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研究学刊》2019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杜诗研究
杜诗“妙取筌蹄弃,高宜百万层”索解(张志烈)
摘要:杜甫丰富的精神世界有两大特点。一是其核心价值观,即以忧患意识、民本思想为基础而融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精神。具体展现为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高尚道德情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以深厚仁心对待万事万物的人文关怀精神。二是具有超强的审美感悟能力。他在《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中有一段话对此进行精要陈述,本文即对之试为索解。
摘要:杜甫被誉为集大成者,这不仅是因为其诗歌内容、题材多种多样,也是由于其体式、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丰富多彩。今择取其七言古诗二首,作具体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对其艺术表现的某些方面,如衬托、渲染、跌宕顿挫等,有较亲切的感受。
摘要:明末清初,杜诗的研究和接受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一时之间读杜、抄杜和注杜蔚然成风,傅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位。他不仅有《重刊千家注杜诗批注》《杜诗通批注》《杜诗韵字归部》等评点杜诗的著作,对杜诗更是爱不释手,时刻都在品读、抄录和评鉴杜诗。透过这些评点杜诗的著作和散见于傅山诗文中的评论,我们可以发现傅山对杜甫的接受是深层次、全方位的,呈现出读、抄、评三位一体的接受模式。
摘要:乾隆帝诗学观念的核心是将传统的诗学观念转化为世俗化的“忠孝论”,并用之以考察古今诗人、诗歌。由于杜甫“一饭不忘君恩”的忠心、杜诗本于“忠孝”,得“性情之正”,杜甫被树立为“忠孝论”的典型,杜诗成为其最高标杆。其次,他极力推崇杜诗的“诗史”观,用来作为诗歌注重纪实的依据。此外,他也欣赏杜诗的律法精严、清词丽句等诗歌艺术手法等,并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方式模仿杜诗以提升其诗艺。
摘要:本文的关注点在于《石壕吏》的叙事问题,通过文本细读,从《石壕吏》中叙述者角度入手分析,发掘杜甫对汉魏以来中国叙事诗的继承和创新。杜甫创造性地打破了叙事诗中叙述者一贯进行评论干预的特点,采用了有限的角度叙述。同时,由于中国叙事诗的形式规定性,诗歌的意识仍然被牢牢控制在叙述者的强大意志之下,因而叙事诗固定的引导语也成为一种形式上区分的必要,这也成为《石壕吏》的重要叙事特点。
摘要:古籍异文是原始文本的衍生形态,作为“有意味的差池”,它以语言符号的形式表征着文化。杜诗异文的辨析与厘定,是杜集整理校勘中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从文化学的视角考察杜诗异文,主要的是对异文文化传播功能的关注。历代杜诗释读行为,都可归结为从各个不同侧面对杜诗原始文本价值与意义的追索。立足于“本色保存”的杜诗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异文,消解着原始文本的“本色”;同时,异文的推求、厘定、阐释等传播行为又有效地实现了杜诗原始文本意义与价值的扩大与增殖。杜诗异文现象,体现的是杜诗历时文化传播中“本色保存”的主观愿望与“变形走样”的客观效果的实际悖离,异文消蚀着原始文本的意义和形态,同时又实现了杜诗文化价值与意义的增殖。
杜甫研究
摘要:杜甫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对他们酿成安史之乱,造成连绵不断的丧乱,予以全方面的谴责与指斥。揭露玄宗奢侈、开边、酿成祸乱;谴责肃宗急于复京以固帝位,猜忌功臣导致邺城惨败;讥讽代宗重用宦官重蹈乃父覆辙。批评的广泛与深刻,且为时之久,这在当时并世无第二人。
摘要:杜甫晚年去蜀的原因,向有争议。杜甫作于广德二年(764)的《破船》诗,因涉及其东下出峡之必要交通工具,故此诗与其去蜀关系甚大,且隐含着杜甫去蜀的复杂心态,由此可探寻杜甫晚年去蜀心境。《破船》算得上是杜甫去蜀前一年的一封“诀别书”,其中蕴含着典型的儒、释、道思想。《破船》诗与佛教“身如破船”之喻有某种联系,而此后他去蜀泛舟吴楚,与他在开元十九年(731)第一次南游吴越时遇旻上人而与佛教结缘事产生了情感上的遥通。《破船》诗让我们在读懂杜甫泛舟江湖的“江海心”的同时,还理解了他这种选择背后的宗教情结与精神动力。
摘要:本文主要对杜甫接受其两位家族先辈杜预、杜审言影响的唐代的现实背景做了一些考论。认为一,唐代贞观时开始,杜预被配享孔子庙堂,享有官祭,地位大有提升,这一现象应对杜甫等杜氏家族成员具有很大的激励。二,初唐时期,杜审言、杜嗣先两个家族相继把茔域营建于杜预墓次,这一现象建立起了杜氏家族与杜预联系的一个有形纽带,强化了杜预对其后世的影响。三,杜嗣先、杜审言同为杜预之后,又同为初唐著名文士,但杜嗣先偏重于经史,杜审言重于诗歌。他们文化取向的差异当与其南、北不同的家族经历和传统有一定关系。四,杜审言所带来的诗歌传统和杜预所带来的儒学及政治功业传统是杜甫所面对的最主要的两个家族传统。他们影响杜甫形成了“诗是吾家事”与“奉儒守官”两途并行的人生范式,也潜在地影响了杜甫把儒学精神融入诗歌的倾向。
杜集文献研究
摘要:杜诗是中国古代诗歌高度发展的标志,它又定格了那个高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中国古代诗歌。成为“高度标志”,自然源于杜甫之伟大、杜诗之卓杰,同时也与历代杜诗研究者发掘其人文价值与审美意义有关,其中杜诗笺注者功莫大焉。从历代诗歌文本的笺注情况来看,以宋代“千家注杜”为盛,而清初顺康两朝江南地区出现的“诸家注杜”现象,不仅媲美赵宋,且有积薪而上之势。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需要从各不同角度加以探讨。
摘要:台湾地区各大图书馆藏有较为丰富的杜诗手批本,这些手批本是历代学者读杜、研杜与评杜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杜诗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价值。论文以笔者目验之杜诗手批本为基础,对台湾地区所藏稀见杜诗手批本进行介绍述评,叙录提要,以期为杜诗研究者提供一定的文献资料和研究线索。
摘要:自唐以来,历代学者对杜甫都非常推崇,集杜、注杜、评杜的集子相继出现,宋代更是出现了“千家注杜”之况。明人在杜集文献整理和笺注上,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为杜诗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主要以搜集杜甫相关文物和资料为主,馆藏明代杜甫相关版本30余种,大致分为杜甫别集、李杜合集、千家注杜、杜律选注、明人编注等类别,种类较全面丰富,反映了明代人对杜甫诗集的编选、评注、研究情况以及明代刻印风格的变化和印刷技术的进步。
域外论杜
摘要:诗圣杜甫在韩国有着广泛持久的接受,影响并推动了韩国的汉诗创作。杜甫的忠君忧国之诚、温暖仁爱之心和君子之德,在韩国诗人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地位,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因为对杜甫与杜诗的尊崇,故仿效其德行、诗歌而赋诗,是韩国诗人汉诗创作的动因之一。次杜诗名篇之韵为诗,或用杜诗中的名句分韵赋诗,不仅体现了韩国诗人对杜甫的服膺与追随,反映了杜诗在韩国的广泛传播,更体现了杜诗对韩国汉诗创作的促进与生发作用。总之,杜甫精湛深刻的诗歌创作及大庇天下的仁者情怀,对韩国诗人及其汉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优秀文化域外传播的典范。
古典诗歌研究 唐代文学研究
谢灵运《述祖德诗二首》的创作宗旨和年代(孙尚勇)
摘要:谢灵运《述祖德诗二首》为论列其祖谢玄之道德而作。诗中所述谢玄之德既能“贵自我”,又“兼抱济物性”,最终能够回归“自我”之“宿心”,欣赏山水自然之美。两首诗一由“自我”转到“济物”,一由“济物”回归“自我”,呈现了“济物事功”与“宿心自然”之完美结合。此诗作于义熙十三年(417)或稍后,它与创作稍前的《撰征赋》和稍后的《谢封康乐侯表》,构成了一个以谢玄为中心的谢灵运家族的文本系列,其目的是在易代之际最大限度地维护家族和个人权益。
摘要:目前学界尚未对先宋诗话确切定义,诗话目录与诗话丛书虽收录先宋诗话,但对其内涵存在分歧。先宋诗话并非指先宋时期创作、编纂的诗话作品,而是在诗话之体诞生后,后人依据诗话内容、体例规定,从先宋典籍中辑录诗话材料而成的辑录体诗话汇编,可分为先宋专家诗话汇编和先宋断代诗话汇编两类。其辑录标准为:第一,所辑录诗话材料应符合诗话一体的规定,内容丰富但需与诗相涉,有关诗歌理论、诗事见闻、诗歌作法等材料都应入选;笔记体例,篇幅短小且条目零散,并非体系完整、论证严密的专篇、专著。严格来说,材料中诗与话当并存,二者缺一则不能入选。第二,先宋诗话的材料来源应以先宋典籍为主,但先宋断代诗话在辑录时,可参考后人编著的史料和诗话作品。第三,先宋断代诗话不仅应包括当代人论当代诗作的材料,还应包括当代人论前代诗作的材料。
学术动态
摘要: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丰碑,无论诗歌艺术还是思想境界均达到很高层次,对后世的影响亦难以估量。围绕着他的研究代代不衰,直至今日,研究成果仍层出不穷。2018年杜甫研究论著近500种,大致可分为文献史料、语言艺术、接受研究、地域文化、思想研究、域外研究6类研究论题。
“文化名人进草堂”系列学术讲座“出土文献与《诗》学公案”“文学史为什么选择杜甫”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举行
▼往期精彩回顾▼
杜甫研究学刊 ∣一个有态度的公众号