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0-03 自然保护地
《风景园林》2020-03 | 176 Vol.27
专题:自然保护地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自然、保护与土地
郑曦
半年前带学生苏州实习,有机会再次到城西北的虎丘,据说在远古时代原本是海湾中时隐时现的孤丘,称海涌山,经历代持久地营建而成名胜。过山门海涌流晖、大吴胜壤,经拥翠山庄、憨憨泉,过流纹岩的千人坐和白莲池,沿剑池风壑云泉上双井桥,到隐喻海浪如雪的雪浪亭后登顶见云岩寺塔,30m高的小山竟迂回曲折,气象磅礴,穿越了春秋至今2 000年的时光,让人由衷赞叹人工之美入天然的风景魅力。
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过程充满了探索性,从生存、生产到信仰、审美及融入人文。从艺术角度认知和赞美自然,营造“人化的自然”是中国的传统与专长。“两山排闼送青来”,作为一个多山的国家,古人对自然的最初认识或许就是从家门前的山开始的,不断把自身情感与山水自然融合,形成“物情一体”的自然观。晋・顾恺之从会稽还,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其上,若云兴霞蔚”,宗白华先生认为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之美,向内则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并感受到了对自然景物的联想与象征。循着这样的自然认知,在大地上经过上千年的人文积累和书写,形成国土上的名山大川、名景胜迹。
专题:自然保护地
|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思考
吕雪蕾等
摘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关键路径。为解决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生态系统破碎、区划不合理等问题,从技术和操作层面,提出了以自然资源和保护现状研究为基础,以资源价值评估为依据,通过整合、归并、优化、转化、补缺5项任务探索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为中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整合优化方案;结构优化;归并整合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流程
|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下风景遗产保护路径探讨
王应临 张玉钧
摘要:在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已进入关键时期,如何在实践与技术层面整合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中国独特性的风景遗产如何在新的保护地体系中得到妥善保护亟须加以研究。分析风景遗产在中国传统自然观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研究风景遗产保护制度的历史经验和现状问题。研究表明风景遗产是中国自然保护地的核心保护对象,应当将其纳入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加以保护。并提出几点建议:1)科学确立风景遗产评价体系;2)将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风景遗产纳入国家公园;3)在不降低保护级别的前提下,采取适合风景遗产的管理方法;4)基于风景区制度进一步完善风景遗产管理制度等。为中国自然保护体系如何整合风景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风景遗产;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保护路径
世界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保护对象的扩展
延伸阅读:
[1] 布鲁斯,王应临,崔庆伟.关于(荒野)殖民化[J].风景园林,2019,26(8):8-19.
| 世界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典型模式研究
张引 庄优波 杨锐*
摘要:社区共管是中国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体制社区协调的关键性制度。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对比研究,梳理了世界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Nature,简称IUCN)自然保护地治理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指令式、咨询式、协议式、合作式、联合式、授权式6种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模式,并在越南(亚洲)、巴西(南美洲)、乌干达(非洲)、英国(欧洲)、澳大利亚(大洋洲)、加拿大(北美洲)各自选择了一个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区共管主要产生于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冲突,而不同社区共管模式的选择受土地权属、社区类型、管理体制等综合因素影响。进一步分析了研究案例的6点成功经验和3点共性问题,并从模式选择、政策制定和实践开展3个角度为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机制建设提供了经验启示。
关键词:风景园林;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典型模式;国际经验
IUCN自然保护地治理类型带谱
延伸阅读:
[1] 张书杰,庄优波.英国国家公园合作伙伴管理模式研究:以苏格兰凯恩戈姆斯国家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4):28-32.
| 东西方自然保护地文化特征比较研究
谢冶凤 吴必虎* 张玉钧
摘要:东西方因思维方式所导致的自然保护地文化特征存在很大差异,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能完全模仿西方经验。首先分析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和当前中国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政策背景,并明确东西方自然保护地建设存在诸多差异这一事实,确认了东西方自然保护地文化特征比较研究的必要性。随后,从环境观差异和保护地文化内涵差异两方面切入,对东西方自然保护地文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认为东方环境观倾向于认为物质蕴含精神、文化与自然相互交融、渗透,而西方则持二元论观点;且东方国家有许多具有国家文化象征意义的自然环境被指定为自然保护地,这与西方国家追求荒野或蕴含的地方文化特征不同。最后,结合东北亚其他国家(日本、韩国和朝鲜)自然保护地文化特征保护的实践经验,基于文化差异视角,从三方面对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体系;文化特征;文化意义;保护地管理分类;双遗产;东西方对比
|基于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国家公园边界探讨——以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为例
刘增力 孙乔昀 曹赫 涂翔宇
摘要:国家公园是一种自然保护地类型,范围划定是国家公园规划和建设的基础,是其保护对象和管理目标的最直接体现。针对国家公园的功能和管理目标,总结试点期国家公园的经验,结合已有的自然保护地边界划定流程的研究,提出国家公园的范围划定过程。以青海湖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评估区内的自然资源本底和管理可行性两方面因素,梳理现有自然保护地现状,以保护地整合优化为基础,提出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的范围划定建议,同时为此后新设立国家公园划定边界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风景园林;整合优化;国家公园;公众参与;利益相关者;三江源国家公园;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
青海湖流域示意图
| 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保护地生态系统管理研究进展
彭婉婷 王鑫 吴承照*
摘要: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CiteSpace、VOSviewer分析国际保护地生态系统管理研究进展,发现自1988年以来,保护地生态系统管理研究呈现3个阶段的发展特征:缓慢、波动和快速增长阶段。生态系统管理日益成为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推动实现保护目标的重要工具。生态系统管理视自然—人类—社会复合系统为一个整体,以实现保护地生态系统长期的完整性、社区居民生计可持续性和满足公众游憩需求的复合目标;重视多学科融合、共同管理、社区价值,将基于科学和价值的生态系统管理理念融入保护地规划是一大趋势,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大数据以及现代监测技术的运用是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新特征。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系统管理;保护地;国家公园;文献计量;研究热点
1988—2018年保护地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机构网络协作图谱
作品
| 自然保护地景观治理的实践模式:以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王鹏 何友均 高楠 陈亚*
摘要:景观治理是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然保护地景观治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治理,引入列斐伏尔“三元空间理论”。以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局部景观为案例,探讨了保护地景观治理与景观空间相互关联的影响机理,并提出了设计介入景观治理的4种实践模式。总结实践得出,设计是实现保护地景观治理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行为手段和价值方式,虽非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的根本,但却能以自身优势,调节政策制定、规划设计、体制管理与监测评估等多方矛盾偏差。
关键词:风景园林;自然保护地:景观治理;空间治理;治理模式;设计介入
自然保护地局部
| 科佩尔中央公园
ENOTA事务所
科佩尔中央公园位于皮兰斯卡大街和塞梅德拉滨海步道之间,同时也和大运河及城市市场相邻。皮尔斯卡大街代表了城镇基础设施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塞梅德拉滨海步道是科佩尔最重要的特色街道之一,它曾经是连接岛屿和陆地之间的一条纽带。这条路线连接了大海与盐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曾经的盐池区随着城市发展逐渐被填满,重新恢复后的土地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潜力。
科佩尔中央公园一期平面图
| 围绕着自然的编织——罗浮山谷林攀爬乐园
张赫天 王志磊
广东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依山傍水,占地6hm² 多。其间一个小小的山谷中生长着数百棵高挑的树木,郁郁葱葱,四季常青。校方希望这里可以成为孩子们的活动场所,寓教于乐。
水平蔓延的攀爬网将森林连接成一个整体
研究
| 绿色空间中使用行为与环境认知研究方法综述
赵晓龙 邱璇 徐靖然 侯韫婧
摘要:行为与环境认知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外显反应与内在机制,对于绿色空间人本尺度规划设计实践至关重要。以环境行为学理论为基础,从使用行为与环境认知2个层面对国内外研究方法与内容进行梳理和评述。其中,使用行为层面主要包括自我报告记录、直接观察图析、位置识别技术追踪和位置服务技术映射4类方法,描述绿色空间中的使用行为特征;环境认知层面主要包括主观描述、实验设计及移动互联网技术3类方法,深入解读绿色空间中的使用行为动机。通过研究方法的应用方式、适用尺度以及研究内容对比分析,发现研究经历了由微观尺度质性到多尺度计量分析的过程,由“主观描述”“客观解释”向“多元数据探索”的转变。旨在对“以人为本”的风景园林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色空间;使用行为;环境认知;研究方法
延伸阅读:
[1] 方家,刘颂,王德,等.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城市公园供需服务分析[J].风景园林,2017(11):35-40.
[2] 徐磊青,孟若希,陈筝.迷人的街道:建筑界面与绿视率的影响[J].风景园林,2017(10):27-33.
[3] 陈筝,杨云,邱明,等.面向城市空间的实景视觉体验评价技术[J].风景园林,2017(4):28-33.
| 景观规划理论的类型与范式研究综述
岳邦瑞 康世磊
摘要:景观规划是风景园林重要的二级学科,其理论发展尚未成体系。根据景观规划理论的类型,分别从实质性理论、程序性理论两方面研究其范式演变。实质性理论发展包括3种范式:“格局—过程—尺度”范式、“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范式、“格局—过程—设计”范式;程序性理论演变包括:经验范式、实证范式、综合范式、试验范式。最后,实质性理论与程序性理论出现交融的趋势,景观规划在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兼顾应用和求知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实质性理论;程序性理论;范式
景观生态学中经典的“格局—过程—尺度”范式
| 美国国家野外游径的可持续性规划及管理评述
李方坷 何疏悦* 王祝根 熊星
摘要:通过对美国国家野外游径系统规划、建设及管理层级的研究,解析其可持续发展的规范管理方式以探索中国野外游径建设的途径。重点分析可持续野外游径的新建流程机制及废弃或受损游径的恢复策略和手段。同时阐述了建设后监测与可持续性维护的方法。结论提出在宏观上须加快中国国家游径法规及标准建设,在执行上须加强中国野外游径规划设计的生态可持续性,并强调对于已建成游径的后期维护以及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从而对中国游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美国;国家游径;国家公园
游径的使用管理
| 复杂地形环境下路径视觉关系评价研究
谭立 黄楚梨 李慧 林箐*
摘要: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视觉关系一直是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地形复杂的山地丘陵环境中,GIS等工具能够辅助规划师更好地进行决策。目前,GIS作为一种地理分析工具,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多种行业的可视性分析中,但在国内风景园林规划领域尤其是线性空间规划方面,GIS视域分析的方法和考虑的因素仍然比较单一。以自贡市旅游快速路G247为例,引入累积视域、视觉幅度等多种评价参数,基于ArcGIS和ENVI平台,结合GIS工具、python编程和遥感影像监督分类解译,分别从地表类型、地形可视性和空间特征3个层次,对西南地区典型山地丘陵区域的道路景观评价和控制方式进行研究,为拓展和完善GIS技术在路径视觉关系评价规划中的应用方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山地风景道规划;GIS;监督分类;可视性分析;视域分析;视觉幅度
累积可视性评价和视觉幅度评价的结果对比
延伸阅读:
[1] 杨波,布莱克默,宾德,等.住宅景观绩效评价:基于现场数据的视觉与生物气候学分析[J].风景园林,2015,22(1):87-98.
[2] 陈筝,杨云,邱明,等.面向城市空间的实景视觉体验评价技术[J].风景园林,2017,24(4):28-33.
[3] 陈筝,刘悦来,刘颂.美国景观视觉资源规划设计方法评析及新技术改进潜力分析[J].风景园林,2015,22(5):111-117.
[4] 胡一可,丁梦月,王志强,等.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风景园林,2017,24(10):50-57.
[5] 毛华松,梁斐斐,熊瑞迪.川江流域传统城镇风景要素梳理及组织特征探究[J].风景园林,2018,25(9):27-33.
|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公园环境安全评价——以唐山市南湖公园为例
曹磊 朱丽衡 霍艳虹*
摘要:随着城市公园的开放性和与城市空间的关联性逐渐加强,如何建设公园的安全环境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为研究城市公园的安全性,选取唐山市南湖公园为调查对象,在实地调研和参阅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以CPTED六要素为核心的城市公园空间环境安全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数据,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游客对唐山市南湖公园的安全满意度。结果表明:南湖公园游客安全满意度从高到低分别为:景观意向与环境维护、领域感、监控、通道控制、活动支持、目标强化。根据对这6项指标所包含的23个评价因子的分析研究,提出优化公园各空间的布局与设计、强化公园的威慑力度、维护良好的环境形象、丰富空间的活动内容4个优化措施,以期为南湖公园相关规划及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模糊综合评价法;南湖公园;环境安全;CPTED六要素
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 英格兰乡村规划与保护
邓位
摘要:回顾英格兰乡村发展历程,在讨论“城”“乡”差别的基础上,明确了政府对乡村的定义。依据英格兰乡村产业模式、人口组成、环境土地等统计数据,讨论乡村在英格兰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在讨论英格兰乡村规划体系的基础上,理顺乡村景观和环境保护区以及相应法律文件和保护目的。讨论乡村保护主管部门变迁脉络以及各类乡村保护民间或专业组织。最后小结讨论英格兰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政府将如何应对。
关键词:英格兰乡村;乡村定义;乡村规划与保护;景观和环境保护区
英格兰乡村管理政府部门演变
| 从海涂到新城——浙江萧山南沙地区圩田景观和聚落形态的历史演变
段威 梁彤
摘要:位于浙江萧山北部的南沙地区常年受境内钱塘江冲击,因而形成了与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传统地貌格局有着鲜明差异的平原景观,自“三亹演变”伊始,这种特殊的地理面貌不仅成为这里聚落形态结构的基础,也在成为杭州都会副中心之后,为城市扩张提供了可观的土地资源。萧山城郊的山水格局及聚落形态自清末伊始,在不断“重写”(palimpsest)中缓慢演变,当地百姓对土地的态度,历经了救治、抵抗、利用、扩张、占据直至高附加值利用数个阶段,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阡陌纵横的独特平原聚落结构,孕育了巨量的自发性建造现象,亟待记录和研究。以萧山南沙的国土景观形态历史梳理为基础,概括南沙地区的围垦水利工程的诸阶段,提炼当地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萧山南沙;聚落形态;海塘;新城;圩田景观
南沙地区和萧山区的辖域关系
延伸阅读:
[1] 郭巍,侯晓蕾.杭州湾传统海塘景观探究[J].风景园林,2018,25(12):70-74.
[2] 郭巍,侯晓蕾.宁绍平原圩田景观解析[J].风景园林,2018,25(9):21-26.
| 乡村风景营建的人文传统及空间特征解析——以福建永泰县月洲村为例
刘淑虎 张兵华 冯曼玲 樊海强
摘要:以中国风景营建传统的当代价值发掘为核心,从“人文—空间”一体化的视角阐述风景营建传统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人文”与“空间”互动的空间范围、功能区划和空间层级,并结合福建永泰县月洲村的风景实践特征解析,从保护、规划、研究等方面提出传承策略,旨在为当前乡村风景营建提供新视角。研究表明,古人在“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中,始终将聚落与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在遵从空间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构架“四望—生态”“近村—生产”“聚落—生活”的风景层级,实现人文与自然系统的融合。当代传承应跨越社会形态的认识束缚,从科学体系上弘扬其当代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传统村落;风景营建;人文传统;当代启示;人文—空间
传统村落风景营建的空间层级
延伸阅读:
[1] 韦诗誉.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聚落景观研究:以龙脊村和弗林村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12):110-115.
|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研究——以云南垭口村为例
高凯 何沁遥 张宝文
摘要:乡土聚落是国土景观的空间单元,是国土景观多样性、独特性的载体,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云南省元阳县垭口村为例,研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依据文化景观的研究主线,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垭口村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最后,从乡土聚落景观格局和文化体系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乡土聚落人文自然系统,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研究。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维持国土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保护文化多样性等也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乡土聚落;文化景观;聚落人文自然系统;国土景观
垭口村乡土聚落的整体景观格局
延伸阅读:
[1] 张雪葳,庄子莹,钱云.哈尼族传统聚落“垂直循环”特征解析与规划对策研究[J].风景园林,2015,22(8):37-43.
[2] 王向荣,林箐.国土景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山—水—田—城体系[J].风景园林,2018,25(9):10-20.
| 明清肇庆士族村落人居环境地域养生特征解析
卢素英 袁晓梅*
摘要:从儒根文化背景下中医养生角度,结合中医“三因致病”理论,以中原士族迁居肇庆后营造的家族式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梳理相关族谱、调研资料,分别从物理空间营造、精神空间构建以及生活空间植被等物质要素应用3个层面进行解析,概括出中原文化与岭南气候融合所体现的地域养生特征。最后以有“科甲蝉联”“七十儒冠鬓未衰”之称的桃溪村为例进行考查验证。结果表明,何氏族人从京东徐州辗转至肇庆后将中原文化、宗族礼教与村落选址、空间营造结合,一方面为族人提供了顺应“天时”的健康物理生活空间;另一方面宗族思想与“儒学传家”的融合成就了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族人提供了精神上的安全感。此外,传统文化中的调摄智慧与当地自然植被应用融合,营造了村落人居环境“食—疗—景”一体的植被群落,将健康疗愈融汇到日常饮食起居生活中,从而在外因、内因、不内外因3个层面为族人健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域养生;中原文化;士族村落;人居环境;桃溪村
杨池村村落布局
延伸阅读:
[1] 卢素英,袁晓梅.“食·疗·景”:岭南传统村落生活空间植被特征解析:以肇庆蕉园古村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9):50-56.
|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划定研究——以黔东南为例
熊国平 郑璐琳
摘要: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实践整体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等级、分布密度和传承传播路径,合理确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格局,划定保护核心区、文化线路、文化节点是保护规划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乡镇为单元,运用GIS技术建立空间数据库,构建三大基准层、12个指标层的价值评估模型,确定权重,加权得到综合价值,将价值分值录入空间插值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划定核心保护区和文化节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路径进行分析,确定文化线路,叠加得到保护格局,构建划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的技术方法,运用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有利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和景观的整体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景观;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生态保护区
技术路线
| 溉洞文化线路上南平村振兴研究
郭卫宏 李宾 张雨晴 刘国维
摘要:在乡村振兴与文化线路的时代背景下,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现场实测、文献阅读的研究方法,结合乡村振兴与文化线路的内涵,建构以旅游发展为导向的乡村振兴方法,提出旅游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保护3方面同文化线路整体性、延续性的耦合联动发展。针对溉洞古道上南平村振兴进行研究,基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1)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得出古道、古村、绿道等多道联动发展的模式,并论证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2)人居环境提升方面,在满足居住环境、公共建筑和配套设施优化完善的基础上,提出同自然环境实现多元融合的可持续发展;3)乡村治理保护方面,通过自治和共治完善整体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延续性。创新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与文化线路耦合发展的方法构架,并结合溉洞古道的文化线路特征对南平村的乡村振兴发展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对南平村近年来振兴成效的分析,证明本研究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线路;旅游;南平村;溉洞古道
南平村布局现状
本期引文格式
2020/03
[1] 郑曦.自然、保护与土地[J].风景园林,2020,27(3):4-5.
[2] 吕雪蕾等.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思考[J].风景园林,2020,27(3):8-13.
[3] 王应临,张玉钧.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下风景遗产保护路径探讨[J].风景园林,2020,27(3):14-17.
[4] 张引,庄优波,杨锐.世界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典型模式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3):18-23.
[5] 谢冶凤,吴必虎,张玉钧.东西方自然保护地文化特征比较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3):24-28.
[6] 刘增力,孙乔昀,曹赫,涂翔宇.基于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国家公园边界探讨:以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0,28(3):29-34.
[7] 彭婉婷,王鑫,吴承照.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保护地生态系统管理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0,27(3):35-39.
[8] 王鹏,何友均,高楠,陈亚.自然保护地景观治理的实践模式:以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3):40-46.
[9] ENOTA事务所.科佩尔中央公园[J].风景园林,2020,27(3):47-51.
[10] 张赫天,王志磊.围绕着自然的编织:罗浮山谷林攀爬乐园[J].风景园林,2020,27(3):52-55.
[11] 赵晓龙,邱璇,徐靖然,侯韫婧.绿色空间中使用行为与环境认知研究方法综述[J].风景园林,2020,27(3):56-62.
[12] 岳邦瑞,康世磊.景观规划理论的类型与范式研究综述[J].风景园林,2020,27(3):63-68.
[13] 李方坷,何疏悦,王祝根,熊星.美国国家野外游径的可持续性规划及管理评述[J].风景园林,2020,27(3):69-74.
[14] 谭立,黄楚梨,李慧,林箐.复杂地形环境下路径视觉关系评价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3):75-79.
[15] 曹磊,朱丽衡,霍艳虹.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公园环境安全评价研究:以唐山市南湖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3):80-85.
[16] 邓位.英格兰乡村规划与保护[J].风景园林,2020,27(3):86-90.
[17] 段威,梁彤.从海涂到新城:浙江萧山南沙地区圩田景观和聚落形态的历史演变[J].风景园林,2020,27(3):91-96.
[18] 刘淑虎,张兵华,冯曼玲,樊海强.乡村风景营建的人文传统及空间特征解析:以福建永泰县月洲村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3):97-102.
[20] 高凯,何沁遥,张宝文.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研究:以云南垭口村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3):103-106.
[21] 卢素英,袁晓梅.明清肇庆士族村落人居环境地域养生特征解析[J].风景园林,2020,27(3):107-112.
[22] 熊国平,郑璐琳.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划定研究:以黔东南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3):113-117.
[23] 郭卫宏,李宾,张雨晴,刘国维.溉洞文化线路上南平村振兴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3):118-122.
延伸阅读
[1] 布鲁斯,王应临,崔庆伟.关于(荒野)殖民化[J].风景园林,2019,26(8):8-19.
[2] 张书杰,庄优波.英国国家公园合作伙伴管理模式研究:以苏格兰凯恩戈姆斯国家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4):28-32.
[3] 方家,刘颂,王德,等.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城市公园供需服务分析[J].风景园林,2017(11):35-40.
[4] 徐磊青,孟若希,陈筝.迷人的街道:建筑界面与绿视率的影响[J].风景园林,2017(10):27-33.
[5] 陈筝,杨云,邱明,等.面向城市空间的实景视觉体验评价技术[J].风景园林,2017(4):28-33.
[6] 杨波,布莱克默,宾德,等.住宅景观绩效评价:基于现场数据的视觉与生物气候学分析[J].风景园林,2015,22(1):87-98.
[7] 陈筝,杨云,邱明,等.面向城市空间的实景视觉体验评价技术[J].风景园林,2017,24(4):28-33.
[8] 陈筝,刘悦来,刘颂.美国景观视觉资源规划设计方法评析及新技术改进潜力分析[J].风景园林,2015,22(5):111-117.
[9] 胡一可,丁梦月,王志强,等.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风景园林,2017,24(10):50-57.
[10] 毛华松,梁斐斐,熊瑞迪.川江流域传统城镇风景要素梳理及组织特征探究[J].风景园林,2018,25(9):27-33.
[11] 郭巍,侯晓蕾.杭州湾传统海塘景观探究[J].风景园林,2018,25(12):70-74.
[12] 郭巍,侯晓蕾.宁绍平原圩田景观解析[J].风景园林,2018,25(9):21-26.
[13] 韦诗誉.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聚落景观研究:以龙脊村和弗林村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12):110-115.
[14] 张雪葳,庄子莹,钱云.哈尼族传统聚落“垂直循环”特征解析与规划对策研究[J].风景园林,2015,22(8):37-43.
[15] 王向荣,林箐.国土景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山—水—田—城体系[J].风景园林,2018,25(9):10-20.
[16] 卢素英,袁晓梅.“食·疗·景”:岭南传统村落生活空间植被特征解析:以肇庆蕉园古村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9):50-56.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0年3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