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研究 | 宋恬恬 朱育帆 | 清漪园万寿山的总体设计方法

宋恬恬 朱育帆 风景园林LAVISION
2024-09-02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3年第7期 P78-85

宋恬恬,朱育帆.基于《清漪园地盘画样》的清漪园万寿山总体设计方法[J].风景园林,2023,30(7):78-85.


基于《清漪园地盘画样》的清漪园万寿山总体设计方法

宋恬恬

女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朱育帆

男 / 博士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 本刊编委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摘要

【目的】以清漪园为例研究清代大型皇家园林总体设计方法,对于拓展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论和支撑颐和园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清漪园万寿山区域为例,对清代样式房《清漪园地盘画样》的图纸性质进行考察并对图上布局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制图特征与清代平格技术的关联性,并综合史料与现状调研构建万寿山总体设计方法与技术要点。【结果】1)《清漪园地盘画样》存在统一的绘图比例和5丈的绘图模数,推测由早期清漪园设计图为底本复制、改绘而成;2)该图的制图特征与清代平格技术存在紧密关联,推测是以5丈见方的平格图为底图绘制而成。【结论】清漪园万寿山的总体设计方法以平格技术为关键支撑,包括平格地形测绘和总体布局2个关键流程,核心是以平格图为底图开展图上设计,进而整体控制建筑群的选址、规模和轴线位置。研究从技术视角揭示了清漪园万寿山的整体布局方法,推进了对清代大型园林总体设计的认识。

关键词

皇家园林;设计方法;整体布局;模数化;平格图;样式雷;颐和园


清漪园是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作,是园林史研究关注的重点案例。经过学界的长期研究,厘清了园林建设历史,形成扎实可靠的测绘与复原成果,提出若干清漪园的营建理念和设计手法。其中以孟兆祯提出的大型园林集零为整布局理法和傅熹年的模数制理论最具代表性,后者通过量化的方法回应和发展了大型园林整体布局的原则和手法,启发了后续关于皇家园林布局规律的系列研究。

本文围绕两个关键问题展开:

一,以清漪园为代表的大型皇家园林是否存在总体设计?

二,如此大尺度、复杂场地的总体设计是如何开展的?

回答上述问题,有助于丰富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理论,支撑园林遗产保护。


1 《画样》图纸性质及模数化特征

1.1 《画样》的图纸性质

《清漪园地盘画样》(简称《画样》)是现存由清代样式房绘制、与清漪园总体设计相关的重要图纸,可见于国家图书馆2018年出版的《样式雷图档:颐和园卷》(图1)。


1 《清漪园地盘画样》


根据图上建筑群形态和名称,可通过各个建筑群的建设史考证《画样》的绘制时间和图纸性质。

从涵远堂(嘉庆十六年添建)、乐安和(道光十七年拆除)、云绘轩(道光二十年被毁)、香岩宗印之阁(道光三十年坍塌)、怡春堂(道光二十四年烧毁)、构虚轩(道光十八年烧毁)的存废情况判断该图的成图年代,发现存在矛盾。说明图上内容并非严格反映特定时间节点的建成环境。

比较图纸内容与实际建设情况发现,图中一部分建筑与实际建设情况有较大出入:1)绮望轩、看云起时、赅春园、味闲斋和云绘轩的朝向与实际不符;2)图上善现寺的规模与云会寺相当,而善现寺实际建成规模远小于云会寺。说明该图并非某一时期实地调查后的测绘成果。

综合以上情况,《画样》并非描绘某一特定时间点的现状勘测图,而很可能是以早期清漪园设计图为底本复制、改绘而成,以便呈现一段时期的总体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漪园早期的布局设计信息。

1.2 《画样》的模数化特征

对《画样》的量化分析以颐和园万寿山区域1∶2 000测绘图为参照(图2),以五圣祠至乐寿堂建筑群轴线实际距离(812 m)为基准,用CAD软件对《画样》进行空间落位,分析建筑群南北向轴线的相邻间距,得到以下两点发现。


2 颐和园与清漪园的建筑群承续关系


一,《画样》在东西方向上存在统一的绘图比例。五圣祠、云松巢、前山主建筑群(大报恩延寿寺)、后山主建筑群、写秋轩、无尽意轩、养云轩、乐寿堂8组建筑群,相邻的轴线间距,图上分别为295、137、51、88、63、97、81 m,实际间距分别为298、141、51、89、62、93、78 m,对应比值分别为0.99、0.97、1.00、0.99、1.02、1.04、1.04。可见《画样》的局部绘图比例均基本接近,说明使用了统一的绘图比例。

二,《画样》中多数建筑群轴线分布呈现模数化特征。五圣祠、听鹂馆、画中游(绮望轩、看云起时)、云松巢、赅春园、云会寺、写秋轩、无尽意轩、花承阁、养云轩、乐寿堂、云绘轩,相邻的轴线间距分别为179、18、98、16、65、195、63、63、34、81、16 m(图3),与16.25的倍数关系分别为11.0、1.1、6.0、1.0、4.0、12.0、3.9、3.9、2.1、5.0、1.0,均接近整数。说明这14组建筑群的轴线分布均呈现以16.25 m为单元的模数化特征,即《画样》存在16.25 m的绘图模数。


3 《清漪园地盘画样》万寿山区域建筑群布局模数化特征分析


2 平格技术视野下《画样》制图特征再审视

2.1  清代的平格技术及其应用

平格图是一种包含地形信息的大比例尺测绘图,其原理类似于现代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清代陵寝等皇家工程常以平格图作为设计底图。其过程是:首先在场地上用白灰铺画一套方格水准控制网(即“灰线”);然后用测量网格交点的相对高程(即“抄平”),同时记录网格范围内的主要地物并整理绘制成平格图;最后将平格图作为设计底图用于平面或竖向方案的推敲,地面留下的白灰网格线用于后期施工定位。

现存带有网格的样式房图纸反映了设计方案与网格线的形态关系:建筑群中轴、院落边界、水体边界等要素往往与网格线叠压(图4)。而遗憾的是,当前尚未发现大型皇家园林全局设计运用平格图的图纸证据。唯一一张全局覆盖网格的大型皇家园林平面图《圆明园地盘全图》经研究后认为其网格应为后期添绘。另有学者在对圆明园其他设计成图的分析中,发现了可能的网格化特征。


4 带有平格的定陵(左)和定东陵(右)设计图


2.2 《画样》的准确度、模数化与平格技术的关联性

《画样》与平格技术的关联性体现在3个方面。

一,《画样》所用的模数尺寸(5丈)是清代皇家工程中大型场地惯常选用的平格尺寸(一般大范围场地会选用5丈或10丈);且《画样》呈现的布局模数规律与现存带有平格的设计图中要素布局和平格的叠合情况一致,符合现存样式房图档所见的清代皇家工程使用平格技术的基本习惯。

二,比照现代高精度地形图发现,《画样》中的山体虽以象形方式表达,但所绘的地形边界和陡坎的相对位置基本准确,山体和建筑群等要素的空间关系也与建成情况基本一致。根据清代工程技术背景,要精确测绘大范围、复杂场地的地形状况,平格技术是当时唯一可靠的方法。

三,万寿山建园前特殊的初始环境提供了用平格技术开展整体测绘的客观可行性。按照平格技术对测绘条件的要求,测绘前需要伐树、除草,清除作业障碍后方可依次灰线、抄平、绘图。若遵循此法,植被丰富的山林难以开展大规模测绘。而清漪园建园前的瓮山却具备了天然优势,《帝京景物略》载,“(瓮山)土赤濆,童童无草木”,建园前的瓮山(万寿山前身)山体主要由岩石构成,是一座草木稀疏、岩石裸露的秃山。直到乾隆朝进行水利建设时,将清淤、拓湖之土堆培于此才具备植树所需的肥沃土壤。因此,万寿山在建园前的初始环境提供了开展全局平格测绘的天然便利。

2.3  《画样》中3组建筑群不符合模数的可能原因

在研究范围内的17组建筑群中,还有3组建筑群不符合模数化特征。大报恩延寿寺在明代圆静寺旧址上改建而来,受已有建成环境制约应是其不符合模数的主要原因。后山主建筑群受地形影响,建筑群东西两侧分别受西侧大型岩体和东侧大型冲沟的制约(图5),建筑群若要保证较大规模,轴线位置就受制于地形条件而失去自由调整余地。值得注意的是,《画样》中其实也清晰、准确地绘制了后山主建筑群与东西两侧地形的关系,说明此处严苛的地形条件在当时得到了充分认识。善现寺建筑群不符合模数则可能受到对称布局手法的影响。在《画样》和测绘图中,善现寺轴线和云会寺轴线到后山主建筑群轴线都基本等距,次对称布局显然是设计有意为之。但由于后山主建筑群轴线受地形影响不符合模数,云会寺和善现寺若要保持对称则至少有一个不符合模数。

综合以上分析,《清漪园地盘画样》很可能是以5丈见方的平格图作为底图绘制而成的。


5 后山主建筑群西侧的岩体和东侧的冲沟


3 复杂山地条件下的大型皇家园林总体设计方法

综合以上认识,清漪园万寿山采用了具有工程意义的总体设计方法,是园林整体布局呈现模数化特征的内在原因。

总体设计的核心是基于地形图进行园林整体布局的图上设计。过程综合考虑文化理念、艺术原则以及地形适宜性等因素,原则上将建筑群的朝向和轴线与网格线叠合。相比于策划性质的概念设计,总体设计的特征在于图上设计要素对应准确的空间位置,注重整体层面的定量形态控制。

其优势在于针对大范围、复杂场地,能够有效兼顾皇家园林对整体秩序性与局部适宜性的双重追求;保障从全局尺度到建筑群尺度的设计衔接和准确落地,从而优化大型皇家园林整体设计程序。

平格技术在总体设计中发挥了“地形依据”与“定位标识”的关键作用(图6),是大尺度复杂场地实现精确、科学的图上设计的关键技术支撑(图7),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层次的设计分工及各工程环节的协作。


6 普祥峪、菩陀峪万年吉地平格图(左)和平安峪万年吉地平格图(右)

7 《清漪园地盘画样》中的地形起伏线与大型建筑群边界


结合《画样》中反映的设计信息,采用上述总体设计方法,可以借助软件校正部分技术误差和制图误差,复原并绘制出建园初期清漪园万寿山区域的总体布局方案(图8)。


8 清漪园万寿山总体设计复原示意图


4 结论

本研究发现:

1)《清漪园地盘画样》很可能以清漪园总体设计图为底本改绘而来,存在统一的绘图比例与绘图模数;

2)图上14组建筑群的轴线分布符合5丈的绘图模数,这与清代平格技术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3)《清漪园地盘画样》(或其底本)应是以5丈见方的平格图为底图绘制而成。

4)提出清代大型皇家园林总体设计方法,核心是基于平格图上的地形信息对全局的建筑群进行整体布局设计,以控制建筑群的选址、规模和轴线位置。





图表来源:

图1分别引自参考文献[23];图2由作者根据《颐和园旅游总体规划(2018—2035)》改绘;图3由作者根据参考文献[23]改绘;图4-1为《定陵地盘全图》,图4-2为《定东陵约拟地盘平格丈尺糙底》,均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图5由作者拍摄和绘制,中间底图引自参考文献[23]中的《清漪园地盘画样》局部;图6由作者根据参考文献[17]改绘;图7由作者根据参考文献[23]改绘;图8由作者绘制。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ZHOU W Q. 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8.

[2] 贾珺.中国皇家园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JIA J. Chinese Royal Gardens[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3.

[3]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颐和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Summer Palace[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0.

[4] 朱育帆.关于北宋皇家苑囿艮岳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7,23(6):10-14.

ZHU Y F. Discussion on Some Issues in the Study of Genyue Royal Garden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7, 23 (6): 10-14.

[5] 鲍沁星.南宋园林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BAO Q X. History of Southern Song Gardens[M].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17.

[6] 刘珊珊,黄晓,尹重君.中国皇家园林仙境营造中的药用植物造景[J].风景园林,2022,29(8):45-50.

LIU S S, HUANG X, YIN C J. Landscaping by Medicinal Plants in the Creation of Fairyland in Chinese Royal Gardens[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22, 29 (8): 45-50.

[7] 孟兆祯.园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Meng Z Z. Gardening[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2.

[8] 郭黛姮,贺艳.圆明园的记忆遗产:样式房图档[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GUO D H, HE Y. The Memory Heritage of Yuanmingyuan: Pictorial Archives of the Qing Palace Architectural Studio[M]. Hangzhou: Zhejiang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10.

[9]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PENG Y G. Analysis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1986.

[10] 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上)[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FU X N. Ancient Chinese City Planning, Building Groups Layout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s[M]. 2nd ed.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5.

[11] 吴良镛.中国人居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WU L Y. History of Chinese Habitat[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4.

[12] 张杰.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ZHANG J. Ancient Chinese Spatial Culture Retrospective[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6.

[13] 郭维,孟祥彬.清漪园后山园中园空间布局中的模数思维与手法研究[J].中国园林,2021,37(1):44-49.

GUO W, MENG X B. Study on the Modular Thinking and Spatial Layout Method of the Garden in the Back Mountain of Qingyi Garden[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21, 37 (1): 44-49.

[14] 张龙,刘亚群,荣华.乾隆朝清漪园后山中轴线宗教建筑群设计分析[J].建筑学报,2022(7):86-93.

ZHANG L, LIU Y Q, RONG H. 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Complex Design at the Back of the Summer Palace During the Qianlong Rein[J].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22 (7): 86-93.

[15] 黄晓,戈祎迎,周宏俊.明代园林建筑布局的奇正平衡:以《园冶》与止园为例[J].新建筑,2020(1):19-24.

HUANG X, GE Y Y, ZHOU H J. The Balance of Regulation and Novelty in the Chinese Garden in the 17th Century: A Study of Zhi Garden and Yuan Ye by Ji Cheng[J]. New Architecture, 2020 (1): 19-24.

[16] 黄晓.布局谋篇:中国古代园林的总体设计[R].重庆:重庆大学建园讲坛第三十九期,2020.

HUANG X. Layout Plan: The Overall Design of Ancient Chinese Gardens[R].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Jian Yuan Forum 39, 2020.

[17] 王其亨.华夏意匠的世界记忆:样式雷设计理念和方法评介:纪念样式雷建筑图档入藏国家图书馆90周年[J].建筑学报,2020(8):92-99.

WANG Q H. The World Memory of Chinese Artisans’ Idea: Comments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Design Ideas and Methods of Yangshi-Lei: Commemorating the Ninetieth Anniversary of Filing Yangshi-Lei Archives in China National Library[J].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20 (8): 92-99.

[18] 周维权.避暑山庄与颐和园[M]//《建筑史专辑》编委会.科技史文集(第7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ZHOU W Q. The Summer Resort and the Summer Palace[M]//Architectural History Album Editorial Committee.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7th Series). Shanghai: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81.

[19] 贾珺.北京颐和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JIA J. The Summer Palace in Beijing[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9.

[20] 张龙.济运疏名泉,延寿创刹宇:乾隆时期清漪园山水格局分析及建筑布局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06.

ZHANG L. The Analyse of Landscape Pattern & The Research of Architectural Layout in Qingyi Garden During Qianlong Reign[D]. 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2006.

[21] 刘珊珊,黄晓.乾隆惠山园写仿无锡寄畅园新探[J].建筑学报,2019(6):99-103.

LIU S S, HUANG X. Exploring Huishan Garden: Emperor Qianlong’s Imitative Design of Jichang Garden[J].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9 (6): 99-103.

[22] 王其亨,张龙,张凤梧.中国古建筑测绘大系·园林建筑:颐和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WANG Q H, ZHANG L, ZHANG F W.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Survey Serie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Summer Palace[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5.

[23] 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颐和园卷[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

National Library.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s Collection of Yangshi Lei Archives: The Summer Palace Volume[M]. Beijing: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2018.

[24] 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善本特藏编13:样式房图档[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Compendium of Collections in the Palace Museum: Rare Books and Special Archives 13: Pictorial Archives of the Qing Palace Architectural Studio[M]. Beijing: The Forbidden City Publishing House, 2014.

[25] 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The Summer Palace Administration Office. Chronicle of the Summer Palace[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ress, 2006.

[26] 王其亨,王方捷.中国古建筑设计的典型个案:清代定陵设计解析(下篇)[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6(2):3-43.

WANG Q H, WANG F J. A Typical Case of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Design: Analysis of the Design of the Dingling Tomb in the Qing Dynasty (Third Part)[J]. Journal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2016 (2): 3-43.

[27] 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圆明园卷初编1[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

National Library.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s Collection of Yangshi Lei Archives: The Yuanmingyuan Volume 1[M].Beijing: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2016.

[28] 王其亨,张凤梧.一幅样式雷圆明园全图的年代推断[J].中国园林,2009,25(6):83-87.

WANG Q H, ZHANG F W. The Conclusion of the Drawing Time of the Yuanming Yuan Plan of Yangshi Lei[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9, 25 (6): 83-87.

[29]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LIU T, YU Y Z. A Brief Account of the Scenery of the Imperial Capital[M]. Beijing: Beijing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1980.

[30] 钱昂.关于北京市地下水补给来源问题的讨论[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8(5):5-10.

QIAN A. A Discussion on the Source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Beijing[J]. 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 1958 (5): 5-10.

[31] 王绍增.论《园冶》的“入境式”设计、写作与解读方法[J].中国园林,2012,28(12):48-50.

WANG S Z. On the Immersive Design, Writing and Interpretation Methods of Yuan Ye[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2, 28 (12): 48-50.


版面预览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3-07刊首语 | 胡一可:景观智能化规划与设计

《风景园林》2023-07目录 | 景观智能化规划与设计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3-07 景观智能化规划与设计

学术主持人与您聊新刊 | 《风景园林 》2023-07 景观智能化规划与设计

《风景园林》2023-07专题导读 | 景观智能化规划与设计

LA专题 | 陈然 赵晶 | AI是如何理解设计方案的?

LA专集 | 智能创享,慧聚于景——数字化技术辅助景观设计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3年7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邓泽宜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LAVISIO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