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有品有料的横尾忠则迷幻大乱炖
文/活腻@TOPYS
如果要选位老师来上一堂二十世纪美术史的快速入门,我会向您倾力推荐横尾忠则。
这位日本战后平面设计中的佼佼者、疯狂的现代艺术家,最擅长做的就是把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同个人精彩纷呈的生活经历结合,进行再创作,还时常拿起自己的作品再开刀。最后呈现的作品,或内敛着怪谲而架构平衡的美学,或倾吐了整个宇宙的喷薄。象征、符号、意识流,遍地都是;俗丽感与庆典感之中,却尽是浪漫。
横尾不断对自己的创作“下狠手”。
从左上到右下:
"Moat"(1966),"49 Years Later"(2014),
"Clash"(2015),"Ptolemaic System"(2015)
气味相投的平面设计师?
「在同辈中一个也没有。」
我丝毫不介意横尾的直言不讳,毕竟放眼日本二十世纪中后期的设计圈,他就是个特立独行的例子。1960年,横尾24岁时,经由田中一光介绍进入刚成立的日本设计中心(NDC)。(八卦时间:因横尾尤其敬畏前辈田中一光,每次与妻子吵架时都会因被其威胁“告诉田中先生”而认输。)
之后他一头钻进西洋艺术的大染缸,专淘出那些反常规却值得把玩的厉害角色。从图钉工作室再到私藏心头好杜尚、毕加索、基里科、罗钦科,信奉“拿来主义”的横尾可一点不在乎在作品中露出马脚。
左:作者不详,“加布里埃尔·蒂斯特斯和她的一个姐妹(1594年左右)”
右:横尾忠则"A La Maison De M. Civecawa(1966)"
左:拉斐尔“基督显圣(1516-1520)”
右:横尾忠则"Greeting(1972)"
图钉工作室有着响当当“设计界的Beatles”之称号,“图钉”之意即取日常物件以自由的观念拼贴组成全新世界。
你在横尾早期的平面作品中亦能寻到他们明晃晃的影子。
Seymour Chwast作品(从左到右):
"End Bad Breath(1968)"
"Smoke Cancerettes(1960s)"
产品包装设计(1972)
Milton Glaser "Olympia and Ollie(1974)"
同样持续补给他灵感的,还有意大利超现实画家基里科与俄国构成主义代表罗钦科。
左:基里科“一条街上的神秘与忧郁(1914)”
右:横尾忠则"BRUTUS(1999)"
左:基里科“意大利广场(1962)"
右:横尾忠则"BRUTUS(1999)"
左:罗钦科"Books"
右:横尾忠则"0(2001)"
杜尚、毕加索、达利这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实验艺术先锋更是横尾追随的重点对象,他私底下还怀揣着炽热的迷弟心为大师们量身定做了肖像画。
横尾为杜尚与毕加索绘制的肖像画。
左:"Exoticism(2015)"
中:"Is Your Heart in the Right Place(1988)"
右:"Picasso misses his wives(2014)"
摄于横尾忠则现代美术馆 ©香焦黄
你一定也发现了,在横尾的作品中除了吸收所谓前辈之精华,还有一股不断发酵的灵气,我们往下看。
虽然我不愿称他为“日本的安迪·沃霍尔”
六十年代末,横尾忠则去纽约待了四个月,认识了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与贾斯培·琼斯。那时候的纽约,流行文化横行霸道,反文化运动正高呼着"Love & Peace",追求荒诞的嬉皮士刚冲破桎梏开始不分昼夜的狂欢。
波普艺术正是在这个当口大规模入侵了他的创作。流行的、廉价的、麻木的、批量生产的,也许正是这种单调无聊的重复、冷漠疏离的情绪紧紧攫住了横尾,他也偶有设计呈现如此全画幅的复制粘贴。
左:"16th Exhibition Of Japan Advertising Artists Club(1956-66)"
右:"Poetry By Mutsuo Takahashi(1966)"
他的作品有种魔力勾着你,只要再多看几眼,就会发现更多。比如,有规律可循的反复背后,仍潜伏着你无法参透的随机性。
横尾忠则"Roger Corman's The Trip(1967)"
一再“Ctrl+C”的自由女神像有何意义?
横尾忠则"New York(1968)"
同一幅图像中看似随意切割又被规则重组的女人,究竟想表达些什么?
横尾忠则"A Rear Window View Of My Mind(1969)"
“波普”一直是横尾创作中的一条脉络,但也不过只是贴在他身上的无数标签之一罢了。
“日本安迪·沃霍尔”的帽子实在太小了,罩不住他。
日本文化是素材也是土壤
浮世绘、太阳旗、日文手写体、黑白肖像照,生怕别人不知道这些作品"made in Japan"。而横尾忠则最爱做的就是抓起这些经典icon多次往不同的画面里丢,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触发我画太阳的直接灵感来源其实近得出乎意料。那就是当我还在日本设计中心负责朝日啤酒时,天天相见的‘浪上朝日’这个商标设计。我把这个商标原原本本放大展示出来。 ”——横尾忠则谈太阳旗
正是这款朝日啤酒。
"Poster for Asahi Beer(1963)"
左:"Koshimaki-Osen(1966)",
右:"John Silver(1967)"
右:"yuhi shosetsu(1968)"
左:"Japanese Culture the Fifty Postwar Years, exhibition poster for the Meguro Museum of Art(1995)"
右:"LaChapelle Land(1996)"
左:"Japanese Culture of the Postwar Years 1945-1995(1996)"
右:"First Planning(1996)"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横尾忠则曾公开表示黑泽明与三岛由纪夫是影响自己最深的人。他在自传中记道自己与偶像的会面:“三岛由纪夫的形象本身就是一种思想。”
这俩人当然也发生了不少合作关系,比如帮三岛设计摄影集子装帧、为他指导的歌舞伎《椿说弓张月》设计海报、拿他的肖像照充当设计元素:
左:"Yukio Mishima(1968)"
右:"Yakuza Movies(1968)"
右:横尾为三岛由纪夫摄影集《蔷薇刑》设计的封面(1970)
三岛亦对横尾留下了这么一段相当到位的评价:
“横尾忠则的作品,简直是将我们日本人内在某些不想面对的部分全都暴露出来,让人愤怒,让人畏惧……横尾先生对于外部世界的关注让他的作品不至于变成狂人的艺术。他内在世界强劲的发条在驱动这些即物性的讽刺,并且对世俗进行残酷的处置。”
另一条线,即是横尾忠则与日本地下的艺术电影之间的牵扯。他不仅是设计师,为大岛渚、寺山修司等人的作品设计海报(再插播一个小八卦:横尾曾经因为对电话的答录功能感到好奇,打电话去寺山修司家唱歌,把整盘答录带都唱完),他还是位演员,参演了大岛渚的《新宿小偷日记(1969)》,更是一位导演,做了部“反电影”的前卫动画《KISS KISS KISS》。
横尾为《新宿小偷日记》设计的海报(1968)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168cxb9gw&width=500&height=375&auto=0横尾忠则"KISS KISS KISS"(1965)
印度巡礼归来,
离宗教和宇宙又更近了一些
1970年,大阪世博会举行、三岛由纪夫自杀,横尾遭遇交通事故。受到日本时局背景与行业环境的影响,他开始重视自身向内的精神探索,学着直面“死亡”,也越发着迷于宇宙、外星人、UFO。
他如愿去了三次印度,其中一次是与音乐人细野晴臣成行。(继续八卦:据说两人一同在旅馆打坐,向天空传输意念,试图召唤外星人。)回国之后,哥俩合作出了一张《COCHIN MOON》,横尾把它包装成了宝莱坞原声带的模样,一时之间骗了不少消费者。
《COCHIN MOON》封面
自此之后,于他的创作中迷幻的滤镜亦愈浓重了许多,冰山、宇宙、飞行器、耶稣像、毗湿奴、细密画画框……这些元素连带出一股神秘玄学的气质,在这个时期笼罩着他的作品。
右:"Tangerine Dream(1976)"
左:"Takeda Cosmetics for Men(1974)"
右:专辑《Lotus》封面及海报(1974)
左:IDEA No.147(1978)
右:Japan Relief for Cambodia(1993)
1965年,横尾忠则也许没料到,彼时创作的一幅《29岁达到顶峰,我走向死亡》,会成为日后人们提到他就想起的代表作。
他在今年为自己创作的82岁自画像中,仍然为自己留下了一根吊绳。
左:“29岁达到顶峰,我走向死亡(1965)”
右:“T+Y自画像(2018)”,摄于横尾忠则现代美术馆 ©香焦黄
他特别迷恋在作品中提及“生与死”。死亡的意象对他来说,是一种告别,与过去的风格、过去的自己告别;也是一种舒压,用其装点自己以“感受难以抗拒的快感”。但他一直畏惧死亡,迈入耄耋之年后,更真实地感受到了今日过后世事难料。
不过还好,他还没放下画笔。
最后,希望我们的横尾先生和他的朋友们,都健健康康。❤️
*本文未特别标注的图片均来自网络。
☻
本文系TOPYS原创内容,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推荐阅读
设计师们必读的朋克海报!
AI三十岁了,这三十位设计师有画要说
我的艺术史入门,是从这26个字母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