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研究 | 李雨馨 李嘉妮 许凡 | 特殊的工业“景观”:世界遗产视角下对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李雨馨李嘉妮许凡 风景园林LAVISION
2024-08-31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2年第7 P67-72

李雨馨,李嘉妮,许凡.世界文化遗产视角下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突出普遍价值适用标准及遗产构成探析[J].风景园林,2022,29(7):67-72.


世界文化遗产视角下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突出普遍价值适用标准及遗产构成探析


李雨馨

女 / 哈尼族 / 硕士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馆员 /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成员 / 研究方向为世界遗产价值与传播、遗产保护与管理

李嘉妮

女 / 硕士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助理 /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成员 / 研究方向为系列遗产、文物考古

许凡

女 / 硕士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成员 / 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规划、世界遗产保护


作者写作心得 


摘要

为进一步深化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突出普遍价值(OUV)认知,依托申报世界遗产文本的编制实践,结合工业遗产、世界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和文化景观研究方法,从《世界遗产名录》的分析框架、遗产构成和适用标准3个方面重新审视和提炼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内容构架,提出由生产设施类遗迹、社会生活类遗迹、衍生关联类遗迹3类遗迹组成的遗产构成框架及新的遗产申报策略。研究认为,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工业“景观”,能够补充《世界遗产名录》亚太地区工业遗产的类型,且在宏大时空视野下,技术发展与社会情境相互交织,形成一系列极富特点的遗产的聚合,呈现出人与自然资源、社会治理、国家运作相融合的区域特征,是世界遗产实践领域具有较高申报潜力的新类型文化遗产。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突出普遍价值(OUV);文化景观;工业遗产;价值特征


2012年,由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旧址和华新水泥厂旧址共同组成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因可能符合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简称价值标准)中的标准(ⅲ)和标准(ⅳ)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然而,由于叙事方式及申报对象的时空及功能关联等问题,该组合一直饱受争议,并有学者指出其所体现的各历史阶段的演进特征不明显,无法完整展现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

近年来,工业遗产价值关注点逐渐从个体性遗存转变到整体性遗产,更强调整体性、层次性和活态性。本文以价值主题为线索,梳理价值特征、遴选遗产构成,转变着眼点,形成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新申报策略。


1 工业遗产语境下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

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制定并通过了《下塔吉尔宪章》。从该文件诞生至今,工业遗产的研究从工业技术、遗迹和建筑,转向发掘矿冶活动背后的文化技术、社会构成、组织制度、精神信仰等,强调工业遗产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特别是“区域和景观”的“完整性”,以及工业的生产过程、工业技术知识、工人组织和当地的社会文化传统对矿业社区生活的影响。

黄石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上,有3 000多年的开采历史,形成以大冶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古代矿冶遗迹,具有成片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这些遗迹可分为铜矿、铁矿、银矿、石灰石等不同种类,涉及探、采、选、冶、加工等环节,类型多元、序列完整。2012年以前,黄石地区共发现古矿冶遗址141处,管理性质的古城址4处,此后的考古新发现又为深入研究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矿冶技术流程、生产管理模式和社会面貌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方向。

此外,黄石地区还存有诸多近现代工业遗存,底蕴深厚。2018年,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对全市80多家工业企业、200多处工业遗存进行测量、摄影和研究。2019年,黄石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黄石市工业遗产名录》。

需明确,“工业遗产”这一概念虽然是近现代的产物,但古代矿冶遗迹仍属于工业遗产的概念范畴,因为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对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促进作用,凝聚着特定的历史信息。


2 世界遗产视角下对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重新审视

至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数量已达1 154个,《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中的遗产数量更多达1 737个。为确保这份日益庞大的名录始终保持生命力并有所突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于2005年发布了《世界遗产名录:填补空白—未来行动计划》,并申明“价值评估”的重要性,提出了遗产类型、时间-空间、价值主题三重分析框架,鼓励以更创新的眼光去理解许多单一的、个体性的遗产,更多关注文化多样性、人地关系,重新审视遗产的属性。

2.1 分析框架

2.1.1  遗产类型框架

目前《世界遗产名录》中以工业技术为主要特征的遗产共约30余项,其时间跨度、规模差异较大,所代表的技术和时代特征也各有不同,且大部分为文化景观(矿区、工业景观),建筑/建筑群(工厂、工业社区)和遗址(矿场)。而亚太地区仅有日本的石见银山遗迹及其文化景观,明治工业革命遗迹(钢铁、造船和煤矿)和印度尼西亚的沙哇伦多翁比林煤矿遗产3项。中国目前尚无以工业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世界遗产。

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是以矿冶工业生产生活为核心、兼具矿业景观和工业技术成就展示的工业整体。从工业文化景观视角和工业遗产的类型、特性出发,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遗产构成类型可以从功能上进行划分,即生产设施类遗迹(SC)、社会生活类遗迹(SS)、衍生关联类遗迹(YS)三大类及相应的子类别,通过交通线路、工业技术流程、历史发展文脉的串联,形成“功能+时间/空间”的组合模式,可展现时间、空间布局上的承继性,拓展工业遗产叙事的广度和深度。


1 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遗产构成类型划分


2.1.2  “时间-空间”框架

黄石地区的矿冶工业,始于新石器时期。商中期,为获得红铜资源,商王室不断向南扩张,将青铜文化与铸造技艺传至长江流域。东周至秦汉时期,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代表的铜矿采冶技术已领先世界;秦汉时期铁矿采冶兴起,青铜采冶逐渐衰落。17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初期,欧洲发明焦炭炼铁法,形成新工业技术体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黄石地区引入西方先进的矿冶勘探、冶炼技术。这一时期成立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华记湖北水泥厂等公司,成为当时东亚地区现代矿冶工业的先驱和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工业技术的代表。

黄石地区以矿产资源和地理环境为优势,因冶铸技艺的发展和人员的交流而推动了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成为以铜绿山为核心的先秦时期三楚矿冶文化发祥地及发展与传播中心,及此后国家重要的冶铁管理中心之一。近代以来,黄石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对外口岸和矿产资源基地,中外技术交流频繁,形成了集能源、开采、冶炼、运输于一体的产业链。从古代到近代的工业体系演变,也使得铁山区、西塞山区(钢铁冶炼及港口)、黄石港区(港口贸易)沿江工业带得以兴盛,促使黄石市的城市中心由大冶、阳新向黄石港和西塞山转移,形成了当代黄石市区的城市空间骨架。

2.1.3  价值主题框架

从时空角度看,黄石地区的矿产资源利用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可提炼出“创新、先进的矿产资源利用和管理模式”“古代至近现代世界范围内的矿冶技术发展与交流”“东亚地区工业文化传统”“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等价值特征,由此重新梳理遗产构成与突出普遍价值,厘清价值标准。

2.2 遗产构成

古代矿冶工业遗迹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冶瓦雪地、陈贵和阳新富池等区域,近现代矿冶工业遗存分布在现黄石市区铁山和黄荆山一带。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古代和近现代发展过程中社会重要转型时期的矿业生产生活相关内容,但并非所有遗迹或遗存都具有“突出普遍性”,且部分保护现状较差。

因此,为强调矿冶工业的相关性和延续性,我们基于2012年申报对象,新增具备了一定保护管理条件,并且曾是鄂东南地区铜矿开采、运输、仓储及管理中心的鄂王城城址为遗产构成,这对补充、支撑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将华新水泥厂旧址等调整至衍生关联类遗迹,从而解决水泥生产关联性不强、年代较晚这一问题。


2  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遗产构成空间分布示意


2.3 适用标准

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不仅是若干采矿和生产空间的组合,而且是在宏大时空脉络下,技术发展与社会情境相互交织的一系列极富特点的遗产的聚合,是人对于自然地理要素的认知与行动在特定社会条件下所展示出的独特景观,具备符合价值标准(ⅲ)(ⅳ)(ⅱ)和(ⅵ)的潜力。这些标准分别对应着人类文明的4个方向——传统塑造、技术革新、价值交融、国家聚力。

2.3.1  符合价值标准(ⅲ)——传统塑造

天然丰富的矿产资源、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便利的水陆交通,使黄石地区成为中国乃至东亚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延续至今的最为重要的国家直接控制的矿冶基地之一,其金属矿采冶技术在青铜时代和近代工业化初期均领先世界,且不断地与自身的组织制度、社会结构、文化风俗等相互融合,形成了黄石地区独特的矿冶文化传统,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工业现代化进程。

2.3.2  符合价值标准(ⅳ)——技术革新

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整体上反映了古代传统矿冶工业和近现代机械化矿冶工业生产方式和先进技术的创造与转变,具有完备的生产要素和完整的采冶、管理、运输等工业生产序列以及高效、集约的组织设计,它作为一个矿冶工业技术整体,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区域矿冶工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独特范例。

2.3.3  符合价值标准(ⅱ)——价值交融

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展现了融汇东西的工业要素特征、独特的工业建筑和先进的工业采冶技术,展现了中国乃至亚洲和欧洲在工业技术体系、传统文化价值方面的深刻交流。该遗产具备复杂的工业技术体系,经由国家政治、军事力量的推动,民族实业家的奋斗,以及掌握先进矿冶技术的人员在采矿技术和相关科学发展方面的交流,成为中国矿冶生产方式演进过程中融合创新的独特实例。

2.3.4  符合价值标准(ⅵ)——国家聚力

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与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相联系,其中包括以荆楚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长江中游早期文明的形成,以及受工业革命影响由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转变的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长江中游早期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口岸、矿山等也在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催生了中国早期重要的产业工人和职业化矿冶工程师,涌现出一批民族实业家。他们在近代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社会的巨大转型与变革中,力图通过掌握技术实现实业兴国、强国,而中西社会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又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更强烈的国家和身份认同,形成国家聚力,推动了军事、经济、思想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成为将中国纳入世界近代化和现代化历史潮流的纽带。


3 总结与探讨

本研究基于黄石地区古代矿冶工业遗迹、近现代工业遗产和相关物质遗存的调查研究成果,将工业遗产置于世界遗产语境下,通过遗产类型、“时间-空间”、价值主题3个分析框架,从更系统、全面的视角建立和展现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潜在的突出普遍价值及内涵。本研究将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与区域历史地理、社会运行、国家记忆相结合,讨论遗产对地区、国家和时代的意义,以及对世界遗产名录的贡献。这种研究视角的切换,是工业遗产申报策略及其突出普遍价值研究的尝试性突破。此次提出的遗产构成框架是开放性的,形成的遗产构成的组合和遴选的价值标准也是基于更多可能性的探索,补充了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叙事完整性。未来,研究将进一步从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国内外比较研究、技术史和交通设施及线路等方面,对世界遗产申报文本的编制进行深化,充实研究成果。




致谢:

特别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对本研究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廖启鹏教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燕海鸣副研究员在文章撰写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指导。


注释:

① 本研究中的遗址,是指经专业考古机构调查、勘探和发掘后,认定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信息且具备一定规模和文物价值的聚落、城址、墓葬等遗址或遗址群;遗迹是指经考古调查、勘探后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至少包含历史、地点、年代3种要素;遗存则包括不可移动和可移动的实物单体或群体,具有一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价值。

② 相较于青铜时代和近代工业化时期,因保存、管理条件等因素影响,现阶段没有能够支撑铁器时代矿冶技术水平的实物例证。


图表来源:

文中图表均由作者绘制,图2底图来自标准地图服务系统,审图号为鄂S(2018)009号。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er.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R]. Pari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er, 2019: 25-26, 39.

[2] 常湘琦,朱育帆.从遗存到遗产: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研究概述[J].风景园林,2021,28(1):80-86.

[3] TICCIH. 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R]. Pairs: TICCIH, 2003.

[4] 季宏.《下塔吉尔宪章》之后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理念的嬗变:以《都柏林原则》与《台北亚洲工业遗产宣言》为例[J].新建筑,2017(5):74-77.

[5] Technical and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EB/OL]. (2011)[2022-04-15]. http://www.icomos.org/centre_documentation/bib/2011_Industrial%20and%20Technical%20Heritage%20_26-08_complete.pdf.

[6] 彭小桂,刘忠明,韩培光,等.黄石市矿业遗迹分布及其类型[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8,22(2):263-269.

[7] 陈树祥.从黄石地区古近代矿冶遗址专题调查探析其兴衰[DB/OL].(2011-01-20)[2022-4-10]. 

https://www.docin.com/p-119364780.html.

[8] 陈树祥.关于早期铜矿业探索如何深化的思考:以鄂东南及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考古为例[J].南方文物,2016(1):84-88,33.

[9] 陈树祥.大冶铜绿山古代矿冶生产者的故事[J].大众考古,2016(11):29-38.

[10] 邢怀滨,鸿燕,张德军.工业遗产的价值与保护初探[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6-19.

[11] 刘伯英,李匡.工业遗产的构成与价值评价方法[J].建筑创作,2006(9):24-30.

[12] 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建筑学报,2006(8):12-15.

[13] ICOMOS.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Filling the Gaps an Action Plan for the Future[R]. Paris: ICOMOS, 2005.

[14] 陈同滨.中国文化景观的申遗策略初探[J].东南文化,2010(3):18-23.

[15] 宋峰,史艳慧,王博.关于景观的反思:从对象到方法论[J].风景园林,2021,28(3):25-28.

[16] 拉维茨科,孔洞一.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的文化景观阐释:混合型工业文化景观[J].风景园林,2020,27(7):18-29.

[17] 王晶.铜绿山古铜矿工业遗产与相关世界文化遗产之对比分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2):22-26.

[18] 阙维民.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管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4):523-533.

[19] 李松松,徐苏斌.从产业叙事的完整性思考黄石矿冶工业遗产[J].景观设计,2021(2):10-15.

[20] 章玉兰.系列遗产概念定位及其申报路径分析[J].中国文化遗产,2017(3):47-57.

[21] 申克,孔洞一.文化景观维护视野下德国历史性文化景观的两种方法论:清单盘点与空间区划[J].风景园林,2019,26(12):41-51.

[22] 刘培峰,李延祥,潜伟.煤炼铁的历史考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35(9):85-90.

[23] 岳书仓,周涛发.长江中下游铜、金成矿带形成的背景[J].安徽地质,1998(4):1-3.

[24] 王晶.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研究:新型文化遗产资源的整体创造[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25] 陈文敏.大冶铁矿工人群体研究(1890—1949)[D].武汉:湖北大学,2013.

[26] 雷丽芳.近代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研究(1875—1949)[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8.

[27] 曹宇.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28] 蔡锋.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先秦秦汉卷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9] 唐际根.矿冶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0] 马景源,胡永炎.黄石矿业开发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31] 傅晶,王敏,梁中荟,等.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整体价值及要素构成研究[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1,6(3):5-21.

[32] 魏青.价值特征要素认定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0,5(2):47-63.

[33] 朱继平.“鄂王城”考[J].中国历史文物,2006(5):33-37,66.

[34] 陈树祥,席奇峰,余锦芳.大冶鄂王城及周边遗存考古工作回顾和相关问题的思考[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6):1-7.

[35] ICOMOS.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What is OUV? Defining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f Cultural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EB/OL]. [2022-04-10]. 

https://www.icomos.org/publications/monuments_and_sites/16/index.htm.

[36]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37] 田中阳,梁振华.正道洵艰:“近代化”的反刍与今思:读《魏源与西学东渐: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5(4):122-127.


版面预览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2-07刊首语 | 张玉钧:迎接国家公园时代的到来——整合科研资源,建构国家公园学

《风景园林》2022-07目录 | 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 | 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2-07 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 | 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

LA首发 | 赵智聪 王沛 | 中国自然保护地连通性的重要意义与关键议题

LA专题 | 张娇娇 陈思淇 张玉钧 | 聚焦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价值研究——内涵建构与热点解读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2年7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李卫芳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刘玉霞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LAVISIO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