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带着小姐妹去影院,看了一部最新动画片,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品的 Ron’s Gone Wrong,中文名是“天赐灵机”,也叫“罗恩失灵了”。我和姐妹俩都非常喜欢,小机器人萌极了,全片充满笑点。
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影片的主旨很有深意,提出的几个议题让我思索到停不下来:在社交网络与人工智能时代,能够行走、交谈、数字连接的智能机器人成为了孩子们最好的朋友,但孩子的友情与自我认同,会不会因此变质呢?
这部影片可能会在国内上映,我就不剧透啦,简单说说它的故事情节吧。
我很喜欢普通的人物设定:主人公巴尼是个有社交恐惧的高中小男孩,他来自移民家庭,渴望与同伴合群,却又孤独没朋友。
而其他的孩子都沉迷于社交机器人B-Bot,这款机器人被开发出来迎合孩子的任何需求,它可以跟随主人从家到学校,可以提供娱乐和信息分享,甚至还可以帮助主人找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它就像“社交货币”一样人手一个,连学校走廊都设置了B-Bot的专属等候空间,没有B-Bot的话,你就OUT了!
由于家庭预算紧张,没有机器人的巴尼被同学们孤立。在家上班的老爸在巴尼生日的时候搞了一个便宜的送给他,结果,它不是人工智能,而是出了问题的“人工智障”……叫做罗恩的小机器人与网络切断连接,它生出了自己的想法和风格,有着自我学习能力,经常会错意,因此所作所为完全不可控……
故事变得越发好笑,小机器人又萌又个性十足,语言风格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蹦。而这个脑筋跳线的缺陷机器人,却教会了巴尼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友谊不是社交网络上的点赞和关注,而是陪伴在一起,相互了解、相互喜欢。
影片中有着非常感人的桥段,尤其是小机器人陪伴着人类朋友、在森林里发出微光,镜头逐渐拉近时,我的眼睛里也有泪水打转。
但也许是我年纪大了,对欢乐大结局总感到不那么可信,反而是影片中映射出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几种“威胁”更加击中我,令我非常想和你们聊聊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这些命题。
在故事中,巴尼的爸爸所处的困境,让家长们感同身受:周围所有的孩子都拥有B-Box机器人,并通过它社交,自己的孩子没有的话就会被孤立,但它又如此的昂贵,而且你并不赞同它的沉迷属性,这时,你要屈服于孩子的社交压力吗?这一点,和今天校园里,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争先恐后拥有手机是一样的情形,你不希望孩子被社交网络淹没,又对孩子害怕孤独的心理感同身受。恐怕,能做到像比尔·盖茨那样,让孩子13岁才能拥有手机的家长少之又少。巴尼的爸爸,看不得孩子因被排挤而不快乐,因此他让步了。但故事中也体现出了家庭的某种缺失:男孩没有母亲,内心缺爱,他渴望被人喜欢,却又因为不自信而不断受挫,家人在男孩的成长中很难顾及到他的精神需要,似乎只能通过物质来弥补,想办法送给他想要的礼物。这让我想到,如果孩子能够在家庭中获得充分的爱与陪伴,也许对社交网络的渴望与依赖,就不会那么强烈。故事里,孩子们在社交网络中迷失心智的状态,是真实得有些残酷的。科技社交产物因解决孤独而生,却促成了更严重的小圈子、和更虚假的社交呈现。孩子们在社交网络中,一边承受压力,一边疯狂地展现自己:他们操作机器人打架、在网络上争取百万点赞、直播所见所闻,这成了日常生活的核心。他们越发需要通过产品而标榜自己:我是拥有B-Box的人,你没有的话就不配做我的朋友;他们把点赞当作自我认同,为了获得更多赞美,更趋向于把自己“标签化”,想方设法将自我嵌入到某种“受欢迎”的模式里去。比如那个有着百万粉丝的网红小女孩,不断地在直播中体验着被高度关注的优越感,但是在风向不好的时候,关注反向伤害了她自己,那些粉丝变成了无情的嘲弄者。在迎合社交网络的过程里,有多少童真会失去?有多少真实的自我会被扭曲?不人云亦云、保持自我的个性与思想,会在时时被他人评判的社交网络里变得尤其困难。这让我想到:世界的虚拟化是不可逆的,孩子的未来,逃离社交网络也似乎不太可能。前几周,Facebook把名字改成了Meta,象征着“元宇宙 metaverse”时代的开启,那将是一个虚拟现实逐渐取代物理现实的世界。我们孩子的心智,将会收到极大挑战,在元宇宙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被关注、被评价、被记录,想要不失去自我,他们更需要从小就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对事物做出独立的判断,他们需要有清醒的心智拒绝旋风般的标签,才能够不被社交网络裹挟。在影片中,每个孩子都拥有了B-Box机器人,它们是孩子最好的朋友。我想,如果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机器人,父母们也会蜂拥而上去购买吧!因为它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一切、成为量身定做的朋友、给孩子无尽的快乐和陪伴,这似乎是完美、便利而通达的友谊。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影片道出的友情本质,是被与网络世界隔离的“缺陷机器人”演绎出来的。它对你一无所知,它笨拙、难搞、还有点小脾气,但它却带着你回到了最初交朋友的那种原始方式:朋友必须一点点相互了解、互怼、互爱、互相磨合,暴露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共同克服困难,陪伴着走一段路,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友情。这样简单真诚的友谊,不需要多么智能、多么五彩缤纷,更不需要网络的呈现。即便与朋友有许多磕磕碰碰,但这样才是我们作为人、心灵深处最需要的东西:个体与个体真实的碰撞与连接。与此对比的,是社交网络上虚情假意的友谊,一颗颗点赞的红心,并不代表友谊的真心。每天在网络上表演、以为点赞的人都是朋友,而其中能有几个人,会在你心情暗淡、迷途森林的时候,会点着灯来找你,并为你打伞护航呢?我们的孩子出生在科技时代,他们的社交方式必定会被网络特征影响,如何在浪潮中寻找真实的情谊、判断谁是真正的朋友,是孩子们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人类的情感需求,也许因为惯性而依赖网络。但是当断了电拔了线,我们的孩子会发现,世间最美好最真实的东西,就是一个家庭和几个朋友,你其实可以不需要那么多其他。4. 科技大厂,塑造着自由的虚拟世界,还是阴谋的骇客帝国?影片中,开发B-Box机器人的公司和苹果很像,从线下店的布局和营销方式就能看得出来。故事一次次回到如同苹果发布会的现场,让我们了解到人工智能网络科技公司的内部分歧。虽然如同库克一般的总监被妖魔化和脸谱化得有点过度了,但我们有理由质疑,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严重依赖的科技公司,是否已经掌握了过多的权力?他们塑造的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虚拟世界,还是我们早已挣脱不出的骇客帝国?随着孩子们在网络中沉迷,这些科技大厂也在窃取着孩子的秘密,孩子正在成为他们的营销对象。他们知道孩子的喜好、所在位置、朋友是谁,也可以轻易操纵孩子的选择、告诉他谁是的朋友、应该去哪里。我们的孩子,未来可以有多少隐私?以娱乐为外衣,这些科技大厂控制了个人数据,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自由意志。这是正在发生的现实:科技公司可以轻易影响用户的观点,“投其所好”让用户的视野越来越小,人们总是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因此越来越割裂、观点越来越偏激,自由意志正在一点点消失。我们希望这些科技大厂有良知,但资金的运作、利益的驱使,恐怕不会让他们把用户的隐私保护和自由意志放在首位。“元宇宙”的虚拟现实世界正在发生,未来的网络将是一个可比“头号玩家”电影的虚拟绿洲,那么谁拥有了算法,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控制虚拟世界中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就好像上帝。但在这样的世界中,居民真的安全吗?所以,这也是我们的孩子未来面对的重大课题:在社交网络和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建立规则、秩序、法律?科技是把双刃剑,如何能让文明随着科技发展绽放出灿烂之花、又不会深切伤害到人类自己?这么一部给孩子看的动画片,竟被我琢磨出了一些沉重的人类宿命感,不好意思哈,我很喜欢胡思乱想,但大家不要被我带偏!去掉这些严肃的话题,动画本身一样好看,温暖、有趣、搞笑十足。你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去看哦!“牛津树系列”——包括探索发现系列、牛津树学校版(自然拼读和拓展阅读)、家庭版和中国故事系列的返团,同时也给大家安排了毛毛虫点读笔。另外,我还给大家带来了法国国宝级科普读物“My First Discoveries 我的第一次发现”的全新第九辑Science & Geography 科学地理,以及Funny Animals 有趣的动物、Transport 交通工具、Plant 植物、Torchlight 手电筒、Art 艺术启蒙、History历史和Ecosystems 生态系统七大系列的返团。安潇曾是漫画作者、建筑学生和摄影记者,伦敦艺术大学美术硕士,后成为英国获奖动画导演,两个可爱混血娃的妈妈,2017年创立公众号,并出版了3本畅销书。安潇专注于儿童心理、项目式学习与父母成长,分享情感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微信公众号@安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