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做一个理直气壮的硅谷生活家?

硅谷维立 硅谷生活家 2020-08-25
来自专辑
硅谷村民的烦心事

(点击上方“硅谷生活家”订阅本公众号)



 

“股票是诗和远方,

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

股票是晴空展翅的私人飞机,

生活就是小小卧室里

温暖柔软的棉被。”


在硅谷找工作时,最关心的无非两件事情,一件是公司股票的潜力,另一件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股票有潜力的都是蒸蒸日上、前程似锦的好公司,薪水奖金都差不了,工作稳定性也有保障,尤其股票本身是硅谷工程师们发财致富的眼巴巴的希望。熙熙攘攘的人群从五湖四海涌至硅谷,导致硅谷的公路水泄不通,硅谷的房价居高不下,目的不外乎淘金,他们要淘的这个“金”,就是上市公司的股票。


谷歌2004年上市时,股价是85块。15年后的今天,当时的一股变成两股,股价变成1000块,涨幅是20多倍。即使当时只拿到一千股,只要过去十几年里像葛朗台一般把它们紧紧攥在手里,今天这些股票价值高达两百万。如果你拿到的股票不止一千,这十几年里又每年有更多股票进账,你的股票值多少,自己心里清楚,我不想知道。



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不容忽视。俗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公司既然有钱给你赚,就期待无私的奉献和付出。让早上六点开会,就六点开会;让加班到半夜三点,就加班到半夜三点;今天布置任务,明天早上要演示给总裁看,就连夜把项目赶出来;十月初要推出新产品,九月份周末的派对、电影、野外踏青最好趁早取消,随时听从老板召唤。


其实,硅谷的上班族大都是大大小小的学霸出身,早已被精英教育训练成温顺的资本主义的绵羊,工作起来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股票拿在手里,工资奖金月月年年发进口袋,不为人家卖命,首先自己过意不去。再说,股票的价值跟公司表现直接相关。万一项目失败,股价下跌,股票一文不值,不要说发财做千万富翁,连栋像样的房子都买不起,孩子的私立学校学费也凑不齐,等于白来一趟硅谷,这样的人生不能不说很失败。


但公司命运受各种因素影响,并不是你我能控制的。尤其是20年前初到硅谷时,还没有独角兽这个名词,那几家现在最热门的公司也还没问世。每一家Pre-IPO的公司都摆出一副气吞山河、舍我其谁的样子,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扑朔迷离,要判断谁是真刀真枪,谁在卖狗皮膏药,不但需要眼光,也需要相当的运气。


因为对自己的眼光和运气信心不足,每次拿着几家公司的聘书,我都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不知道应该花落谁家。既担心选中的那家公司将来股票不值钱,更担心婉拒的那几家将来蒸蒸日上,成为下一个苹果或思科。若果真如此,则等于有眼无珠,买椟还珠,入宝山却空手而归,只怕余生都会在悔恨中度过。有些朋友做出了正确选择,四十岁就退了休,从此每天打高尔夫球;有些朋友没有做出正确选择,六十多岁还辗转在年轻人当中,每天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捧着饭碗,生怕有人把它打破。


说了这么多,我的意思是,硅谷机会虽多,也不是人人能抓住的。即使自以为抓住了一个,转身又会发现邻居抓住的还更好,当头一棒让你那点洋洋自得荡然无存,这就是我们硅谷的厉害之处!



这就看出“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的好处了。如果说股票是诗和远方,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就是眼前的苟且。股票是万里晴空展翅飞翔的私人飞机,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就是小小卧室里温暖柔软的棉被。要小看这个眼前的苟且。过日子就是要舒舒服服,从从容容,其他都是过眼烟云。既然股票价值不可强求,那些更脚踏实地的人,就把重心移到了更平和、更接地气的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上。


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不必头悬梁,锥刺股,当牛做马,起早贪黑,虽不一定飞黄腾达,却衣食无忧,也算是一种有尊严的生活。不管怎么说,对身心健康肯定是有利的。人到最后,不还是比谁活得长吗?乔布斯是亿万富翁,却英年早逝;他最初的合作伙伴韦恩虽然没赚到钱,却还健康地活着。他们俩谁是人生赢家是不言而喻的。我敢保证,硅谷很多人感谢乔布斯,不是因为他做出苹果手机来帮他们打发无聊时光,而是他以自己的人生,讲了一个让某些懒人得到莫大安慰的励志故事。



“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

就有越多快乐的机会,

被命运摆布的可能性就越小,

因为即使失去一件,

还有另一件。”


但这个“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的说法,仔细想想其实有问题。生活是人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其中当然也包括工作。“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却把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像跷跷板的两头,遥遥相望,相互排斥,这头一起,那头就落。但我也懂得发明这个说法的人的良苦用心。这里的生活,是把工作从生活中刨去后剩下的那一块,通俗一点,即辛勤工作之外的吃喝玩乐。所谓“工作和生活平衡”,就是说工作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还应该有些和追名逐利无关的消遣和享受。


虽然如此定义的生活听起来很不错,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不喜欢这个“生活”,但还是有人比其他人更懂生活,更知道怎么生活,这就是我一直诚惶诚恐地将其作为偶像的“生活家”。


哲学家罗素在《征服幸福》(Conquest for Happiness)一书中,谈及幸福人生的种种秘诀,其中“论热情 ”(Zest)一章,我以为抓住了生活家最主要的特点。罗素说,


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他就有越多快乐的机会,被命运摆布的可能性就越小,因为即使失去一件事情,他还有另一件。人生短暂,一个人不可能对每一件事都感兴趣,但最好有足够的兴趣把日子填满。


罗素又说,


想象一下在乡间散步时可以注意到的各种不同的事情。一个人可能对鸟感兴趣,另一个对植被感兴趣,一个人喜欢地质,另一个则喜欢农业。这些事情中的任何一件都可以有趣,如果你对它感兴趣的话。在其他一切相同的条件下,一个对其中任何一件事情感兴趣的人会比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的人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


世界包罗万象,浩瀚无比。一个人精力再充沛,阅历再丰富,也只能经历大千世界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只要你有热情和好奇心,世界上总有新鲜事等着你去经历和发现。而一个对很多事情感兴趣的人,一定比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的人生活得更加有滋有味。


少年都有成名成家的梦想,但后来才发现,最值得追求的理想还是做自己。其他那些理想 are so 20th century,过时了!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最新潮的是做自己了!


(就像网上流行的段子:好不容易吃上白面馒头,他们却开始吃杂粮了;好不容易吃上肉,他们却吃上野菜了;好不容易长胖了,他们却时兴减肥了。)


但“自己”是什么?不就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些东西的组合吗?如果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个“自己”就索然无味,面目可憎,有空都懒得做。但如果这个“自己”是像罗素这样妙趣横生的老头,做起来就有点意思了。



一样贵得离谱的奢侈品,

如果世界上没有社交媒体,

软硬兼施都不能告诉人,

只能关起门来悄悄享受,

你要吗?


当然,要敢说自己是“生活家”,也还要讲点品位。世界上的一切并不是平等的。人既不是生来平等,其他所有东西也不平等,生活家最关心的吃的,喝的,玩的,乐的,也都可以分出高下。


但我又不愿意太强调品位,因为我发现这很容易落入另一个陷阱。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强制的共产主义教育和幼年一贫如洗的生活物极必反的缘故,有些朋友有超强的贵族情结。什么东西跟贵族沾了边,必定趋之若鹜,魂牵梦绕;如果因为背名牌包包、穿名牌鞋、吃米其林餐馆、孩子上名牌大学而拉近了跟想象中的贵族的距离,我们的精神就会从房屋贷款、朝九晚五、柴米油盐的羁绊中挣脱出来,在空中飘飘欲仙地飞翔一阵。


硅谷既是遍地黄金之地,家底殷实的人也多。送孩子学些贵族运动,发展打球、滑雪、赛艇、潜水等昂贵的爱好,体验异国风情,品酒,买豪车,去米其林餐馆吃饭,都是常见也是应该的。但品位虽然可以有,很难适可而止,尤其是物质的东西,一不小心就会钻牛角尖,走火入魔,最后变成跟平和自由、随意洒脱的硅谷气氛相左的势利和贵族崇拜。




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是个度的问题,都关乎把握分寸,寻找平衡。品位也是如此。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实属不易。为了方便大家,我推荐“社交媒体甄别法”:一样贵得离谱的奢侈品,上万元的包也好,17道菜的米其林大餐也好,顶尖名牌大学也好,如果世界上没有社交媒体,不管软硬兼施、威逼利诱都不能告诉朋友,都只能关起门来悄悄享受,你要吗?


如果喜欢一样昂贵的东西,是因为它的精美,是因为想拓展自己的生活经历,那么即使心里做着陈腐的贵族梦,也算鉴赏水平高,对生活有热情,还是一个合格的硅谷生活家;如果添置一样东西,多半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跟朋友聊天时假装不经意地提一句,吸引旁人羡慕嫉妒的眼光,就粗鄙了,庸俗了,奶酪长了霉,哈姆林的风笛失去了魔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极少使用社交媒体,如此才能避开外界的噪音,倾听内心的声音,发现自己心底的秘密。



“即使少小不努力,

老大也不一定徒伤悲。

年轻时对生活一窍不通,

中年浪子回头,

照样可以功成名就。”


做生活家和做其他“家”并不冲突,你完全可以既是银行家、科学家又是生活家。在某些追求上过于投入,可能会妨碍你成为生活家,或推迟你成为生活家的时间,但两者本质上并非势不两立。


但生活家确实有一些其他专家不具备的独特优点。一般专家只关心世界窄窄的一隅,甚至是其中最枯燥无味的一隅(当然专家自己最好觉得这个领域有趣)。要成为专家都要雄心勃勃,志存高远,要花费十年、数十年的时间,来磨制一柄寒光凛凛的利剑。



但生活中到处是乐趣,到处是诱惑,如果玩心太重,样样都想试一试,样样都不想放弃,那还是做生活家比较合适。


更重要的是,想做生活家,永远不会太晚。任何人,在人生任何时候,都可以决心成为生活家,而且这个梦想都有可能实现。其他有些家,要从小立志,才有一星半点实现理想的可能。比如要当芭蕾舞家,没有从小开始练的童子功,三十几岁忽发奇想是不现实的;要当科学家,也要寒窗苦读,一步一个脚印,按部就班,拿了博士学位才算刚刚上路。


生活家因为学校不开这门课,只能自学成才,既没有学位可拿,也没有一定的时间表。即使少小不努力,老大也不一定徒伤悲。年轻时对生活一窍不通,哪天幡然醒悟,浪子回头,发奋图强,急起直追,也可以修成正果,功成名就。



“生活的内容很丰富,

到处都有简单平凡的快乐:

一束温暖的阳光,

一片慢慢张开的花瓣,

看岁月一点一点流过。"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其实说得很清楚,他的金字塔也一目了然,生理需要是宽宽的阶梯,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细细的尖角。但现代人看到自我实现的需要高高在上地坐在金字塔顶端,就以为这一需要比其他需要更重要,更高级,全部心力投进去,却忘记了更宽厚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生活家和其他家的差别,就在于他们追求的不是金字塔顶那小小的一块,而是既包括塔尖、也包括塔底的整座金字塔。现代社会一窝蜂攀登金字塔高峰,头重脚轻,失了平衡;生活家不奢望改变社会,但至少让自己稳稳地站在坚实的地面。


现代人看重高层次的需要,忽略低层次的需要,是付出了代价的。比如大家都追求事业成功,却常常忽视吃顿好饭、睡个好觉。但研究表明,对权力和地位特别看重的人,得忧郁症和焦虑症的风险更高。研究也表明,自恋狂通常也更着迷于获得权力,虽然到底是前者导致了后者,还是后者导致了前者,科学家们也还不很肯定。


另一方面,科学研究表明,健康饮食有利于精神健康;而美味可口的食品让人精神愉悦,这一点不用科学家研究我们也相信。睡眠和精神健康的关系就更密切了。以前专家认为失眠和其他睡眠问题是一些精神疾病的征兆。但近年很多研究都表明,睡眠问题反过来也会提高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甚至导致精神疾病。但和吃饭睡觉比起来,还是运动对精神健康的贡献最直接:运动让我们分泌内啡肽,多巴胺,顷刻间就能提高幸福指数。


这些低层次的生理上的需要,其实更本能,更接近真实的自我。它们让人稳定,平和,让身体顺利运行,让脑子里的激素正常分泌。现代社会如此流行忧郁症、焦虑症、自恋型人格障碍,现代人动不动就神经过敏、弱不禁风,正是我们忽略自己的本能、只关注那些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需要之过。


但生活家不等于马拉松选手,生活家也不是吃货。生活的内容很丰富,到处都有简单平凡的快乐:一束温暖的阳光,一朵慢慢张开花瓣的扶桑,在树林中行走,清凉的海风从头发里吹过。还有那些更抽象、更细腻、需要费点心力才能享受的东西:读书,看电影,欣赏艺术,与朋友聊天,跟孩子一起成长,看岁月一点一点流过。




“一般人难免被世俗左右,

随波逐流,不由自主。

唯有注重个人的成长,

把自由简单的生活作为追求,

才能风轻云淡、闲庭信步"


硅谷是一个适合做生活家的地方。这里有四季如春的气候,拥有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风景如画的太平洋海岸线,内华达山脉巍峨壮丽的红木森林,蓝宝石般的太浩湖以及周边的众多滑雪场,清奇秀美的优山美地国家公园,离硅谷都只有一箭之遥。早上从家中出门,午饭时分就可以赶到。


因为世界各地的人在硅谷安家落户,硅谷是一个文化多元五彩缤纷的地方。街道上可以看到各种文字的招牌,学校的花名册上经常看到不知道怎么念的外国名字。第一代移民在硅谷如鱼得水,虽然讲着外国口音的英语,也像在自己家中一样随意。移民的到来让硅谷变成了汇聚世界各地烹饪的天堂,印度,日本,牙买加,埃塞俄比亚,一出门就可以享受四方美食,为实现生活家的理想进一步提供了便利。


当然有人抱怨硅谷是文化沙漠。硅谷本是沙漠里的一片果园,也就这几十年才拔地而起,加上居民大都是对数字和程序之外的东西既无兴趣、又无才能的工程师,阳光又每天明晃晃地照着,绝无多愁善感、阴雨连绵的浪漫柔美,跟纽约、芝加哥这些有细腻精美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历史积淀的大都会相比,硅谷确实是初来乍到,根基尚浅,带着一点树矮墙新画不古的令人汗颜的简陋。



但如果你要求不太高的话,硅谷的文化生活也差强人意。硅谷中心坐落着一所有名的大学,校园里名流进进出出,川流不息,传播先进的理念和知识;虽然硅谷和旧金山的所有艺术博物馆加起来还不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一半,如果有半天闲暇,要找个不错的博物馆把它消磨掉也并不算特别费力;至于看电影、读书、上网这些现代人喜欢的消遣,因为我们发明了互联网、网飞(Netflix)、和优管(YouTube)的缘故,在硅谷和在别处一样便利。



当然还有那些高科技公司——科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带外地朋友在硅谷兜风,到处是让人崇拜和景仰的如雷贯耳的名字商标;餐桌上,一帮高谈阔论、指点江山的朋友,可以把新技术、新产品、新公司的信息切成片,剁成块,加一把红辣椒,在大火上一炒,像夫妻肺片、麻辣腰花一样风卷残云、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周末爬山,与三五成群的健行者擦肩而过,也不小心被灌了一耳朵网络,云,人工智能,区块链。


而所有这一切,而所有这一切,都懒懒散散地,漫不经心地,在加州明亮的阳光下铺展开来,连同那些晒得金黄的草地,山坡上虬结的橡树,明净蔚蓝的天空,透明而干燥的空气。但正因为硅谷这个地方如此得天独厚,提供的物质上、精神上的享受如此丰盛,通过不懈的努力,向生活索取更多回报,倒还相对容易做到,更难的是节制,放弃,懂得适可而止,满足于生活的简单和平淡。对我们这些即使在享受生活上也崇尚奋斗和进取的人来说,要做到这一点要经过长期的修炼,而能不能完成这种修炼,可能就是生活家最后的试金石。一般人难免被世俗左右,随波逐流,不由自主;唯有注重内心的感受,个人的成长,把自由、真实的生活作为自己的追求,才能风轻云淡、闲庭信步。



维立,毕业于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博士。在硅谷从事高科技工作多年,业余时间翻译写作,出版过六本作品/译作。



前文导读: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选择下面行动中的一项:


A. 分享到朋友圈

B. 转发至相关微信群

C. 关注“硅谷生活家”公众号

D. 以上全选


(正确答案:D)


——— 长按关注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