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3-05 海岸带景观
《风景园林》2023-05 | 214 Vol.30
专题:海岸带景观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海岸带景观
郑曦
沙滩、礁石、海浪、红树林,灯塔、栈桥、码头,繁华的港口与都会,太多的美丽与浪漫被赋予海岸带景观。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交互作用的生态过渡地带,是受海陆相互作用的独特环境体系。海岸带所具有的独特区位、资源和环境优势,使其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景观资源。全球海岸带总长达44万 km,是超过半数地球人口的主要栖息地。海洋与大陆此消彼长,相互作用,形成了丰富的地理单元和独特的生物群落,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海岸带景观风貌。但也由于这种复杂性和边缘性,沿海地区成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带,给人类对海岸带的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
专题:海岸带景观
| 1982—2022年海岸带景观研究进展与启示
邵钰涵 孟钰 殷雨婷*
摘要:【目的】在陆海统筹思想推动下,中国海岸带景观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期,亟须对既有中外相关研究展开系统梳理,以明确未来研究的核心方向和重点需求。【方法】基于计算机深度学习的语义识别技术,对1 000余篇国内外海岸带景观文献进行主题聚类和深度分析,厘清海岸带景观研究在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结果】学界关注热点由海岸带景观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等刚需问题上的重要作用,逐步拓展为在人本导向发展路径下对海岸带景观自然生态、经济文化和景观风貌等价值的关注,并提炼出三大趋势性变化。【结论】据此,未来中国海岸带景观研究首先需要切实回应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问题;其次应重视海岸带景观风貌与空间品质,注重保护和凸显景观地方性,打造符合人本需求的高品质海岸带空间;此外,还应从理论和实践上同步推进陆海统筹研究成果的融合应用和规划管理机制的协同落地,有序推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这一长期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风景园林;海岸带景观;生态保护;资源特征;陆海统筹
国内外海岸带景观发展概况
| 海岸带韧性景观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陈崇贤 禹舜尧 李志雄 刘京一*
摘要:【目的】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沿海地区的受灾风险,探索海岸带韧性景观建设对保障沿海地区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2002—2022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实践案例进行梳理,分别对海岸带韧性景观的概念、研究趋势、理论及实践研究概况4个部分展开述评。【结果】近20年来,国内外海岸带韧性景观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基于灾害适应性管理的海岸带风险管控、基于景观生态系统动态修复的海岸带韧性重塑、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景观资源开发与利用3个方面是当前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实践热点则主要包括海岸带政策性韧性规划防灾、硬性及软性防御性基础设施建设和适应性漂浮工程技术措施应用3个方面。【结论】可为未来海岸带韧性景观理论体系完善及规划建设推进方面提供一定启示和参考,但是未来还需在加强海岸带景观系统动态机制和过程研究、促进多学科团队合作、完善相关法规制定及适应性景观技术探索等方面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海岸带;韧性景观;灾害管理;生态修复;适应性设计
国内外海岸带韧性景观研究发文量(左)与实践案例(右)年度分布(2002—2022年)
延伸阅读:
[1] 王敏,彭唤雨,汪洁琼,等.因势而为:基于自然过程的小型海岛景观韧性构建与动态设计策略[J].风景园林,2017,24(11):73-79.
[2] 陈赛.蓝绿基础设施:深圳杨梅坑海岸带修复工程[J].风景园林,2021,28(11):96-99.
| 气候变化背景下荷兰雨洪管理的实践探索
著:(荷)史蒂芬·艾尔 译:禹舜尧 校:陈崇贤
摘要:【目的】介绍3种多功能防洪策略——防护、储蓄和后退以及概述其在荷兰地区的综合应用。【方法】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多功能内陆堤坝、多功能海堤、可淹没广场以及蓄水停车场4种不同防洪实践的特点。【结果】这些实践都将防洪措施(如防洪堤和水库)与停车场、零售商铺、广场和公园等相结合。【结论】开展城市防洪设计时首先应了解当地的水文和生态情况,其次考虑当前的城市规划与发展现状,并结合交通和其他规划需求确定洪水管理的目标。
关键词:韧性城市设计;气候变化适应;城市防洪策略;雨洪基础设施
鹿特丹达克公园是一个将零售商铺、停车场、公园与堤坝有机结合的多功能防洪系统
| 山东省烟台市东岛咀滨海绿地鸟类多样性及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滕雨欣 张梦园 李德政 董丽*
摘要:【目的】研究旨在通过构建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山东省烟台市东岛咀滨海绿地的鸟类多样性和栖息地本底进行调查和评估,并为开展城市鸟类栖息地营建及海岸带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方法】研究以烟台市东岛咀滨海绿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查对其鸟类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同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表征鸟类栖息地食源条件、隐蔽条件和人为干扰强度特征的19个群落环境因子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东岛咀滨海绿地鸟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对陆地区域的鸟类栖息地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分布连续的大面积林地是研究区域内鸟类多样性最高的区域;在不同海岸线距离梯度下,乔木盖度、乔木丰富度指数、灌木盖度、草本盖度等8个环境因子与至少1项鸟类多样性指标显著相关,其中,乔木层的结构特征对滨海鸟类多样的积极影响更突出;东岛咀滨海绿地的鸟类栖息地适宜性水平呈现近海区域低、远海区域高的特征。【结论】以阔叶乔木覆盖为主要特征的林地对滨海绿地鸟类多样性有突出的支持功能,是鸟类栖息地营建的重要生境。本研究构建的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研究区域鸟类栖息地质量的现状分布特征,对烟台东岛咀滨海绿地未来的规划设计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滨海绿地;鸟类多样性;栖息地营建;适宜性评价模型;微栖息地尺度
研究区域、生境类型及样点分布
| 滨海红树林湿地修复模式及多功能耦合设计研究
林佳琪 向羚丰 袁兴中* 贾恩睿
摘要:【目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干扰导致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消失,滨海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的创新模式亟待研究。【方法】以海口三江湾红树林湿地为例,在分析其退化状况及修复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多功能耦合设计为核心的滨海红树林生态修复策略框架。【结果】从红树林群落修复、红树林-基塘修复、红树林潮沟网络构建及修复3个方面总结了滨海红树林湿地修复模式。【结论】探讨了以生物多样性保育为核心的多功能耦合设计路径,包括底栖动物-鱼类-红树植物-鸟类多功能生境耦合设计、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滨海蓝碳功能提升和海岸防护功能强化耦合设计、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湿地经济可持续发展耦合设计,可为滨海红树林湿地修复及多功能耦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模式。
关键词:风景园林;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多功能耦合;三江湾;海口市
研究区域原红树林遭到破坏之后成为养殖鱼塘
| 基于时间深度特征的城市海岸带景观空间规划设计方法与应用
赵茜瑶 王向荣 李倞 王晞月*
摘要:【目的】海岸带作为陆地和海洋交融的纽带空间,是人类活动和城市开发的热点地带。景观特征对于城市海岸带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海岸带在快速发展中面临景观趋同、地域特征丧失等诸多问题,亟须规划设计方法的更新。【方法】针对现有研究成果和海景特征识别方法存在的不足,引入时间深度概念,在深入挖掘海岸带景观的时间深度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时间深度特征的城市海岸带景观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并以厦门环东海域海岸带为例,阐释了四方面的具体内容和策略。【结果】在探讨时间深度概念介入海岸带景观空间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基础上,提出了“摸底识别—空间再生产—系统建构—过程响应”的方法框架。【结论】这一方法通过对城市海岸带空间内涵和时间层积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能够在维度、尺度方面实现对既有方法的拓展,进而形成从场地分析到设计方法的思维贯通,同时在保留景观动态性、可持续发展和适应场地复杂性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风景园林;海岸带景观;时间深度;设计方法;厦门
抬升的浪蚀阶地和海滩所组成的阶梯
延伸阅读:
[1] 魏方,朱育帆.城市景观复写:从空间分析到设计途径[J].风景园林,2019,26(7):45-50.
[2] 郭怡妦,金雅萍.空间再生产视角下的上海黄浦江工业水岸转型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7):30-35.
作品
| 蓝色的呼唤——创造多元韧性海岸
张斗
2015年,Sasaki的设计团队进行了临港城市公园带的规划,希望通过这个项目为临港新城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海岸防护体系,借助自然的力量并结合人工干预手段加速围垦区的生态演替,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规划中制定了每个阶段的生态干预演替策略和恢复目标,希望在10年内逐渐形成成熟的生态系统。
临港新城的植被群落演替及栖息地营造策略
| 台风“山竹”灾后的海岸带恢复与重建——盐田海滨栈道
魏伟 张谦 唐筱璐 赖继春 张一康
盐田海滨栈道,是深圳市“山海连城”计划及盐田区黄金海岸带的重要公共空间。在被台风“山竹”摧毁后,栈道的重建本着恢复生态和安全防灾的原则,修复了沿岸被风暴潮破坏的山体、植被、堤岸及栈道,调整优化了栈道的选线布局,让游人可以亲近自然,并保障了生物迁徙的通道。通过顺应自然的设计,将割裂的城市空间与自然风景连接起来,营造了一条魅力而韧性的滨海休闲岸线。
栈道的选线设置于干湿分界线以上
研究
| 建筑立体绿化方式和设计高度对三维空间降温潜力的影响
姜之点 杨峰*
摘要:【目的】立体绿化方式和设计高度是影响立体绿化降温强度的潜在指标,但现有研究较少在同一时空维度下对两者进行分析。【方法】借助ENVI-met,对上海市典型单体建筑开展4种立体绿化方式和10种设计高度的多场景微气候模拟与降温潜力三维时空分析。【结果】在三维空间内,立体绿化的降温时段主要集中在午后,其降温强度在太阳辐射累积强度最大时达到峰值。其中,屋顶绿化降温强度随设计高度增加而递减,降温覆盖范围随之变化较小,并多停留在屋面空间;垂直绿化降温强度受设计高度影响微弱,但降温覆盖范围随设计高度增加明显扩大,主要作用在近地面人行空间;前者单位面积降温强度更大,后者在降温累计时长和降温覆盖范围上更优。【结论】屋顶绿化因其在单位面积内具有较高降温强度,宜先行布置;垂直绿化全覆盖模式能够最大化扩展降温覆盖范围;局部垂直绿化在低层建筑或高层建筑底层空间的降温潜力甚微,应考虑其视觉景观效益。
关键词:屋顶绿化;垂直绿化;ENVI-met 模拟;三维空间;降温强度;降温覆盖范围
各立体绿化模拟场景三维空间降温强度的逐时变化规律
| 城市郊野公园景观旷奥视觉感知对游人行为意向的影响
郑涵青 赖鹏程 吴元晶 黄启堂*
摘要:【目的】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人们游赏自然风景的感知、感受和感应之间的影响关系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方法】从风景旷奥理论出发,应用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探究城市郊野公园景观旷奥视觉感知对游人行为意向的影响关系,并选取福州的9个城市郊野公园作为研究样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研究发现:1)旷奥空间特征对旷奥感受的影响作用最显著,旷奥景观要素对恢复性知觉和行为意向的影响作用最显著,而旷奥空间特征对恢复性知觉和游人行为意向不产生显著影响;2)恢复性知觉和旷奥景观要素对游人行为意向的影响作用比较显著。【结论】旷奥视觉感知对游人行为意向的驱动机制有“旷奥视觉感知—旷奥感受—行为意向”“旷奥视觉感知—恢复性知觉—行为意向”和“旷奥视觉感知—旷奥感受—恢复性知觉—行为意向”3条路径。揭示了旷奥直觉、知觉和意向之间的影响关系,可为城市郊野公园景观建设与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景观感应;旷奥视觉感知;恢复性知觉;行为意向;城市郊野公园
风景旷奥空间4个维度的关系模型
延伸阅读:
[1] 刘滨谊.走向景观感应: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的传承发展[J].风景园林,2022,29(9):12-17.
[2] 刘凡,傅伟聪,王敏华,等.拥挤感知对游客恢复性体验的影响:以福州城市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3):98-104.
| 面向保护管理的城市历史公园知识层级信息模型构建与应用
戴代新 郑梦琳 陈敏思*
摘要:【目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转型的背景下,城市历史公园亟须从遗产视角进行保护管理,三维信息模型构建是当前数字化遗产保护的新发展趋势,但此方面鲜有针对历史公园的系统性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研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对上海历史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和需求进行分析,并应用信息模型构建方法、虚拟现实技术、Web技术等计算机学科方法构建信息模型。【结果】以上海历史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明确保护管理工作的现状、主要内容和信息语义编码;借鉴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多细节层级技术(LOD)提出历史公园的知识层级(LOK100~400)模型;结合数据采集协议(DAP)制定共同工作流程框架。基于以上成果进行实证检验,建立了上海历史公园信息平台,并以上海复兴公园为例构建了LOK100~300的信息模型,部分实现了理论研究提出的设想和主要功能。【结论】研究成果为中国历史公园信息模型构建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历史公园;信息模型;知识层级;本体技术;上海复兴公园
历史公园保护管理中信息流的工作机制
延伸阅读:
[1] 戴代新,金雅萍,齐承雯.城市文化景观文档工作研究:以上海复兴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7):108-116.
[2] 郭湧,胡洁,郑越,等.面向行业实践的风景园林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体系研究:企业 LIM 平台构建[J].风景园林,2019,26(5):13-17.
| 景观感知对游客重游乡村精品线意愿的影响
倪超琦 张怡倩 陈楚文*
摘要:【目的】乡村精品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版块,增强游客重游意愿对提升乡村风貌、改善村民生活、助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景观感知理论为基础,将外界环境刺激、情感状态、行为反应3个阶段作为分析乡村精品线游客重游意愿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精品线游客重游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并选取浙江省内具有代表性的3条乡村精品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可达程度对景观感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景观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景观感知包括生态环境、文化历史、休闲游憩、经济生产4个维度,其中文化历史对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的路径系数最大;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并不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对游客重游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通过研究视角、量表设计、模型构建等方面的创新,验证了国内外关于景观感知过程的理论,并论证了景观感知与游客后续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关注到人地互动与人际互动是游客感知乡村精品线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深化了景观感知理论在乡村精品线方面的应用,能够为今后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提供引导方向。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感知;乡村旅游;重游意愿;结构方程模型;乡村精品线
理论研究模型框架
延伸阅读:
[1] 舒心怡,沈晓萌,周昕蕾,等.基于景观感知的自然教育环境设计策略与要素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10):48-53.
|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游憩服务评价与优化
于淼 许冬 丁康 李运远*
摘要:【目的】开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游憩服务评价并提出优化指引策略,对保护传承长城文化资源、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带动周边旅游发展均具有突出意义和重要影响,可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多源数据,运用ENVI 4.8和ArcGIS 10.5软件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现有游憩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判,并依据评估结果提出优化发展指引。【结果】根据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和特质丰富了文化性指标,构建了适用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游憩服务评价体系,有效评估了现有游憩资源的游憩服务潜力和已有开发水平。结果表明:1)游憩潜力和游憩机会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度,区域开发基本依托游憩资源现状,整体较为合理,但局部地区不匹配,特别是居庸路、黄花路、古北口和马兰路4个重点区域周边多为低潜力-高机会地区;2)游憩服务评价结果被量化到各乡镇后,呈现出与量化前不同的分析结果,游憩潜力与游憩机会较为匹配的乡镇仅11个,游憩潜力大于游憩机会的乡镇共12个,可考虑优先开发建设,剩余19个乡镇存在现有资源利用趋于饱和的现象;3)80%的现有游憩景点具备高游憩机会,景点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但仅有67.15%的现有游憩景点位于高潜力地区,存在游憩机会浪费现象。【结论】游憩服务评价结果可以揭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现有70个景点、22个自然保护区和42个乡镇的游憩服务现状,帮助政府等建设主体了解区域整体发展状况,识别优先开发建设区域,合理制定优化发展策略。
关键词:线型文化遗产;国家文化公园;游憩服务评价;游憩服务优化;长城;北京市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行政区划与现存资源
延伸阅读:
[1] 戴代新,刘颂,张桐恺.基于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近代公园文化服务评估研究:以上海复兴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8):95-100.
| 乡村传统公墓文化景观遗产特征:以漏泽园为例
陆哲明 武祥永 沈存 赵鸣*
摘要:【目的】以漏泽园为代表的传统乡村公墓,较少受到文化景观学者的关注,在日益重视文化景观遗产的当下,亟须对漏泽园的景观特征进行研究,弥补其在乡村文化景观遗产视角下的研究不足,并为进一步的遗产保护提供基础信息。【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并结合考古出土发现对漏泽园的文化景观遗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发现,漏泽园的文化景观遗产特征表现为选址上邻近佛寺,以不毛之地作为场地,面积规模相对较小,墓穴布局齐整但形制简易,内部常有奠庐并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周边以栅栏墙、边界树以及一角的石质园碑标明边界。【结论】北宋时,在传统土葬文化和佛教悲田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漏泽园通过置办土地、收瘗逝者,开始成为乡村地区一处与周边自然景观迥异的纪念性文化景观场所。研究厘清了中国已运用近千年的漏泽园传统公墓基本文化景观遗产特征,并为其保护及传承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乡村景观;文化景观;人文景观;遗产保护;纪念性场所;公共墓园
宝轮寺旁的漏泽园
延伸阅读:
[1] 胡斌,邹一玮,马若诗.乡村文化景观遗产综合调查与评价体系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9):109-114.
| 明清北京天坛外坛 9 条祭祀道路及两傍种植考证
吴晶巍 邬东璠*
摘要:【目的】恢复天坛外坛祭祀道路和两傍种植有助于推进天坛1998年申遗承诺的实现,进而真实、完整地展示和阐释天坛及北京中轴线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UV),助力中轴线申遗工作。【方法】叠合比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别天坛图档,结合文献和现状遗存的佐证,对明清天坛外坛祭祀道路空间位置及演变历程、祭祀道路及两傍种植的尺度进行考证,并基于明清营造尺“步”进一步校正。【结果】明清天坛外坛祭祀道路共有9条,基本形成于明代,祭祀道路两傍种植呈“仪树”栽植,最早植于明代,祭祀道路和两傍种植尺度均以明清营造尺“步”进行测量定位。【结论】天坛外坛祭祀道路和两傍种植共同构成了祭祀路线的礼制空间。考证结果可指导天坛外坛被占用地考古勘探方案的制定及后续天坛外坛祭祀道路格局与两傍种植的恢复,同时对于提升北京中轴线南段空间整体品质、恢复先农坛祭祀道路格局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遗产保护;历史景观;北京中轴线;天坛外坛;祭祀道路;植物景观
《北京全图》(1903年)中天坛外坛道路格局
| “真境造山”理念下叠石假山营建中的种植设计
杨云峰 云嘉燕 董芊里 张青萍*
摘要:【目的】学界对园林中叠石假山营建体现真山之境这一观点已有共识,其上的种植设计应兼顾美学与生态两方面的要求,并考虑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辅助假山、烘托意境,但目前少有成体系的研究。为此,探究假山营建中这一约定俗成的植物设计方式。【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实例分析、交流访谈及实地调研的方法,探讨“真境造山”理念下园林叠石假山的种植设计目的、原则、方法和技法。【结果】1)在设计目的上,应围绕“营真境、求意境”的理念展开。2)在设计原则上,注重“疏朗、错落、合宜、助势”——树形疏朗,叶不挡枝;栽植有层次,高矮变化错落有致;选择合适树种;种植设计为山服务,营造山势。3)在设计方法上,植物选择需适配假山风格,目的在于“取荫、遮瑕”;营建之前就应完成种植布局;山前、山中、山后3个区域采用不同的种植设计方法;通过植物的色香味体现假山意境内涵。4)在设计技法上,树种的选择以丛生多干的小乔木为主,与其他种类植物配合进行景观营造,后期通过合理修剪,体现假山造景的自然美。【结论】围绕“真境造山”的主题,细致研究了叠石假山种植设计的方法,加深了对传统造园叠山技艺的系统性理解,可为造园实践提供指引。
关键词:风景园林;真境;叠石假山;园林植物;种植设计
个园西南部的植物均衡了庭园内假山的整体布局
延伸阅读:
[1] 顾凯.园在山中:再探张南垣叠山造园的意义与传承[J].风景园林,2020,27(2):13-19.
[2] 顾凯,查婉滢.传承与开拓:当代匠师方惠的传统造园叠山技艺及理论探究[J].风景园林,2019,26(3):19-24.
[3] 乐志,夏钰颉.真山境界定位下的中小尺度园林中假山内外布局[J].风景园林,2022,29(9):121-127.
[4] 孙筱祥.生境·画境·意境: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艺术境界及其表现手法[J].风景园林,2013,20(6):26-33.
[5] 顾凯,查婉滢.“以少胜多”的园林假山叠石技艺详探:以小型庭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8):12-18.
本期引文格式
2023/05
[1] 郑曦.海岸带景观[J].风景园林,2023,30(5):6-7.
[2] 邵钰涵,孟钰,殷雨婷.1982—2022 年海岸带景观研究进展与启示[J].风景园林,2023,30(5):10-18.
[3] 陈崇贤,禹舜尧,李志雄,刘京一.海岸带韧性景观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3,30(5):19-27.
[4] (荷)史蒂芬·艾尔,禹舜尧,陈崇贤.气候变化背景下荷兰雨洪管理的实践探索[J].风景园林,2023,30(5):28-31.
[5] 滕雨欣,张梦园,李德政,董丽.山东省烟台市东岛咀滨海绿地鸟类多样性及栖息地适宜性评价[J].风景园林,2023,30(5):36-43.
[6] 林佳琪,向羚丰,袁兴中,贾恩睿.滨海红树林湿地修复模式及多功能耦合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23,30(5):44-53.
[7] 赵茜瑶,王向荣,李倞,王晞月.基于时间深度特征的城市海岸带景观空间规划设计方法与应用[J].风景园林,2023,30(5):54-62.
[8] 张斗.蓝色的呼唤:创造多元韧性海岸[J].风景园林,2023,30(5):63-68.
[9] 魏伟,张谦,唐筱璐,赖继春,张一康.台风“山竹”灾后的海岸带恢复与重建:盐田海滨栈道[J].风景园林,2023,30(5):69-74.
[10] 姜之点,杨峰.建筑立体绿化方式和设计高度对三维空间降温潜力的影响[J].风景园林,2023,30(5):75-82.
[11] 郑涵青,赖鹏程,吴元晶,黄启堂.城市郊野公园景观旷奥视觉感知对游人行为意向的影响[J].风景园林,2023,30(5):83-90.
[12] 戴代新,郑梦琳,陈敏思.面向保护管理的城市历史公园知识层级信息模型构建与应用[J].风景园林,2023,30(5):91-99.
[13] 倪超琦,张怡倩,陈楚文.景观感知对游客重游乡村精品线意愿的影响[J].风景园林,2023,30(5):100-108.
[14] 于淼,许冬,丁康,李运远.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游憩服务评价与优化[J].风景园林,2023,30(5):108-116.
[15] 陆哲明,武祥永,沈存,赵鸣.乡村传统公墓文化景观遗产特征:以漏泽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5):117-123.
[16] 吴晶巍,邬东璠.明清北京天坛外坛 9 条祭祀道路及两傍种植考证[J].风景园林,2023,30(5):124-130.
[17] 杨云峰,云嘉燕,董芊里,张青萍.“真境造山”理念下叠石假山营建中的种植设计[J].风景园林,2023,30(5):131-138.
延伸阅读
[1] 王敏,彭唤雨,汪洁琼,等.因势而为:基于自然过程的小型海岛景观韧性构建与动态设计策略[J].风景园林,2017,24(11):73-79.
[2] 陈赛.蓝绿基础设施:深圳杨梅坑海岸带修复工程[J].风景园林,2021,28(11):96-99.
[3] 魏方,朱育帆.城市景观复写:从空间分析到设计途径[J].风景园林,2019,26(7):45-50.[4] 郭怡妦,金雅萍.空间再生产视角下的上海黄浦江工业水岸转型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7):30-35.[5] 刘滨谊.走向景观感应: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的传承发展[J].风景园林,2022,29(9):12-17.[6] 刘凡,傅伟聪,王敏华,等.拥挤感知对游客恢复性体验的影响:以福州城市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3):98-104.[7] 戴代新,金雅萍,齐承雯.城市文化景观文档工作研究:以上海复兴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7):108-116.[8] 郭湧,胡洁,郑越,等.面向行业实践的风景园林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体系研究:企业 LIM 平台构建[J].风景园林,2019,26(5):13-17.[9] 舒心怡,沈晓萌,周昕蕾,等.基于景观感知的自然教育环境设计策略与要素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10):48-53.[10] 戴代新,刘颂,张桐恺.基于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近代公园文化服务评估研究:以上海复兴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8):95-100.[11] 胡斌,邹一玮,马若诗.乡村文化景观遗产综合调查与评价体系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9):109-114.[12] 顾凯.园在山中:再探张南垣叠山造园的意义与传承[J].风景园林,2020,27(2):13-19.[13] 顾凯,查婉滢.传承与开拓:当代匠师方惠的传统造园叠山技艺及理论探究[J].风景园林,2019,26(3):19-24.[14] 乐志,夏钰颉.真山境界定位下的中小尺度园林中假山内外布局[J].风景园林,2022,29(9):121-127.[15] 孙筱祥.生境·画境·意境: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艺术境界及其表现手法[J].风景园林,2013,20(6):26-33.[16] 顾凯,查婉滢.“以少胜多”的园林假山叠石技艺详探:以小型庭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8):12-18.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3年5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李清清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