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1-07 区域空间发展与韧性应对 | 韧性山地景观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LAVISION
2024-08-31

《风景园林》2021-07 | 192 Vol.28

专题1:区域空间发展与韧性应对

专题2:韧性山地景观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将韧性作为设计的驱动力

郑曦

点击查看全文

金华白沙堤三十六堰灌区在2020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堰坝引水灌溉工程,始建于27年。灌溉农田达1.86万 hm2,从最上游沙贩堰到最下游中济堰,横跨45 km,水位落差168 m。三十六堰的建设依循“阶梯–深潭”山区河流自然发育的地貌特征,在每个深潭的下游修筑堰坝,利用深潭对水流的消能作用以减小对堰坝的冲击,稳定了白沙溪的河床,并在干旱月份增加堰坝蓄水量。同时,“以潭筑堰”的方式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极高的区域生态重塑价值。不同于建设刚性大坝的方式,三十六堰更加因地制宜,以低影响介入、刚柔并济的方式多级修筑堰坝,构建了持久的区域韧性系统,彰显了传统智慧。

在前工业时代,以农业、水利为基础,构建了很多辐射区域的灌区,形成了与自然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支撑区域内城市和乡村的发展。随着工业化转变,城市人口高度聚集和城市蔓延,快捷方便的基础设施网络迅速与区域的工业化生产交织,促进城市化发展并显著地改变着景观风貌。



专题1:区域空间发展与韧性应对

基于 InVEST 模型的闽三角地区沿海脆弱性评估及响应策略

罗紫元  曾坚*

摘要:气候变化和城镇化建设使沿海地区面对自然灾害呈现出显著的脆弱性。以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的沿海脆弱性模块评价闽三角区域尺度的沿海脆弱性和人口风险,从中选取典型高风险的厦门市,从地理特征、气候胁迫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完善指标选取,基于模糊理论反映指标权重的模糊不确定性,细化厦门城市尺度的沿海脆弱性评价,分析模拟当前生境、无生境以及生境修复3种情景下的厦门市沿海脆弱性。结果表明:1)闽三角地区有44.6%的岸线沿海脆弱性较高,其中厦门市的沿海脆弱性和人口风险均较突出;2)自然生境对提升沿海岸线的防灾韧性具有重要作用,缺少自然生境将使厦门市风险高和较高的岸线增至34.7%;3)修复沿海生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岸线韧性,但难以满足高风险岸线的防灾需求,需以工程措施辅助提升岸线防护水平。研究关于提升海岸韧性的规划策略讨论,对沿海韧性防灾和生态修复等有所助益。    

关键词:环境科学;城乡规划管理;沿海脆弱性指数(CVI);生态修复;海岸线

研究区所在区位



用地开发强度对城市绿地渗蓄效能的影响机制测评

石铁矛  王曦  曹晓妍  初亚奇

摘要:城市的高强度开发建设如何影响城市绿地的渗蓄效能值得研究,可解决现有研究由于原型观测量不足造成的参数误差,实现城市雨洪韧性管理的科学预测和精准调控。以沈阳市三环内主城区为研究范围,将土壤容重作为因变量,选取不同自变量例如绿地类型、容积率、建设密度、建筑高度、用地开发年限、地形高程、绿化覆盖率、下垫面硬化比例等用地开发强度的相关因子,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总结用地开发强度对城市绿地渗蓄效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相关工程做法等人工干预因素对城市绿地的渗蓄效能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拓展了交叉学科理论成果的创新性应用领域,提出有效提高城市绿地渗蓄效能的关键方法,为韧性城市的更新改造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用地开发强度;城市绿地;渗蓄效能;影响机制;综合测评

沈阳市三环城区蓝绿斑块样地选址分布图



| 黄河滩区空间韧性规划方法探索与实践——以新乡市段为例

李翅  马鑫雨

摘要:受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水沙调节控制,黄河滩区新乡市段迎来发展契机。为了探究滩区城乡发展和洪水防护的平衡关系,首先论证了韧性城市思想在滩区城乡空间的适用性,并基于韧性城市的表征对滩区空间进行脆弱性分析。在文献查阅、田野调查基础上,获取文献资料数据、卫星影像和测绘图资料、问卷数据、访谈信息、现场踏勘资料,进一步采用情景预测法、GIS分析方法展开研究。提出空间发展的四大主要策略:1)建设以坚固高效的工程安全为前提的基础设施;2)再造结构冗余的生态空间;3)营造丰富灵活的生活空间;4)构建多样联结的生产空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0项具体的空间优化措施,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策略体系,共同提升研究地段的空间韧性。 

关键词:城乡与区域规划理论和方法;韧性城市;黄河滩区;规划方法;情景预测法

黄河滩区区位示意图



韧性视角下大运河沿线水陆交通网络与城市的耦合演变

汪芳  胡文颖  高晨舸

摘要:河流水系、交通网络与城镇聚落的发展、演化的相关性是区域系统韧性研究中的重要切入点。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扮演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角色,带动并影响了沿线城市的发展。通过历史文献分析,利用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对清中后期以来不同时期运河沿线城市聚落及南北水陆交通网络空间分布特征、演化过程、耦合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探究。随着区域自然环境、行政区划等要素的演化以及现代高速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大运河与沿线交通网络及城市聚落之间的演化过程表现出双向选择、协同发展的动态关系。由此,将运河沿线城市归纳为5种类型:相互促进型、自身优势型、交通驱动型、运河依赖型和新兴交通型。在演化过程中,韧性成为运河沿线城市顺利优化转型并融入新的区域发展体系、重塑城市新生的关键属性。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区域韧性;交通网络;城市聚落;区域变迁

大运河及沿线城市区位


延伸阅读:

[1] 戴伟,孙一民,梅尔.韧性:三角洲地区规划转型的新理念[J].风景园林,2019,26(9):83-92.

[2] 王向荣.以柔克刚的弹性[J].风景园林,2019,26(9):4-5.



基于森林景观恢复策略的庄园遗产景观设计探寻——以荷兰海德兰省巴克塞比克地区为例

王颜姣  (荷)斯特芬·奈豪斯*  (荷)鲍勃·乌尔森

摘要:庄园遗产景观是指包含花园和农业用地的历史乡村庄园集群。在气候变化、工业发展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庄园遗产景观正面临水生态环境失衡、空间碎片化和文化特征消失等挑战,而这些挑战只能从区域规划尺度去应对。以荷兰海德兰省巴克塞比克地区为例,在考虑地方景观异同的同时,以景观自身特性为基底,结合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诠释了一种旨在提升庄园遗产景观韧性的多尺度景观设计方法。发现森林砍伐为地域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对水系统与生态多样性造成了负面影响。基于在区域尺度上对庄园遗产景观历史发展的分析,森林景观恢复(FLR)作为主要设计策略,旨在从不同尺度上对“退化的”景观进行生态功能修复并提升人类福祉。这种新的空间设计方法将在不同尺度上促进文化遗产景观发展。

关键词:多尺度设计;庄园遗产景观;韧性景观;设计方法;森林景观恢复

庄园遗址景观的历史情况与现状



专题2:韧性山地景观

山地森林的碳捕获潜力:从全球角度看地方景观的韧性

著:(美)托马斯·A·克拉克  译:李正

摘要:在当今世界,森林是捕获碳以减少温室气体(GHG)净排放的主要场所,其通过这种方式减缓或扭转了全球变暖,从而缓和了变暖的负面后果。目前这种能力在多大程度上来自那些位于山地上的森林?这种能力是否可以或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怎样才能提高我们对山地森林碳捕获潜力的评估能力,以应对现在和将来的不同情况?许多国家已经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主要是使能源生产中排放的CO2不超过他们能够吸收、保留乃至封存的量。因此,封存与减排的合作关系被提升了,减排通过向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转变以及通过能源用户的效率来实现。此外,在我们寻找更清洁和更划算的能源技术时,封存提供了一个近期的缓冲。从长远来看,封存可能会变得更加有效,从而更能分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尽管相关研究日益增多,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针对海洋、湿地、土壤和森林生物群落的封存潜力的评估方法。探讨与山林封存潜力评估需求相关的必要性和隐患。提高山林碳封存潜力的决心取决于:1)实现这一目标的难易程度;2)实现这一目标的机会成本;3)可在山地景观上进行的替代性使用和活动的效果和相互关系;4)替代性的海洋和陆地碳汇的比较效果;5)能源部门本身的去碳方法的成效。

关键词:山地景观;全球变暖;碳封存;植树造林;碳平衡;温室气体排放;砍伐森林;反照率;碳中和



山地风景道合作规划与管理:洛杉矶都市区圣莫妮卡山案例

李正  裴欣*

摘要:伴随着公路建设、汽车普及和城市扩张,山地风景道项目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出现,满足都市乘客对旅途景观品质的需求。不同利益相关者就如何处理风景道与山地景观之间的关系存在分歧,需要通过合作规划与管理进行协调,但现有相关研究尚未针对具有不同活动类型、建设强度、治理主体和土地权属的都市山地风景道进行深入分析。洛杉矶在都市山地合作治理方面对美国其他城市乃至全球产生了示范效应,以紧邻洛杉矶市中心的圣莫妮卡山为案例,分析相关法规条例、研究报告、规划方案和设计导则,探讨汽车导向型山地风景道的合作规划与管理模式。研究发现:圣莫妮卡山地风景道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地产开发、风景旅游、生态保护4种相互矛盾的外部需求。鉴于这些外部需求对山地景观造成的干扰,相关治理主体之间形成了3种基于廊道管控的风景道合作规划与管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合作模式有利于制衡不同外部需求,明确各方权责,构建能够适应充满变化性和复杂性的都市环境的韧性山地景观。

关键词:风景园林;山地风景道;圣莫妮卡山;合作规划与管理;韧性;文本分析

圣莫妮卡山风景道规划与管理时间轴


延伸阅读:

[1] 李正.走向共治:洛杉矶都市区的山地开发管控[J].风景园林,2018,25(12):23-9.



长江上游山地城市江岸景观修复设计研究——以重庆主城为例

袁嘉  罗嘉琪  侯春丽  杨柳青

摘要:在长江上游众多沿江山地城市中,复杂地形与水文过程、物质与结构失稳以及生境退化等复杂环境挑战,导致江岸景观的生态缓冲、生物多样性保育及观赏游憩等重要功能严重衰退。选取长江重庆主城段江岸为研究区域,针对其典型生态特征与环境挑战,提出江岸景观修复设计的3项策略:1)应对多重水位变化的分圈层韧性植物筛选;2)护坡立体生态种植;3)河漫滩“植被—底质—微地貌”耦合设计。在重庆主城典型江岸九龙外滩实施修复实践,定量评估修复后江岸的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修复后的江岸景观呈现出优美的立体生态外貌,群落多样性逐渐提升,景观韧性与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优化。可为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修复及山地城市韧性江岸景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可参考的应用范式。

关键词:风景园林;长江上游流域;山地城市;城市河流;江岸景观;生态修复;韧性景观;植物设计

应对复杂环境挑战的长江上游山地城市江岸景观修复设计技术框架



山地小城镇多尺度雨洪管理研究——以彭州市为例

刘恩熙  王倩娜  罗言云*

摘要:山地小城镇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雨洪灾害特征呈现出特有属性,其发生机理涉及多尺度、多地域的要素影响。基于城市韧性与海绵城市等理论研究,构建山地小城镇雨洪管理模式,采用定量化、可视化的模拟分析方法,从宏观(市域)、中观(镇域)、微观(场地)3个空间尺度,层层递进地探究科学有效的雨洪调控方法。依次选取四川省彭州市、彭州市湔江龙门山镇河段、龙门山镇场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ArcGIS构建宏观尺度海绵生态安全格局、采用SWAT重构中观尺度汇水网络结构、借助SWMM实践微观尺度海绵设施调控。研究结果验证了各尺度空间基于软件模型模拟调控雨洪的可行性,并提出多尺度防洪防涝生态策略,对山地小城镇的雨洪管理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风景园林;韧性山地景观;雨洪管理;山地小城镇;海绵城市;多尺度

技术路线图



基于水文-成本综合绩效的山地公园雨洪管理景观系统策略研究

刘家琳  李武肸  彭子岳  刘兆莉

摘要:在重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背景下,针对山地公园雨洪管理景观系统构建,缺乏以水文–成本综合绩效为导向的设计策略研究。以主城区典型的山坡、山顶地貌的6例公园绿地为对象,提供低、中、高3种设计强度的雨洪管理景观系统策略,对案例的水文效能、全生命周期成本、水文-成本综合绩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以水文–成本综合绩效最优为依据,案例一般可采用低强度策略;当设计需满足公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0%~85%,案例宜采用中强度策略;对于个别缓坡地形案例,成本充足时,可考虑极端降雨事件(如10  a或30 a重现期)的管控,采用高强度策略。为重庆及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条件下,探索山坡、山顶地貌城市公园的雨洪管理景观系统的设计方法,提供了韧性策略思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山地公园;雨洪管理;水文 – 成本综合绩效;全生命周期成本

研究案例现状径流汇流分析


延伸阅读:

[1] 侯庆贺,袁旸洋,刘润,等.城市山地公园水环境优化设计方法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12):98-103.



作品

观景之路——因斯布鲁克诺德凯特山脉峡谷的全景小径

斯诺赫塔建筑事务所

         由斯诺赫塔建筑事务所(Snøhetta)为诺德凯特缆车线路设计的观景之路(The Path of Perspectives or “ Perspektivenweg”)沿着阿尔卑斯山的全景小径设置了 10 个建筑元素,充分展现了因斯布鲁克诺德凯特山脉的壮丽景色。

鸟瞰



| 高密度城市边缘生态区的活化利用——龙华区环城绿道

魏伟  张一康  杨巧婉  程冠华

摘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高密度的都市缺乏足够的绿色开放空间,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建成区的公园面积不足,而城市外围的生态郊野地区大多封闭而不友好。龙华区环城绿道项目通过链接、修复、缝合、激活等策略,将生态用地与城市居民的活动联系起来,连接人与自然。项目提升了龙华区的形象与品牌,带动了城市边缘地区的活力及城市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风景园林;环城公园体系;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

渣土场及臭水塘的生态修复



研究

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的表征体系构建

王云才  陈照方  成玉宁*

摘要:中国已步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载体。新时期乡村景观的内涵、构成与特征已发生深刻变化,维护乡村景观地方性特征与性格是未来乡村规划的重要途径和共同愿景,而识别与评价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关键在于其表征体系的构建。基于新时期乡村景观的认知,以景观C-3P理论体系为基础框架建立了一套融合时空特征的多要素、多尺度、多维度的景观特征与性格表征体系。景观要素决定了景观环境的语境特征,景观要素表征是对要素单体属性信息的直观描述;景观特征表征是融合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空间过程、景观空间感知3个维度的完整表达;景观性格表征是对各类景观特征在景观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呈现出的效用与效应的典型刻画。通过对表征体系中关键指标的测度与评价可以揭示出乡村景观空间的整体特征与地方性格,以此作为乡村景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生命共同体;乡村景观;景观特征;景观性格;景观表征

新时期的乡村景观构成关系框架图


延伸阅读:

[1] 林轶南.英国景观特征评估体系与我国风景名胜区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J].风景园林,2012(1):104-108.

[2] 汪伦,张斌.景观特征评估:LCA 体系与 HLC 体系比较研究与启示[J].风景园林,2018,25(5):87-92.

[3] 王云才,马玥莹,申佳可.景观性格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中的应用[J].风景园林,2020,27(1):35-40.

[4] 成玉宁,袁旸洋.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J].风景园林,2015(7):15-19.

[5] 袁敬,林箐.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J].风景园林,2018,25(5):12-20.



城市生态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协同及管控研究——以成都东部新城为例

邵明  李方正*

摘要:生态功能空间范围划定与主导服务功能识别管控是城市生态功能空间规划的基本前提与首要任务。以成都市东部新城为例,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衡量生态功能空间存量标准,通过热点分析指标(Gi*指数)划定核心生态功能空间分布范围,同时筛选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对应的空间落位,识别不同类型的生态功能空间,并据此通过双变量空间局部自相关指数(Local  Moran’s  I)解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权衡协同机制,尝试提出生态权衡协同视角下生态功能空间的识别与管控新途径,为构建新时期中国新城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生态功能空间;空间规划;权衡协同

成都东部新城土地利用分布



以山为苑 因谷成景:西夏贺兰山离宫的空间格局

张瑶  刘庭风*  易敏

摘要:贺兰山离宫作为西夏建造的宫苑,是重要的皇家活动场所,代表了当时最高技艺水平和审美价值,保留了西夏园林的历史信息。为发掘曾被尘封、尚未被认识的西夏园林与文化,在考古调查报告的基础上,综合地方志、诗词等文献,基于空间格局的视角,对比分析计算机山川模拟与实景,探究贺兰山离宫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1处西夏离宫遗址可分为4组,均呈现以山为苑的功能格局、因谷成景的风景格局。贺兰山离宫作为猎苑核心,在西夏备战务实的军事思想下,呈现“交通要道-山下防御关口-山上宫殿-深山密林猎场”的成组分布的功能格局;核心离宫位于谷心,由山岭围合,依山就势建设,山路串联沿线之自然和人工景观,在高山崇拜的审美思想和堪舆思想的指导下,呈现山岭环抱的风景格局。对明晰西夏时期皇家宫苑形象,补充10—13世纪中国的宫苑建设案例与思想具有历史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西夏;贺兰山;离宫;空间格局

三版《西夏地形图》中的木栅行宫

.




  本期引文格式

2021/07

[1] 郑曦.将韧性作为设计的驱动力[J].风景园林,2021,28(7):6-7.

[2] 罗紫元,曾坚.基于InVEST模型的闽三角地区沿海脆弱性评估及响应策略[J].风景园林,2021,28(7):10-16.

[3] 石铁矛,王曦,曹晓妍,初亚奇.用地开发强度对城市绿地渗蓄效能的影响机制测评[J].风景园林,2021,28(7):17-23.

[4] 李翅,马鑫雨.黄河滩区空间韧性规划方法探索与实践:以新乡市段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7):24-30.

[5] 汪芳,胡文颖,高晨舸.韧性视角下大运河沿线水陆交通网络与城市的耦合演变[J].风景园林,2021,28(7):31-38.

[6] 王颜姣,斯特芬·奈豪斯,鲍勃·乌尔森.基于森林景观恢复策略的庄园遗产景观设计探寻:以荷兰海德兰省巴克塞比克地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7):39-53.

[7] 托马斯·A·克拉克,李正.山地森林的碳捕获潜力:从全球角度看地方景观的韧性[J].风景园林,2021,28(7):54-68.

[8] 李正,裴欣.山地风景道合作规划与管理:洛杉矶都市区圣莫妮卡山案例[J].风景园林,2021,28(7):69-75.

[9] 袁嘉,罗嘉琪,侯春丽,杨柳青.长江上游山地城市江岸景观修复设计研究:以重庆主城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7):76-82.

[10] 刘恩熙,王倩娜,罗言云.山地小城镇多尺度雨洪管理研究:以彭州市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7):83-89.

[11] 刘家琳,李武肸,彭子岳,刘兆莉.基于水文–成本综合绩效的山地公园雨洪管理景观系统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7):90-96.

[12] 斯诺赫塔建筑事务所.观景之路:因斯布鲁克诺德凯特山脉峡谷的全景小径[J].风景园林,2021,28(7):97-101.

[13] 魏伟,张一康,杨巧婉,程冠华.高密度城市边缘生态区的活化利用:龙华区环城绿道[J].风景园林,2021,28(7):102-106.

[14] 王云才,陈照方,成玉宁.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的表征体系构建[J].风景园林,2021,28(7):107-113.

[15] 邵明,李方正.城市生态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协同及管控研究:以成都东部新城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7):114-120.

[16] 张瑶,刘庭风,易敏.以山为苑 因谷成景:西夏贺兰山离宫的空间格局[J].风景园林,2021,28(7):121-126.


  延伸阅读

[1] 戴伟,孙一民,梅尔.韧性:三角洲地区规划转型的新理念[J].风景园林,2019,26(9):83-92.

[2] 王向荣.以柔克刚的弹性[J].风景园林,2019,26(9):4-5.

[3] 李正.走向共治:洛杉矶都市区的山地开发管控[J].风景园林,2018,25(12):23-9.

[4] 侯庆贺,袁旸洋,刘润,等.城市山地公园水环境优化设计方法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12):98-103.

[5] 林轶南.英国景观特征评估体系与我国风景名胜区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J].风景园林,2012(1):104-108.

[6] 汪伦,张斌.景观特征评估:LCA 体系与 HLC 体系比较研究与启示[J].风景园林,2018,25(5):87-92.

[7] 王云才,马玥莹,申佳可.景观性格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中的应用[J].风景园林,2020,27(1):35- 40.

[8] 成玉宁,袁旸洋.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J].风景园林,2015(7):15-19.

[9] 袁敬,林箐.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J].风景园林,2018,25(5):12-20.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1年7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LAVISIO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