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研究 | 王云才 陈照方 成玉宁 | 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的表征体系构建

王云才 陈照方等 风景园林LAVISION
2024-08-31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0年第7期 P107-113

王云才,陈照方,成玉宁.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的表征体系构建[J].风景园林,2021,28(7):107-113.


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的表征体系构建


王云才

男 / 博士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生态规划与环境效益一流团队负责教授、博士生导师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土生态规划设计与环境效应研究中心主任 / 本刊编委 / 研究方向为图式语言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


陈照方

男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成玉宁

男 / 博士 / 东南大学景观学系特聘教授、主任、博士生导师、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 / 江苏省城乡与景观数字技术工程中心主任 / 江苏省设计大师 / 本刊编委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景园历史及理论、数字景观及技术


作者写作心得 

更多视频请关注《风景园林》杂志官方抖音号:LA7675


摘要

中国已步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载体。新时期乡村景观的内涵、构成与特征已发生深刻变化,维护乡村景观地方性特征与性格是未来乡村规划的重要途径和共同愿景,而识别与评价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关键在于其表征体系的构建。基于新时期乡村景观的认知,以景观C-3P理论体系为基础框架建立了一套融合时空特征的多要素、多尺度、多维度的景观特征与性格表征体系。景观要素决定了景观环境的语境特征,景观要素表征是对要素单体属性信息的直观描述;景观特征表征是融合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空间过程、景观空间感知3个维度的完整表达;景观性格表征是对各类景观特征在景观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呈现出的效用与效应的典型刻画。通过对表征体系中关键指标的测度与评价可以揭示出乡村景观空间的整体特征与地方性格,以此作为乡村景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

关键词

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生命共同体;乡村景观;景观特征;景观性格;景观表征


1 研究背景: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时期乡村生命共同体

乡村是各种关系相互交织、各种命运彼此依存的统一体。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揭示了地球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关系和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当前乡村的生态系统存在功能退化、服务效能降低、环境污染恶化等问题,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巨大挑战。究其根本原因,是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忽视了地方的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特征,未依据当地的环境条件、资源禀赋、生态特征和文化特色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与保护。因此,新时期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在构建乡村生命共同体的基础上,理解和挖掘乡村的地域环境特征,深度分析各类特征的复杂关系与作用方式,抓住问题形成的背后驱动因素和关键性特征因子,寻找科学合理的乡村空间管控策略和治理途径。


2 问题思考: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研究的发展与转向

2.1  新时期乡村景观内涵与构成的转变

新时期的乡村景观是融合景观要素、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过程和景观感知的多重概念,多要素组合的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景观特征。乡村景观所包含的景观要素与景观空间、景观过程相互交织构成了乡村生命共同体,在乡村生态本底、乡村人居建设、乡村景观风貌与乡村发展程度4个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鲜明特征与性格。新时期乡村景观的属性与构成正在发生剧烈改变(图1),它不仅在景观空间格局上呈现出较大差异,其外部的影响与驱动因素也在发生改变。


1 新时期的乡村景观构成关系框架图


2.2  景观特征与性格的研究进展与比较

景观特征(landscape character)是指一定场地内使景观与众不同并产生特定场地感受的因素,是一种特别的、可识别的、景观元素一致的形态,这些形态可以把一处景观和另一处景观区别开来。景观特征评估(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简称LCA)的理论与方法在国外已相对完善,并被应用到大量实践之中。历史景观特征评估(historic landscape characterisation, HLC)是英国继景观特征评估(LCA)之后推出的一套特征识别体系,增强了对景观历史维度的关注。LCA更关注的是不同景观空间的差异性,而HLC则关注的是同一景观空间内部的相似性。此外,乡村景观具有高度的人格化特性,具有鲜明的人格化的景观性格。景观性格评价(Landscape Personality Assessment)聚焦于挖掘空间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价值,并记录时空发展过程中空间所承载的完整价值,重点在于揭示局部景观空间特征互相作用所呈现出的具体性格,本质上是对景观特征在景观空间中产生的环境、功能、社会效应及效用的呈现。

2.3  新时期乡村景观分类的需求

景观分类是认知特定区域和尺度内整体景观系统的基础,也是规划景观空间与管控景观变化的有效途径。但现有的景观分类方法尚不够完善,难以满足新时期乡村景观更加精细化的分类需求。因此需要识别出乡村景观空间的关键特征与特性,并以此作为景观类型划分的重要依据。


3 框架构建: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表征的逻辑与框架

3.1  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表征是识别与评价的关键

新时期的乡村命运共同体构建应基于乡村地方性特征的充分认知,找到核心问题所形成的主导过程,并积极地介入到该过程中改善和协调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关系。构建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表征体系正是其识别与评价中的关键过程,通过表征体系的构建使得景观空间成为可以被定性描述和定量测度的对象,实现对它的深度挖掘和揭示。乡村的景观特征与性格是景观要素在某一尺度的空间、时间和感知上形成的特殊映射。乡村景观的表征体系应以景观要素为表征基础,景观特征与性格为核心表征对象,寻找与乡村景观系统具有“共有结构”的表征工具,构建完整的表征框架。

3.2  景观C-3P体系为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表征提供基本框架

景观C-3P理论可以为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识别与评价提供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以此构建一个包含全要素、多尺度和多维度的表征体系。其中景观要素是在自然、经济与人文景观要素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分类;景观特征表征是从景观空间的格局、过程与感知3个方面选取相关表征指标对乡村景观的整体刻画;景观性格表征从乡村生态本底、乡村人居建设、乡村景观风貌和乡村综合发展4个方面分别深度、定向刻画景观空间性格(图2)。乡村景观特征反映的是乡村景观空间的基本和整体特征,包括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基本功能、形态、构型、格局(空间关系)、发展与变化过程与感知意象等;而乡村景观性格所体现的是几类景观特征叠加和关联后所呈现出的各类特性、效用及潜力。


2 乡村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表征体系构建逻辑框架图


3.3  景观评价为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表征提供核心支撑

乡村景观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乡村景观的评价才显得尤为必要,通过乡村景观评价可以对乡村景观空间进行综合的评估和判征,识别出该空间内的核心问题,制定合理的空间策略。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识别和评价是参考各类景观评价研究形成的综合识别与评价技术体系。综合相关文献研究来看,乡村景观评价主要集中在乡村生态本底、乡村人居建设、乡村景观风貌与乡村综合发展4个方面(图2)。乡村景观性格的表征框架可依据这4个方面进行展开,然后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作为性格的表征量。


4 表征途径:构建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多要素、多尺度和多维度的表征体系

4.1 乡村景观要素的表征

乡村景观要素是乡村景观物质及非物质构成的基础,景观要素不仅影响景观特征和性格,同时决定景观的语境特征。因此,乡村景观特征和性格的识别与评价需要建立有时代特征的景观要素分类,以此作为景观特征与性格的基本要素表征框架。要素的表征量是对要素的详细统计与描述,包括要素的种类、体量、位置分布、性质、密度、质地、功能与形态。

4.2 乡村景观特征的表征

景观特征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模式与格局,整体反映了景观空间的结构与功能属性。景观空间格局的表征描述的是景观要素在多尺度嵌套的景观空间中展现出的分布情况、空间关系、组织方式、复合功能与空间形态。景观空间过程是景观空间可持续发展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延续的实现途径,通过对比和梳理不同时期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与差异,可揭示景观演变过程的动态规律。景观空间过程的描述可以通过要素变化的周期、频次、幅度、速率和差异度等指标表征。而景观空间感知是从人类需求出发,对于景观空间现状与发展的感悟结果,是在空间格局与空间过程综合作用的影响下,人对环境感知体验的多角度刻画,凸显了景观的意象与意义。

4.3 乡村景观性格的表征

乡村景观性格的表征是对各类乡村景观特征在互相作用下于景观环境中所形成的空间性格特点的描述,旨在揭示典型景观空间的典型特性,是挖掘和揭示景观空间地方性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选取和确定乡村景观性格识别的4个模块:乡村生态本底模块、乡村人居建设模块、乡村景观风貌模块与乡村综合发展模块,以及7个表征量维度:脆弱敏感度、健康安全度、舒适活力度、开发利用度、审美体验度、乡村发展度和成长潜力度。依据不同模块找到与其相关的各项综合表征指数,从景观要素和景观特征中选取关键指标,对其进行关联、叠加、测度和分析,以此识别乡村景观空间的具体性格,揭示出景观要素与景观特征在景观空间中产生的具体效应、效用与价值。

4.4 融合多要素与时空特征的表征体系构建

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表征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景观要素表征、景观特征表征和景观性格表征。景观要素表征包括位置、类型、体量、面积比例、质地、形态与功能等。景观特征的表征包括空间格局、空间过程与空间感知3个部分。其中空间格局的表征由3个空间尺度构成:整体空间尺度、复合空间尺度与单一空间尺度;空间过程的表征由自然生态过程、社会经济过程与人文文化过程组成;空间感知的表征包括物理感知与心理感知(表1~3)。

 

表1 乡村景观要素表征体系

表2 乡村景观特征表征体系

表3 乡村景观性格表征体系


5 结论与讨论

认知、理解、分析和揭示乡村景观地方性的有效途径是对其景观特征和性格进行深入解析,而鉴别和描述景观特征不仅需要认识组成景观的单个要素,还需要了解这些要素如何组合在一起而具有独特性。未来的乡村景观分类需要更加精细化和具体化,需要加入景观性格的研究来补充景观特征的表达,更加深入全面地解析和挖掘乡村的地域特色。识别和评价乡村景观特征和性格的关键是在于建立其完整的特征表征体系。基于此,本研究尝试结合已有的乡村景观特征评价方法,同时考虑乡村景观空间多要素和多尺度时空的特性,构建更加清晰和完善的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识别的技术框架和表征体系。依据景观C-3P理论与乡村景观评价构建景观要素-特征-性格的识别与评价逻辑框架,而后结合相关文献分别选取相应的表征内容与表征指标,最终形成融合多要素、多尺度与多维度的完整表征体系,通过对关键指标的测度与评价揭示出乡村景观空间的整体性与地方性特征和性格,以期更好为乡村景观规划与管控做出有效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图表来源:

文中图表均由作者整理绘制。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3-25.

[2] 王衍亮.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J].科技致富向导,2013(16):7.

[3] 林学俊.美丽中国的内涵及其实现问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41-43.

[4] 王晓广.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9-25.

[5] 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1):1-6.

[6] 王华伟.后伦理语境下乡村共同体的“新乡愁”[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5(4):111-117.

[7] 王雨辰.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概念的生态哲学阐释[J]. 社会科学战线,2018(2):1-7.

[8] 郭彦丹,谢冶凤,张玉钧.村镇景观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5.

[9] 陈英瑾.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D].北京:清华大学,2012.

[10] 孙艺惠,陈田,王云才.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6):90-96.

[11] 陈奕凌,王云才.基于C-3P理论的乡村景观空间格局分析体系[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44-47.

[12] 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5(9):45-47.

[13] 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评价体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3):389-393.

[14]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56-59.

[15] 司万维克,高枫.英国景观特征评估[J].世界建筑,2006(7):23-27.

[16] 陈倩.试论英国景观特征评价对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借鉴意义[D].重庆:重庆大学,2009.

[17] CARYS S. 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Guidance for England and Scotland[R]. London: Natural England, 2002.

[18] 赵烨,高翅.英国国家公园风景特质评价体系及其启示[J].中国园林,2018,34(7):29-35.

[19] 张慧,张媛.景观特征评估(LCA)的应用价值[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2):74-79.

[20] 林轶南.英国景观特征评估体系与我国风景名胜区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J].风景园林,2012(1):104-108.

[21] 鲍梓婷,周剑云.英国景观特征评估概述:管理景观变化的新工具[J].中国园林,2015,31(3):46-50.

[22] 谢沄颖,姜允芳.景观特征的保护、发展与景观特征评估:一种理性景观规划决策制定方法[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风景环境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4.

[23] 陶彦利,奚雪松,祝明建.欧洲景观特征评估(LCA)方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园林,2018,34(8):107-112.

[24] 鲍梓婷,周剑云.香港景观特征评估(LCA)的实践与经验[J].中国园林,2015,31(9):100-104.

[25] 刘文平,宇振荣.北京市海淀区景观特征类型识别及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6,35(5):1338-1344.

[26] 王志芳,周瑶瑾,徐敏,等.县域景观特征管理单元划分方法:以武胜县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13.

[27] 谢沄颖. 河流景观特征评估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28] 霍曼菲,朱建宁.英国海景特征评估方法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1.

[29] 孙乔昀,张玉钧.自然区域景观特征识别及其价值评估:以青海湖流域为例[J].中国园林,2020,36(9):76-81.

[30] 金一博.基于景观特征评估的广州南沙河涌景观风貌带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31] 宇振荣.北京市乡村景观特征评价和提升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40-144.

[32] 郭彦丹.村镇景观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30-34.

[33] 张茜,刘文平,宇振荣.乡村景观特征评价方法:以长沙市乔口镇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5):1537-1547.

[34] 张茜,李朋瑶,宇振荣.基于景观特征评价的乡村生态系统服务提升规划和设计:以长沙市乔口镇为例[J].中国园林,2015,31(12):26-31.

[35] 高露.邛海南岸乡村景观特征评价[D].重庆:西南大学,2018.

[36] 吕桂菊.鲁中山区乡村景观特质、发展模式及规划设计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8.

[37] 伊娜.成吉思汗镇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38] 张茜.村镇景观特征与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6.

[39] 李华东,单彦名,冯新刚.英国历史景观特征评估及应用[J].建筑学报,2012(6):40-43.

[40] 汪伦,张斌.景观特征评估:LCA体系与HLC体系比较研究与启示[J].风景园林,2018,25(5):87-92.

[41] 刘雅琦.基于LCA与HLC初探我国乡村景观性格分类方法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401-405.

[42] LEWIS J R, PHILIP H. Tomorrow by Design: A Regional Design Process for Sustainability[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 1996: 59-69.

[43] 王云才,马玥莹,申佳可.景观性格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中的应用[J].风景园林,2020,27(1):35-40.

[44] 肖笃宁,钟林生.景观分类与评价的生态原则[J].应用生态学报,1998(2):217-221.

[45] 李振鹏. 乡村景观分类的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46] 梁发超,刘黎明.景观分类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6):1632-1638.

[47] 罗懿宸.虚构和科学表征[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42(3):40-48.

[48] MARR D. Vision[M]. San Francisco: Freeman, 1982.

[49] 魏屹东.结构主义与科学表征[J]. 逻辑学研究,2016,9(2):61-83.

[50] 范建红,魏成,李松志.乡村景观的概念内涵与发展研究[J].热带地理,2009,29(3):285-289.

[51] BELL S. Pattern, Perception and Process[M]. London: Routledge, 1999.

[52] 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景观空间分析的特征和主要内容[J].生态学报,2002(7):1135-1142.

[53] 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18(5):76-79.

[54] 谢花林,刘黎明,赵英伟.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95-98.

[55] 陈威.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D].上海:同济大学,2005.

[56] 杨洋,黄少伟,唐洪辉.景观评价研究进展[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8,34(1):116-122.

[57] 鲍梓婷.景观作为存在的表征及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新工具[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58] 王珲,王云才.苏州明清园林空间生态智慧探析[J].中国园林,2018,34(7):48-52.

[59] 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60] 王云才.图式语言:景观地方性表达与空间逻辑的新范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61] 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景观指数分类、应用及构建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121-125.

[62] MARTÍN B, EMILIO O, PABLO M, et al. Inferring Landscape Change from Differences in Landscape Character Between the Current and a Reference Situation[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8, 90: 584-593.

[63] 肖禾.不同尺度乡村生态景观评价与规划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64] 陈慧雯.传统村落景观感知评价研究:以湖北省咸宁市刘家桥村为例[J].城市建筑,2020,17(13):12-17.

[65] 徐媛媛.基于感知的乡村景观偏好研究[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0.

[66] 任超飞.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以传统村落范和村为例[J].城市地理,2017(6):138.

[67] 张玉娟,曲建光,梁欣,等.一种景观生态脆弱性指数构建及验证方法[J].测绘科学,2019,44(11):129-136.

[68] 瞿奇,王云才.基于生态质量评价的村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以吉林省长白县孤山子村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3,11(5):32-35.

[69] 曾忠忠,张锦,张波,等.乡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建筑师,2019(5):78-84.

[70] 曾琨,翟有龙,苟锐,等.基于熵值法的丘陵地区典型村乡村活力评价研究:以西充县金源乡为例[J].科技和产业,2020,20(3):149-152.

[71] 高倩.近郊乡村土地集约规划利用评价体系构建研
究[D].厦门:华侨大学,2019.

[72] 王云才,马玥莹,申佳可.景观性格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中的应用[J].风景园林,2020,27(1):35-40.

[73] 刘滨谊,陈鹏.乡村人居环境风貌评价与优化[J].中国城市林业,2020,18(6):1-8.

[74] 董璐.乡村景观吸引力的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4.

[75] 李智,张小林,李红波,等.基于村域尺度的乡村性评价及乡村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金坛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7,37(8):1194-1202.

[76] 王云才,PATRICK M,BRIAN K.文化景观空间传统性评价及其整体保护格局:以江苏昆山千灯—张浦片区为
例[J].地理学报,2011,66(4):525-534.

[77] 彭建,景娟,吴健生,等.乡村产业结构评价:以云南省永胜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4):413-417.

[78] 张鸿钦,廖建军,刘鹏飞.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外建筑,2020(12):84-86.

[79] 成玉宁,袁旸洋.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J].风景园林,2015(7):15-19.

[80] 成玉宁.生于斯、长于斯、融于斯:乡村空间特色的营造[C]//2019世界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论坛(春季)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5.

[81] 袁敬,林箐.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J].风景园林,2018,25(5):12-20.



版面预览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1-07刊首语 | 郑曦:将韧性作为设计的驱动力

《风景园林》2021-07目录 | 区域空间发展与韧性应对 | 韧性山地景观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1-07 区域空间发展与韧性应对 | 韧性山地景观

《风景园林》2021-07专题导读 | 区域空间发展与韧性应对 | 韧性山地景观

LA专题 | 李翅 马鑫雨 | 新乡市黄河滩区空间韧性规划策略研究

LA专题 | 石铁矛 王曦 曹晓妍 初亚奇 | 探索用地开发强度对城市绿地渗蓄效能的影响

LA专题 | (美)托马斯·A·克拉克 李正 | 山地森林的碳捕获潜力:从全球角度看地方景观的韧性

LA专题 | 李正 裴欣 | 山地风景道合作规划与管理:洛杉矶都市区圣莫妮卡山案例

LA专题 | 袁嘉 罗嘉琪 侯春丽 杨柳青 | 大江之上,山城碧岸——长江上游山地城市江岸景观修复设计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1年7期

扫描下方小程序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王亚莺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LAVISIO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