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研究 | 徐昉 崔庆伟 | 欧洲矿业遗产价值识别、保护与再生经验及启示

徐昉 崔庆伟 风景园林LAVISION
2024-08-31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2年第4 P77-82

徐昉,崔庆伟.欧洲矿业遗产价值识别、保护与再生经验及启示[J].风景园林,2022,29(4):77-82.


欧洲矿业遗产价值识别、保护与再生经验及启示

徐昉

女 / 博士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 / 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规划与生态修复

崔庆伟

男 / 博士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向为矿业景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理论


摘要

煤炭、金属与非金属等各类采矿地是现代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同时又是目前生态修复工程的主要对象。不恰当的修复治理方式极易破坏有价值的采矿工业遗迹,这使得中国矿业遗产保护与再生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文献和案例整理,系统分析了欧洲在矿业遗产价值识别、保护与再生领域的经验,比较不同欧洲国家的法律依据,总结出区域一体化统筹、多元主体参与、适应性再生与全方位宣传等策略。提出采矿地具有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属性特征,并总结欧洲矿业遗产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再生实践对中国的三方面启示:1)开展矿业遗产价值评估,识别矿区关键遗产资源;2)完善多层级矿业遗产保护管理体系;3)加强多部门跨专业协作,推动矿业遗产的活化和利用。

关键词

矿业遗产;矿业景观要素识别;矿业遗产保护;矿业遗产再生;欧洲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矿业国,随着国家政策调整,许多中小型煤矿和采矿场被整顿关闭。大量采矿废弃地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但同时也提供了具有不同价值的矿业遗产。然而,目前中国采矿废弃地修复治理工程普遍采取绿化复垦方式,导致许多遗产资源面临着被人为破坏的风险。

相比之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从废弃地修复和遗产保护更新层面对大量工矿废弃地做出积极探索,有“英国铁桥峡谷”“德国鲁尔区”等诸多成功案例,为中国矿业遗产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1 欧洲矿业遗产价值识别与评价

1978年,波兰维利奇卡和波希尼亚皇家盐矿(Wieliczka and Bochnia Royal Salt Mines)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矿业遗产正式进入世界遗产的研究范畴。1985年举办的第一届国际矿业历史大会(the International Mining History Congress)将“矿业遗产”(mining heritage)作为专门概念提出,并对其分类、保护方式等进行了探讨。1987年欧洲委员会将废弃矿山遗迹保护作为工业文化遗产问题进行讨论。1990年由英国Thomas Hose第一次提出“地质旅游”(geotourism)概念,矿业地质遗迹资源开始受到关注。

不同于大多数工业遗产以厂房、器械为主要物质载体,采矿工业以地表或地下开采形成的矿坑、巷道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具有了更加明显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属性特征(图1)。矿业遗产作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蕴藏着人类改造利用地球资源的社会、经济和技术信息,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毫无疑问属于文化遗产范畴。与此同时,由于采矿作业的剧烈扰动使地下岩层构造充分显露,甚至有发掘出古生物化石等稀有资源的可能,这使得开采矿山成为潜在的重要地质遗产地类型。基于该双重属性,矿业遗产蕴含了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社会等价值。与其他类型的工业遗产相似,矿业遗产评价同样遵循完整性、代表性和稀缺性等标准(表1)。


1  矿业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重属性概念图


表1  矿业遗产价值评价标准及核心要素


2 欧洲矿业遗产保护与再生

由于其组成要素的特殊性,矿业遗产很难实现原封不动的静态保存,因此多结合地质自然和工业文化演进过程对其进行科学保护,同时开展可持续性的开发利用,进而形成欧洲地区较为成熟的保护再生依据、策略与途径。

2.1 欧洲矿业遗产保护再生法律依据

包括遗产、古迹保护相关法律及环境保护相关法律。通过比较总结可知,欧洲不同国家政府和行政机构也有不同的制度设计和做法(表2)。


表2  波兰、法国、德国、奥地利矿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定


2.2 保护与再生策略

2.2.1 遗产资源区域一体化统筹

1)构建遗产网络,整合区域资源。欧洲目前已形成多个矿业遗产认证体系和保护利用网络。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世界遗产名录》包含了欧洲21处矿业遗产,涵盖盐矿、煤矿、铁矿、金矿等多个矿种,它们代表了该地区最具有遗产价值的采矿地。同时,由英国、比利时、荷兰、德国发起,欧盟Interreg IIIB基金资助建立的“欧洲工业遗产之路”是目前欧洲最重要的工业遗产保护网络,其中囊括了许多矿业博物馆、文化中心和采矿遗迹。此外,欧洲矿业遗产中还包括“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欧洲地质公园网络”“区域性重要地质及地貌”以及“特殊科学兴趣站点”等众多具有突出地质资源的采矿场地。这些网络体系覆盖了不同价值等级的采矿地,有利于管理、研究机构系统全面地掌握欧洲范围内矿业遗产的数量、分布状况,在对重要价值对象优先保护时兼顾一般价值对象的识别和利用。

2)建立数字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例如,英格兰北部采矿与机械工程师学会官网系统介绍了英国大矿坑国家煤炭博物馆、克利夫兰铁石矿业博物馆等机构在公众矿业科普方面做出的努力。意大利环境保护研究所收集分析了所有出于文化、旅游目的而被收回的矿业遗产,并建立了包括矿业地质公园、博物馆在内的旅游线路数据库。法国地质调查局建立的采矿后运营网站(https://dpsm.brgm.fr)介绍了采后矿山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采矿档案、采后法规和遗产名录等信息。

2.2.2 集结社会力量共建共治

1)政府投入为主,引入社会资本。例如,英国萨默塞特郡通过经济补偿确保维灵顿煤矿(Writhlington Collieries)的早石炭世植物和昆虫化石得以保存(图2)。尽管如此,由于遗产地数量增多带来公共财政压力,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开始尝试引入社会资本,采用政府拨款、企业投资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方式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2  英国维灵顿煤矿的早石炭世植物化石


2)多层级管理,多元主体参与。依托不同保护网络,目前欧洲已建立由多层级组织机构相互协作、共同支撑的遗产管理体系。一个成熟的矿业遗产项目需要土地所有者、地方政府、采矿企业、投资运营团队、非政府组织机构、专业咨询机构、周边社区和各类志愿者的共同参与。

2.2.3 适应性再生激活产业

适应性再生是欧洲开展矿业遗产保护利用实践的常用方式。各类采矿地以地质遗迹、矿业景观、建筑设施和实物遗存为物质载体,矿物岩体记录的地球历史与人类采矿工业历史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后工业旅游、地质旅游等文化生态休闲产业提供了富有吸引力的不可再生资源。例如,一些地质状态良好的露天矿坑、地下平硐和矿井被改造为博物馆、美术馆和地质公园,并结合书籍、纪念品出售以及当地美食和民俗活动挖掘综合旅游潜力(图3)。


3  矿业遗产、地质遗产与地质旅游关系


上述再生过程面临诸多挑战,其一便是矿区复垦修复与矿业遗迹保护之间的矛盾。在欧洲,采矿企业停采后需要按照前期规划及时开展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而一些不恰当的地形整理、安全防护工程易导致矿业遗迹遭受破坏。对此,适应性再生策略要求人们及时识别和有效保护采矿地内具有遗产价值的地质地貌、建筑设施、历史文化等,并对其在保护中激活,在利用中保护。

2.2.4 全方位宣传保存历史记忆

成长于后工业社会的新一代欧洲人对于曾经的工业文明缺乏了解,存在历史记忆缺失以及与上代人之间的沟通、理解障碍等问题。对此,矿业遗产承担着记录历史的基本功能。志愿者工作包括遗产文献记录、馆藏分类整理、游客咨询讲解以及临时展览布置等。例如,英国国家煤矿博物馆、苏格兰国家矿业博物馆就曾召集志愿者,根据不同主题与游客一起探索采矿工业遗迹(图4);在英国北奔宁山地质公园(North Pennines A.O.N.B.)志愿者的详细讲解引发游客对地质地貌景观的浓厚兴趣(图5)。

综上所述,区域一体化的统筹促使欧洲各国就矿业遗产保护、再生议题达成共识,成立保护网络并针对不同价值的遗产地进行区域整合。多层级管理、多元主体参与保证了遗产保护再生实践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适应性再生强调有效识别遗产综合价值,采取多种再生方式推动产业更新。而全方位宣传使得遗产内容生动呈现,有效延续着采矿工业的历史记忆。


4 英国国家煤矿博物馆志愿服务(4-1)和公众科普活动(4-2)

5  英国北奔宁山地质公园志愿服务(5-1)和公众科普活动(5-2)


3 德国鲁尔区矿业遗产保护再生实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国际建筑展(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s, IBA)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后工业更新改造项目的开展,鲁尔区利用废弃矿区独特的工业遗产和地质遗迹建造了博物馆、地质公园、景观公园、创意产业集聚区等,成功实现了采矿工业遗产的价值识别、历史保护与产业再生。

3.1 设计遗产路线,形成保护网络

鲁尔区将25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锚点(德语:Annkerpunkt)串联起来形成区域遗产网络“工业文化之路”(德语:Route der Industriekultur)进行整体保护利用。另外,成立于2004年的鲁尔区国家地质公园根据当地的特殊地质特征及矿物类型,设计了20多条不同主题的采矿工业遗产路线,将400多个地质遗产串联起来(图6)。


6  鲁尔区国家地质公园矿业遗产:哈根 – 伏尔哈勒化石坑(6-1)、石海(6-2)、穆腾塔采矿区(6-3)


3.2 引入社会资本,实现整体营销

鲁尔区采矿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主要由德国联邦政府、北威州政府以及地方财政出资,另外,鲁尔区域协会(Regionalverband Ruhr, RVR)、鲁尔集团基金(RAG-Stiftung)、北威州基金(NRW Stiftung)等第三方机构也会提供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以缓解公共财政压力。

3.3 适应性再利用,激活区域产业

例如,位于鲁尔区埃森(Essen)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Zollverein Coal Mine Industrial Complex)于200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于其鲜明的工业文化特性,吸引了不少创意、文化、艺术和餐饮企业入驻,这个欧洲曾经最大的无烟煤矿区如今转型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区。

3.4 全方位宣传阐释,提升遗产认知

通过参观保存下来的机器设备和进入地下巷道体验采矿生产过程,使本地居民乃至外来游客得以真实感受到该地区的采矿工业历史(图7)。帮助公众了解该地区矿业发展的自然基础,从而帮助人们建立对采矿工业遗产的完整认知(图8)。


7  位于波鸿的德国矿业博物馆中的露天采矿设备(7-1)和地下矿道(7-2)

8  鲁尔区国家地质公园游客参观矿业遗产(8-1)和代尔巴赫河谷的信息板(8-2)


4 经验与启示

4.1 中国矿业遗产保护再生领域存在问题

1)基础数据不全,评价标准缺失。

2)空间分布零散,缺乏资源整合。

3)不同修复治理方式存在矛盾冲突。

4.2 欧洲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1)开展矿业遗产价值评估,识别矿区关键建筑、景观资源。组织矿业、地质、历史、建筑与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地质自然遗产和工业文化遗产资源调查。

2)改进废弃矿山修复治理方式,完善多层级矿业遗产保护体系。针对废弃矿山土地复垦及生态修复工程与采矿工业遗迹保护利用之间的潜在矛盾,需要在矿业修复治理过程中建立工业遗产价值识别的机制,完善矿业采后复垦修复和遗产保护相关法律规范,并基于不同等级、大小采矿工业的遗存历史、科普和文化价值,建立不同层次的矿业遗产保护体系,避免承载地方矿业历史的物质实体因不恰当的修复工程遭受人为破坏。

3)加强多部门、跨专业协作,推动矿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有效组织自然资源、城乡规划、文化旅游等管理部门协作开展废弃矿区采后修复利用总体规划,发挥风景园林、工业遗产和地质旅游等相关专业优势,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依托“绿色矿业”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积极探索矿业遗产以自然地质科普、工业文化旅游等更多途径的激活再生方式。




图表来源:

图1由作者绘制,图2引自https://ukfossils.co.uk,图3引自参考文献[20],图4引自https://www.ncm.org.uk,图5引自http://www.northpennines.org.uk,图6引自http://geopark.metropoleruhr.de,图7引自http://www.bergbaumuseum.de,图8引自https://www.nrw-tourism.com;表1由作者根据参考文献[12]整理绘制,表2由作者根据波兰、法国、德国、奥地利各国法律规定整理绘制。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常江,刘同臣,冯姗姗.中国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模式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8):41-49.

[2] 李晓丹,杨灏,陈智婷,等.矿业废弃地再生利用综合研究进展[J].施工技术,2018,47(10):146-152.

[3] 诺伊格鲍尔,韦伯,莱歇尔,等.欧洲矿业经历与为转型而设计[J].世界建筑,2019(9):8-11,125.

[4] 常青,邱瑶,谢苗苗,等.基于土地破坏的矿区生态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J].生态学报,2012,32(16):5164-5174.

[5] HOSE T A. Selling the Story of Britain’s Stone[J].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1995, 10(2): 16-17.

[6] HOSE T A. Geotourism, or Can Tourists Become Casual Rock Hounds[M]// BENNETT M R, DOYLE P, LARWOOD J G, et al. Geology on Your Doorstep. London: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996: 207-228.

[7] UNESCO.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EB/OL]. (1972)[2020-01-14]. https://whc.unesco.org/en/conventiontext/.

[8] BACZYŃSKA E, LORENC M W, KAŹMIERCZAK U. The Landscape Attractiveness of Abandoned Quarries[J]. Geoheritage, 2018, 10(2): 271-285.

[9] LÓPEZ-GARCÍA J A, OYARZUN R, LÓPEZ A S, et al. Scientific,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Mine Sites and Geoheritage: A Perspective from SE Spain[J]. Geoheritage, 2011, 3(4): 267-275.

[10] WREDE V, MÜGGE-BARTOLOVIĆ V. GeoRoute Ruhr: A Network of Geotrails in the Ruhr Area National GeoPark, Germany[J]. Geoheritage, 2012, 4(1-2): 109-114.

[11] UNESCO.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EB/OL]. (2019)[2020-01-20]. https://whc.unesco.org/document/178167.

[12] KUBALÍKOVÁ L. Mining Landform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Assessing the Geotourism and Geoeducational Potential[J]. Czech Journal of Tourism, 2017, 6(2): 131-154.

[13] SEJM (Sejm Rzeczypospolitej Polskiej). The Act of 23 July 2003 on the Protection and the Care of Monuments[EB/OL]. (2003)[2020-02-01]. http://isap.sejm.gov.pl/isap.nsf/DocDetails.xsp?id=WDU20031621568&type=3.

[14] Ministère des Mines. Code Minier (Nouveau) Français[EB/OL]. (2022)[2022-02-15]. https://www.legifrance.gouv.fr/codes/id/LEGITEXT000023501962/.

[15] Ministère de la Transition Écologique et Solidaire. Code de l’environnement[EB/OL]. (2022)[2022-02-15]. https://www.legifrance.gouv.fr/codes/id/LEGITEXT000006074220/.

[16]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EB/OL]. (2022)[2022-02-15]. https://www.legifrance.gouv.fr/codes/id/LEGITEXT000006074236/.

[17] COLE D. Explor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Mining Heritage Touris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4, 12(6): 480-494.

[18] HARDY A, BEETON J S, PEARSON L. Sustainable Tourism: An Overview of the Concept and Its Position in Relation to Conceptualisations of Touris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2, 10(6): 475-496.

[19] BALLESTEROS E R, RAMĺREZ M H. Identity and Community-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ning Heritage Tourism in Southern Spain[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3): 677-687.

[20] REYNARD E, BRIHLA J. Geoheritage: Assessment,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M]. Amsterdam: Elsevier, 2018: 167-174.

[21] SMITH L J. Uses of Heritage[M]. London:Routledge, 2006.

[22] LANGE D. Route der Industriekultur: Entdeckerpass [M]. Essen: Regionalverband Ruhr, 2015.

[23] 拉维茨科,孔洞一.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的文化景观阐释:混合型工业文化景观[J].风景园林,2020,27(7):18-29

[24] 常江,罗萍嘉.走进“老矿”:矿业废弃地的再利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25] 梁登,李明路,夏柏如,等.矿业遗迹调查、分类与评价方法初探[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4,41(3):142-147,152.

[26] 冯姗姗,常江.区域协作视角下的矿业遗产线路:从“孤岛保护”走向“网络开发”[J].中国园林,2012,28(8):116-119.

[27] 彭凤.矿山废弃地景观修复与再造的研究:以硃山采石场废弃地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版面预览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2-04刊首语 | 徐桐:在人类世重拾诗意栖居的智慧

《风景园林》2022-04目录 | 国土景观遗产系统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2-04 国土景观遗产系统

《风景园林》2022-04专题导读 | 国土景观遗产系统

LA专题 | 徐桐 | 国土景观遗产系统的认知框架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2年4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李清清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刘昱霏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LAVISIO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