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研究 | 王科 冯君明 林箐 | 相依相存:京杭大运河与沿线小镇

王科 冯君明 林箐 风景园林LAVISION
2024-09-02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3年第1期 P69-77

王科,冯君明,林箐.黄河与运河影响下鲁南传统沿运市镇水适应性空间特征[J].风景园林,2023,30(1):69-77.


黄河与运河影响下鲁南传统沿运市镇水适应性空间特征

王科

男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冯君明

男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林箐

女 / 博士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 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 / 本刊编委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作者写作心得 


摘要

【目的】鲁南传统沿运市镇的生成、发展与区域水要素密切相关,它们在防洪和水运影响下衍生了典型的水适应性空间特征,解析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与运河文化对当今沿运市镇的发展与运河文化的传承有积极作用。【方法】以实地踏勘和文献梳理为基础,辅以空间图解的分析手段,从多座市镇的普适性和单座市镇的典型性2个层次对鲁南传统沿运市镇水适应性表达进行发掘。【结果】分别解析鲁南沿运市镇基于防洪需求的御洪适应性和基于用水需求的亲运适应性,进而从耦合水环境基底、迎合水运红利、契合水运行为3个方面总结沿运市镇所具有的水适应性空间特征。【结论】这种特征是鲁南传统沿运市镇对当地水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是鲁南运河景观风貌的空间表征,也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未来鲁南沿运市镇的景观风貌建设与运河文化传承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城水关系;运河城镇;大运河;黄河洪水;市镇;水适应性;空间特征


明清时期鲁南运河北自大清河(今黄河),南至台儿庄以南山东省界。受黄河与运河双重影响,鲁南传统沿运市镇空间营建产生了典型的水适应性(water adaptation)特征,这些特征是先民长期适应自然过程而形成的适地经验,发掘其生态智慧对当今市镇功能修复、水系治理以及生态规划等有借鉴意义。

从风景园林学视角探讨水适应性更加强调聚落与水环境互动后所产生的空间特征。基于明清时期黄河与运河的治理状况,本文将黄河–运河–市镇三者统筹分析,从黄河、运河双角度分析鲁南沿运市镇水适应性空间特征,并从鲁南沿运市镇共性与个案双层次入手,从多市镇共性规律和典型单市镇深化解读2个方向展开研究。


1 鲁南传统沿运市镇水环境基础

明永乐九年(1411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鲁南沿运市镇获运河之利最丰、受黄泛威胁最频,相应地也发展最快、防洪干预最强,逐渐形成典型的水适应性空间特征。本研究依据此时期鲁南沿运市镇镇–水关系的梳理,选择台儿庄镇、夏镇、南阳镇、鲁桥镇、南旺镇、袁口镇、靳口镇、安山镇八镇作为水适应性空间分析的研究对象(图1)。


1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鲁南沿运区域城镇与水系


鲁南沿运市镇的水环境基础可归结为黄泛灾害与运河优势2个方面:一方面黄河决溢屡犯鲁南运河,范围波及北端的安山镇、沙湾、张秋镇一带和南段济宁州至徐州府区间(图2);另一方面鲁南运河是京杭运河交通动脉的必经运段。鲁南运河黄泛袭扰频度和水运优势程度在京杭运河全线中最为突出,对沿运市镇的影响也最为典型。



2  明中后期和清前中期(约 1411—1855 年)鲁南运河黄泛范围示意图


2 鲁南传统沿运市镇水适应性总体分析

2.1 防洪需求下的御洪适应性

2.1.1  因高避洪

在市镇尺度,鲁南沿运八镇中除靳口镇以外均选址于运河沿岸的高亢地带,如南旺镇依托运河与小汶河河堤生存于南旺、蜀山、马踏三湖包围之中(图3-1),南阳镇依托运堤而留存于南阳湖中,相邻南阳镇的昭阳湖中诸多村落亦表现出依托运堤分布的空间特征(图3-2)。在建筑尺度,垫高房基是沿运八镇在建房前的必备工作。官属的衙署、文庙、祭坛与个体的民居都会在择高选址的基础上再次垫高房基。为验证沿运八镇在高处选址与垫高地基方面的措施,以0.5 m插值等高线间距和50 m采样距离的2019年谷歌地图高程数据对各镇与其周围地形的高程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八镇镇址均比周围区域高出2~4 m不等(图4)。


3-1 南旺镇(左)

3-2 昭阳湖中的沿运村落与市镇(右)

4 鲁南传统沿运八镇高程分析


2.1.2  筑堤障洪

堤防是八镇抵御黄泛的又一措施,依据尺度不同可分为区域防河堤与市镇护城堤、城墙、土圩2种类型。八镇在区域尺度上抵御黄泛的第一道防线是明弘治(1488—1505)年间修筑的太行堤和金龙口新堤(图5),第二道防线是各镇修建的市镇尺度的护城堤和城墙、土圩。


5  太行堤和金龙口新堤修筑前后鲁南传统沿运市镇的黄泛威胁变化


2.1.3  坑塘蓄洪

八镇除南阳、南旺二镇因处于湖泊包围之中而无坑塘以外,其余六镇均有蓄水坑塘。依据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地质调查局拍摄的卫图与实地调研,梳理出六镇坑塘的空间分布(图6)。在空间位置上,六镇所有坑塘均位于市镇内部或近郊,形成了六镇近距离的便捷蓄水设施,为雨洪快速排泄提供了容蓄之所。


6  鲁南传统沿运六镇坑塘的空间分布


2.2 水运驱动下的亲运适应性

2.2.1  空间分布

八镇均位于重要交通的交会点,有陆–运交点、河–运交汇2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包括袁口、靳口二镇,是运河两岸陆路与运河相交处的水陆转运要冲。其余六镇属于第二种类型,均处于运河与运河两侧支流的交点处,是运河两侧城镇进出运河的孔道(图7)。


7  鲁南传统沿运八镇的区位优势


2.2.2  空间结构

八镇在格局、边界形态、街巷和民居营建方面带有显著的运河特征(图8)。在格局方面,八镇均紧邻运河,多呈现跨河而建的特征,形成“一河两城”或“一河三城”的格局。在边界形态方面,八镇边界形态均表现出沿运河纵向延伸的趋势,从偏长到狭长不一。在街巷方面,八镇商业大街多平行于运河,巷道则垂直于大街伸展,整体上形成了平行或垂直于运河的街巷特征。在民居营建方面,民居布局表现出平行或垂直于运河的空间朝向特征。


8  清后期鲁南沿运八镇水适应性空间结构


2.2.3  空间场所

八镇形成了众多与运河相关的空间场所,且各类场所均以运河为主导推动力,在形成原因、作用机制和空间分布方面均具有典型的依运特性。行政方面,八镇普遍增设水利与漕运管理机构;经济方面,八镇商业功能普遍增强,商业空间扩张,在市镇功能分区上形成沿运布置商业的分区特征。文化方面,一是运河带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丰富了地域文化多样性;二是为祈求航运安全,八镇水神崇祀文化盛行,祭祀场所众多,且场所选址表现出沿运分布的特征。此外,由于运河经行还催生出一批码头、桥梁、渡口等服务于交通运输的场所。


3 鲁南传统沿运市镇水适应性营建个案分析

基于八镇的总体分析,为进一步探索鲁南沿运区域水环境对市镇空间的具体影响,本研究对受黄泛影响显著且为运河四大名镇之一的夏镇展开个案研究。明清时期夏镇由戚城、部城、东城三部分组成,其在利用水利和抵御水患的过程中演变成具有典型水适应性空间特征的运河重镇。

3.1 御洪:建城良址,蓄泄相宜

1)因高选址。夏镇选址因高就势,是“南四湖”沿湖普遍低洼条件下的局部高地(图9-1)。


9-1 夏镇高处选址示意

2)护堤防洪。夏镇三城中戚城、东城利用运堤防洪,部城在西、南两侧专门加修用于防洪的护城堤(图9-2)。


9-2 夏镇护城堤与运堤位置


3)城圩辅助。夏镇三城均有能够起到防洪作用的城圩设施(图9-3)。


9-3 夏镇城圩分布


4)沟塘调泄。夏镇三城均实现了城河与区域水系的互连,建立了可控的排水体系(图9-4)。明清时期夏镇城内还有一些坑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就近消减城内雨洪。


9-4 夏镇泄水体系模式


3.2 借运:腹地孔道,航运要津

在区域水运条件中,夏镇处于薛河、荆沟河2条运河支流与薛城、滕县、丰县、沛县4座县级城市的水运枢纽之处,凭借水运优势,夏镇成为四县人员、物质出入运河的孔道(图7)。另外,夏镇处于南阳新河、泇运河、昭阳湖的交接处,水利工程众多(图1),进一步提高了夏镇的要津地位。

3.3  营建:一城三分,五面临河

夏镇三城的空间形态与运河走势互为影响。首先,运河开凿时利用了戚城城河旧址,使运河出现一处折弯形态,这一折弯成为夏镇充分利用运河的凭借,不仅确定了戚城与运河的关系,也是部城与东城形态演变的重要诱因,总体上决定了夏镇三城的空间格局。其次,部城占用了运河折弯西南处的空间(图10),并且部城的扩张过程、城门设置与城内建设表现出强烈的亲运倾向。最后,东城占用了折弯处的运河东岸地块,其城垣形态、城门布置与城内建设所表现出的运河特征比部城更为典型。


10 清末民初夏镇城水格局


运河因戚城而折弯,相应地戚城西侧、南侧紧邻运河;部城和东城围绕运河而建,部城北侧、东侧与运河相邻,东城西侧也临近运河。城运互动塑造了夏镇“一城三分、五面临河”的空间格局,这一格局既缘于运河因戚城而折弯的举措,也是夏镇三城水适应性演变的必然结果,是夏镇城市建设过程中水适应性的典型表征。

3.4 兴城:沿运分布,赖运而兴

1)机构驻设。夏镇是众多运河水利与漕运管理机构的驻设之地,衙署之多与政治地位之高远超周边县城。

2)商业布局。夏镇三城商业空间布局均呈现出沿运河分布的特征(图11)。

3)祭祀盛行。明清时期夏镇与水相关的祭祀场所多达12处,集中分布在部城靠近运河一侧(图11),水神祭祀活动的开展塑造了夏镇水神信仰文化。


11 清后期夏镇商业街道与水神祭祀场所的分布


4 鲁南传统沿运市镇水适应性空间特征

4.1 耦合水环境基底的格局响应

古人为保证鲁南运河和沿运市镇的安全,采取了一系列防洪干预措施,包括高处选址与垫高地基、建造城墙与护堤、组织开挖泄水渠道与坑塘等。这些措施以当地自然水文规律为基础,在充分认识水系统演化的前提下,对不利水文条件辅以人工调整,具有自然与人工协调、单一工程与多重功能相呼应的特性,是一类低介入、多功能的水环境干预措施,表达了鲁南沿运市镇蕴含的在地性生态智慧和对水环境基底的耦合效应。

4.2 迎合水运红利的空间架构

聚落空间特征的表现形式是聚落内在驱动力的外在反映,在以运河为主导驱动力的条件下,基于共同的水环境基础,鲁南多座沿运市镇空间布局产生了相似的共性特征,形成了一类以运河特质为典型表征形式的运河市镇范式,此类市镇在空间形态上体现出强烈迎合运河的特征

在运河与市镇位置关系方面,各镇均跨运而建,形成单个市镇、多个片区的营建模式。在运河与市镇街巷布局方面,各市镇均以运河为对外交通主干;镇内街道形成主要街道成双分布且平行于运河、小型巷道垂直穿插其间的形态肌理。在运河与市镇边界形态方面,沿运八镇的外部边界呈现为狭长形和偏长团状2种类型,每一类型的长轴均与运河延伸方向一致。

4.3 契合水运行为的场所营建

八镇中与漕、运相关的空间场所可总结为4类:水利设施形成的水工场所,交通航运形成的航运集散场所,河、漕管理派生的水务衙署场所,水运祈祷催生的寺庙场所。衙署场所对镇内空间格局的形成和镇外新聚居点的成长起着重要导向作用。水工、航运集散和寺庙场所则均是紧密依托于运河功能因素而产生,且具有公共属性,因此集中分布在运河沿岸,形成了以运河为轴线的公共空间场所集群。各种场所结合宽广的运河,一起构成了市镇主要的开放空间序列,这些场所还发挥着风景赏析和人文艺术催化的作用,经文人墨客的加持经常演变成地方风景。


5 结语

水是鲁南传统沿运市镇空间演化的主导动力,在黄泛和运河双重影响下衍生出极具地方性的水适应性特色。笔者通过对鲁南传统沿运市镇黄泛与运河双角度、共性与个案双层次的分析,总结出鲁南传统沿运市镇普遍存在的水适应性空间营建内容及所呈现的空间特征。这种水适应性营建是鲁南传统沿运市镇水适应性空间演化的基础,也是承载鲁南运河景观风貌的物质空间载体,是构成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致谢:

感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张晋石教授为本研究提供的宝贵建议。


图表来源:

图3-1、6、9-2、9-3由作者改绘,底图分别引自山东省汶上县《姬氏志》插图、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earthexplorer.usgs.gov)、参考文献[19]中的《夏镇漕渠图》、台湾“中央”研究院地图数位典藏系统(map.rchss.sinica.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5hk48D/login?o=dwebmge)收录的1922年民国参谋本部陆测图;其余均由作者绘制。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中国人居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361.

WU L Y. China’s Habitat History[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 2014: 361.

[2] 里昂,王思思,袁冬海,等.旱涝灾害威胁下的城乡水适应性景观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山西晋中地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4):183-188.

LI A, WANG S S, YUAN D H, et 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Water Adaptive Landscape in Urban and Rural Under the Threat of Droughts and Floods: The Case Study in Jinzhong Area[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8, 32(4): 183-188.

[3] 张晋.水适应性景观认知与研究框架解:以北京市门头沟地区为例[J].景观设计学,2020,8(1):56-71.

ZHANG J. Cognition and Research Framework of Water Adaptive Landscapes with the Case Study on Mentougou District, Beijing[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2020, 8(1): 56-71.

[4] 王越,林箐.传统城市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研究:以济南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9):40-44.

WANG Y, LIN Q. Water Adaptive Spatial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Urban Areas: Case Study of Jinan[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8, 25(9): 40-44.

[5] 陈义勇,俞孔坚.古代“海绵城市”思想:水适应性景观经验启示[J].中国水利,2015(17):19-22.

CHEN Y Y, YU K J. Thought of Ancient “Sponge City”: Experiences of Applying Water-Adaptive Landscape[J].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15 (17): 19-22.

[6] 俞孔坚,张蕾.黄泛平原古城镇洪涝经验及其适应性景观[J].城市规划学刊,2007(5):85-91.

YU K J, ZHANG L. The Flood and Waterlog Adaptive Landscapes in Ancient Chinese Citi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07(5): 85-91.

[7] 王玉朋,高元杰.明清山东运河区域城市洪涝及御洪之策[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8-18.

WANG Y P, GAO Y J. Urban Flood and Its Governance Strategies in the Region of Shandong Canal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J]. 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7 (2): 8-18. 

[8] 刘畅,王思思,李俊奇,等.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研究:以台儿庄古城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7(4):75-81.

LIU C, WANG S S, LI J Q, et al. Research on Water Adaptive Spatial Pattern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A Case Study of Taierzhuang[J].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17(4): 75-81.

[9] 武廷海.微山运河古镇“一河三城”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建筑史,2011:157-174.

WU T H. Study on the Urban Form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of Old Canal City Xiazhen[J].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2011: 157-174.

[10] 阮仪三.南阳古镇: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7:18-24.

RUAN Y 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ly and Culturally Significant Towns in Nanyang Ancient Town[M]. Shanghai: Oriental Publishing Center, 2017: 18-24. 

[11] 肖华斌,王梦颖,安淇,等.京杭大运河“运河之脊”南旺分水枢纽生态智慧探析[J].风景园林,2019,26(6):41-46.

XIAO H B, WANG M Y, AN Q, et al. The Ecological Wisdom of Nanwang Water Diversion Hub on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s Ridg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9, 26(6): 41-46.

[12]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ZHANG T Y.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0

[13]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3716.

ZHAO E Z. Manuscripts of Qing History[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6: 3716.

[14] 李棠.乾隆沛县志[M]//凤凰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善本方志辑52.第一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

LI T. Local Records of Pei County of Qianlong[M]// Phoenix Press.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A collection of Rare Local Chronicles 52[M]. Book 1. Nanjing: Phoenix Press, 2014.

[15] 王振录,周凤鸣.光绪峄县志[M]//凤凰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9.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97.

WANG Z L, ZHOU F M. Local Records of Yi County of Guangxu[M]// Phoenix Press.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Annals of Shandong Prefecture County Integrated 9[M]. Nanjing: Phoenix Press, 2004: 97.

[16] 陈伟.复活古城台儿庄[M].北京:中华书局,2012:46.

CHEN W. The Resurrection of Taierzhuang Ancient City[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2: 46. 

[17] 康建军.明清山东运河河道工程及管理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KANG J J. Th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of Shandong Canal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D]. Xi’a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2018.

[18] 沈胜群.“泊船祭祀”与“人神互惠”:清代漕运旗丁崇祀文化的规制与功效[J].民俗研究,2018(5):67-79.

SHEN S Q. Sacrifice in Water Transportation and Mutual-Benefit Between Man and Gods: Regulations and Efficacies of the Worship Culture of Grain Transportation Troops in Qing Dynasty[J]. Folklore Studies, 2018(5): 67-79. 

[19] 徐阶.漕运新渠记[M]//中国水利史典编委会.中国水利史典:运河卷2.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350.

XU J. The Record of New Canal Excavation[M]//Editorial Committee of Chinese Historical Water Conservancy. Compilation of Chinese Historical Water Conservancy: Canal Volume 2[M]. Beijing: China Water and Power Press, 2015: 350. 

[20] 姚汉源.中国水利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38-474.

YAO H Y. China’s Water Conservancy History[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5: 338-474. 

[21] 狄敬.夏镇漕渠志略[M]//王云,李泉.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46.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319.

DI J. The Gazetteer of the Canals of Xiazhen[M]// WANG Y, LI Q. Compilation of The Grand Canal Historical Literature: Volume 46. Beijing: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2014: 319. 

[22] 于书云.民国沛县志[M]//凤凰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3.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61.

YU S Y. Local Records of Pei Count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M]//Phoenix Press.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Annals of Jiangsu Prefecture County Integrated 63[M]. Nanjing: Phoenix Press, 2008: 61.

[23] 谈迁.北游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26.

TAN Q. Northern Tour Record[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60: 26.

[24] 田冰.明代黄河水患与治黄保漕时空变迁述论[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5):133-137.

TIAN B. Research on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Yellow River Flood and Yellow River Governance Aimed to Protect Canal Transportation[J].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2015, 48(5): 133-137. 

[25] 汪芳,胡文颖,高晨舸.韧性视角下大运河沿线水陆交通网络与城市的耦合演变[J].风景园林,2021,28(7):31-38.

WANG F, HU W Y, GAO C K. The Coupling and Evolution of Water and Lan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d Urban Settlements Along the Grand Can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lienc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21, 28(7): 31-38.

[26] 王晞月.区域水系统营建[J].风景园林,2022,29(2):8-9.

WANG X Y. Regional Water System Construction[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22, 29(2): 8-9.

[27] 高建军,杜建春,陈继武.济宁运河诗文集粹[M].济宁:济宁市新闻出版局,2001.

GAO J J, DU J C, CHEN J W. Poetry and Prose Collection About Grand Cannal in Jining[M]. Jining: Jining Press and Publication Bureau, 2001.


版面预览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3-01刊首语 | 郑曦:健康景观

《风景园林》2023-01目录 | 健康景观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3-01 健康景观

《风景园林》2023-01专题导读 | 健康景观

LA专题 | 戴维·坎普 | 营造健康:自然和设计的作用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3年1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邓泽宜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LAVISIO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