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环境保护》杂志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美丽中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环境保护 Author 《环境保护》



一年一度全国两会召开的时节,全国人民都跟随代表委员们更热切地关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行业、各领域。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在两会中频频出现。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均有新的更高的目标,为更好地了解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的目标任务和着力方向,本刊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和人资环委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Q

环境保护:新质生产力是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团组三次谈及“新质生产力”,您如何看待新质生产力,生态环境领域应如何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王金南: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创新和伟大实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都必须依靠新质生产力。过去一年,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助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注重发展路径的创新性、发展方式的绿色化、发展效能的优质性。绿色低碳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和底色。新质生产力具有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生特点,符合绿色发展理念,能够为绿色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推动力。绿色发展能够为新质生产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方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生产力已在实践中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撑力。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绿色发展理念系统化和具体化,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为全面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源泉。一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为加快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质生产力提供“蓄能站”。二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为加快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质生产力释放“加速器”。三是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为加快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质生产力提供“催化器”。四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为加快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质生产力提供有效的“需求端”。

Q

环境保护:过去您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时,为美丽中国建设多次建言献策。注意到您今年作为政协委员的提案有专门关注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先行区建设的现状。


王金南: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既是以点带面牵引美丽中国建设全方位提升的行动载体,也是现阶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平台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明确了不同阶段的重点任务要求。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明确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一体开展“美丽系列”建设工作,重点推进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

 

 

当前,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得到各地高度关注,但从工作定位、建设目标、推进机制、示范成效等方面看,地方在实际创建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面对地方诉求,上位文件指导不足。从2024年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看,25个省份提出“美丽省份”相关表述,北京、内蒙古、吉林、福建、广东等11个省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许多地方结合本地区资源环境禀赋积极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但由于国家层面尚未针对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出台专项指导文件,各地对先行区建设内涵和工作定位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推进实施路径有待细化落地。


二是缺乏目标框架指引,建设重点不明确。《意见》围绕绿色低碳发展、污染防治攻坚等重点领域内容,对部分关键指标提出了2027年和2035年目标要求。但相较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建设指标或2020年印发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缺乏指标体系和预期目标指引,对于如何理解“美丽中国先行区”中的“美丽”和“先行”,尚无统一评价标准。


三是各类示范创建存在交叉,需加强衔接协调、错位互补。2017年以来,全国共命名了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有效推动县、市等行政单元发挥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福建、江西、贵州、海南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从制度建设、体制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无废城市”、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也在有序推进。开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既要统筹衔接好上述示范建设工作,也要明确载体路径、细化推进机制,以点带面牵引全域美丽中国建设。


四是样本示范地方特色不明显,区域差异化引导有待加强。目前,许多省份和城市已经率先发布了美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打造美丽省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样本典范。我国不同区域板块地理特征差异显著,但由于缺乏国家层面分区分类指引要求,各地美丽建设重点任务和重点领域覆盖面较广而地区特色略显不足。

Q

环境保护: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作为一项重点任务。针对上述问题,您认为下一步应采取哪些措施推动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王金南:为发挥好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标杆示范、带头引领作用,梯次推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应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强科学指导。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关键标志,当前一段时期,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仍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议由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牵头,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细化部署文件,系统部署美丽先行区建设重点任务和推进机制。


二是强化目标指引。围绕《意见》总体部署和重点任务,加快更新出台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预期目标指引,以目标导向牵引全方位提升。由国家统筹指导各省份加快制定出台本地区美丽建设的实施意见或规划纲要,推动实施各要素、分领域的行动落实方案。


三是突出“美丽”先行。率先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较好、美丽“颜值”和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开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力争到2027年年底,在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形成一批先行标杆和实践示范样板,后续分批推进、滚动实施,推动从生态环境改善向全域美丽建设提档升级。


四是打造标杆示范。国家层面创新激励方式、分区分类推进、加强宣传推广,不搞命名、创建、带帽,地方因地制宜、自主创新。每年推选一批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细胞”等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引导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美丽中国建设。

Q

环境保护:“美丽中国”是今年两会的高热词,美丽中国建设顺利推进的关键之一就是您提案中提到的“颜值”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请您结合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谈一下建立生态环境“颜值”监测体系建设的迫切性。


王金南:做好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的跟踪评估是确保美丽中国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是客观评价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实施生态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前提基础。为此,对标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美丽中国建设要求,我提出了加强建立衡量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 “颜值”监测体系的提案。

 

 

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衡量生态环境质量的碧水、蓝天、净土、青山、绿地、蓝海等“颜值”指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核心评价指标。建立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生态环境“颜值”监测体系既是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迫切需要。


首先,这是履行美丽中国建设部门责任的需要。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需要及时跟踪掌握有关目标任务推进进程,生态环境部门作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牵头部门,要进一步提高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担当意识,建立健全美丽中国进程生态环境“颜值”监测网络体系,加强进程研判并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和工作推进力度,有助于确保美丽中国建设任务落地见效。


其次,这是充分展示美丽中国建设成效的需要。定期监测并发布美丽中国建设有关指标,尤其是生态环境指标、环境健康和生态安全等指标,有助于向公众宣传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颜值”获得感,为美丽中国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最后,这也是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需要。我国已实现从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转变,加强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监测对于在国际舞台上宣传推广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经验、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我国深度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国际谈判和争夺全球性生态环境议题国际话语权。

Q

环境保护:就目前来看,建立美丽中国生态环境“颜值”监测体系的基础条件是否具备?


王金南: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对接建立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颜值”监测体系具有良好的基础。

 

 

从点位建设来看生态环境部建成了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空气质量监测网主要由1734个国家监测点位、1.2万个地方站点、16个背景站、61个区域站和78个超级站组成。水环境质量监测网,主要由3641个国考断面的183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5118个地方水质监测断面和705个水生态监测点组成。同时,全国还有3.9万个国家土壤监测点位,1912个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点位,1359个海水水质国控点位,308个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50个生态系统长期跟踪监测点位。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已有210个生态站,在长江流域干流、主要支流和重要湖库设置了331个水生生物监测点位,每年对全国2285个县域、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31个省级行政区生态质量进行监测评价,基本实现了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同时,中国科学院在全国建立了290多个生态系统观测台站。最近,生态环境部与中国科学院又联合设立了首批55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从监测能力建设来看,目前,我国已建成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体系,其中,中重度污染过程预测准确率接近90%,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国控水质站点实现水质全天候、自动化监测,初步建成重点流域水生态监测网,4艘海洋监测船先后入列;相继发射了碳卫星、风云三号04星,并立项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高精度温室气体综合探测卫星等。


从监测领域来看,温室气体、噪声、新污染物监测体系不断完善,正在重点行业、城市和区域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建设已全面推动,预计“十四五”期间建成3800多个自动监测站点。此外,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力度不断加大,每年六五环境日发布《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定期发布环境质量报告书,实时公开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数据,支持网站、手机App、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便捷查询,为公众提供健康指引和出行参考。

Q

环境保护:如您所说,我国已经具备较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来看,目前的监测体系还存在哪些不足,具体您有何对策建议?


王金南:相比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当前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生态质量监测能力仍然薄弱。目前已经建成的生态环境监测站大多专注于单一或少数方向的监测研究,缺乏对生物多样性、植被关键参数、大气环境要素、土壤和水环境要素开展协同监测研究的野外站,特别是缺乏针对多环境要素在水—土—气—生多介质间迁移转化开展综合监测与系统性定量评估的野外监测研究网络,系统性、整体性和联动能力较弱。此外,新污染物、噪声、温室气体等领域监测网络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处于刚起步阶段,难以适应美丽中国建设评价和考核要求。


二是监测网络智慧化水平不足,遥感、传感器等感知手段应用不足,数据集成不充分,服务供给质量和时效性有待提升,与精细化环境管理需求尚不匹配。


三是监测网络运行管理水平有待加强,负责监测网络运维的从业人员流动性大,规范化操作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甚至一些地方存在干扰监测采样环境等监测数据造假行为。


四是年度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的内容未充分体现美丽中国建设要求,且发布时间较为滞后。

 

 

针对上述问题,在我今年的提案中提出了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加快建立美丽中国进程监测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统筹好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评价和工作考核,研究从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美丽中国建设考核过渡的办法。聚焦美丽中国建设任务,研究制定能够客观反映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特别是生态环境“颜值”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有关“颜值”指标开展监测,并加强美丽中国建设推进和跟踪考核及其评估。建议评价重点聚焦生态环境“颜值”指标,考核兼顾“颜值”和任务指标。


二是建立全国美丽中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和管理平台。制定《全国美丽中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规划》,统筹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水利部等部门生态和环境监测观测网络资源,按照生态环境“颜值”要素和区域类型,分批分期筛选监测站点挂牌“美丽中国监测站点”,争取2027年初步建立起具有代表性、显示度的全国美丽中国生态环境“颜值”监测网络系统。


三是加快补齐表征美丽中国的生态质量监测评价“短板”。积极开展监测观测资源整合,在首批55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基础上,支持开展生物多样性、植被、水土环境等监测,开展系统性、长期性生态监测。建立以监测样地为对象,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移动巡视为补充的相互协同、验证的监测网络体系,补齐生态质量监测、新污染物监测、噪声监测、温室气体监测等领域短板,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植被监测、水土环境监测以及多污染物水—土—气—生跨介质迁移转化示踪研究。


四是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字化转型,建立数字美丽中国。以表征和监测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为目标,加快建设生态环境“颜值”智慧监测试点,加快卫星遥感、无人机以及便携式、自动化监测仪器设备应用推广,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高效集成多类监测数据,重点提升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污染成因及污染高值热点识别、地表水汛期污染强度等分析能力,精准掌握影响美丽中国建设成效的生态环境趋势和约束强度。


五是在年度《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展示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完善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制度,在公报中设置专门章节或者专栏介绍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公布美丽中国生态环境质量“颜值”关键指标年度进展情况。同时,将发布时间提前至每年两会期间或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报告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之后择机发布。

Q

环境保护:无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还是政协委员,您都紧跟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步伐,积极履责,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目前,作为政协委员,您在履职期间感受到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王金南:我国的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全国政协的工作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主要按照34个界别活动,另一个是会议闭会期间主要按照专门委员会组织方式工作。政协的主要职责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是绝大多数政协委员履职的基本职能和方式。参政议政要做到“三实”,也就是“重实情,做实功,务实效”。在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即“不调研不建言”。因此,调研是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和协商议政的前提,调研是政协委员的基本功。通过过去一年的政协调研,我总结出“确定议题、组织队伍、明确重点、实地考察、撰写报告、凝练建议、应用成果”的政协调研“七步法”。

 

 

通过一年来的履职,我个人感觉,全国政协的调研与一般调研工作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的不同点:一是政治性与协商民主特色。全国政协的调研工作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政治体系和协商民主传统中。调研不仅仅是收集和分析数据,更是为了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履行。调研成果往往以建议、提案或大会发言的形式呈现,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二是综合性与全局性视角。全国政协的调研通常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问题。这要求调研工作不仅要深入实际,了解具体情况,还要具备战略眼光,从国家整体利益和发展大局出发,提出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广泛性与界别代表性。全国政协的委员来自各行各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种界别特色使得政协调研能够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了解实际情况,收集到来自不同界别、不同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依据。四是专业性与智力密集优势。全国政协委员中,许多是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使得政协调研在挖掘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等方面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能够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调研成果。五是相对超脱性与客观公正性。全国政协作为专门的协商机构和民主监督机构,在调研过程中相对超脱于具体的行政执行和利益纠葛。这种超脱性使得政协调研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提出符合公共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意见和建议。这些特点使得政协调研在推动科学民主决策和凝聚共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来源:环境保护杂志,2024年3月14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