相比之下,华妃的兄长年羹尧,是位高权重的一等公爵,正二品;一同进宫的甄嬛、沈眉庄,父亲官职分别是从五品、正三品。周围人对安陵容的评价少不了“小门小户”、“没有家世”。华妃的侍女曾当面嘲讽安陵容,“您实在用不上,也配不上用这么好的东西。”甄嬛的侍女在背后说她,“原本穷门小户出身,再好的料子用在她身上也是白费。”在老北儿京儿正黄旗面前,安陵容深知自己只是个臭外地的。于是,她把唯唯诺诺一词诠释地淋漓尽致,挂在嘴边的话是,“姐姐本知我是轻贱之人”“臣妾怎敢和娘娘并肩”——似乎稍微的僭越都会让她感到不安。既无家世,样貌也普通,对毫无依仗的安陵容来说,自尊太过奢侈,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她坚信,想要在偌大的紫禁城里立足,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在各位姐姐妹妹争风吃醋的时候,安陵容早已开启第二阶段:勤勤恳恳卷事业。对一名小镇做题家来说,卷是她与生俱来的天赋。她首先往唱跳方向发展,苦练歌喉,成为紫禁城vocal担当,靠硬实力在后宫成团,获封常在、贵人。但她很快发现,偶像行业的天花板太低,不是每个练习时长两年半的人都能站在C位。这个内向的小姑娘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于是,她苦练缝纫技术,给皇上缝制睡衣。皇帝缺的是睡衣吗?不是,缺的安贵人亲手缝的睡衣。在北漂之路上,有靠山也很重要,于是她又钻研化学领域,利用化学知识为皇后打下手——她知道,想要成为棋手,必先成为棋子。即便后期失宠的时候,坚强的安陵容也没有放弃。她出乎意料地涉足体育行业,学习花样滑冰讨皇上欢心,再次在宫里抬起头走路。有甄学家评价,她放在现代,就是一个“艺术类、化工科双开花的准学霸”。漫长的北漂之路上,安陵容学习了很多,成长了很多。但她最终发现,努力并不一定换来回报,命运或许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于是,第三阶段,她黑化了。她向皇后投诚,专注于用千奇百怪的方法让其他妃子流产,也让自己流产。最终,阴谋被我们的主角甄嬛揭穿,安陵容吃苦杏仁自戕。小时候我们总是自然地代入主角,梦想着惩恶扬善,大杀四方。但长大之后,我们回看毫无主角光环的安陵容,走的每一步都充满痛苦和牺牲——包括健康、自尊和友情。最后在无限靠近目标时,被主角翻盘,竹篮打水一场空。临死之际,她说,“我这一生,原本就是不值得”。02他们希望安陵容还活着从甄学原教旨主义的角度看,安陵容的形象并不讨喜。她让甄嬛失去了第一个孩子,又让沈眉庄难产离世,坏事做尽,担得上大清孙笑川的封号。不择手段、忘恩负义,这些曾经是贴在安陵容身上的标签。但十一年之后,网友更关心的是安陵容唯唯诺诺背后的孤独、敏感与自卑。他们更愿意代入安陵容的立场,去理解她在残酷宫斗中做出的选择。在甄学大本营B站,《甄嬛传》相关的二创视频,播放量在50万以上的高达844个,其中有79个都以安陵容为主角。这些二创视频的标题中,“自卑”、“励志”、“不值得”都是高频关键词,播放量最高的标题是,“卑从骨中生,万般不由人”。《甄嬛传》里安陵容的故事已经结束了,但甄学家们希望她活着,希望安陵容能摆脱这“不值得”的命运。晋江文学上,收藏数最高的10篇甄嬛传相关重生文中,有5篇都是以安陵容为主角。和皇后、华妃等主要角色相比,安陵容的重生文热度更高。很多人为安陵容写下重生文,替安陵容道出她的心酸,替她解释每一个阴谋背后的迫不得已,希望安陵容重来一次,逆转人生。在不少重生文结局中,安陵容的努力没有白费,最后当上了圣母皇太后、太妃,获得她未曾真正拥有的友情,和甄嬛等人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重生的安陵容拥有了崭新的人生,就像我们也希望自己拥有崭新的人生一样。今年,安陵容总计上了13次微博热搜,其中#安陵容文学#最惹人瞩目:甄学家用安陵容的说话方式复现出各种“自卑敏感又拧巴”的心态。经典三连:“我算什么呀”“原是我不配”“原是我活该”——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看似卑微懦弱,实则阴阳怪气。“原来被嫌弃就是我的宿命,原来我就是那个不配幸福的人”——告诉你如何正确的进行自我PUA。“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内心戏极其丰富。这些语录不仅塑造了安陵容的形象,还精准描摹了大学生和打工人的生存状态,让他们在去图书馆或上下班的路上,化身安陵容:感叹身体和精神双重疲惫的状态,感叹无奈错过的美好,感叹受人摆布的日子不得不继续。“我这一生本就是不值得”“我真的觉得我已经精疲力尽”“这么好的阳光,以后怕是再也见不到了”
2022年12月23日
其他

有钱的年轻人种牙,没钱的忍一忍就过去了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一位面容姣好的女士,说话时朱唇轻启,大笑时双手掩面,口中像是时时刻刻含着秘密。别怀疑,这不是什么深闺品格,她可能只是想掩盖口腔深处的大金牙。年轻人虽然年轻,但不少长了一口烂牙。有的因为牙周炎,不到35岁就需要全部拔牙,做半口种植牙。有的从小严重蛀牙、长期缺牙又没有及时修补,只能花10万块通过正畸和种牙来补救。有的牙疼拖了7、8年,直到大学毕业经济独立后才拔掉严重虫蛀的牙,重新种牙。这一代年轻人,种过花种过草,也种过太阳。长到二十多岁年纪,还得往自己嘴里种牙。往往种下去的是牙,长出来的是美丽和阶层的标志。01种牙的年轻人有多少?种牙是修补缺牙的一种方式。把人造的纯钛金属牙根植入牙槽骨,愈合后再安上牙冠。它和常见的假牙的功能差不多,但是更美观、方便、能适用更久的时间,也不会磨损周围的牙龈、牙齿。现在,种牙有年轻化的趋势。40岁左右群体种牙的比例,已经超过了60岁。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35-44岁群体选择种牙的比例是0.2%,是55-64岁的两倍。
2022年12月15日
其他

被称为“人类之光”的无痛分娩,为什么在中国使用率这么低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01生孩子到底有多痛10月17日世界镇痛日那天,“我国仅30%产妇使用无痛分娩”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光是阅读次数就高达4.9亿次。为什么这个话题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答案还是得回到分娩之痛这件事上。《生命时报》曾报道过,如果将痛感形象化,生孩子前的阵痛相当于折断20根骨头、生生切开8层皮肤。生孩子是一个会让女性身心受到重创的压力事件。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每年有20%孕妇产后会发展为临床抑郁症。极少数情况严重的,还会酿成更大的悲剧,正如2017年的“榆林产妇跳楼事件”,因为决定不使用无痛技术,一位26岁的临盆产妇在医院疼痛难忍,最终情绪失控,从5楼跳下身亡。如果能从缓解分娩之痛开始,对每一位母亲而言,这也是一种有力的支持。严格意义上的无痛分娩,并不是完全无痛,因为仍然有宫缩感。麻醉师会在产妇后背的椎管内打一针,置入一根很细的管子,通过把传导痛觉的神经浸泡在药液当中,局部阻断疼痛信号传入大脑,从而产生止痛的效果。但现实中,中国无痛分娩普及的程度并不高。全国有超过75%的医院提供了无痛分娩的选择,但是在顺产的产妇中,只有30%最后真的用上了无痛分娩。不同地区无痛分娩的普及率也不同,理论上,经济发展越好,无痛分娩的普及率越高——华东地区超过了30%,西北地区只有1%。但令人意外的是,衰落的东北地区,其无痛分娩的普及率远远超过了华南地区。在国外,无痛分娩的使用比例非常高。在美国、爱尔兰、挪威、冰岛,初次生育的孕妇使用无痛分娩的比例就超过了50%。而芬兰和比利时,初次分娩的产妇使用无痛的比例更是超过80%。至于英格兰和荷兰,因为有其他更流行的镇痛方式,椎管内分娩镇痛也就是无痛分娩的使用率不高。而使用无痛分娩后,根据麻醉科医生、“无痛分娩中国行”公益项目发起人胡灵群2018年在“一席”的演讲中所说,在全国分娩镇痛率达到50%后,产妇健康的第一杀手——产后大出血的比例就会下降了,据估算,每1小时会减少1个新生儿死亡,每1天可以直接和间接地让2个孩子不失去妈妈。02谁为产妇的生育做决定?胡灵群医生在一席的演讲中还提到一个现象:“有很多女性在生产前就像上战场一样,下定决心跟她的小姐妹、老公、父母说‘产痛没问题,我肯定能对付’,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顺产。结果到最后发现这个事情还真不那么容易,于是改变主意选择了分娩镇痛,感觉自己好像是个‘失败者’。”不久前上过微博热搜的这则新闻,一位妈妈本来想挑战自己的耐受力,但是到了那一步,分娩的疼痛超乎想象,决定赶快用上无痛。无痛分娩的选择,体现了这些女性身体的自主权。但困境在于,不是所有的产妇都能自己决定用不用无痛,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共情她们对疼痛的感受。有部分医院的无痛分娩需要产妇的家人来签字同意,也有产妇只能听从家人劝阻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许多人担心无痛分娩的副作用,这或许出于不科学的想象,或许是根深蒂固地认为“生孩子哪有不疼的?忍忍就过去了”。根据2022世界镇痛日调研报告,有36%的人不了解或只是听说过无痛分娩。大家对无痛分娩的副作用有过度的担忧——21%认为打无痛会影响胎儿健康和成长发育,还有21%觉得打无痛可能给孕妇留下后遗症,而这两种认识都不是事实。胡灵群医生在一席的演讲中就提到,“我想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这个麻药打了以后会不会对小孩产生影响。实际上,这个药物并没有进入血液,它只是让神经浸泡在药液里面,这个药液是被隔绝起来的。”而且,无痛分娩的麻醉用量仅为剖宫产手术的1/5至1/10,浓度低,不入血。在胡医生看来,相比于无痛分娩,大家应该更担心剖宫产。他给出了这样的数据,中国每年至少有400万的剖宫产手术是不应该做的,而剖宫产带来的严重并发症是顺产的3倍,剖宫产的死亡率是顺产的10倍。当然,任何医疗措施都有一定的风险。胡医生指出,无痛分娩一个常见的副作用就是低血压。如果没有系统学习和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那么椎管内分娩镇痛也可以是有害的。03你以为麻醉师随叫随到吗?即便一个产妇能冲破各种刻板观念、没人阻扰她使用无痛分娩,但你以为麻醉师随叫随到吗?在大部分公立医院,麻醉科医生都是白天工作,晚上下班,但不是所有的分娩都在白天。即便产妇运气好在白天分娩,也没人能保证麻醉师随叫随到——公立医院的麻醉科医生需要配合全院手术进行麻醉工作,即便是在无痛分娩试点医院,也只有20%专职负责无痛分娩。微博用户“曾博士”是一位医生,他在微博上就写道:#我国仅30%产妇使用无痛分娩#
其他

被孤独侵蚀的年轻人,未老先衰 |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01孤独比吸烟更催人老10月有一条非常扎心的微博热搜:研究称悲伤孤独比吸烟更加速衰老。如果你看过那张著名的双胞胎正脸对比图,他们一个吸烟,另一个不吸烟——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看起来老了17岁,你就知道这是一个比悲伤还要悲伤的故事。这个热搜出自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最近刚发表的一篇论文。他们调用了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一个针对中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的权威性调查)中1万多名中老年人的数据,分析得出:如果吸烟,你的生理年龄会比实际年龄增加1.25岁;如果生活在农村,增加0.39岁;如果是男性,增加0.42岁;以及一个意想不到的因素:婚姻——未婚会让衰老时钟拨快0.32岁,结婚则会减慢0.59岁。而以上都比不上孤独、悲伤、恐惧、无望、烦恼、沮丧、睡不安稳、无法集中注意力这8个因素构成的负面心理状况更催人老:增加1.65岁。这已经不是孤独和吸烟第一次被放在一起作对比。早在12年前,美国的学者就对超过30万人平均7.5年的跟踪研究得出,当一个人缺乏一定的社会关系(孤独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它所带来的死亡风险相当于每天吸15根烟——起码烟草公司会在烟盒上提醒你,吸烟有害健康,但想一想谁会在你孤独的时候提醒你:孤独也有害健康哦。更重要的是,孤独不仅催人老,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一项发表在权威心血管期刊《Heart》上的研究发现,孤独感最强烈的人群,其心血管疾病诊断风险比一般人高出30%,与此相关的住院人数则高出48%。中国学者黄海蓉曾在2017年的研究论文中写道:“孤独感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长期的孤独感和抑郁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老年痴呆症、骨折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严重时甚至引起自杀。”当然,不仅老年人的孤独有害健康,年轻人的孤独也不可小觑。一项针对25个国家的17886名大学生的研究发现,相比于普通的大学生,那些孤独感更重的大学生更容易睡不好,爱抽烟,体重超标,以及疯狂地上网。以上这些都给出了警示:孤独不再只是一句不痛不痒的牢骚,而是关乎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02越自由越孤独有一个事实必须要厘清:孤独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更多时候它指的是一种自我感受——你觉得你孤独了,这谁也无法反驳。微博话题#孤独感爆棚的瞬间#下就汇集了3520条孤独的留言,我们对这些留言进行了高频词解析:以上关键词随意组合,就能获得一份新时代的孤独:我在医院,我打开了朋友圈。下班,我独自吃火锅。睡不着,天亮了。在这些孤独留言里,最突出的孤独情境就是一个人独自去做某件事。尽管不能否认在人群里也会感到孤独(“热闹的演唱会,我崩溃”),但在这个越自由越孤独的时代,一个难以忽视的现象是,越来越多人选择了独居。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中国“一人户”家庭超过1.25亿,也就是说,每4个家庭就有1个家庭属于“我独自生活”。而据贝壳研究院《2021年新独居时代报告》预测,2030年独居人口或达1.5到2亿人,独居率或超30%。独居并不等同于孤独。但《2021年新独居时代报告》还展示了“一人户”家庭的构成——
2022年11月25日
其他

熬夜加班的年轻人,可能还不知道自己患上了糖尿病|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http://www.gov.cn/xinwen/2016-10/13/content_5118377.html撰文、数据、设计|鹿鸣编辑丨赤耳出品丨腾讯新闻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除了鹤岗,10万块还能在哪全款买套房|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在实地核验过的房源中,还未找到10万元以下的房子,但10-20万元的总价区间留有不少选择。例如,一套52平的两室一厅,单价为每平2308元,总价仅为12万元。当然,它在一幢年代久远的老居民楼里。
2022年11月10日
其他

中国父母的身高执念:男生180,女生165|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这也不能全怪家长,我们的身高焦虑,似乎就没断过。知乎话题“你们有身高焦虑吗”已经有200多万的阅读量,1600多人参与了回答。大部分男生女生都曾被身高焦虑支配,更具体些,是70%以上。
其他

甜甜的恋爱,永远需要一个甜甜的弟弟丨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时代邮刊,2018(3).李洁.从日剧《今天不上班》看当代日本社会的“姐弟恋”现象[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8(03):72-77.朴睿铂尔《2019-2020
2022年10月27日
其他

90后还在租房结婚,00后早已冲向楼市丨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80、90后杠杆最高http://house.people.com.cn/n1/2019/0129/c164220-30595075.html冯仑:中国人买房平均年龄27岁
2022年10月11日
其他

为什么男人们总蹲在厕所里丨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40》)中有一幕场景:年过四十的男主皮特被妻子抓到假装上厕所,“我知道你实际上并没有在拉屎!”他的妻子尖叫道。但皮特一声不吭,继续在马桶上安静地玩iPad。图片来源:电影《This
其他

打工人只配吃预制菜吗|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谭自茹阅读更多请点击:降薪跳槽|搬家|家里蹲丨手机戒断丨提前还房贷丨疫情性生活丨豪宅热销丨商场关店潮|被拐者回家丨应届生工资丨高考选城市|名校生去县城
其他

35岁后的打工人,不降薪还能找到工作吗丨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阮欣雨阅读更多请点击:搬家|家里蹲丨手机戒断丨提前还房贷丨疫情性生活丨豪宅热销丨商场关店潮|被拐者回家丨应届生工资丨高考选城市|名校生去县城
其他

在大城市租房的年轻人,平均要当几次“搬家大冤种”|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丨师范生就业|国产剧女二|长沙房价|女性求职难|沪漂|周杰伦|法律小组|断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